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酒家】走近焦庄户地道战遗址(散文)
一
提起地道战,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一些耳熟能详的画面——处处都有奔袭的民兵和出击的伏兵,那些进村的鬼子被杀得四处逃窜,却又无路可逃。对惨无人道的鬼子,杀得解气!观众看着过瘾!
这些印象,都来源于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地道战》。
4月25日上午,和煦的阳光倾洒着京北大地,微风暖暖。大巴车轻松奔驰着,沿途公路两侧的绿植茂密。车窗外,一道流动的绿色风景线,不停地向前延伸,似乎被绿得有些密不透风。透过大巴车窗,视野开阔,嫩绿黄绿青绿深绿,层层叠叠,尽显生机。绿色代表着生机活力,遥想抗战烽火里的焦庄户,何处能有大片绿意呢?看看今天战火纷飞的中东加沙地带,便可知道当年日寇铁蹄下的中华大地,绿意难觅,残垣断壁却是四处可见……
思绪飞扬还未止,大巴车就已经到达了焦庄户地道战遗址。
远远地就看见一块巨大石碑上刻有的六个大字——“人民第一堡垒”。
何为堡垒?百度释义:“堡垒,通常指在战略要地用于防守的坚固建筑物,也可以比喻难于攻破的事物或不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人。”石碑标立于此,显然是指焦庄户用于对敌攻防的地道,只是被冠以“人民第一”,一时让人难以明白。核实资料才知,“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冀东十四分区指示顺义县政府,授予焦庄户村的光荣称号。”抗战是一段苦难而又光荣的岁月。“人民第一堡垒”,铭记的是人民群众的一段抗战史,也是抗战时期村民们至高无上的荣誉,值得像石碑一样厚重和尊贵,值得为之点赞!
一尊独特的雕像矗立在纪念馆前,底座正面刻有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兵民是胜利之本。这从侧面反映了人民群众是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力量,而雕像的侧面和上部则生动反映了地道里猫着腰随时准备出击的民兵群体形象。
恰在这时,五六个小学生守护着少先队旗,笔直地站立在雕像旁两侧,似乎正在接受某种考验或举行某种仪式。孩子们从小接受红色革命教育,这是中国不忘历史、走向未来的希望。他们站在烈日下,纹丝不动,目光中透出了几分坚强,着实令人倍感赞佩。
二
从走进纪念馆的那一刻起,似乎还能闻到远去的历史气息。
纪念馆室内的灯光暗淡,这是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吧!很快,便有两类兵器,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一侧,有四五把日本枪刺或军刀插在玻璃罩下的底座上,一副副瘦小的丑态,并不像电影和电视剧里的日本军刀那般锃亮凶悍,相反,黑细黑细的,活像是几个月没有吃饭,被饿得皮包骨头的饥饿鬼子。插在玻璃罩内,看着便有几分痛——这些军刀不知沾染了多少中国人的鲜血,这是日军侵华的历史铁证!
久久凝视着,蔑视着这些小鬼子的杀人凶器……
突然间,觉得这些军刀实不该如此插在底座上。虽说刀枪无罪,有罪的是那些拿着武器逞凶的敌人,但这些武器代表的是日寇,岂能让这些杀人的恶魔在这里站着呢?!又岂能让它们在此炫耀武力呢?恨不得一脚把它们踢弯了,即使不能让它们跪着认罪,至少也应该让这些鬼东西躺平了。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把这些日本军刀重置横放在脚下的玻璃内,接踵而至的参观者可以轻松地踩在脚下,并透过玻璃不屑地俯视……
不想再多看一眼,这些类似的战争贩子和历史罪人!
我缓步走到一处高耸着的土式武器前面,心中徒增万分敬意!两杆破旧得认不出的枪,像土枪,又不是印象中的土枪,或说是电视剧里常说的老套筒吧;还有一个是套猪钩杆子,另一个是常见的红缨枪,这就是当初民兵对敌作战的主要武器。现在看来,虽然破旧,依然威武雄风在!它们高高大大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群顶天立地的打鬼子的英雄好汉!
