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浪花】青海省博物馆的国宝(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浪花】青海省博物馆的国宝(散文)


作者:吴需荣 举人,3522.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8发表时间:2025-04-01 00:08:57

青海因湖而名,天地澄明,特别是青海省博物馆免费开放,为我们亲近历史提供更多机会。
  
   ◎人身鱼尾金饰片
   人身鱼尾金饰片出土于血渭1号唐墓,旁边就是著名的九层妖塔。这个饰片并不是美人鱼造型,准确说来还不是人身鱼尾,应该是人的头,鱼的中部,下面是马蹄,还长着翅膀。所以,这个饰片是半人、半鱼、半马、半鸟,可以理解成佩戴这个饰片的人,是一个拥有着超能力的人,能够像马一样在陆地奔跑,像鱼儿一样在水里游,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也就是说这个人上天入海无所不能。这是一个饰片,专家怀疑可能是剑鞘上的装饰品,因为饰片呈狭长条状,而且又有昭示能力的寓意。鱼身部分有很多孔,原来应该镶嵌有很多宝石,可惜的是,现在宝石都不知哪去了。
   这块饰片,吸收了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形象。这在青海发现的文物中,不是一例两例,说明当时青海已经吸收了西方文明。专家考证,中国的丝绸之路主要从新疆向西,但还有条支路,就是从青海往西,在五胡乱华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仍,所以青海的支线反而成了主线,俗称青海道。这条道路,往西直通西域乃至欧洲,往西南可以到印度,往东南可到四川古蜀国,往东就是中原,是长安洛阳地区。而青海,就成了中外文明汇聚之地,所以在此地才能够发现很多带有西方文明特征的文物。这不活脱脱第二个敦煌吗?别说我们不知道,很多青海本地人都不知道,自己曾经有着如此辉煌的过去。但是,文物证明了一切。
   这个墓葬,经考证是吐谷浑王的墓,依据是墓中发现了印章,印上有骆驼图案,还有藏文,证明了墓主身份。吐谷浑,在大唐文献中提到过,王昌龄还有诗句“已报生擒吐谷浑”。这本是一个地方政权,在吐蕃和大唐中间,当年松赞干布想向大唐示威军力,就是先拿下吐谷浑,结果唐兵先锋到来就轻松击败了松赞干布,他赶紧退回吐蕃,向大唐谢罪。不过,根据这个印章推断,后来吐谷浑大概还是依附了吐蕃,毕竟距离吐蕃太近而距离大唐太远。
   提到九层妖塔,就不能不提盗墓笔记。那是小说,故事十分精彩引人入胜,让人不自觉想身临其境。可这些就和武侠小说、玄幻小说一样,看看就好,千万别真去尝试。不过,盗墓在中国并不少见,记得在二十多年前一本风靡全国的书——何清涟所著的《中国的隐形经济》中就提到过,在中国落后贫穷的中原农村地区,经常会发生有组织的盗墓活动,盗墓者甚至雇佣当地村民,而村民不懂,还认为是来了财神,对他们进行保护。时至今日,估计这种情况不应该再有,但边远地区的盗墓活动仍未断绝。这个血渭1号墓,就是个被盗的活生生的例子。有人说,考古是合法的盗墓,完全错了。盗墓,是以金钱为目的,所以他们最喜欢的就是金银器,而且他们是盗抢,根本想不到保护,怎么方便带走怎么来,所以大件会割成小件,一些碍事的陶瓷等文物,因为卖不上钱而瞧不上眼,便随意损坏掉。都说财迷心窍,他们是没有敬畏心的,往往把棺材打开,为了得到死人身上的陪葬品,尸骨弄得到处都是。得手以后,立即逃离,盗洞是想不到掩埋的,于是雨水顺着盗洞流到墓里,会毁坏很多不可移动的文物。这个墓,原来有壁画,就是因为雨水灌了进去,所有的壁画都损害了,只留下一点颜色,证明当年曾有过画作。可以说,盗墓的损害,不仅仅是被盗文物的流失,盗墓者盗去了一百件文物,可能会有二百件甚至更多的文物因盗墓活动而毁坏。像这个金饰片,当时盗墓者为了方便携带,团成一团,珍珠可能就是因此遗失掉了,多么可惜!
   这个墓葬被盗,后来被公安部挂牌督办,是一个偶然。这批盗墓贼,盗取了众多的金银器,他们在市面上销售的数额之巨,引起了文物局的注意,通报给了公安局。数额如此巨大,引起了国家公安部的愤怒,从而介入进行督办。案件告破了,涉案人员全部被抓了,文物全部被追回来了,看似完美的结局,但一些损失却永远补不回来了。先不说被毁坏的文物,仅仅这些文物在墓中摆放的位置,就是很有价值的文化信息,可以告诉我们古人的世界观,尤其是这种遗世不多的少数民族墓葬,对我们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现在没有了。一件文物、一个墓葬,往往是打开一段文明的钥匙,现在弄丢了。我在想,这个案件影响如此巨大,所以很快破获,如果影响不是那么大呢?如果他们不是打包出售,而是单独销赃,没引起文物专家们的注意呢?只能祈祷,国家的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还是要加强联动,保持慧眼,对盗墓者进行严厉打击,因为他们毁坏的不仅仅是文物,更是中华文明的密码。
