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浪花】安徽游记(散文)
◎查济
查济是一个古村落。安徽真是上天眷顾的好地方,在黄山地区,有着数不清的景点和古村落,令人流连忘返。无论是喜欢山水或者喜欢人文的人,到了安徽都会觉得不虚此行。
查济人姓查,而姓查的人游查济,门票减半。记得以前和一个姓张的朋友游览苏州周庄的张厅,还对他开玩笑,说姓张的人游张厅应该免票,这里,终于有了实践了。
徽式建筑青砖黛瓦白墙,方方正正,屋顶中间有方形镂空,下面对应着方形下水道,下水道中间呈方形棺材形状,寓意升官发财。下水道水只往下渗,因为水为财,肥水不流外人田,天下掉下的财运,只能深藏于自己的地下。这个下水道,就是“天井”一词的由来。在这儿观看方形镂空上面的天空,确乎有一种坐井观天的感觉,让人不自禁对“天井”这个词的奇妙使用顶礼膜拜。徽式建筑的砖雕、木雕、石雕极其精美,走在安徽村落,似乎走进了天然的雕刻博物馆,高淳老街的雕刻博物馆就相形见绌了。
查济财神桥。在农村,是经常看到桥上供奉神灵的,俗称桥神,估计和土地老爷差不多。但是,在查济财神桥,第一次看到在桥边有一个横跨道路的神龛,龛上供奉着财神,而在桥上中间,是一个元宝形状的小小神龛,方便人们敬香。在财神桥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小八角形石柱,八个面分别刻有一个佛号,估计是村民拜祭佛祖的场所。不过,八个佛,该拜谁,怎么拜?不懂。
宝公祠,是查济最大的祠堂。安徽的祠堂也充分体现了徽式建筑的特色,只是空间更大更旷,空旷的房间用了几根大木柱支撑。房间中间的天井,也是巨大无比,宛如小型操场。祠堂,不仅仅是纪念祖先之地,更是一个宗族的会议场所,所以也应该很大很旷。祠堂后面有一进,很狭小,两层,据介绍一楼是供奉祖先牌位之所,二楼是供奉宗族的重要文书之所,如皇帝对宗族的诏命等等。宝公祠没有供奉,所以二楼开放了,可以登上去。通过陡峭而逼仄的楼梯,登上二楼的狭小空间,看到脚下屋顶向内延伸形成的天井,也是一个有趣的体验。
在豆腐坊吃了一碗豆腐脑,来到了德公厅屋。这儿的德公不是李宗仁,也是一个查姓祖先。德公厅屋最有名的是门楣上的牌坊,为了防止文革破四旧,牌坊在门外全部抹平,就是一道普通的门壁,但里面却是飞檐翘壁,牌坊石雕栩栩如生。厅屋后进据介绍居然被一个法国人买走,成为了他的颐养天年场所,不禁感慨,真正能体现民族特色的文明,自然是世界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然会吸引别人到来。
往出口方向走,来到了存仁堂。存仁堂是一个药店,古色古香的建筑,四周木制结构上悬挂了山水条轴,一个年迈的老中医,弥漫全屋的药香,给人以一种穿越到了古代医舍的感觉。这里基本以中药为主,还有据称是祖传的药囊和药枕,一问价格立刻让我回到了现实:原来这儿不是救济世人的古代仁医之地,而是逐利求金的现代经营场所,存仁只是赚钱的幌子。
在查济出口处,有一所艺术博物馆。博物馆不大,共三层,一层是石刻,二层是瓷器,三层比较特殊,是牌匾。古代牌匾很多,也富含了非常多的故事和文化,但能够将牌匾一块块展出并加以介绍,这儿是第一次看到,其实这是一个好的创意。当然,我相信,这儿陈列的牌匾肯定不仅仅只是查济的牌匾,这个,已经不重要了。记得在台儿庄看到过招幌博物馆,两者倒是各得其妙相映成趣。
◎桃花潭
桃花潭景区第一个景点是文昌阁。导游介绍,文昌阁不是随便可以建的,而是一个家族中要有若干名进士才可以建,心中颇不以为然,因为看过太多的文昌阁,如孔庙一样的常见,其实就是纪念文昌帝君,教育孩子好好学习,鼓励社会弘扬教化的一个建筑而已。这儿的文昌阁,由于紧靠桃花潭,风景不错,据说是士子们登高远望,临清流而赋诗之所,也算风雅之地,只不知太白有没有登临过。文昌阁两侧,居然有算命祈福的摊位,倒是第一次看见,以前只见过庙里烧香祈福。想想也对,文昌帝君也要保佑人啊,为什么不能祈福?至于算命嘛,文昌帝君无所不会,自然对易经也有很深的研究,所以也会算命,不奇怪。
文昌阁过去就是翟姓祠堂,叫做忠孝堂。徽式祠堂大同小异,只有大小之分。当然,里面精美的雕刻不一样,可以细赏,只是我不懂。好像祠堂门口的突出原石叫户对,加上门档,其大小显示宗族的地位,这个是不能随便改的,所以有“门当户对”这个成语。不过,在北京看惯了门当和户对,这个的也不见得稀奇了。祠堂的第三进陈设了翟姓祖先的牌位,我总怀疑其真实性,因为照理牌位是一个家族最重要的象征,每年都要很慎重的供奉的,哪能放在外让游客随意参观,甚至有的游客还拿起欣赏欣赏?这不是对祖先的大不敬吗?不管怎样说吧,看看牌位的摆放,也算真正体现了祠堂的文化价值吧。
