
【江山·见证】【云水】遥语近言话冰灯(散文)
一
谁能想到,哈尔滨的冰雪文化,近两年竟然火遍了全国,传遍了世界!而哈尔滨也借冰雪之势愈兴,有了冰城的称谓,成了亚冬会的举办胜地,还荣膺了东北边陲的“金山银山”之誉。
网推的助力,无与伦比。一时间有关冰雪之缘,特别是始于最为原始的,有关冰灯的文字记述,也都累牍连篇,铺天盖地了。
毛公当年对中国的土地革命,曾有句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要提说哈尔滨冰雪文化,何以有了如今的燎原之势,还真就离不开当年,那并没有什么皇亲贵胄身价的冰灯。冰灯,就是点燃冰雪文化的星星之火。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几乎踏遍青山的人生之旅,我们这一代真是幸运地见证了冰灯的华丽转身,见证了冰雪文化登高台,惊四海,闯世界的里程。
像是AI人工智能的魔力,助我在时光隧道里,秒穿了一回,思绪回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回到了哈尔滨的老居民区,偏脸子安字片儿的大杂院儿。回到了那与“四眼儿”“三胖子”一帮发小疯跑狂耍的岁月……
“你个败家玩意儿,就差没掐你耳朵喊啦!让你晚上一定别忘了把‘威德罗’拎回来,你可倒好,生生地给冻鼓啦!”
一大早,西邻穿堂里,就传出“四眼儿”爸的吼骂声,接着就是一阵噼哩噗喽的声音。不用说,可怜的四眼儿肯定又挨了一顿胖揍。
“你真是属小鸡儿的,记吃不记打!你爸发那么大火儿,你咋又惹他啦?”上学路上,见他还不时地揉着屁股蛋子,我问他。
“哪呀!还不是因为那个破桶揍我,说给冻鼓啦,看哪天我不把它凿漏了!”四眼儿愤愤地说。
噢,闹了半天就为了那么一个桶啊!那个时候的哈尔滨,有自来水的人家,也就局限在道里和南岗,那些早年俄罗斯人留下的老楼里。绝大多数的大杂院儿小平房,百姓人家吃水,都得一根扁担挑俩桶,到公用水站交钱接,再挑回来倒进大水缸里。
我们这帮小嘎豆子,人虽然没长成,可也不能闲着。挑不动大水桶,家里就给预备了两个“威德罗”,就是俄国人用的那种,上口和普通水桶差不多,下面却收缩小了两圈儿,还矮了一点儿,小一号的水桶。也活该四眼儿太勤快,挑了两三趟。水缸满了,还剩下一威德罗装不进去了,就随手拎进小煤柈棚。结果呢,一宿工夫,水冻成了实芯儿的冰坨子不说,威德罗的底儿还鼓起了一个圆圆鼓鼓的大肿包!桶底儿漏了是没冒啦。
可没想到无独有偶,和我家一个穿堂的三胖子,没几天也整了这么一出儿。他可比四眼儿聪明多了,把满满一威德罗水拎进了穿堂里。要说这穿堂,就是一个四家公用的小外厅,几家的孩子是不是怕夹了尾巴不知道,反正就是有门也不关,天天四敞大开。又不烧炉子,没一点儿热乎气儿。但不管咋样,比外边露天地还是强了不少。
可毁啦!三胖子早上起来一看,那一满满威德罗的水也冻啦。不过威德罗还是那么稳稳当当地杵着。早起掏灰生火的三胖子妈,瞅一眼三胖子那个囧样儿,“噗嗤儿”乐了。“冻了就冻了呗,没事儿!哦,今儿正好是正月十五,关里家那可是挂纸灯笼,跳荷花灯舞,耍大龙灯的日子!”嘴里说着话,却拎起威德罗晃了晃,里面还有水咣当呢。她那双好看的大眼睛一眯,冲着三胖子和我一乐,“咱这下晚儿也有灯看了,还是一个透明的大灯笼!啊,快去合作社买根大洋蜡,要红的。小心,别把威德罗碰翻啦!”
