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东篱】木纹(小说)

精品 【江山·见证】【东篱】木纹(小说)


作者:半缶 白丁,21.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3发表时间:2025-03-19 06:10:35
摘要:《木纹》描绘了一个木匠世家的传承与变迁。故事从父亲晒木头的晨光开始,展现了父亲精湛的木工技艺。随着时代的推进,木匠街面临拆迁,传统手艺陷入困境。父亲在困境中坚守,而“我”则在新旧交替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路。从修复古老木器到结合激光技术,从家族传承到国际交流,木纹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最终,木纹不仅是木材的纹理,更是家族记忆、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的象征,展现了传统手艺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生与延续。

【江山·见证】【东篱】木纹(小说)
   老槐树冒新芽的日子,父亲总要晒木头。陈年木料在春光里翻个身,香樟的清冽、楠木的温润、核桃的浑厚,裹挟着浮尘交织成一片朦胧轻纱,垂落廊下。我蹲在檐沟里磨凿子,青石槽里的积水晃着枝影,沙沙的刨木声就顺着水纹漫上来——那是三十年前的晨光,父亲佝偻的背脊抵着刨台,豆腐梆子“笃笃”的声响,将熹微的晨光敲得愈发清亮。
   那时的木匠街是醒着的。三十六爿铺面连成了青瓦长脊,幌子在风里翻飞:“苏式榫卯”“京作雕花”“广式漆器”一字排开。父亲铺子前斜倚着榆木招牌,“林记细木”四个字叫雨水冲出沟壑,倒似天生的木纹。街坊都说父亲有双通灵的手:蒙着眼睛能把百种木头的味道嗅个分明,指节叩两声便知虫蛀深浅,那把传了七代的鲁班尺,量尽了人间曲直。
   祖父在世时常说,林家祖上给乾隆爷修过畅春园的万字纹窗棂。太爷爷那辈逃难南下时,工具箱里始终揣着半截雷击木,说是遭天火淬炼过的木头最能镇宅。传到父亲这代,工具箱已换成百宝嵌的檀木匣,里头躺着光绪年间的双鱼线刨,刨身上还留着曾祖父刻的“宁弯不折”四字,凹痕里凝着岁月磨出的包浆。
   我七岁时开蒙那天,父亲从樟木箱底摸出个锦囊,褪了色的红绸裹着三颗木珠——紫檀沉甸甸的压住手心,黄杨滑溜溜的泛着凉意,银杏轻飘飘的像片黄云。“紫檀讲的是边关烽火,”他龟裂的拇指摩挲珠面,“黄杨唱的是深闺秋怨,银杏嘛……”话音被穿堂风卷走,满墙工具簌簌作响,手锯墨斗都成了皮影戏角儿。
  
   二
   惊蛰那天的雨下得绵长。我正刨着块鸡翅木,木纹里突然洇出血丝似的红。父亲猛地抓住我腕子:“停,停!这是遭过雷劈的。”他指尖抚过焦痕,“城隍庙古柏挨了天火,第二年春……”屋外推土机的轰鸣碾碎后半句话,那推土机的铁齿啃噬檐角,獠牙森然。
   那株古柏我见过,焦黑的躯干上抽出碧绿新枝,树瘤长得像尊罗汉。每逢中元节,父亲总要去系条红绸,说雷击木是阴阳两界的信使。拆迁队来的前夜,古柏突然拦腰折断,树心空洞里滚出个生锈的铜铃,刻着“洪武二十三年”的字样。铜铃滚落时,父亲摩挲树皮,叹道:“它替木匠街挡了最后一劫。”
   拆迁告示糊满砖墙时,整条街的木香都在战栗。老周家的花梨佛龛碎成两截,鎏金的菩萨眉眼在断口处裂作蛛网。老周蹲下捡菩萨碎片时,手指微颤:“菩萨都碎了,这世道……”檀香灰混着血珠从指缝渗下,在告示“拆”字的朱砂印上晕成一片残红。李师傅那摞明清雕版在霉雨中蜷缩呻吟,梨木板翘曲如佝偻的脊背,细密纹路皴裂成蛛网,每一道裂痕都渗着朱砂与烟墨的叹息。
   父亲整夜抱着百宝嵌工具箱,指节叩着檀木匣上的螺钿牡丹,像在数念珠。匣内双鱼线刨的刃口在月光下泛着冷光,那光刺得他眼眶发酸——这刨子救过林家的急:五八年饥荒时,公社粮仓的梁柱遭白蚁蛀空,祖父连夜用它削出三百六十根榫头。刨花雪片似的落满祠堂青砖,最后一根燕尾榫推入卯眼时,公社主任拍来三袋糙米:“这榫头比钢筋还牢靠!”祖父摸着“宁弯不折”的刻痕低语:“活命的不是米,是这刨子养出的木性。”
   后半夜起了雾,桐油味裹着霉潮钻出地板缝。他盯着工作台上北斗七星状的铜钉,喉头滚动着半句《鲁班经》的咒诀,却像被鱼胶封住了唇舌。斧子举起的瞬间,他听见三十六家铺面的幌子在风中呜咽。斧刃悬在半空颤抖,北斗七星铜钉在月光下泛着幽蓝——这七枚钉是太爷爷按北斗方位嵌的,说是能镇住匠人气运。如今钉未锈,运先断。
   “祖宗的手艺……竟要绝在我手里?”他盯着台沿“宁弯不折”的刻痕,那四字被七代人的掌纹磨得发亮,此刻却像四把锥子扎进眼底。斧子劈下的刹那,他偏了三分力——终究舍不得斩断那根连着祖坟的线。木屑纷飞中,夹层里露出一本泛黄的《鲁班经》——原来日日刨磨的台面,竟藏着失踪多年的林家命脉。
   “带着这些,往亮堂处去。”他抖着手将金丝楠木料码进樟木箱,指尖触到箱盖内密布的掌纹沟壑——曾祖父的茧、祖父的疤、父亲的裂,七代人的血肉早融进木纹里。封箱时一滴桐油落在“林”字刻痕上,晕开如泪渍。远处电锯的尖啸撕破晨雾,他佝偻的背影像株遭雷劈的老柏,根断了,还硬挺着要护住最后一片年轮。
  