义门。导游介绍,“义门”两字为乾隆皇帝所赐,用以表彰翟氏宗族兄弟和睦不分家,上百人居于一家的友爱之举。故事听说过,原来就是在这儿。古人提倡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就是所有一家人都住在一起,因为古人崇拜集体主义,崇拜长辈的威信;其实,这么多人生活在一起,终究是弊大于利,首先没有隐私感,还有容易产生矛盾。随着西方崇尚民主自由的个人主义思想传到中国,现在基本是夫妻结婚以后就会另觅小家,所以绝无可能再有什么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共处一屋的情况了。我不觉得这是数典忘祖,只是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已。文化,终究是既有传承也有发展变化的。
穿过义门,走入老街。这儿的老街一点不像街,完全像一个村居的小路,只是在街口门楣上依稀有着“南阳街”三个大字。没有商业的污染,反而清幽安静,深得古朴之风。转过来,通往渡口的街道上,非常繁华,各种工艺品店、小吃店等鳞次栉比,叫卖声此起彼伏,似乎从古时走到了现代。
老街尽头,就是桃花潭渡口了,又称“踏歌古渡”,想必就是汪伦在此踏歌送别李白,李白留下千古名句之所了。桃花潭之名气,源于李白之诗,据说李白和汪伦本不相识,汪伦是当地县令,有点追星,邀请诗仙过来,怕李白不答应,声称这儿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至,却发现桃花全无,酒店也只有一家。于是汪伦解释说桃花潭有十里长,酒店老板姓万。李白明白上了当,不过看到汪伦的热情,也就释然了,反正这里风景宜人,天天饮酒作乐,居然也呆了一个多月。故事是歌颂真挚的友情的,我却奇怪,汪伦请李白一个多月,天天饮酒作乐,如此追星的费用,是他自费还是公费?如果公费,有没有监察御史来过问此事?当然,汪伦追星的感情是真挚的,踏歌是送别的最高礼节,所以李白将走时,汪伦以踏歌送行,才让李白十分感动留下了那首千古名篇。我们在渡口上了船,还以为会带我们游览桃花潭,却发现只是把我们送到了对岸。
对岸的山上,是怀仙阁,显然是为了纪念李白而建。阁子比较有特色,门都修成酒杯形状,很对诗仙胃口。站在阁子上,俯视脚下一泓静静的桃花潭水,远眺一望无边的郁郁葱葱,想着诗仙逸兴湍飞,纵酒狂欢,人生之乐,莫过于此,所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桃花潭风景是美,但最美的是超然物外的那份洒脱,那份美,只有李白能够体会。
怀仙阁旁边,是汪伦墓。汪伦本人名不见经传,他的墓本应该淹没无闻的,偏偏这里开辟了景区,而景区最吸引人的就是李白送给他的一首诗,所以他适逢其胜,也被建起了墓被人纪念。墓的规格很高,居然还有石人石马,这哪是一个小小知县所能拥有,当然是现代新建的人所为。他们也许不懂,也许根本不管,看到别的墓前有,就想当然的也在此墓前修建了。问导游,果不其然,是建景区后修建的。一个追星的小小县令,就因为太白一首诗歌,居然百年以后享受到了王爷的礼遇,想必他自己怎么也不敢想象的吧。
◎宏村、西递
早就听闻宏村和西递大名,据说这两村结构很为讲究,所以一直想去看看。可是,当我真的置身于宏村时,根本感觉不到结构是怎么讲究的,因为无法从上往下远眺,不知整体结构。也许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们是从南边进入宏村的。宏村南边是南湖,北边是雷岗山,山南水北,典型的阳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跨过南湖上一个小桥,就进入了这个千年古村落。村落第一个景点就是南湖书院。书院有两间大屋,第一间是正常学生用的,西边一件是启蒙的学生用的,有点近似于我们的中学和小学。一个村子的书院,学生不会多,所以桌椅也不多,能够理解。书院中孔子画像前面,是曾子、子思、颜子、子贡的牌位,那都是孔子的好学生。其实,我倒觉得,颜回有点忝列其中。孔子学生中,有成就者多矣,但颜回,却是没有成就的。他命不好,家里穷,又死得早,他引以为傲的是安贫乐道,学习成绩好,但没有成就就是没有成就,空谈读书的人,不应该被奉为圣人的。不过,设置在学校中,倒是恰如其分,他绝对是好学生的楷模。好学生不一定在社会上就很牛,古今皆然,也不必苛责颜回了。转过这两间房,中间是一个大空地,四周有房屋,本地人告诉我们,这儿是真的学校,一直沿用,只是最近被开辟为旅游景点,才停用的。这让我有点愤懑:本来还很羡慕那儿的学生的,在这样的人文氛围中学习,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国学教育,却因为游客的喧嚣,不得不搬到另一个地方学习,这样的操作妥当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儿就这样以教育为本吗?