我俩都有点儿糊迷了,我心里纳闷:“三胖子妈这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啊?”
圆圆的大月亮,从东边房产段儿那幢三层小楼的瓦脊上露出了脸,三胖子妈也开始倒她“葫芦里”的药了。她拿了把螺丝刀子,往威德罗上面的冰层一捅,里面还没冻实的水,一下子就溢出来了。紧接着一手拎着威德罗,一手掫着桶底儿,一仄楞,里面的水全都从上面的冰窟窿里流出来了。哈,原来桶里的冰,只冻了外边一层,里面是空芯儿的!
“冰灯!”我俩几乎异口同声地喊了出来。
“不错呀,冰没冻实成,你俩的脑袋也没长成死葫芦的实芯儿!叫你们猜着啦,我给你们做一个大冰灯!”
三胖子妈可能是天底下最巧的人了。这会儿,她又把威德罗拎进屋,靠着火炉子稍微缓了缓,手插入冰窟窿一提,哇——一个跟威德罗一般大的冰罩子,囫囫囵囵地就拿出来啦!她又紧忙用双手捧着送到了穿堂外面。三胖子的聪明机灵劲儿肯定随他妈,还没等吩咐,就给妈递上了大洋蜡,和洋火儿。哦,那个时候,老哈尔滨人都好在这些东西名字前面加上一个“洋”字,可能这些个东东都是从苏联那边进口的吧。洋蜡咋装进去呀?我俩瞪着小眼儿,目不转睛地盯着。三胖子妈拿了一块儿比洋蜡粗不了多少的硬纸壳,把洋蜡点燃沾到了纸壳上,然后又把水抹到了纸壳下面,拿起来往冰壳子里一杵,滴水成冰的季节,洋蜡底的纸壳子立马就结结实实冻上了!
“啊!我们家有冰灯啦!快来看威德罗大冰灯啊!”我俩疯跑到大院儿里喊着。不一会儿就招来了好几个小丫头,小小子……
这就是我对于冰灯最早的记忆。如今网上有不少文章,说最早的冰灯,是把桶里的水冻成实芯儿的冰坨子,再凿再刻塞进煤油灯。这些作者不知道是从哪儿取来的“真经”,引来的“妙招儿”,冰不是木头,木头可以镂空,冰若也想要凿刻成那么薄薄的一层冰罩,除非请专门的玉雕艺人,或许还有点儿希望,否则那极可能就是一个粉身碎骨的下场。那个时候,人们的肚子还是半饥半饱,玩象牙塔里的高雅,那不成了“天方夜谭”。还有,日子虽然紧点儿,可城市里再窘迫,咋也不至于跟屯子里那样,点煤油灯啊!
二
1963年的冬天,我正在上小学五年级,国家持续了三年的困难时期,刚刚走出了低谷。粮食够吃了,副食也陆陆续续上了百姓人家的餐桌。尽管有些东西还是凭票供应,但日子总是越过越有盼头了。
老话说,仓廪实方知礼仪,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层面的享受追求,当然也同时水涨船高,与日俱升了。溜达中央大街、逛松花江沿儿的市民,脸上的菜色没了,下了江堤,迎面那一到日落,漆黑一片的兆麟公园却亮了起来。
如今南方“小土豆”,和好多循着旅游攻略来哈尔滨的客人,说起心驰神往的冰雪游,莫不首选江北的冰雪大世界打卡,似乎把这个孕育催生了冰雪艺术,母亲级别的大功臣给忘了。兆麟公园,那才是整个哈尔滨,哦,应该说是全中国独一无二的冰雪文化第一园!第一盏供游人观赏的艺术冰灯,就是在那里最先绽放光华的。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兆麟公园举办冰灯游园会啦!”语文课堂上,老师发布了一个好消息。“冰灯?"正当大家有些惊异,却又兴高采烈交头接耳时,没想到,那个舌锋牙利的老师,却又抛出来一个“紧箍咒”:“回家和你们的家长说,带你们去兆麟公园仔细观赏。天下没免费的午餐,门票钱不能白花,回来每人给我写一篇冰灯游园会的游记,作为期中考试的加分参考!”
