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品味建水(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宁静】品味建水(散文)


作者:小猪她爸 探花,12839.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4发表时间:2025-03-24 22:41:24
摘要:时光不会为谁加速或停留,已经发生或是正在发生的故事,已经让我有幸见证了属于建水的古韵、文脉、诗意,以及沧桑与灿烂。

【江山·见证】【宁静】品味建水(散文)
   三月初,正是油菜花黄透滇南的好时节。这个时候出行颇有不负春光的意味,我便来到了建水小城,漫步其间,访今寻古。
   按照我自己定下的规矩,凡是去过的城市都要至少写一篇文章作为纪念,建水作为千年古城当然也不能例外。可是,拟定标题时却卡住了,不知如何是好。想起当下风头正劲的AI智能写作,尝试着让它显显神通。几秒钟的工夫它就给出一个标题:建水,时光深处的滇南旧梦。我又点了一下再来一遍:建水,时光雕琢的滇南明珠。我叹息一声,这家伙思路太窄了,真比不上我的人脑。“滇南”一词用得不错,定位了建水的地理位置,“时光”一词也还可以,表明建水历史悠久,至于“旧梦”和“明珠”则显得语焉不详。两个标题很是“高大上”,飘在空中,不接地气。
   民以食为天,写一座城若是从饮食上入手,更能贴近生活,弥漫出一丝丝人间烟火气。我第一次听说建水这个地名,正是在德宏瑞丽市吃火锅的时候。火锅里除了鲜鱼,还添加了白嫩的豆腐。夹一块豆腐入口,清香醇美,滑嫩软糯,不禁对饭店老板说,这豆腐真好吃。老板很自豪地回道,这是建水豆腐,我家菜肴只用建水豆腐。尽管我心存疑惑,建水到瑞丽有八百多公里,怎么把软软的豆腐运来?但我还是记住了建水,知道了建水那个地方出好吃的豆腐。
   想起建水豆腐,文章的标题也就有了:品味建水。建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而丰富,古屋旧宅建筑风格独特,古城内外的巷道里民俗风情淳朴,哪一样都需要细细品味,就像小时候吃糖块从来不会咀嚼,而是含在嘴里“吸溜、吸溜”地咂巴着。
   建水县隶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大约在唐朝南诏时期开始筑城,取名“惠历”,汉语的意思就是“建水”,明代改称临安府,到清朝改为建水县,沿用至今。如今,这座位于红河北岸的县城,居住着汉族、彝族、回族、哈尼族、傣族、苗族等民族,五十多万人生活在这片红土高原上,安逸祥和。
  
   二
   在云南高原看日出日落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山头、湖畔、梯田、菜地甚至是行驶的高铁列车上,都能瞥见旭日东升或是夕阳西下。正因为如此,清晨我去往临安火车站时,一轮红日正从民居的屋顶上冉冉升起,街道上洒满阳光,古城渐渐醒来。
   米黄色的临安站伫立在一个路口处,经历了百年风雨洗礼依然风韵十足。提到临安自然会想到杭州古称“临安”,至于明朝为何要把南宋京都的名字用在这里,我没有深究,反正就是此临安非彼临安。火车站并不高大,坡屋顶、飞檐翘角等中国传统建筑特征非常明显,雕花装饰等呈现出云南地方文化元素,而外观局部线条、拱形门窗又体现出西式建筑风格,成为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古典庄重,默默注视着宝马香车从门前疾驶而过。
   一百多年前,距离建水七十多公里的个旧县发现了丰富的锡矿资源,这无疑是一个“淘金”的热点。但当时交通不便,要把开采的锡石运出,只能依靠人力和马帮,这让矿主们非常焦心。为了提升运输效率,矿商和企业家决心自主建设一条铁路。铁路自一九一五年开工建设,到一九三六年全线贯通,连接起个旧、碧色寨、石屏等城镇,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条民营窄轨铁路——个碧石铁路。这条铁路最初设计为600毫米轨距,后来改建为1000毫米,因而被称作“米轨”(目前国际标准铁路轨距是1435毫米)。毫无疑问,个碧石铁路的建成和运营给当地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见证了近代工业化在云南的发展历程,凸显了民族自强和自力更生精神。
   车站内和站台聚集了不少游客,有人坐在站台上静静等候火车开动,也有人围着木质复古小火车车厢拍照。实际上,这趟看上去还在“运营”的火车,铁路12306小程序上查不到班次,它是当地前些年开发的旅游项目,乘坐米轨火车穿越田野乡村,最终抵达团山。还别说,旅游旺季一票难求,得提前几天预定。我来建水是旅游淡季,没预定,但此时也只有站票了。
   我决定不坐小火车了,与他们反向游览,乘出租车前往十多公里外的团山,一个典型的滇南汉族移民村,吹一吹古村杂糅着悠悠古韵的清风。
  
