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山】我印象中的管彦达老师(随笔)
在时光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如璀璨星辰,熠熠生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管彦达老师,便是我生命里这样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他以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文学协会首任理事长、《台州市路桥区志》主编的身份,在文化的领域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在我的心中刻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
初次听闻管彦达老师的名字,是在对台州市路桥区文学历史的探寻中。那时,台州市路桥区文学协会作为路桥区作家协会的前身,正以萌芽之态孕育着这片土地上的文学梦想。管老师作为首任理事长,宛如一位领航者,站在时代的船头,引领着一群怀揣文学热情的人,驶向那充满未知与希望的文学海洋。
记得第一次与管彦达老师见面是在30多年前的一个春节期间,当时父亲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郑炜比较熟悉,又因管老师是郑炜的文学导师,郑炜带我们去台州市路桥区新桥镇管老师家,第一印象他个子不高,面容和蔼,眼神中透着一种深邃的智慧光芒,那是岁月与学识沉淀下来的独特气质。
同时,他穿着一身整洁得体的休闲冬装,衣角笔挺,仿佛带着那个时代独有的严谨与端庄。头发稍有些花白,但梳理得一丝不苟,每一根都似乎在诉说着他对生活和学问的认真态度。他的步伐稳健而轻盈,没有丝毫的拖沓,仿佛带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一步步走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前方。
在交谈中,管老师的语言如潺潺溪流,清澈而有力。他从台州市路桥区的历史渊源说起,那些古老的地名、尘封的故事,在他的口中如珍珠般滚落。他讲述着台州市路桥从一个小小的渔村,如何在岁月的洗礼中,发展成为如今繁华的商贸之地。每一个细节,每一段历史的转折,他都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他的声音并不高亢,但却有着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那声音里,有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热爱,有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坚守。他谈到台州市路桥的民俗风情时,眼中闪烁着光芒,仿佛那些热闹的庙会、独特的手工艺场景就在眼前。他说,这些民俗文化是台州市路桥的根,是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却的灵魂。
第二次见到管老师记得是在20多年前一个国庆节,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私立中学教师、作家丁勤政邀请我去做客,刚好管老师也在,并一起共进晚餐。
在就餐闲聊中,得知管老师著述颇丰,除了于1991年出版新诗作品集《夏日之梦》外,同时,他还出版了散文集《鸽子鸡的悲剧》,这部散文集展示了管彦达老师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华和深刻思考。另外,他还参与编纂了大量文史资料,如《路桥年鉴》、《路桥历史的人和事》、《路桥志略》、《潞水灵山》等等,不但详细介绍了路桥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而且也是研究路桥历史的重要资料。
为了确保志书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他不辞辛劳,反复核实每一个数据、每一个事件。有时候,为了一个小小的细节,他会亲自跑到实地考察,与当地的居民交流。在炎热的夏日,他顶着烈日走在乡间小道上,询问着古老建筑的历史;在寒冷的冬日,他冒着寒风走进老旧的祠堂,寻找着家族传承的印记。
在编写过程中,管老师还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他不仅仅满足于记录事实,更希望通过志书,展现出路桥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精神。他对每一个章节都精心雕琢,从标题的拟定到内容的编排,都经过了反复的推敲。他的严谨态度,让整个编写团队都深受感染,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打造一部高质量的区志而努力。
第三次见到管老师是在2024年10月7日,因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南官书院广文文学院院长郑炜之邀,去参观临海市涌泉镇兰田村东隅艺术馆,他虽然有80多岁高龄,走路有点困难,但思维还是比较敏锐,并一起共进午餐。
饭后交谈中,除了得知管老师至今从事文学创作已有70年外,同时,他还编著了《路桥名河名池名井》、《台州市路桥区地名志》、《路桥十里长街》、《新桥扶雅文化》、《路桥文史丛书》等,不但丰富了路桥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且进一步丰富了路桥的文史资料,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另外管彦达老师的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深厚功底,也在文史研究方面为路桥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与管老师接触的增多,我对他的了解也越发深入。他对文学的热爱,犹如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在他的办公室里,四壁摆满了书架,书架上满满的都是各类书籍,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从地方史志到国内外名著,应有尽有。这些书籍,是他知识的宝库,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源泉。
他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阅读,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他常说,阅读是一种修行,能让我们开阔视野,丰富内心。在他的影响下,路桥区文学协会的成员们也形成了一股浓厚的阅读之风。
管老师的文学创作之路,充满了艰辛与执着。他从年轻时就开始笔耕不辍,无论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是在宁静的夜晚,他总会拿起笔,记录下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思考。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对故乡山水的深情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他的文字简洁而富有力量,生动而不失韵味,每一篇作品都仿佛是他心血的结晶。
在生活中,管老师是一个充满情趣的人。他热爱大自然,闲暇时光,总会漫步在路桥的山水之间。他喜欢看那青山绿水,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他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灵感。在他的眼中,每一朵花、每一片叶、每一只鸟,都有着独特的生命和故事。
岁月流转,管彦达老师在文学和文化领域的贡献,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铭刻在台州市路桥区的历史长河中。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对文学的热爱、对文化传承的执着和对社会的责任。他的教诲,如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他的精神,如春风,吹拂着每一个热爱文学和文化的人。
如今,每当我漫步在台州市路桥的街头巷尾,看着这座城市的繁华与变迁,总会想起管彦达老师。他的故事,他的精神,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了路桥文化的一部分。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管老师的影响力将继续传承下去,激励着更多的人在文学和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