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心灵】无声的告别(小说)
那是一个乍寒还暖的春日,娇羞妩媚的春姑娘刚刚懵懂着心绪向大地展示心中的暖意,那将绽未放的花蕾欲将寒风肆虐的寒冷驱除,用桃红柳绿的曼妙绚烂装扮酸涩难懂的芸芸世界。风柔天暖,大地仿佛在春姑娘的娇美和善中不再那么诗意彷徨,也慢慢拾掇起纷纶舛错的懑然罔措,欲用涵煦宥恕的满腔激情翕受接纳这惠风拂袂的嬛嬛葳蕤。
但不知怎地,一夜之间,春夜澜翻,温燠遽降,寒冽之气趁隙侵凌,须臾间,暖煦尽散,春景蒙霜。那灵动温煦的暖春像是只狂躁愎鸷的猛兽,面目狰狞暴力难表;更像只骜狠暴尨的烈犬,凶残易怒獠牙怒目。从半袖到棉服的转变,来得毫无防备,让人感到无尽的不可思和难解的婆娑迷离,无可奈何地承受着缕缕寒冷侵袭产生的薄凉孤苦。
漫天飞舞的雪花扬扬洒洒地随风飘落,偃旗息鼓的春暖偷偷摸摸地遁形阒寂。不知道是春寒冷了心的隽永奔放,还是伤劚刺了身的万缕情缗,原本倚靠在沙发上欣赏《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王三强,情不自禁地思绪飞扬,神情恍惚,一股难以抑制的伤感猛然间侵袭心头,就如同那阴晴难料的春寒般让人心罹劙伤,想要强装掩饰却怎么也无法平复,索性悄悄地披上衣服推门向屋外走去。
寒冷的狂风夹杂着翩然起舞的雪花翻滚扑面,迷离的沙尘裹挟着纷乱难语的思绪悲愁萦怀,点燃的烟蒂腥红光亮,四溅狂舞的烟蕊闪烁着通红的火舌任由寒风吹散,王三强浑然不顾,一直仰视凝神,久久地遥望西边的苍穹。
今天是大哥王三俊作别远行的日子。按照西北老家的习俗,再有几个小时就是大哥入土殓棺的窀穸归窆之时,想起老人家无法预知的溘然辞世,王三强心如刀绞,泪如泉涌,思念、悲悯、扼腕填胸阻肺,怆恻涕零无语言表,痛苦、哀伤、感激悁感缠心,悲怿交萦难以倾诉。
他吮咂着烟卷,任由浓浓烟幕漫舞缭绕,缕缕胸腔游走喷涌的烟气从鼻孔逃逸,他似乎还能感触到熏嗓灼肺的生疼不适。
就在晚餐前一刻,王三强接到一个并不熟悉的陌生电话,对这些电话,原本是不去置理的,大多都以骚扰电话对待,要么拉黑拒接,要么静音无视,他从来不浪费精力与这些聒噪滋扰的烦乱之事纠缠,但今天的电话有些蹊跷,并没有那么抵触,看到标注为家乡字样的号码倒是心生接纳,处于好奇,他按下了接听键。
“喂,喂,是三强爸爷吗?”只见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蹑手蹑脚的轻微问话声,像是十分小心,更像是十分急切,那种焦急等待确认的心情让问话多显不安。
“我是王三强,您是哪位啊?”王三强听到“爸爷”这个只有西北老家才能听到的对叔叔的尊称,心一下子热乎起来,忙连声应道。
“爸爷,我是王迎福,您大侄子,有个事情想跟您说一声,我父亲昨天晚上不再了,呜呜呜…”只听对方的王迎福先是激动难言,后又悲伤难诉,极力克制心绪向叔叔王三强告知父亲王三俊逝世的消息,仿佛那句表达父亲去世的话语漫布着千沟万壑般难以跨越,短短几个字,哽噎凝滞,愣是哭泣了好几次才表露清楚。
“迎福,节哀顺变,别太伤心了,你们也都要照顾好身体!”王三强听到王迎福诉说的关于大哥王三俊的离世噩耗,如同晴天霹雳,刹那间伤感悲愤满布,有一种头晕目眩的瞀乱,被这突如其来的哀痛侵袭,半天反应不过来。但稍作调整之后,王三强恢复镇定,按捺住失控的情绪安慰还在哭泣的侄子王迎福道。
挂断电话,王三强悲凄难安,思绪又像匹脱缰的野马,疾驰狂奔地游弋在尘封隐匿的茫茫原野,那些过往不去的岁月曾带给他童真无邪的快乐,留下过亲情浓郁的幸福,珍藏着家人安康幸福的顾盼,其中更多是对大哥王三俊的深深思念敬仰。