   三
   走在一段上坡路上,路边盛开的鲜花,一簇簇都在晨光里精神抖擞。远远地就看见一座门楼,双重翘檐,方门圆窗,青瓦下“团山村”三个字格外醒目。
   团山村建在一坡地之上,背依青山,居高临下。来团山就是看民居,这里的古民居以明清时期为主,既有汉族的传统青砖四合院,也有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房,豪门大宅与蓬门筚户交错着坐落在青石板路两侧,风格独特,各具特色,被冠以“云南楼兰古城”的美誉。
   不得不表扬一下自己,反向游览的决定非常正确,那一火车的游客还在来团山的路上,我已经“承包”了团山一整村的静谧。按照村口的导览图指示,从右手边的小巷走进团山村,第一间大宅是将军第,搞不清楚几进几出,反正一间间房屋互相连同,据说共有三十八间房屋。盖起这座大宅子的主人名叫张和,在一百多年前爆发的辛亥临安起义中,领导民众平息匪乱,赢得时任云南都督的蔡锷将军赏识,委任其为个旧国民军第四营管带,并授将军第匾额。我在一间院落里看见一对老夫妻正在晾晒地瓜干,便买了一点,也与他们闲聊几句。原来老爷子是张将军的后代,其儿孙们都在建水县城工作学习,只有他俩留在空落落的深宅大院里,守望曾经的繁华。
   从将军第出来,不远处是张家花园,团山民居建筑群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一座庭院式的私家花园民居。说起张家花园就不得不说说张福这位先人,还是明朝那会儿,这位江西老表便带着家眷入滇,最初居住在建水古城西门外,后来定居团山,从这时算起到如今张家在团山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我查到了一份二〇〇二年的统计资料,当时全村二百多户八百多人,其中姓张的有六百多人。
   那么张家是如何发达的呢?用当下网络语言说,就是“家里有矿”。到了清朝末年,原本为盐商的张氏族人改行从事采矿业,在个旧锡矿开发中大赚一笔,挣得巨额钱财,回乡盖起豪宅,光耀门庭,张家花园就是其中最大、最豪华的一栋。走进张家花园,宽敞的四合天井令人倍感舒适,院中青石围池,碧水微澜,颇有点江南水乡的意境。厅堂、宅屋上下都可与四围连通,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跑马转角楼”的大气。最引人注目的是门栏、窗棂的镂空雕花,技艺精巧,华丽而不俗气,张家过去的辉煌一览无遗。
   团山村现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和古建筑有二十一座,号称“五大间”规模的,也就是五间大瓦房连在一起的,就有十二座。除了司马第主人姓司马以外,其它的大宅门都姓张,譬如皇恩府、秀才府、保统府、知雯园等,一块砖石、一方斗拱、一扇门窗、一副楹联都有自己的故事,见证了团山六百年间的兴衰与发展。因为都姓张,所以村子里建有一处规模不算大的张氏宗祠,门前石碑上刻着祖训:莫言人短,莫道己长;施恩勿讲,受恩勿忘。十六个字浅显易懂,细品却意味深长,令人感佩。
   在“张家村”里转得差不多了,就在一棵大树下的石桌旁坐下歇息。一位大哥从土坯房子里出来,把门前的摩托车挪到阴凉处,然后也在石桌旁坐下,我俩便费力地交流起来,之所以费力主要是大哥的口音带着浓重的方言。大概意思都弄懂了,大哥当然姓张,他说村里很重视老宅旧房子的保护,像他现在住的土坯房也不许私自改建,土坯房看着不起眼,住着挺舒服,冬暖夏凉。我说,那个小小的窗户采光不好吧?他说,那都是因为从前匪盗多,开小窗户是防盗的。他的话,让我想起刚刚看到的门楼和大户人家的围墙都留了射击孔,乱世之中防盗也是大事。相比之下,村外一片新建的民居都是大落地窗,世道不一样了。大哥最后告诉我,张家宗祠的地界原先是他家的,老辈人把那块地卖了五百块大洋。他感慨道,那可是一笔大钱呀。
   告别张老哥,我走到离村子不远的团山火车站。恰巧从临安驶来的小火车刚刚进站,一大帮游客分乘四辆大巴车直奔团山村,我想村里该热闹起来了。
   团山站是一座很洋气的小楼,小巧玲珑,端庄典雅,像一位美女优雅地伫立在油菜花田边。车站门前,两条窄窄的铁轨泛着青光伸向远处。我乘坐出租车沿着与“米轨”平行的乡道,来到乡会桥,一座滇越铁路线唯一融合了中法建筑风格的车站,外秀内雅兼具沧桑感十足。
   一名年轻漂亮的女孩坐在车站屋檐下拍照,青春与老旧、鲜亮与沧桑在那一刻形成强烈的反差,就像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呵护着一个乖巧的孩子。然而,谁能想起一九三六年的乡会桥车站,也曾青春过,靓丽过。
  