依靠这些土枪土炮和大刀长矛等兵器,为什么能打败凶残的日本鬼子呢?是中华民族之觉醒,是全民抗战!日本鬼子深陷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焉有不败之理?!“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这正是人民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成功之路,这也诠释了“决定战争胜利的是人,而不是一两件先进武器”。
当然,手里有了先进武器,就更不愁打胜仗了。
三
穿过展厅,步行不远,就走近了地道战遗址。拾阶而下,徐徐走入地道,第一个没想到的是这地道够深的。
据说,“地道下挖约4米,地道内高约1.3米,宽约0.8米”。假如地道挖得不够深,不够合理,又怎能承受得住地面上的建筑物或人员走动的压力呢?还是这里的土质好!如果是沙石底,想挖地道也挖不成,是特殊的土质和历史环境促成了焦庄户地道的挖成。
焦庄户地处燕山余脉歪坨山下,从村庄穿过一大片开阔地,就可以进入山区。如果遇到日伪军来扫荡,是可以跑进山里躲起来的。那么,为什么会在这里下功夫挖地道呢?其实,焦庄户最初的地道是老村长马福受到的启发而开挖的。当时,老村长因来不及躲避日伪军的突然“清剿”,便躲进了村里的白薯窖,为此逃过一劫。小小的隐蔽的白薯窖可以藏人,那么鬼子伪军来了,又何须跑呢?如果再挖大、挖深、挖多、挖成片,岂不是可以藏更多的人呢?
办法是想出来的,也是被逼出来的!
这也是民间自发抗日的一次智慧体现和成功经验推广。正是在老村长的组织下,家家户户挖起了地道,后来形成了长达23华里的地道网。
穿行在弯弯曲曲的地道里,心里还是有个疑问,为什么不挖成直线呢?看吧!直线地道几乎没有多长距离,多是上下起伏的弯道,甚至有些拐弯处,感觉又像是特意拐弯似的,难道是为了参观吗?——路线弯曲,可以避免一眼通透,失去探索的好奇感。挖成弯道的地道,有这个必要吗?可这些弯道,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我一度迷茫,当时也找不到答案。
直到返程途中,我突然顿悟。这些地道,原本就不是提前规划的,也没有精准设计好的路线图,而是依托各家各户挖好地道,之后才连通起来的。那时也没有精密的仪器测量,只有各家的大约位置。也就是说,先有家家户户的地道,才有了后来连通起来的弯弯曲曲的地道网。
好在焦庄户的群众基础好,村里没有出过汉奸!
否则,一处地道被知晓,那些连通起来的地道,就都危险了!
地道,在昏暗的灯光下向前弯曲延伸,时不时还会出现一些豁口或叉路口,却多是阴暗的,也无法察其玄机。紧跟着参观的队伍向前走着,突然觉得这地道是一项不少的工程,远非几天几个月就可以轻易完成的。据查证,“1943年,始建焦庄户地道;1946年,焦庄户地道形成全长16.6公里的地道网。”看到这个的时间点,心中徒生疑惑——1945年8月15日,抗战已经胜利了,为什么还要继续挖地道呢?这当然不是为了让这些地道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和可供参观的地道战遗址——因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政府不愿民主和平,国共内战已经无法避免了……
四
抗战胜利前后,百姓为了生存,也为了消灭敌人,地道都得继续挖!
全村都动起来了,又挖出了很多土,难道就不怕鬼子伪军或国民党的保安部队发现吗?挖出的土不会凭空消失的,可又如何遮人耳目的呢?后来查实资料方知,主要采取了两种措施:一是加强保密,民兵派出小分队经常到敌人的据点骚扰,让敌人没有精力下乡清剿,以掩护群众挖地道,同时派出儿童团在村口站岗放哨,不让陌生人进村,防止走漏消息。二是不留痕迹,群众多是晚上挖地道,这便于借着夜色掩护,最初是连夜把土垫进猪圈和鸡窝里,后来土多了,第二天早晨及时把土运到村外沟壑里,并把山土口及附近清扫干净。
可以说,地道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顺利挖成的,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抗战觉悟、智慧力量和人民战争的要义!
