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在】板桥赈灾(随笔)
人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人生观,价值观,即一个人生活在世,到底追求什么,依靠什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这个高度,与你有多少钱无关,与你做多大官无关。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气节的故事,但是,也有很多世故的“名言”,比如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等等。这一切,我们应该怎么看?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金钱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于是,可以笑贫不笑娼,可以艳羡官员或富豪的滋润生活,可以以金钱为杠杆衡量一切。于是,钱多者居前,钱少者居后,钱多者趾高气昂,钱少者点头哈腰,成为社会中的一种常态。劣币驱逐良币,确实,这些精于投机的人,精于逢迎的人,在某种意义上,确实容易获取金钱或其他利益,生活显得比一些“老实本分”的人滋润。当然,这些人也会振振有词:国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生活质量的改善,有何不可!
我们已经不再是以穷为傲的时代,鼓励人们追求富裕的生活,并不错。甚至可以说,当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生活的改善时,社会也必然会取得进步。追求个人利益,也符合人的本性。但是,人是动物性的,更是社会性的,人会追求利益,更会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且,无论是马斯洛的需要价值理论,还是马克思人是社会关系总和的经典定义,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应该有追求精神利益的向往,而且,精神的愉悦要高于物质的愉悦,所以,中国才有了“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潇洒,才有了“不食嗟来之食”的傲骨,才有了“舍生取义者也”的从容。以金钱为唯一目的唯一追求的人,也许锦衣玉食,也许豪车别墅,但是,他们永远得不到精神的愉悦。而且,以利益为纽带的逢迎,绝不是真正的赞赏和亲密,当利益走到尽头,社会关系也就走到尽头,留下的只是孤单和冷漠。
板桥赈灾是一个简单的故事。郑板桥是一个县令,县令这个官职,说大不大,在朝中得罪一个显贵就会一无所有;说小不小,也是一方父母。当然,任何工作都有规则,县令也有县令的规矩。郑板桥做县令时,该县遇到大灾,百姓流离失所,这时国库还有粮食,郑板桥毅然决定将粮食分给老百姓。开仓放粮说来容易,但细思之,是冒着何等的风险!很简单,国库是不允许随便动用的,没有皇帝的旨意,板桥先生肯定是滥用职权,会招致灾祸的。对于一般人来说,作为县令,遇到再大的灾难,自己肯定是衣食无忧的,我能为百姓尽多大力就尽多大力,足够了,没必要冒丢官罢爵的风险。在没有圣旨之前,为了不相干的百姓,让自己丢了职务,也成为流离失所的百姓一员,那是傻子。但是,板桥就是一个傻子,他为了百姓,毅然自主挪用了国库放粮,最终也确实导致了罢官,自己陷入了困顿之中。
郑板桥,在历史上是以书画闻名,但看了他赈灾的故事,我却知道了他更值得人称道的一面。德者,才之帅也,板桥的书画再好,那是他的才能,而他不计个人得失以百姓为先的做派,那是天下大德,这远比他的书画造诣更值得称道。正是因为板桥先生的“傻”,晚年他穷困潦倒,以卖画为生,甚至自己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寓居在好友李鱓处,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何等的悲哀和不值得。但是,正是这样的不值得,板桥先生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如果板桥先生没有放粮,也许他还是衣食无忧的官员,但是,他肯定从内心瞧不起自己,觉得自己丧失了理想底线,更丧失了自我实现的可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中国,这才是我们的民族脊梁。正是完全不顾个人安危而是为了民族百姓的利益,我们的先烈们才会抛头颅洒热血,在日寇肆掠民族危亡之际,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重新塑造了民族的不屈和辉煌。正是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才有了我们民族中“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敢执着。这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屈的传承,也是我们能够傲然屹立于世界,乃至走向复兴的根基。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也许没有机会救国救民,但是,能够将国家、民族、百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是幸运的。也许,这会带来物质利益的损失,但是,这会带来千秋万世名,更会带来自己内心的宁定,而这是最大的幸福。
总之,生命的价值,最终与物质利益无关,这就是板桥先生赈灾放粮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