   四
   回到建水古城,从西门进,沿着临安路向东走,青石板路在脚下延伸,古色古香的建筑扑面而来,古韵便从街道两旁弥散开来。
   临安路是古城贯通东西的主要街道,也是建水人寄情于此的老街,见证了建水古老的历史文化,号称“滇南第一古街”。临街的老宅子大多是商铺,卖吃的、喝的、玩的、穿的、用的。有人在评价一些古城时,常常会说商业化严重,我不大认同这个观点。在古时候,老街就是商业贸易的集散地,酒肆店家比比皆是,吆喝声此起彼伏,这才是古城的本色。没有酒家,更无商铺,这大抵是乡下。就像一名出租车司机说的那样,他们小时候的建水古城就是这样繁华,他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跟着父母逛古城,有得吃,有得玩。
   临安路两旁的建筑大多是明清时期的,沿街面一路走着能看见许多风格各异的古建筑。城隍庙、文庙、显灵坊、临安府衙、天君庙、文昌宫、指林寺等等,忽左忽右闪现身旁,令人目不暇接。学政考棚,顾名思义就是科举考场,建筑布局严谨、设施完备,像我这样的差生到此一游腿都哆嗦。我感兴趣的是考棚外一组雕塑,有的学子表情严肃抬头看榜,有的学子喜笑颜开地离开,估计是高中了,还有一位坐在地上痛哭,这十有八九是考砸了。我高考发榜时,没有痛哭流涕,但的确和这位爷一样考砸了。
   拐入一条小巷,走不多远就是号称“西南边陲大观园”的朱家花园。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清代民居建筑,由乡绅朱渭卿兄弟于光绪年间开始建造,用了二十年才落成的私家园林。一进大门,迎面是巨大匾额,上书“循规蹈矩”四个大字,这是老朱家的家风家训。接下来就是以竹、兰、梅、菊命名的庭院,格局井然有序,院落迭进层出,有点像迷宫一样。宅子外面是一个大花园,亭台、假山、水榭、廊道错落其间。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戏台,这个戏台前面有一湾池水,就是说唱戏也能回清倒影了,古人太有想象力了,也很会享受生活。能够拥有如此豪宅,必定是滇南巨富。果然被我猜中,以贩卖茶叶为生的朱家,与团山张氏家族一样,后来转行开采锡矿,同样是“家里有矿”。
   从朱家花园出来,回到临安路上,抬头看见古城的东大门——朝阳楼。它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比北京天安门早建二十八年,当地老百姓把它叫做“小天安门”。仰望着这座雄伟的建筑,城楼高大巍峨,飞檐斗拱,气势恢宏,还真有点天安门的风采。城楼上悬挂着“雄镇东南”的巨匾,透着一股威风和力量。登楼远眺,古城尽收眼底。放眼望去,一黛远山环拥古城。
   逛累了,也到了傍晚时分,在老街寻了一家小店吃饭。当然要吃豆腐了,又点了一份炒草芽。草芽是建水特产,草芽生长在水里,主干露于水面,芽窜于水底中,吃起来又脆又嫩,口中泛起一丝淡淡的清香。
   吃饱喝足已是夕阳西下,赶紧直奔双龙桥。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点,就是想在双龙桥一睹金光穿孔的景象。双龙桥也叫十七孔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其横跨在泸江和塌冲河交汇的水面上,因两河蜿蜒如龙而得名。桥是石头砌筑,百余米长,桥身有十七个孔洞,两端各有一座亭阁,中间高耸一座三层楼阁,长虹卧波,气势恢宏,难怪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将其列为中国十座大型古桥之一。
   桥梁最本质的特征是解决两岸交通问题,但在古人眼里它也是艺术表达形式。桥上楼阁飞檐翘角,与桥下碧绿的河水,岸上葱绿的植被,定格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画卷。桥栏上雕刻的石狮子、石象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桥身上彩绘的壁画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尽显建水厚重的文化底蕴。
   斜阳照射在双龙桥上,余晖尽染,水面熠熠生辉。由于季节的原因,太阳没有处在最佳位置上,因此想象中的金光穿过十七个桥孔的景象没有呈现。但我一点不觉得遗憾,时光不会为谁加速或停留,已经发生或是正在发生的故事,已经让我有幸见证了属于建水的古韵、文脉、诗意,以及沧桑与灿烂。
  