王三俊是王三强同族同宗的堂哥,若不是宗祖辈份,王三俊很可能会与王三强的父亲同辈,因为他的年龄比父亲还要大一轮。但自小到大,谙悉祖制的王三俊从来都没有过年高辈长的念想,始终谦恭礼让温情似火,不断用自己的真诚善良维持着家族辈份的礼制,从不逾规过矩,乱人情事故毫厘。
自懂事起,王三俊始终对王三强的父亲以“爸爷”相称,言语中满满都是对长辈的宗称敬仰,没有半点应付装腔之势,王三强父亲也常以这位同宗晚辈为傲,平日里常拿他教育家人和孩子。
王三强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西北农村,三年自然灾荒刚过,文化大革命的硝烟刚去、农村联产劳作的大集体时代刚完,虽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都翘首期待新生活的到来,但荒凉落漠的地理环境和艰辛卓绝的生存现状依然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吃不上、穿不暖、过不好俨然成为过渡时期的绝望辛酸。
父亲整天在村上奔忙,无睱顾及家庭,真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凄冷,还更有西门豹治邺耕躬社稷的豪情,很少过问家中的事情。母亲整日操劳于田地垄埂之间,辛苦不懈地维持着家中的生计。孩子们则像个无人照应的流浪者,吃不上饭、喝不上水、穿不暖衣是惯常日月里多有的事情。
但大哥王三俊家却是另一番光景,虽然也是依旧蹇舛贫穷,棘荆载途,但善持家务的大哥王三俊还是在捉襟见肘的困踬景况下,依旧将日子过的风生水起,值少吃喝这一块让王三强羡慕不矣。
平日里无论多么繁忙,王三俊总会安排家人准时准点将饭菜做好,而且一日三餐从不重样,这是王三强小时候最稀罕的温情陪伴。
每次睁眼起床,总见不到父母亲陪伴的身影,繁忙的劳作让王三强父母根本顾及不到儿女的存在,更感触不到丰盈美食对童年的影响,他们通常都是饿着肚子起床,掉着眼泪喊娘,多希望能吃上温馨可期的早餐。
哭声在乡村流窜,吵闹在屋舍嚎啕,凌乱的发丝附和着脏兮兮脸颊让凄惨无顾更变得悽楚怛恻,这就是童年时代悲苦煎熬的难语时光。
每到这个时候,大哥王三俊总会戛然而止,满脸笑意地端着一碟韭菜盒子亦或是葱花饼、水煎饱等馋香欲滴的美食平抚王三强的吵闹喊叫,催促着王三强穿好衣裳,洗漱整装,开心快乐地饱餐美食。
从此,王三强对这位宅心仁厚的大哥多了些敬仰亲近,有事没事就喜欢到他家里闲逛串门,或是混饱餐美食,满足满足胃的需求,更或是笑逐颜开,得到夸奖赞赏;那个时候,大哥王三俊对王三强视若已出,关怀备至,不论多么繁忙,总会以各种方式陪同陪伴,想着法子想着法子逗王三强开心着王三强开心快乐。
小时候的家园,简直就是一个硝烟弥漫的角斗场。在浅浅的记忆里总是满藏着浓浓惊悚恐怖,性格迥异的王三强父母亲一言不和就会大打出手,其状怫然。父亲怒目而视,目眦欲裂,青筋暴起如蚓结蟠屈于颈间;母亲亦不甘示弱,戟指怒詈,言辞如利矢攒射。室内器物狼藉,瓶罍傾欹,桌椅翻倒,碰撞之声訇然,似在为这场纷争擂鼓助威。王三强瑟缩于一隅,噤若寒蝉,心中怵惕难安,那场景犹如阴霾,久久盘桓于脑海,成为童年记忆中一道难以磨灭的黯黪伤痕,每念及此,便觉恓惶不已,满心皆是怆恻。
每至此时,大哥王三俊就会不请自到,拉扯围抱在一起的王三强父母,左劝右稳,频频摆事实讲道理,让瞬间爆燃的争吵纠斗氛围瞬隙之间变得云淡风轻。有时候,也因为相互间的挥拳擦掌无法抵挡躲闪,被各方挥来的重拳利爪搞得满脸淤青,还会带伤挂彩,伤痕累累,事毕之后,王三俊满是狼狈。
每及此时,情绪渐趋纾缓的王三强父母,则会心生歉意,面露赧然之色,连声赔罪谢愆,愧疚盈怀,赧赧难恕。形神狼狈地王三俊佯装无事,面带喜色的连喊着“爸爷、婶子只要不再家斗争吵就好,我这点伤痛不碍大事,稍憩一会就好!”边说边擦拭着流血淤青的部位连连回应别离。