   三
   古柏断后第七日,拆迁的尘埃未定,我抱着樟木箱蜷进城郊铺子。玻璃幕墙将钢筋棱角折射成兽齿,冷光爬上榫卯窗棂,在古木纹理间咬出锯齿状的影——这新旧时代的对话,竟也如燕尾榫般咬合出微妙平衡。
   电刨嘶吼声里,常有人捧着旧时光来叩门:瘸腿的官帽椅,裂嘴的妆奁匣,叫白蚁蛀成筛子的花窗。最难忘梅雨季里的那天,一位身穿月白旗袍的老太太怀抱着半扇拔步床围板,雨水正顺着“冰裂纹”往下爬。
   “这是苏州木渎镇张记作坊的手艺,”老太太从锦帕里掏出枚翡翠耳坠,轻轻卡进围板暗槽,“八位匠人用三百六十天,取三百六十种木料。春分取柳木,夏至采樟木,秋分斫楠木,冬至伐枣木……”她枯瘦的食指划过木纹,那些沉睡的香气便苏醒过来。
   指尖划过木片接缝的瞬间,一阵酥麻自指腹窜上脊背——三百六十道榫卯严丝合缝,连呼吸的震颤都被吞噬。待凝眸细辨,才惊讶地发现那水波纹竟是“千拼榫”所化,每道木纹走向都暗合《营造法式》中的星宿图。修复围板暗格弹开时,玉簪的冰凉触感直透骨髓。老太太泪滴落在翡翠耳坠上:“原以为这辈子再见不着了。”我摩挲三百六十道榫卯,忽然懂得木纹原是时光的密码:每道裂痕都在诉说未竟的团圆。
   那夜精密机械与传统刨子交替吟唱,电锯与手锯在光暗褶皱里握手言和。激光扫描仪映出榫卯星图,我按古法蒸煮木料,紫铜錾子修正榫头,直到卯眼含住晨光——老手艺是根,新技术是叶,共同撑起一树春秋。
  
   四
   冬至那天来的汉服姑娘名叫阿阮,手里捧着一方漆皮斑驳的妆奁。榉木断口处,木纹细密如鱼籽层叠,细嗅时,一缕沉水香混着女儿红的余韵渗入鼻息——那脂粉香原是木胎里沁着的,三百年前新嫁娘以蔻丹染就的相思。“万历年的榉木,”她眸中淬着火,目光烙在榫卯上似要灼出个洞来,“您瞧这燕尾榫,和《天工开物》拓本不差分毫。”我翻烂了父亲留下的《鲁班经》,激光定位后,仍用鳔胶粘合,刻刀修出燕尾榫的弧线。大漆封缝时,木纹深处忽透胭脂色——原是三百年前的新嫁娘,在暗格里藏过一盒女儿红。
   阿阮带来个乌木匣子,里头装着十二枚形态各异的榫头模型。“这是从日本古寺梁柱上拓来的,”她指着个蝴蝶状榫卯,“明代匠人东渡时传去的技法。”我们比对着中日榫卯异同,发现那“胡蝶組み”的榫头形若垂翅凤蝶,竟与《鲁班经》中的“燕归巢”遥相呼应——分明是同一群候鸟,在六百年的季风里各自振翅,终在斗拱飞檐间重逢。
  