   2025年3月24日写于大理剑川,题图拍摄于建水双龙桥。
  

共 49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以作者游历建水的经历为线索,生动展现了建水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详实的笔触展现了建水独特的魅力,见证一座城市由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作者在文中融入了建水丰富的历史知识,对每个景点的建筑特色、文化内涵都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不断深化主题思想,引领读者从历史的脉络中读懂一座城市。文章情景交融,感情真挚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建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内容丰富详实,结构清晰合理,段落衔接自然,语言生动优美,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记游散文。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浩渺若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325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03-24 22:43:24
  散文见证了建水深厚的历史文化,文章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浩渺若尘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03-24 22:47:49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
浩渺若尘
回复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3-24 22:49:36
  感谢社团鼓励。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3-24 22:49:10
  感谢浩渺若尘老师精心编按,祝好。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3-25 20:27:23
  谢谢老师鼓励,一段旅途见闻,与大家分享。
4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3-25 17:42:02
  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品味建水》散文作品,进一步感触老师对建水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赞美,也见证了一座城市由古至今的发展历程,感谢老师精彩分享。期待老师精彩连连。
回复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3-26 13:26:08
  非常感谢老师的鼓励。旅途见闻,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也是一个纪念。祝好。
5 楼        文友:天涯伊人        2025-03-25 17:42:51
  娓娓道来,引人入胜。随君一游,有吃有喝,有山有水,有文有史,得益匪浅!
天涯逸人----泛自由人,时有梦想,缀梦成文,不赚喝采,聊以自慰。
回复5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3-25 20:28:14
  感谢老师到访,留墨点评。祝好。
6 楼        文友:草原白杨        2025-03-26 09:26:58
  凡是去过的城市都要为之写一篇文章,这规矩定的好,最后集录成册,定会像珠宝一样珍贵。加油!
回复6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3-26 13:24:18
  谢谢老师鼓励,老的时候翻着看看,回忆满满。祝好。
7 楼        文友:开心的秋蝉        2025-03-26 10:16:25
  小猪她爸的文章宏观大气。
回复7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3-26 13:24:51
  感谢开心的秋蝉老师留墨点评。祝好。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