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柳岸】车轮上的岁月(散文)
一、架子车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架子车是农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却以最朴实的姿态,承载着那个年代人们的生计与梦想。两根木辕,几块木板,两个铁轮,简单得近乎粗糙,但它却在乡间的小路上轧出深深浅浅的岁月痕迹,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记忆中,我家的架子车是1976年打造的。那一年,根据地方政府和水利部门的计划和安排,决定在我们合阳县徐水河百良与同家庄公社(现在叫镇)交界处修建一个大型的百良水库以便满足当地老百姓饮水和旱地的灌溉之用。
修水库,在当时没有机械化设备的条件下,架子车是最理想的劳动工具。所以,政府鼓励老百姓打造架子车。
记得当时的激励政策大概是这样的:凡是打造架子车的社员,生产队补贴100斤小麦,或折算40元钱,够买架子车车轴及车轱辘的钱,架子车车身则让社员自己想办法解决。如果社员带架子车去修水库者,每辆架子车可以记一个人一天劳动的工分。
这个政策当时吸引了很多人。我的父母也心动了,因为我们家女孩子多,劳力少,一辆架子车可以顶一个劳力,是很不错的回报。
经过认真思考和精打细算后,我父亲请人帮忙伐倒了我们家门前的一棵洋槐树作为造车的木料,母亲则请我的木匠姨夫帮忙做车身。
姨夫用两根粗壮的槐木做车辕,几块厚实的木板拼成车底和车帮,经过一个星期的忙碌劳作后,我家的架子车终于完工了。这辆架子车结束了我们家肩挑背扛手提的历史,成为当时我们家非常耀眼夺目的最值钱的家当!
后来,这辆架子车为我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春天,父母用它拉土拉粪肥;夏天,父母用它拉水运麦子;秋天,我们跟着父母去地里收玉米,谷子和挖红薯、拉玉米杆,谷杆及棉花杆等。车轮碾过田埂,颠簸中带着泥土的芬芳。最难忘的是冬天,父亲用架子车拉着我们去赶集,去看热闹;过年的时候,父母亲拉着一架子车拜年的花馍带着我们兴高采烈地去外婆家拜年,虽然寒风凛冽,口里呼出的白气在空中四处飘散,但我们心里还是充满了过年的喜悦和快乐。
这辆架子车不仅仅为我们家里平时所用,它还跟随我的父亲去参加过修筑水库、治理黄河,修建铁路等工程的劳动,尤其是80年代初的几年,伴随着我的父母翻山越岭风雨无阻地辗转于合阳韩城两地做买卖豆酱辣子酱的小本生意,它和我的父母一起支撑着我们的家,让我们的日子渐渐好转起来。
车辙深深,碾过无数条泥土路,也碾过我们家那段艰难困苦的岁月。那辆架子车成为我们终生难忘的记忆。
二、自行车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自行车开始渐渐进入农村。我们村有不少家境比较好的人陆陆续续买了自行车。
记不清楚是哪一年,我姐姐的好朋友雷竹芳家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黑色的车架,锃亮的车把。我姐姐跟着她学会了骑自行车。看着她们一人骑着自行车一人坐在车尾说说笑笑从巷子里疾驰而过,我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能有一个家里有自行车的好朋友该有多好啊!”
