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桃源旧梦,田园牧歌(作品赏析) ————品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有感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的这首《清平乐·村居》,宛如踏入了一方宁静的田园梦境,又像一幅清新质朴的田园风景画,寥寥数语,却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温馨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金戈铁马的豪迈,没有壮志难酬的悲叹,却以一种质朴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温馨祥和的村居生活画卷,让人沉醉其中,思绪万千。初读此词,不过是被其描绘的村居生活所吸引,可随着年岁渐长,人生阅历的增加,每一次品味,都能从词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田园风光的颂歌,更是辛弃疾复杂人生境遇与精神世界的折射。
辛弃疾,这位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一生都在为国家的统一而奔走呼喊,他的词作大多充满了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然而,在《清平乐·村居》中,我们却看到了他截然不同的一面。在这里,他放下了家国的重担,放下了心中的忧愁,以一颗纯粹的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这不禁让人思考,是什么让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在这小小的村居生活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是那宁静的田园风光,还是那质朴的人间温情?或许,两者皆有。表面上看,这首词描绘的是乡村的宁静与美好,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但在这背后,却隐藏着辛弃疾深深的无奈与悲哀。他笔下的乡村生活越是宁静祥和,就越反衬出他内心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关切。他渴望能够像年轻时一样,为国家效力,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可现实却让他只能在这田园之间,消磨时光。他对乡村生活的描绘,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这个远离战乱的小村庄里,人们能够安居乐业,享受着平凡生活的幸福,这或许正是辛弃疾心中所期待的国家和平安定的景象。
词的开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景象。低矮的茅屋,潺潺的溪流,溪边青青的野草,一切都是那么的简单而纯粹。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喧嚣的车马,只有这最原始的自然之美。“茅檐低小”,这是乡村常见的简陋居所,没有高门大户的气派,却透露出一种贴近土地的真实与亲切。在这样的屋檐下,人们过着简单而平凡的日子,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溪上青青草”,一个“青”字,将春天的蓬勃朝气尽显无遗。溪水潺潺流淌,青草随风摇曳,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自然画卷。这是乡村生活的底色,是生命的起点,也是心灵的归宿。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乡村的生活,那时候,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电子设备,只有田野里的蛙鸣,树林间的蝉叫,以及那一片片金黄的稻田。每到夏天,我们总会在溪边嬉戏玩耍,捉鱼摸虾,那是一段多么无忧无虑的时光啊。如今,身处繁华的都市,每天面对的是车水马龙和钢筋水泥,那种与自然亲近的感觉早已渐行渐远。而辛弃疾的这句词,却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中那扇尘封已久的门,让我重新找回了那份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在这宁静的田园中,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正操着吴地的方言,相互逗趣,其乐融融。他们的笑容,他们的话语,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那么真切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啊!在岁月的长河中,他们携手走过了无数个春秋,经历了生活的风风雨雨,却依然能保持着这份对彼此的深情和热爱。“醉里”二字,不仅写出了老夫妇饮酒微醺的状态,更烘托出一种悠闲、惬意的生活氛围。他们的对话或许琐碎,或许平淡,但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却让人感受到了岁月沉淀后的温暖与甜蜜。这种相濡以沫的爱情,在乡村的宁静生活中,显得愈发纯粹而珍贵。他们是乡村生活的见证者,也是传承者,他们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相比之下,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往往忽略了身边最珍贵的人。我们总是忙于工作,忙于追求物质的享受,却很少有时间坐下来,与家人好好地聊聊天,分享一下彼此的喜怒哀乐。辛弃疾笔下的这对老夫妇,让我们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的爱情,也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真正珍惜了身边的人,是否真正用心去经营了我们的感情生活。
下阕中,“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词人将镜头转向了这个家庭的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地里辛勤劳作,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他们都在为家庭的生计而努力。而“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则将整首词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小儿子是那么的天真可爱,他躺在溪边,一边剥着莲蓬,一边享受着夏日的悠闲时光。“亡赖”一词,在这里并非贬义,而是形容小儿的调皮、活泼,充满了童趣。他的无忧无虑,与哥哥们的辛勤劳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如此和谐地融入了这个家庭。他是乡村生活的希望,是生命的延续,也是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他的存在,让这个平凡的农家充满了欢声笑语,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三个儿子,三种不同的姿态,却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劳动的美好,看到了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劳动,是生活的基础,也是幸福的源泉。大儿子和二儿子的辛勤劳作,不仅为家庭带来了物质的保障,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而小儿子的顽皮可爱,则为这个家庭增添了无尽的欢乐。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他们的品德培养和生活能力的锻炼。辛弃疾笔下的这三个孩子,让我们明白,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不仅要有优秀的学习成绩,更要有勤劳的品质和天真烂漫的天性。
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一种对自然、对亲情、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已经迷失了自己,忘记了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追求名利,追求物质的享受,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我们在忙碌中疲惫不堪,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浮躁和空虚,也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它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意与温情的乡村生活画卷。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自然的和谐、劳动的美好、亲情的温暖,也感受到了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哀。它不仅是对南宋时期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对人类永恒追求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它让我们明白,生活的美好并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满足。一间低矮的茅屋,一片青青的草地,一家人的欢声笑语,这就是生活最本真的样子。我们不必去追求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不必去羡慕别人的荣华富贵,只要珍惜眼前的一切,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美好瞬间,我们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就像那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妇,虽然生活简朴,但他们拥有彼此的陪伴和关爱,这就是他们最大的幸福。就像那三个孩子,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在劳动中收获了快乐,在玩耍中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这就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让我们暂时放下手中的忙碌,静下心来,读一读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去感受那份久违的宁静与美好。让我们重新找回对自然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对劳动的尊重。让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真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桃源旧梦。因为,生活的美好,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去珍惜。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但生活的真谛始终不变,那就是在平凡中发现美好,在简单中感受幸福。
二0二五年三月十七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