“嗳吆妈呀,老师你就饶了我们吧!”那几个平时一听写作文就脑瓜子发胀的同学议论的嗡嗡声,好像把老师惹毛了:“想讨价还价?别打着不走,牵着倒退!没把这篇作文当开卷考试的试卷儿,就便宜你们啦!”老师毫厘不让。
哈尔滨兆麟公园,现在都快110岁了,她可是哈尔滨最老、最有品味的公园。不都说,哈尔滨有“东方莫斯科”之称吗?去那儿瞧瞧,肯定能察觉到诸多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影子。1906年竣工的园子,初名董事会花园,都是有头有脸,非富即贵的达人休闲的地方。和中央大街一样,也是当时好多俄罗斯人心仪扎堆儿的“打卡地”。园子里的整体布局,还有那几座小桥,更有那些砖混和木结构建筑的小房子,甚至连周遭的整个围墙,都拉得“俄风”满满,就是原汁原味儿的实物,在异国他乡的一个完整再现。
有幸避开了三年解放战争炮火的哈尔滨,1946年4月28日解放,然而东北抗联的重要创建人、领导人李兆麟将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被中俄混血的“二毛子”女特务暗杀了。园内北端的一圈儿幼松,簇拥着英雄的遗体。园子也就有了一个新的,更赫亮的名字“兆麟公园”。可这个园子怎么又成了冰雪文化肇始之地了呢?老百姓口耳相传,这里还有一段佳话。
一吏兴邦,一吏丧邦,这话古往今来一直都很有道理。毛公就曾多次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老哈尔滨人真的很幸运,当时的市委书记任仲夷和市长吕其恩,都是干实事儿的“官儿”。那一日他们去香坊区指导工作,回程天已经黑透了。哈尔滨的地理经度和纬度,都是国内所有省会城市最高的。每年冬至前,下午不到四点就黑天。香坊区,虽是哈尔滨城史上最早的一处人间烟火地,可与南岗道里中心区的繁华还是没法比,背街僻巷有路灯的凤毛麟角。可路上的目睹眼见,却叫这两位父母官不单惊了慧眼,还开了毛塞。不少临街的百姓人家,既为自家出来进去不用摸黑儿,也为方便行人走路照亮儿,都在自家的门口,摆上了那种自制的,最原始的威得罗冰灯。
两位父母官,不由感慨万端,老百姓太有智慧啦!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眼前的风景不也见证了他们也是扮靓城市之夜的先驱吗?!这要是在现有这个基础上,再加以修饰升华,汇聚一园,把一冬闲半年,天天黑黢黢的兆麟公园装扮起来,那我们哈尔滨人,是不是也就不用再羡慕人家南方城市,正月十五赏花灯,闹元宵啦!我们已经举办了两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了,若是再发起一个哈尔滨之冬的冰灯游园会,那咱们这个城市可就形成自己的特点,有了闻名全国独一无二的魅力啦!哈,二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哈尔滨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就这样在1963年2月7日,阴历正月十四那天晚上,隆重地“宏业骏开”了,始于那一天诞生的冰雪王子和冰雪公主们,呱呱坠地啦!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集市民之广益的思路,付诸实施,点石成金,为其后的冰城之誉奠定了千秋万代的基础,可谓福泽绵远。首届冰灯游园会开幕,其后真的像哈尔滨漫长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呈燎原之势了,自此开启了中国冰雪文化的先河!在空置了,浪费了不知多少年的冰雪资源的宣纸和画布上,她点染上了第一笔绚丽色彩,浩浩然载入了这座城市的史册。