天随人愿!过了没有多久,我的好友曹竹芳(和我姐的好友同名不同姓)家也买了一辆黑色加重自行车。她鼓励我和她一起学骑车,我胆子小,怕摔跤,也更担心碰伤她家的自行车而不敢尝试。所以,学骑自行车的事就此搁置了。
1981年,我上了高中,就读于百良中学。我家距离学校有十多里路。当时,我们是全寄宿制的。每周周末,我背着一大包馒头步行去学校。刚出门时并不觉得馍包很重,但越走越累,越走感觉馍包越重,及至到宿舍时,肩头常常被勒出血红的印子,灼热疼痛。每当这个时候,我的心里又升腾起一股强烈的愿望:“将来如果我考上大学,毕业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
光阴似箭,日月飞流!1988年,我大学毕业分配至韩城矿务局第一中学任教。1992年,我和爱人结婚三年,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由于学校距离城区比较远,交通很不方便。所以,我们商量决定买一辆自行车。当时,韩城那里自行车供不应求,于是我们拜托我大妹夫在我老家合阳找熟人帮忙购买。妹夫帮我们挑选了一辆墨绿色的凤凰牌26型自行车。
新买的自行车,线条简洁流畅,车架坚固,车身的漆面光泽柔和,看起来美观大方,骑起来轻便快捷。它是我们成家后省吃俭用攒了260元钱购置的第一件贵重财产。看着心仪的自行车,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有了自行车后,我们周末常去城里买一些生活必需品,顺便带孩子去溜溜大街,逛逛公园,转转书店等地方。韩城市处于低洼地带,四周多山。我们学校到城区的路面崎岖不平,骑车进城下坡路一帆风顺,但返回时一路上坡费时费力。我得跟在自行车后面帮着爱人往上推。那时拉煤大车特别多,进一趟城回家后,鼻子眼窝总会落一层灰,汗水加煤灰,我们看着对方的脸像电视剧中的“包公包青天”一样黑,我们俩人面面相觑,相视而笑。尽管如此,但感觉还是挺好的。因为骑车总比抱着孩子往返步行10多里路要好得多!
除了去城区外,我们时常还和好友相约一起骑车去郊游,司马迁祠、文庙、党家村、大禹庙等地方都留下我们的脚印。2003年,我还带着我的“宏志班”56位学生往返骑行80多里路去薛峰水库春游。尽管山路蜿蜒曲折,但孩子们的热情和活力却让整个旅程充满了欢声笑语。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青春洋溢、充满激情与冒险精神的阶段。他们一路追逐、相互激励,仿佛没有任何障碍能够阻挡他们前行的脚步。
薛峰水库大坝雄伟壮观,四周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周围的青山,宛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如此山清水秀的环境为我们的春游增添了更多的诗情画意!我和孩子们在水库边相聚一起野餐、一起合唱,一起玩游戏,一起留影作为纪念!
这次组织学生长途骑行的经历,是我人生中难得的珍贵时刻,它不仅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意义,也让我感受到陪伴与引导的力量。每当想起这件往事,我的内心就充满了欣慰与自豪。它也成为我教育生涯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三、摩托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力度的加大和经济市场的活跃,摩托车逐渐从公务用车、军用车辆转变为私人交通工具。
新世纪伊始,摩托车开始在经济比较发达的韩城市渐渐流行起来。
记得有一次,在韩城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暨物资交流大会上,有一支声势浩大由数百人组成的摩托车车队沿街徐徐开过。队伍中,有100多人开着清一色大红颜色的JH125大型号摩托车,他们属于家庭拥有十万元以上的人;有200多人开着统一深红颜色的重庆嘉陵80型摩托车,他们属于家庭拥有一万元以上的人。
"万元户"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国社会中的一个标志性词汇,它象征着家庭的富裕与社会地位的显赫。在那个时代,能够拥有万元资产的家庭无疑是令人羡慕的对象,这一称号不仅代表了经济上的成功,更是社会认可与尊重的象征。每当提及"万元户",人们无不投以钦佩与向往的目光,仿佛这一词汇本身就承载着财富与荣耀的光环。
上交流会归来,我们学校的一群年轻老师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大家都在打赌开玩笑猜测学校里谁最有实力能买得起重庆GH125,谁能买得起重庆嘉陵80,掐指头数来数去,他们列出三个人可以买得起80!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能“望车兴叹”!
转眼间两年过去了,韩城的经济飞速发展,教师的待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995年到1997年两年之间,我们学校先后有二十多个人买了摩托车,我们也在其中。
我家那辆红色的金陵125摩托车,是我们1997年年底花费了7600元购入的“宝贝”。在那个年代,这笔钱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记得买车那一天,我和爱人骑自行车去韩城金城老街区的一家摩托车车行。经过反复对比,我们选择了一辆鲜艳的红颜色的摩托车。当我从手里一直紧紧攥着的红色小提袋里掏出我们几乎全部资金的7600元时,我的手心在出汗。看着对方熟练地用大拇指和食指推着一张一张的百元钞票去点钱数时,我的眼圈湿润了!