到了这个时候,大哥王三俊的形象霍然英武威猛,像个誉冠朝野的大将军,无事不平,无事不能,无事不通,真有股诗人魏观笔下“白旄黄钺两京平,甘雨和风四海清”的儒雅共赏。
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大哥俨然成了王三强家中的救火队长。家里凡有大事小情无法处理时,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王三俊,一句“强娃子,抓紧把你三俊哥喊过来”是那样的期许万千,满心期待,又是那样的悬壶济世救危倒前,仿佛三俊哥就是家人们的天,有他的日子天就不会塌下来,有他的时候太阳才会当空照;更仿佛三俊哥就是家人们的地,有他的时光地平山高,前路一片幸福缱绻。
渐渐地,一家人都有些舍不得、离不开王三俊,逢迎家事、遇到家难、感触家私,凡是关乎生计的大小事务都喜欢与他分享,寻求意见,征求建议,或小或大,或轻或重,不论事务繁杂,事无巨细都希望与王三俊一起商量,仿佛王三俊才是他们的“大家长”。
经历过战火硝烟的弥漫,经受过压迫压榨的蹂躏,承受过苦累艰险的折磨,王三俊的内心特别强大,也特别隐忍,面对艰辛异常的动乱年代他从不抱怨,相反却阳光刚毅,骨子里面永远珍藏着希望。
据王三强的父亲讲,王三俊任劳任怨,一心扑在大集体的躬耕劳作上,大集体未承包前,许多好事耍滑的人总是有意无意的欺侮欺诈,将最不好干的农活安排给王三俊,还在收工登记簿上抢工分做手脚,变着方地欺侮老实人,王三俊佯装不知,默默承受,从不愿意公开对执。
但在多次护林护堤活动中,王三俊却冲锋陷阵,擐甲挥戈,搴旗斩将,让一帮外村行不法之事的流窜之徒丢盔弃甲,闻声逃匿。几次在村集体公益活动中频频亮相之后,王三俊的公众形象一下子变得伟岸高大,那些觊觎陵轹之徒自此再不敢公然造次,行忤逆不轨之事。
王三强的记忆里,大哥王三俊是一位质朴无华的庄稼汉,但却深藏一颗尽瘁事国的赤胆忠诚,在鼓励鞭策中,他曾吐露过年轻时有过参军报国的鸿志夙念,但因为身体僝弱而久不得愿,这也成为他一生的遗憾喟叹。
在此后的教育引导之中,王三俊始终不忘躬行报国之事,平日里经常讲一些杨家将舍身赴国难、马援马革裹尸还、班超投笔从戎举等凛然正气的英雄故事,用言语激励和感召子嗣们胸怀家国,为国尽忠,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儿子高中毕业后,主动报名参军,还志愿献身边防,每年都给家中寄来立功喜报,门庭增辉,闾里生光,让王三俊喜乐盈怀,幸福绵绵。
王三强从军之路或多或少也有王三俊教育督导的影子,那份满溢胸襟的家国情怀已经成为家族荣耀的光辉象征,也唯有参军报国才更能显露出无与伦比的忠胆赤诚。
从军入伍后的十几年时光里,王三强对父母的顾盼思念远没有王三俊那样亲腻入微,部队上有想不开的事情,他会第一时间向王三俊倾诉,生活上有解不开的疙瘩,他会第一时间向王三俊征询,交往中有难以处置的纠争,他也会第一时间向王三俊求解。
父亲重病英年早逝后,因为伤感悲凄和过度思念,王三强不愿意睹物思人,倾情怀念浓情蜜意的父亲,更难以接受挚亲撒手人寰的痛心事实,再加上部队整戈备战,训练任务异常繁重,就再没有像往常那样逢节必归,频繁交际,家那个伤心离落之地俨然成为一个早被远隔的是非之地,谈之生变,谈之生恐,谈之生涕,伤心永远与故乡相伴,成为一个不敢涉及的话题。
除了年头节气打电话问候互访,王三俊也似乎觉察得到王三强的有求必应,不再那么呶呶不休和絮絮叨叨,生怕打扰到远在它乡服役行伍的王三强。