习惯于猫冬的市民,终于摆脱了漫长冬日的寂寞,有了一个玩儿的好去处。开幕的那个夜晚,往日门可罗雀,路人形单影只的兆麟公园,南、西、北三门,人头攒动,雀跃不止。买票入园的游客,都拥挤在售票处,争先恐后地把准备好的零钱,塞进那个小窗口。以致于后来把门儿验票的,都被挤得招架不住了。干脆,把园门一敞,来了一个痛快……仅仅6天的展期,据不完全统计,就迎来了二十几万市民,绝对是盛况空前。
初战告捷,有了第一届的经验,总结了缺憾和不足,次年冬天的第二届冰灯游园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提升了一个新档次。白雪王子和白雪公主们,由蹒跚学步开始,“起舞弄清影”了!比之首届,出现了三个质的飞跃,使后续的冰雪文化大戏,破蛹成蚕了。
一个是在外形和观赏价值上,大胆开拓思路,解放思想。由桶灯、壶灯、瓶灯、五角星灯等,这些由最原始的器皿形状作简易模具,和蜡燃其内最落后的照明方式,最基本的形与亮,都实现了外延创新。冰灯,开始向冰雕冰建过渡。照明,也完全实现了穿线布电灯,按景设彩灯的现代化光学照明。
再一个就是,冰灯游园会的所有用材,也就是最基本的冰材,完全摒弃了首届多为人工自来水浇制,老天助力帮忙的笨重模式,代之而起的是,将目标转向了不足二三百米之遥的松花江,向大江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冰宝藏要冰。于是,一个专业的取冰队伍,也应运而生了。
还有一个,就是代之而来的制作工艺,实现了精工细作的“雕塑式”改革,和照明配伍进一步提振。政府组织了民间的能工巧匠,和大专院校的美术系专业人才,搞冰雕作品大赛,参与创意创作。一时间,人才济济,跃跃欲试来现场精雕细琢。
三个质的飞跃,使哈尔滨的冰灯游园会挣脱了旧传统的束缚,摆脱了土打土闹式的羁绊,破茧成蝶,腾空而起,开启了名副其实的冰雪艺术画卷。
那篇老师布置的冰灯游园会游记,我写的充满了孩子般的朴拙,可老师还是从字里行间,看出我是用心写的。圈圈改改之后,老师把它当成了范文儿,亲自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了。这极大地鼓动了我的热情,就盼着下一个冬天快点儿来临,好去观看第二届哈尔滨冰灯游园会。
这一届的游园会比上一届规模大多了,也壮观多了。一夜冰花放千树的公园,与黑沉沉的四周街区,形成了鲜明对比。像是有神仙出手,施展了乾坤大挪移,把天上的玉阁琼楼,装扮上了梦幻迷离的灯照,和熠熠生辉的彩练,整体搬落在兆麟公园。那一件件闪烁着艺术之光的冰雕,称其为艺术品毫不为过。题材创意更是多姿多彩。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孔雀开屏,丹凤朝阳,冰宝塔骑大象,都莅临园中。古老的神话中,那过海的八仙,都按落云头,化作冰人,在这里玩起了冰的刺激。似乎连“过海”的使命都忘了!呵,那不是杨柳青年画上的胖娃娃吗,这会儿,也怀抱大鲤鱼,跑到园子里“唱大戏”来了。主要由当年俄罗斯工程师设计的几座小桥,每一个桥栏桩,都顶上了冰灯。旁边还另搭建了江南园林常见的石拱式的冰拱桥,晶莹剔透,彩光荧荧。这届游园会,园子里还专门留出挺大的地方,建了儿童少年们最喜欢的冰滑梯、溜冰场。公园的三门门口,更是第一回搭建起了民族式飞檐斗拱的冰建筑大牌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