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在长沙,品火宫殿臭豆腐(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在长沙,品火宫殿臭豆腐(散文)


作者:邢震 布衣,281.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4发表时间:2025-03-17 14:07:52

中国的美食文化厉害得很,臭豆腐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种,它在各地的小吃街巷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不同地方做出来的臭豆腐,味道和做法都不一样。像绍兴的臭豆腐,又蒸又炸,特别香;徽州的用霉菌发酵,别有一番风味;南京的臭豆腐和鲜味搭配在一起,口感丰富;北京的青方腐乳,味道也很独特;台湾的臭豆腐配上泡菜和酱料,味道一绝。这些不同地方的臭豆腐,共同构成了中国臭食文化的一个大江湖。就像《臭食志》里说的那样:“一方臭味,半部民生。”这些臭豆腐的香味,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里很鲜活的一部分。
   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在长沙火宫殿遇到的臭豆腐。那年秋天,我受邀去西湖文化园参加开园活动。刚到长沙,我就被街头巷尾那股若有若无的臭味吸引住了,这可真是“臭豆腐‘臭’名远扬,不怕巷子深”啊!五一广场的霓虹灯闪烁,和臭豆腐的焦香混在一起;太平老街的石板路上好像还泛着卤水的光泽;就连湘江吹来的风,都带着发酵的味道。
   朋友跟我说:“来长沙没吃过火宫殿的臭豆腐,就不算真的来过长沙。”我顺着街角那股热气,走进了坡子街,最后在火宫殿停了下来。火宫殿可是个有年头的地方,它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还重修过。最早的时候,这里是祭火神的地方,现在可是长沙小吃和湘菜的代表地,在长沙人心中的地位特别高,不光是美食天堂,更是长沙文化的象征。
   一进坡子街口的牌楼,就想起1938年2月《观察日报》对火宫殿的描述:“火宫殿的零食品里,油炸豆腐最有名。本来油炸豆腐就是长沙的美味,而火宫殿的更胜一筹。一块金黄松软的豆腐,炸得外焦里嫩,香气扑鼻。不用说吃,只要远远闻到那股味儿,就让人垂涎欲滴。”这时候,古戏台上正唱着湘剧,脚下的青石板似乎也记录着另一种节奏。光绪年间的姜永贵挑着担子叫卖的足迹,还有冬笋、豆豉、香菇这些食材,经过一个多月的自然发酵,让豆腐有了黑色的外表和醇厚的口感,现在都保存在那个会“呼吸”的陶缸里。
   在火宫殿,我见证了豆腐的“变身”。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湘阴人姜永贵来到长沙落棚桥摆摊,他改进了油炸豆腐的制作方法,还创制了独特的卤水秘方,做出了“黑玉金衣”的臭豆腐。火宫殿的臭豆腐就是传承了这种方法,现在这个制作工艺还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臭豆腐端上来的时候,我看着那黑亮的方块,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朋友夹起一块放在我碗里,说:“尝尝,和你老家的不一样。”我咬开那层焦脆的外皮,发酵的香味和豆脂的醇厚瞬间在舌尖散开。原来所谓的“臭”,不过是外人想象出来的。“怎么不臭?”我好奇地问。店员回答:“长沙的臭干子,闻起来清新,吃起来味道浓郁。”这话让我想起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也许这地方的臭豆腐,就是把锋芒藏在温柔里的,就像长沙人热情外表下的细腻,只有亲自尝过才知道。
   当我的舌尖触碰到那“黑如墨,香如醇,嫩如酥,软如绒”的臭豆腐时,我脑海中突然浮现出1958年毛泽东夹起一块墨色的臭豆腐笑着说“长沙火宫殿的臭干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画面。那焦脆的外皮包裹着滚烫的豆芯,辣酱的鲜辣、蒜汁的辛香、香菜的清爽,在卤水的醇厚中一层层展现出来,这种味觉体验,让火宫殿的臭豆腐名扬天下。
   暮色降临,火宫殿的百年砖墙上刻满了时光的痕迹:1938年报章的油墨香,2021年非遗的烫金奖牌,还有八旬老人回忆儿时庙会的话语。卤水发酵的声音里,年轻店员依然用竹筛晾晒豆腐,游客拿着手机记录炸制的过程。这份“臭味”,早已超越了小吃本身,成为了长沙的味觉记忆。它是姜永贵担子里的谋生智慧,是火神祭祀时的烟火气,是游子归乡时的第一口乡愁。
   离开的时候,我回头望了望牌楼,檐角的铜铃在风中叮咚作响。我的目光落在火宫殿的门联上:“谁携太白来耶?金谷宴芳园,春夜羽觞宜醉月;休问季鹰归否,火宫罗美食,秋风鲈脍不思乡。”
   中国臭豆腐的各种风味,就像是中华文明的味觉象征。它包容着不同的发酵方式,坚守着匠心传承,在时光中酿造出历久弥新的味道。我突然明白了,这小小的臭豆腐里,藏着的不就是半部中国饮食史吗?
  

共 16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长沙臭豆腐,举世闻名。从绍兴的蒸炸到徽州的霉香,从南京的鲜味融合到台湾的泡菜酱料,中国的臭豆腐以千般姿态勾勒出臭食江湖的辽阔版图。而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恰如这江湖中的一盏明灯,将地域风物、历史烟云与匠人匠心熔于一炉。黑如墨、香如醇的方寸之间,承载的不仅是光绪年间姜永贵改良卤水的谋生智慧,更浸润着湘江畔的市井烟火与百年时光的发酵。火宫殿的臭豆腐是活的史书,封存着自然发酵的古老密码。当毛泽东笑谈闻臭食香时,当游子归乡咬下第一口焦脆时,当百年砖墙与短视频时代的手机镜头相遇时,臭豆腐早已刻入人们的骨子里。文章写出了本土美食臭豆腐的精髓,臭与香。而臭豆腐的秘诀就藏在这臭与香之间。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写出了一篇一篇舌尖上的美味,让人流连忘返,以及饮食文化的丰厚底蕴。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17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3-17 14:08:08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3-17 14:08:54
  一篇舌尖上的美味,洞悉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密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2 楼        文友:邢震        2025-03-17 14:20:13
  感谢陌小雨老师辛苦编按
3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3-17 15:00:55
  这篇关于中国臭豆腐文化的文章堪称佳作。开篇便点明中国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臭豆腐极具代表性,且各地做法与风味各异,瞬间勾起读者对不同臭豆腐的好奇。接着重点讲述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不仅详细介绍其历史渊源、制作工艺成为非遗,还融入作者亲身体验,从视觉、嗅觉、味觉等多方面描绘,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其魅力。
回复3 楼        文友:邢震        2025-03-17 15:14:32
  感谢汪震宇的评论
4 楼        文友:何叶        2025-03-17 22:13:56
  恭喜精品!实力就是实力!加油!
何叶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