人生的不经意就是这样的易如拾芥,人们在远逐幸福的时候根本没有去欣赏回望曾经的承受和当下的拥有,总会以来日方长和时日还多,淡漠和忽视可以垂手可得的幸福。仿佛李商隐那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就是对王三强这种浑然不觉、惘然忽视的精神状态的最好诠释。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转瞬即逝的流年已经翻阅到悲欢离合的人生暮年。此时的王三俊业已经耄耋聋钟,鲐背苍耈,身形变得迟缓迟暮,再不像年轻时那样韶颜稚齿,曾经引以为傲的朱颜翠发已经被斑白谢顶的银丝替代,深躬驼背,皓首苍颜再完全找不到刚健生猛的样子。倒是思绪异常迅捷,没有半点迟顿遗忘的痕迹。
那次在坟场里拜谒祖辈仙神,已介入80岁高龄的王三俊,依旧身披道袍,手持长剑,念祖训、读祖制、颂祖德,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连贯通畅,让族人望程莫及,连连拜服。
在一起交谈的日子里,王三俊老人阳光通透,没有丝毫悲观厌世之态,他告诉王三强一定要遵规守正,德品良善,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不让家乡戳脊的人,做一个不拖累家人亲朋的人,来的时候干干净净,活的时候坦坦荡荡,走的时候悄无声息,永远做一个不愧对礼制的汉子,也唯有这样,才能走得安心,长眠无忧,永远不会担心刨坟掀棺的缺德事情发生。
王三强听得入神,想得痴迷,悟得透彻,思量大哥王三俊的一生,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有多少达官显贵能有这样的觉悟,又有多少高爵重禄能有这样的心得,还有多少簪缨世族能有这样的情怀。
“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放眼望去,那些身居高位却心藏营苟,最终却身陷囹圄之辈,他们活得洒脱高贵,行得却肮脏秽浊,一点没有王三俊老人的通透宁静。
王三强骨子里面满是对大哥的敬仰膜拜,他欣赏大哥的为人刚直,更臣服大哥的品行良善,已经介入垂暮之年的农村老人,清白一生仍然还有这样的顿悟觉悟,这是他从军这么多年,历事无数极少见到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这位大哥的敬仰,也在潜移默化中将大哥王三俊树立为正身立事的榜样。
让王三强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些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却是大哥王三俊老人的临终遗嘱。
这时候的王三俊因腹部多日剧痛难忍,悄悄到医院挂号就诊,通过X光拍照、CT扫描等多方复查,被确诊罹患癌症,而且已到晚期。这是一种不好的预兆,更是一种难语的苦难,他蹲坐在自家田埂上哭泣了半夜,直到天明才回家。
思前想后,他做出惊人的选择,以无声的方式辞世告别,这样既体面尊严,避免病榻插管切割之苦,更主要的也是减轻家人们的负担,节省开支,让他们不要在他身上破费,到时病难治愈,还会拖累返贫。
第二天,正巧是王三俊老人的生日,借着高寿庆典之际,他将所有家人齐聚一堂,与每个人都合影留念,还重重地叮嘱提醒,言语之中不无关切关爱,寿宴在喜庆喧闹之中推杯换盏,家人在幸福呢喃中共庆同欢,老人将那浓浓的烈酒杯杯纳怀,佯装幸福的在向这个世界做最后的无声告别。
待家人离席四散之后,他凝视屋内良久,和衣上炕独自睡觉,入睡前,他将早已准备好的安眠药和头孢借助着酒酣灌入腹内,然后熄灯屏息,沉沉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