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我的文学在矿山一隅(随笔)

精品 【东篱】我的文学在矿山一隅(随笔)


作者:撇捺人生 布衣,107.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5发表时间:2025-03-29 06:16:05

一辈子没有离开矿山,从对矿山的生活感悟到用文学表现矿山的生动。我觉得自己的人生阅历尽管逼仄,但却让我有了深入的可能。
   自从沾边创作,还真在报纸和刊物上发表了一些“豆腐块”,受到身边矿工哥们的喜爱,为了取长补短,自己经常研读其他矿区文学爱好者和作家的文章,也经常让编辑老师、矿区的文学爱好者和矿工兄弟给自己文章挑刺,经过总结,逐步形成一些心得体会,现形成文字。矿山,挖掘的不仅仅是地下的宝藏,也滋养着我的人生。
   有些作品,写作语言带着隐“刺”。在矿区,尽管多年以来,一直在不断改善作业条件、改进生产工艺,但是,受自然条件限制,相比较其他行业,我们一线矿工的作业条件依然是苦、脏、累、险,社会上一些不了解煤矿的人,或多或少的还是对煤矿、矿工存在一些偏见,认为我们矿工形象依旧是傻、大、黑、粗,矿区环境依然是脏、乱、差。我们个别的矿区文学爱好者的作品中只有“忆苦”没有“思甜”,只有“风雨”没有“彩虹”。特别是个别小说作品中,很多煤炭工人依旧被冠以张三、李四、王五……煤炭工人依旧是甩开膀子干活、扯开嗓子骂娘的形象,笔者在一家在全国很有影响力的煤炭系统的网站上,甚至看到一篇小说中的煤炭职工被冠以“王狗儿”。
   同样是写煤、写矿、写矿区的人,郭沫若的《炉中煤》中“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语言是多么优美;刘庆邦的《走窑汉》《神木》《清汤面》……感情是多么真挚!作为煤矿作家或者文学爱好者理应怀着崇敬的心情,讴歌矿工坚韧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赞美矿工兄弟的先进事迹和煤矿生活的闪光点,宣扬煤矿的新面貌。通过我们的笔让矿工走出地底、走出矿区,让世人通过我们的作品了解我们、认同我们、尊敬我们!
   文学的语言,一定带着讴歌的色彩,即使我们的矿山,还处于开发状态,一个文学创作者,看到的应该是开采深度,而不是哪些看不惯的东西。生产和生活,都是在不断改进改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文学应该把那张深情,那张发展张力,那张不可预测的未来,展现给读者,给矿工们加油。如果背离了这些,就想着给矿山矿工挑刺,这样的文学就成了低俗的眼光,根本没有亮度。
   走马观花,误解了矿山生活,这是文学的恐慌。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我们文学爱好者要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提炼挖掘生活中的闪光点。我们的个别作者到矿井主平硐溜达一趟,到矿区走马观花一番,就觉得认识了矿山,了解了矿工,凭着自己对矿山、矿区、矿工一知半解的认识,加上自己的凭空想象,一篇文章一挥而就,这种文章在矿工看来如同无病呻吟而已。借用一个发生在矿区的笑话,最能恰如其分的形容此类作品:一个采煤工人的孩子娇生惯养,好吃懒做,这位矿工为了教育孩子,一天,决定带着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工作面体验一下生活,可是,到了队里,恰逢当天全矿大休,小孩感叹道:“你们的工作也太轻松了。”煤矿的文学爱好者要深入矿区,深入一线,与矿工、矿嫂、生产骨干、先进典型交朋友,贴近他们、融入他们、理解他们,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从他们身上寻找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才能创作出带有浓重煤炭气息、符合当今煤矿实际的好作品。
   矿工的精彩,是在没有一线阳光的深入地下几千米的位置。矿工的“轻松”是走出长期黑暗环境一瞬间的释放,如果只是看到表面,怎么能读懂矿工的灵魂和风采。最美的文学,一定要深入到矿下几千米,而不在表面。
   很多作品看似写的是矿区,却没有矿区的语言。有一些作者的作品结构紧凑、语言优美、辞藻华丽,但是,由于过于讲求风花雪月的意境,语言上过分追求华丽优美,却不被基层的矿工兄弟接受,对此类作品矿工兄弟最多的评价就是“看不懂”。笔者认为,每一个刊物都有固定的读者群,我们矿区文学作品的读者群主要是基层矿工,因此,我们的作者要学会用矿工特有的语言来讲诉矿山、矿工、矿区的故事,我们的作品才能被矿工读懂、接受,才能得到矿工的赞同叫好。另外,古往今来,广为流传的作品语言上一定是通俗易懂妇孺皆知的,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名篇佳句。但这些不是矿区能够表现的,真正深入矿区,诞生最美的文学,写出精彩的句子,这是创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我在矿山一隅,可能得不到浪漫而多情的月光,可能没有草原一望无际的风景,可能也没有风花雪月里的“在水一方”,但我们这一隅不乏精彩,是别处看不到的精彩世界。我在矿山一隅,感受这些,就应该拿起笔,写矿山的风情,写出和月光、草原、塘边不一样的情调,而不是抱怨文学没有表现的地方。
   我发现,写作方法上的简单粗暴,让矿山文学没有了特色。在创作方法上,我们个别作者的智慧一半给了电脑一半给了手机,惯用的创作方法就是“百度搜索—复制—粘贴—修改—发送稿件”,此类情况常发生在游记、读书心得、议论、评论等题材的作品,我们提倡作者用心研读“百度搜索”来的资料,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学习作者的创作手法,启发我们的创作灵感,但是,反对通篇复制,稍加修改,就传给编辑。当今信息时代,咨询、信息、文学作品更新快速,编辑也无法全部涉猎,只有靠作者本人的自律、自觉,才能保证我们的作品、我们的刊物被认同。
   我是坚守矿山一隅的文学爱好者,我想去搜寻矿山独特的故事,不然,这一隅的声音就变质了。
   矿山,是挖掘宝藏的地方,早就诞生了一支特别的文学,但没有形成强大的文学流派,可能和创作者的态度有关。我是矿山人,也涉猎矿山文学,我也给自己提个醒,将笔墨和情感泼洒在矿山,写出更好的矿山文学,为矿山建设助力。
   文学在矿山一隅的价值,永远是鲜活的,我坚守这一隅。
   在唐代,才有年得冶铁千斤的传奇。矿山很少走进那时文学人的视野,很正常,也给我们更多的创作机会和无限表达的可能。这一隅并不闭塞,需要真正的文学去挖掘。
  