提车那天,我爱人的脸上挂着掩饰不住的笑容。他围着车子转了好几圈,用手轻轻擦拭油箱上的灰尘,仿佛在抚摸一件珍宝。
从老城区车行出来,我们推着摩托车上了一段大约2公里长的大坡到达新城区平坦的大街上,我爱人在路上试骑了几个来回,然后叮嘱我抓紧他的腰。车子启动的那一刻,风从我耳边呼啸而过,街道两旁的景物飞快地向后退去,那种速度感和快乐感,令我至今难忘。
回到家里,我儿子迫不及待地想坐上车去试试。我爱人笑眯眯地把他抱上车,让他坐在车子前面的油箱上,然后用脚轻轻地采了一下油门,车轮便飞转起来。
摩托车车身漆面光亮鲜艳,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格外醒目。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带着儿子抖了一圈风回到家后,我爱人还是意犹未尽,笑着对我儿子说:“宝贝,爸这辈子能骑上摩托车就很知足啦,以后买小车的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我听了,心里既骄傲又酸楚。
那辆红色的金陵125不只是一辆摩托车,更是我们那段岁月的见证。它载着我儿子去上学,载着我们去回老家,载着我们去了更多的地方,也载着我们一家人的欢声笑语,走过了数个春夏秋冬。如今,虽然它早已不复存在,但每当想起那段时光,我的心中依然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抹鲜艳的红色,仿佛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们一家人共同的珍贵回忆。
四、小汽车
2004年,我和爱人趁南方人才引进之机,举家南迁到东莞,就职于实验中学。东莞经济发达,拥有私家车的人比比皆是。
2007年12月底,我爱人去驾校学车拿到驾照。2008年,我们终于攒够了钱,买了一辆福特蒙迪欧致胜小车。
记得提车那天是五月一日(农历三月二十六日)。那一天,车行的人特别多。负责售车给我们的销售员给我们的黑色小轿车前面两侧车灯上挂了红花,放了长长的一串鞭炮,引来不少围观看热闹的人群。
我爱人在车行试驾了两圈,然后将车徐徐开出车行。我坐在副驾,儿子坐在后座。他也兴奋地看着仪表盘,仔细地辨认和讲述仪表盘上出现的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我们都很惊讶,他竟然懂得那么多。
开着车,我们在东莞大道上开了一个来回,然后又绕着东莞的环城路转了两圈。
夜幕降临时,我们驱车来到东江边,天边的最后一抹霞光正悄然隐去。对岸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是被晚风轻轻吹散的星星,零零落落地缀在深蓝色的天幕上。江水在暮色中泛着微光,仿佛一条流动的绸缎。远处的城市轮廓渐渐模糊,只剩下高低错落的灯火勾勒出建筑的剪影。那些灯光或明或暗,或密或疏,像是被随意撒落的珍珠,在夜色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
我倚在车窗边,看江水滔滔西流。晚风拂过面颊,带着江水的湿润和初春的凉意。对岸的灯火倒映在江面上,随着水波摇曳,碎成一片片金色的鳞片。这景象让我突然想起多年前的“老牛破车疙瘩绳”,想起父母佝偻着身子拉着架子车的情景。两种情形对此,感觉恍如隔世一般,我的心里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有了私家车,我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我们先后六次从东莞驱车两千多公里回陕西老家,也带着孩子、双方母女及老家的兄弟姐妹游过不少地方,涉足于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福建、浙江、江苏、河南、山西等地。自驾游不仅让我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体验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及文化和美食,感受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还增进了家人之间的感情,弥补了平时因工作忙碌而缺少的和父母相处的时光。
2021年金秋10月,我们又将耗油量太大的福特.蒙迪欧置换成节能环保油电混合的广本.雅阁。
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会继续规划更多的旅行,去探索更多未知的地方,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家庭旅行篇章。
光阴荏苒,岁月悠悠。从架子车到自行车,从摩托车再到小汽车,车轮滚滚,载着我的记忆,驶过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我常想:这些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时代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我们的欢笑与泪水,见证着我们的奋斗与成长,也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这些车,就像一串串珍珠,串联起我们的人生,也串联起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车轮上的岁月,不仅是我个人记忆的载体,更是一个民族奋进的缩影。车轮上的岁月,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从艰难困苦中走来,我们不曾停歇,始终在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无论是崎岖的山路,还是平坦的高速公路,车轮始终滚滚向前,正如我们这个民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都会勇往直前,不断超越自我。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继续驾驶着时代的车轮,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2025年3月25日
拜读学习老师精彩散文!问候老师体健笔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