走在地道里,不一会儿,便会觉得地道内,过于封闭,看看周边,一时又找不到通气孔。可见地道的通气孔,还是相对隐蔽的,如果太显眼了,敌人从地面上就可能轻易发现。据说,当初挖地道时,挖进了半里多地,油灯就灭了,人也会感到胸口闷,呼吸困难,这显然是地道里缺氧的原因。于是,要想挖好地道,首要的就是解决好通风排气的问题。同样还是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利用家里的隐藏处,巧妙设置通气孔,又把地道从村里向村外延伸,利用土坡或坟墓等特殊地形,解决了通气孔……
后来又有了瞭望孔、射击孔等战斗设施。
利用地道保护自己,消灭敌人,是人民群众在对敌斗争中智慧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兵家作战的一种有效战法。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兵圣孙武对此就有过阐述—— 《孙子兵法•形篇》有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九地之下,是指极深的地下。藏于地下,利用地道是最好的作战方式。
电影《地道战》里,有这样一段画面:油灯下,民兵队长高传宝的手里拿着一本《论持久战》,忘我地研读起来:“战争目的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的消灭敌人,才能有效的保存自己……”他反复读着,反复琢磨着……
仅仅是保存自己,还是无法消灭敌人的!没错,唯有变被动为主动,变防御为进攻,才能牢牢掌握游击作战的主动权。同样,焦庄户的老队长领悟到了地道战的主动作战模式。
五
人民军队的一个光荣传统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焦庄户的民兵和群众利用地道,在游击作战中学习打游击,打胜仗,取得了不俗的战绩——焦庄户地道战,先后打死打伤以及俘虏的敌人200名。一个小小村庄能取得如此战绩,可以说是地道战创造了奇迹。
闭上眼睛,聆听着地道里的声音,耳边仿佛传来呼啸的子弹声,又仿佛听到了胜利的欢呼声。然而,地道无声!多想在地道里找寻到当年战斗留下的痕迹,然而,我没有发现战火硝烟的痕迹,甚至没有发现可以瞭敌或射击的战位,除了地道还是地道。这地道,难道仅仅是用于藏身的?可为什么看不出能打仗的样子呢?
印象中,电影《地道战》的地道里,有枪刺鬼子或射击毙敌的隐蔽处。可能受这个思维定式的影响,我的注意力都在地道的墙壁上,一路走下来,几乎光滑的地道墙壁上,没有留有任何惊奇的发现。心中带着这个谜团,我跟随着参观的人流,走马观花式地走完了可供游客参观的830米地道。
走出地道后,我把心中的这个谜团,与同行的杨老哥交流。杨老哥说,射击孔,不在地道内,而是通过一些通道上去,射击孔就在地面上的隐蔽处。我说,咋不让我们看看呢?杨老哥说,有几处亮着灯光的狭窄地道,是开放的,是可以参观的,那里可能就有射击孔,只是我们没有爬上去看看,算是错过了……
一语道破了我心中的谜团!原来如此,我的内心顿时豁然开朗。没有领略到射击孔,只能怪自己走马观花了,这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遗憾的。
走出地道战遗址,放眼周边,毗邻的农家小院内,高高的梧桐树上紫色花开,仿佛名家笔下的一幅京北农家风情的画面。进院,入座,农家菜、玉米碴粥、窝头菜团子等目不暇接,有人形象地说是“抗战饭”——哪怕是同样的饭菜,过去是充饥裹腹,现在是粗淡尝鲜,味道是完全不一样的。从中能知过去的抗战苦,自然当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大巴车启动返程,渐行渐远,地道战遗址也慢慢消失在视线里,但是焦庄户的抗战史和人民战争的历史不会消失在历史的尘烟里……
(完稿于2024年4月29日)
在当前台海南海等国际形势下,这一篇文章,读来更有进一步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