   五
   米兰的邀请函寄达时,老槐树正抖落满身金甲。要复刻的宋代琴几躺在工作台上,断纹如闪电撕裂夜空。徒弟们用3D建模复原形制,我偏要守古法“水磨”:丝瓜瓤蘸桐油,顺着木纹打磨三百六十道。第七夜里,月光扫过琴面时,冰裂纹里渗出松风——汴河两岸的琴声茶香,原来都窖藏在这年轮里。
   打磨到第二百遍时,徒弟小赵偷偷用了电动砂轮。我发现后心里大怒,罚他重头再来。他委屈道:“故宫修复师都用机器打底了。”见他不服,我把他带到库房,打开父亲封存的樟木箱。最上层躺着块乌黑木料,轻轻一抚便现出金丝——“这是道光年间封存的楠木,机器过处,金丝必断。”他重磨琴几时,冰裂纹渗出松风,终于喃喃:“汴河的月光原是要用手掌接的。”
   领奖时,意大利老匠人眼里闪着泪花,抚着琴缘,嘴里喃喃道:“这里睡着的是东方密码啊。”镁光灯下展开父亲补丁摞补丁的包袱布,七代人的工具在玻璃展柜里躺成星河。墨斗线仍在丈量光阴,曲尺刻度从寸变作厘米,唯木纹里的春秋,永远在生长。
  
   六
   展览期间,有个威尼斯老船匠盯着琴几冰裂纹出神。他从怀里掏出个怀表大小的木盒,打开看时,竟是微型贡多拉船模。“我祖父用八百块木片拼成,”他指着船头榫卯,“他说这手艺来自马可•波罗带回的图纸。”我们比划着交流,发现船尾的“海波纹”竟与“千拼榫”异曲同工。展览落幕时,老船匠攥着我的手,将船模塞进我掌心,“木纹无国界。”
   回国后,我用金丝楠雕了个太极阴阳鱼榫头,将威尼斯船模与千拼榫咬合成完整圆环——原来六百年前候鸟振翅的轨迹,早刻在年轮深处。
  
   七
   昨夜教小孙女辨木性,丫头突然指着工作台嚷:“木头生花了!”晨光里,父亲封存的金丝楠正在舒展,木纹漫成山河,河里游着鱼,映着月,开着四季的花。激光雕刻机嗡嗡作响,给新制的圈椅刻款——不再是“林记细木”,是小丫头歪扭的“木纹记得”。
   丫头最近迷上做木簪,用边角料刨出杏木簪胚,再以砂纸磨出弧线——虽无雕花,木纹里却漾着祖辈掌心温度。我教她在簪头刻暗榫,她偏要嵌上LED灯珠。“这是星星,”她将电路板嵌入木簪,“也是祖爷爷窗棂上漏下的光。”她认真调试微型电路板的样子,让我想起父亲当年雕窗花的神情。
  
   八
   风掠过老槐树,影子在工具墙上跳舞。电锯与手锯,游标卡尺与鲁班尺,数控机床与墨斗线,在光与暗的褶皱里握手言和。忽然懂得,真正的木纹断不得:当阿阮将手艺写进非遗簿,当洋匠人来学“水磨”功夫,当小丫头把银杏木珠串成手链——散落的年轮,终将盘结成新的春秋。
   前几天收了个特殊包裹,是米兰展上那位威尼斯船匠寄来的。松木盒里躺着件未完成的榫卯模型,附信写着:“愿东西方的木纹在此相遇。”
   库房深处,樟木箱里的老料仍在呼吸。它们记得父亲掌纹的沟壑,记得电锯的尖啸,记得越洋包裹的火漆印,也终会记得某个清晨,少女用激光笔在古木上画出会呼吸的年轮。
   昨夜梦见父亲,他在刨一块流动的木头,木纹里游着鱼,映着月,开着四季的花。醒来时工作台上落着槐花,那株被拆迁队斩断的老树桩,今春竟从裂缝里抽出了新芽。
  

共 392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故事从主人公的父亲晒木头的晨光开始,展现了父亲精湛的木工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木匠街面临拆迁,传统手艺陷入困境。父亲在困境中坚守,而“我”则在新旧交替中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路。从修复古老木器到结合激光技术,从家族传承到国际交流,“木纹”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最终,木纹不仅是木材的纹理,更是家族记忆、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的象征,展现了传统手艺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生与延续。小说写法别具特色,散文体的架构,诗歌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木匠世家的传承与变迁。请读者耐心地读下去,可能会发现不一样的精彩。好小说,推荐阅读。【东篱编辑:韩格拉图】【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20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3-19 06:14:13
  小说该怎么写,其实没有人能定论。读者的口味也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的这篇小说,类似的写法出现过,叫散文体小说或诗体小说可能更恰切些。作为我本人还是很欣赏这种写法,也鼓励尝试小说不同的写法。感谢投稿东篱,顺祝写作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1 楼        文友:半缶        2025-03-19 10:29:38
  谢谢老师,编辑辛苦!
2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3-19 10:26:17
  木匠街将要拆迁,传统手艺陷入困境,“我”寻找出路,匠传统工艺与现代激光技术相结合,“木纹”便是传统和现代技术交织的产物。好文,拜读学习!遥握春祺!
回复2 楼        文友:半缶        2025-03-19 10:31:27
  谢谢老师鼓励,问候老师!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19 11:29:43
  精美的语言,刻在木纹上,七代人的木纹手艺,并不因为时代技术的改变而戛然失去风采。这是传统的魅力。作者是在用一个个小故事抚摸这道木纹,木纹是刻在心上的年轮,是一幅秀美的图画。作者见证了木纹的图新,非常有内涵的一篇小说佳作。怀才抱器拜读。
怀才抱器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