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经典儿歌永流传(散文)
早在三月初,同学们相约着回老家参观花朝节。上周末,一行二十多人,浩浩荡荡奔回老家。赏春花,逛市集,品非遗,拾野趣,享美食,寻根脉。漫步山水画廊,回味稻田记忆,寄情耕读传家,一路诗情画意,一路馥郁芬芳,一路笑语声喧。
负责接待我们一行的,既是是我们从小玩到大的同学,也是农庄的胡总。酒足饭饱之余,他突然问我们:“这些年,你们在外奔波,对老家还有感情么?除了上课,还记得当年哪些有趣的事情?”
大家七嘴八舌,有说下河摸鱼的,有说上树掏鸟窝的,有说扔雪球打雪仗,还有说糊泥巴打水仗。轮到我时,我说:“还记得么,那些年,你唱过哪几首儿歌?哪几首儿歌还能够唤起了你的童年记忆?如今,你还能完整地唱出几首?”
众口一词,大家一致认为这件事是共同经历的。于是,胡总提议:“今天,我尽尽地主之谊,大家不妨来一次回忆杀,回放一下,那些年陪伴我们快乐成长的儿歌。”服务员迅速打开房间的功放音响。
生于1960年代,长于1970年代,红歌好听走心,花朵鲜艳夺目。祖国江山一片红的年代,儿歌打上了红色的烙印。
伴随电影《闪闪的红星》流传开的还有《红星歌》。听,“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朗朗上口的歌词,明快活泼的节奏,宛如行军作战的步伐,陪伴着我度过整个小学阶段。伴随着这歌声,我们学着潘冬子的样子,头戴贴有用红纸折成的五角星的帽子,手持木头红缨枪,嘴里哼唱着这首充满力量的歌曲,在大街小巷奔跑嬉戏。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却信仰坚定,精神饱满,斗志昂扬。敢于与天斗、与地斗,与坏人坏事作坚决斗争。红小兵们在红五星的照耀下,阔步前进,茁壮成长。
无论是爹爹婆婆,还是学龄儿童,他们都有一颗火热的心。在他们看来,毛主席是近乎神明一样的存在。敬仰毛主席,向往天安门,成为大家的共同心愿。“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不仅是歌声,更是心声。毛主席语录和最高指示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孩子也能熟练背诵若干段落。当《我爱北京天安门》一经推出,一下子火遍大江南北。小孩子心怀憧憬,在校园在田野,放开嗓子不厌其烦地传唱着这首仅有四句歌词的歌,脸上写满质朴和笑意,唱得热烈投入,唱得心潮澎湃。不要问懵懂的我们懂不懂歌词所蕴含的深远意义。仅仅毛主席、北京、天安门,这些神圣的字眼,就让我们崇拜得五体投地。高亢的激情稚嫩的童音唱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对敬爱领袖的拥戴。歌声清脆嘹亮,直冲云霄,仿佛想要穿越千里,飘向遥远的天安门。
烂熟于心,脱口而出的《学习雷锋好榜样》,是每天第一节课前必唱的曲目,也是班级拉歌的保留曲目,更是集体汇演的首选歌曲,无论是独唱齐唱,还是表演唱,我们都把腰板和胸膛挺得板板正正。“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的歌声,响彻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唱出了雷锋对革命的忠诚、对善良的践行、对温暖的传递、对快乐的追求,雷锋精神深深熏陶着我们。放学后,我们自觉地加入到做好事的行列,主动帮生产队拾麦穗,帮孤寡老人劈柴担水,帮学习困难的同学补习功课,给遇到困难的人伸出援手。那一句句激励人心的歌词,像春雨般浸润着我们的心田,“做好人好事”蔚然成风,成为最令人自豪与骄傲的事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茁壮成长。
当生产队的高音喇叭里传来“我是公社小社员哪,手拿小镰刀呀,身背小竹篮……”的歌声,我们这帮小学生便呼呼啦啦涌向稻田麦地晒谷场田间地头。拾麦穗、薅秧草、捉棉虫,学着大人的样子挥舞镰刀,在学农实验田里播种浇水施肥间苗,把学农实验田打理得像模像样。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我是公社小社员》稚嫩的童声在稻田麦浪中回荡,仿佛连土地都在呼应着这首孩子们的劳动赞歌。
广袤的江南塞北刚刚泛起绿意,春天的校园里,《小松树》的旋律总是准时响起。我们一边哼着“小松树,快长大,绿树叶,新枝芽。”,一边蹲在教室后的苗圃旁,认真地给小树苗浇水。歌曲把少年儿童比作小松树,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茁壮成长,杨树柳树苦楝树嫩绿的枝桠在晨风中摇晃,我们也跟着节奏轻轻摇摆身体,仿佛自己也在晨光里拔节生长。
这一首首1970年代的儿歌,镌刻着那个时代的印记,挥洒着热情,洋溢着童真,表达着憧憬,在我们幼小的心灵已经播钟下了爱国、勤劳、勇敢、善良的种子。
这几年,每每出席一些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时,总可以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歌喉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让我们荡起双桨》《种太阳》《卖报歌》等脍炙人口的儿歌。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四十年多前的自己——鲜艳的红色,闪亮的眼睛。更令人深感惊喜和欣慰的是,有些儿歌正在以新的形式延续生命。《我爱北京天安门》被拍成同名电影;短视频里一位奶奶跟着《井冈山下种南瓜》的旋律在教孙子认识农作物;摇滚版的《卖报歌》引发万人大合唱;《小松树》歌词作为故事线索被创作成了儿童绘本……这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音符,正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生命。
去年,受邀参加老年大学教学成果观摩,一支由50后60后为主的“60后合唱团”,用《我爱北京天安门》的旋律配上现代和声演唱,台下许多年轻人情不自禁跟着哼唱。那些曾被贴上“过时”标签的旋律,正在以这样的方式与年轻人对话共鸣。那一刻我忽然有些感动,经典永远不会老去,沉睡终被唤醒,美好得以传承。因为,爱与希望不会泯灭,温暖与陪伴还在,集体记忆不会被抹杀。
今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首儿歌被多个知名短视频博主二次创作风靡网络。这首拨动无数观众心弦的童声合唱《玉盘》,清脆空灵,音韵悠扬,孩子们天籁般的歌声,穿透尘世喧嚣,唱出了对月光亮汪汪的遐想,唱出了漫漫星汉的寥廓,唱出了天马行空般的自由飞翔……干净纯粹的歌声,唱得让人沉醉。那一刻,我们仿佛又回到了简单快乐的童年,无忧无虑地躺在草垛上与孩子们一起仰望银河,看月亮,数星星。如今的我,偶尔也会在夜静人深时打开手机里的音乐软件,循环播放这些熟悉的旋律。
是什么照亮我们黑溜溜的眼睛?是什么滋润我们幼小的心田?是什么拉紧我们稚嫩的小手?是什么陪伴我们一天天长大?是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吗?是老师呕心沥血的教诲吗?是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吗?不,不是,是那些耳熟能详脱口而出耳口相传的儿歌!儿歌,不仅是歌词与旋律的堆砌,更是情感与文化的传递。可惜,2020年代后的小花朵们,还在传唱着祖辈父辈的“老儿歌”,愿更多音乐人怀着深情厚意,俯下身子,走进孩子的生活,用孩子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世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儿歌,为孩子们的童年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