共 244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关于矿区文学创作的心得分享,作者学习写作后发表了一些“豆腐块”,常研读他人文章并请人挑刺,形成了心得体会与文友共享。作者分别从写作、态度、基础、语言和方法四个方面“挑刺”,立足矿区实际,深刻剖析问题,且观点鲜明,在每个要点阐述中,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如呼吁创作者要赞美矿工、深入生活、使用通俗易懂语言等,让人一目了然。文中还运用郭沫若、刘庆邦的作品,以及采煤工人教育孩子的笑话和通俗的古诗词等例子,增强了说服力和趣味性 ,也使文章更易理解,为创作者提供了实用建议。好文,推荐品读。【东篱编辑:石叶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404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石叶六        2025-03-29 06:27:33
  文章立足实际,深刻剖析问题,为创作者提供实用建议,好文问候老师春安,笔健!
回复1 楼        文友:撇捺人生        2025-03-29 07:42:28
  随着电脑、手机的普没,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带来的冲击势不可挡,一些作者为了迎合读者,在创作中投机取巧!本文指出一些不良倾向,与大家共同探讨学习!感谢编辑老师的精心修改和精彩点评!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3-29 09:17:00
  作者来自矿山,也是东篱社团中的一个特别身份标记的作者。其作品,多为表现矿山生活,作者在矿山小说操作上,有着很好的成绩,作者所谈,触及现实,为矿山文学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看法。作者应该不断开拓矿山文学的路子,写出都有特色的矿山文学,为矿山建设贡献力量。希望作者佳作不断,谨祝创作快乐!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撇捺人生        2025-03-29 09:23:48
  一直坚持用煤矿工人看得懂的文字和语言,讲述矿山、矿区和矿工自己的故事。感谢怀才老师长期以来的关心、支持和鼓励!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