往北走到村中心,是宏村的最主要景点——月沼。月沼其实就是个半圆的大水池,特别巨大,在宏村调节用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可以说是宏村的生命池。宏村整个村落形状如一头大牛,月沼就是牛肚。在四周一圈低矮的房屋环抱中,突兀地呈现这样一个巨大的水池,给人以飒爽震撼之感。月沼北边是汪姓祠堂。说实话,安徽古村落的祠堂,看了感觉都差不多。不过,这儿大厅里供奉着有贡献的先祖十人,其中居然有一位女子,标为“巾帼丈夫”,颇为奇怪。介绍说,该女子是族长的夫人,族长在外当官,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她在打理,而且,月沼也就是在她的主持下修建,赢得了全族人的爱戴,所以才被请进宗祠。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这个女子能够有如此成就,确实不简单,值得人尊重。
在宏村的西口,有两棵大树,就是牛的牛角。树一为红杨,一为白果,据说,村里人每有红白喜事,必到相应的树下参拜,而红白喜事其实就是人的一生,所以,这两棵树,已经成了宏村人的精神支柱。树下,有儿童在嬉戏,有村民在销售,有情侣在散步,一派活生生的生活图景,若树有灵,我想,这也是他们最乐意看到的场景吧。
西递和宏村类似,都是以古典民居取胜,而且,西递的民居更多,雕刻更为精美。我们是跟着导游游览西递的,导游饶有趣味的介绍,也让我们领略了徽派民居的基本特点和雕刻的精美,但走过即忘,并没有多少印象。不过,宏村、西递民居中的楹联却让我记忆颇深。我们常用的楹联无非是添福增寿的喜庆言辞,但是,这儿的村居,所用的楹联却发人深省,可以视之为家训的。试举几例: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快字少一竖,变成了辛字多一横;多字少一点,变成亏字多一点,寓意少快乐,多辛苦,少占便宜,多吃亏,这是徽商的经商之道,更是中国人的为人之道;“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啊,效好便好,知难不难,这是多么深刻的哲理;“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惜福求己方为人间正道;“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更是明白如话,清清楚楚地告诉后辈,只有读书积德,才是修身齐家,安身立命之根本。
西递的宗祠比较特殊。在外表同其他宗祠一样的一二进后,最后一进祭拜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功臣们。据说,西递始祖本为李世民后裔,逃难至此,改姓为胡,但为了纪念祖先,所以悄悄地在后面祭拜先祖。所以,西递有胡李不通婚之说,因为本为一家人,不能近亲结婚。
在西递,还看到了有趣的与女子有关的建筑。在桃李园,看到二楼的木板墙壁上有一个小孔,导游说,那是小姐偷偷看来访的年轻男子用的。记得在周庄的张厅也看到过类似的小孔。在走马楼,看到了一个真实的绣楼,那位主人就是在那抛下绣球,拾到者将入赘该家。貌似有趣的背后,却感到了封建礼教下的青春女子,他们爱情、婚后生活的极大不易,如此寻找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另一半,简直就是玩笑,是那自己毕生的幸福在开命运的玩笑。不幸的是,我相信,她们很少有幸福的,很多在婚后都是逆来顺受,以屈辱换取自己贤惠的名声。而且,她们如果读过书,有过知识和梦想,将更会感到无助和悲哀。这,是封建礼教的罪恶。
◎龙川
龙川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我们胡锦涛主席是龙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