   这个墓葬之所以被盗,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位置太偏了。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谁都想不到会有墓葬,但这些盗墓贼不知根据什么线索居然就发现了。当我们的文物专家们发现墓葬被盗以后,紧急开展保护性发掘,但需要修路,需要通水通电,需要基础设施,又要耽搁一段时间。我们不能怪专家,而且我们要给他们以最高的敬意:因为即便这些基础设施有了,他们还是生活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而且一住就是很长时间。没办法,盗墓就是盗墓,他可以什么都不管,一拿就走;但我们的考古,既是发掘更是保护,有很多的注意事项,需要很小心,所以耗时很长。我们无法苛求专家们或公安干警们保护好所有的文物,正像我们不能幻想这个世界没有罪恶一样,我们只能希望像盗墓这样的事情越少越好,如果有了一定要从严打击提高震慑力。就像干警们所说的,盗墓者面对的只有一个机关,就是公安机关,但只要这个机关存在,就一定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条纹彩陶靴
   条纹彩陶靴,顾名思义,就是一个陶制的靴子,这个靴子上有彩色的条纹。一般说来,出土陶制品的地区基本都是原始社会中后期,这个也不例外。该靴子出土于青海柳湾,距今约三千年。和陶三通一样,如果这个靴子是实物,完全可以实际运用在生活中,也就是说真的可以穿在脚上。该靴子外面绘制了彩色的条纹,说明原始人在追求器物实用的同时,还在追求审美。该靴子是靴帮和靴底两段缝合而成,缝的线头都掩藏在靴子里面,碰不到人的脚和外物。这样有几个好处:1、好看,整个靴子看不到线头,完整美观;2、舒适,人触碰到的就是布料或皮料,不硌脚;3、耐用,线头碰不到外物,也就不易磨损,能延长靴子的使用寿命。这说明,能够制造出这种陶靴的古原始人,制鞋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柳湾地区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经研究判定为古羌人聚居地。青海地区属于高原地区,在古代还是比较荒凉的,所以古羌人迁居也比较频繁。而柳湾地区水草丰茂,相对宜居。还有一点和中原不太一样的是,古羌人属于游牧民族,不属于农耕文化区。经常移动的特性,注定了他们对鞋有着更高的依附程度。
   我们经常看到影视剧中反映出的原始人形象,是没有衣服的,基本就是用兽皮简单处理后披在身上,鞋更是看不见的,都是光脚。一系列文物的发现,证明原始人绝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那是最原始的人类形象。当人类有了部落以后,基本上就有了分工,有了原始手工业,也就有了基本需要的生活用品——衣服、鞋、陶罐等等。鞋,和马镫一样,看似不起眼,但却是能改变历史进程的伟大发明。有了鞋,人们可以克服地表的各种荆棘,避免地面蛇虫的叮咬,能够有效保护自己,从而征服世界的能力大大提高;有了鞋,人们可以很舒服的走路,从而走得更远,活动范围和能力大大增强,有利于在遭受灾难时到更远的地方重建家园。
   目前走得最远的人,毫无疑问是宇航员。杨利伟介绍,人在太空中,面对的环境更复杂更恶劣,自然对宇航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包括宇航员穿的鞋。他们的鞋,和宇航服是连为一体的,为了航天员的舒适,鞋上还有调节温度的孔洞。我国正在进行人类登月计划,预计在五年内完成,届时会有中国人登上月球,去寻访我们的嫦娥和玉兔。说来振奋人心,但计划是需要注意到各个细节的,包括穿的鞋。杨利伟介绍,月壤和我们的土壤不一样,月壤中基本都是重金属,辐射很强;而且金属导热性能好,所以月球表面温差极大,白天是零上一百多度,夜晚能达到零下一百多度。这就要求我们登月的勇士,穿的鞋具有防辐射功能,还要能保持恒温。我们以为的外太空,是一片静谧,什么都没有,但实际上的外太空,宇宙垃圾、小行星、陨石碎片什么的到处都是,而且运行速度极快,比子弹都快几十倍,不时会打到宇航员身上,所以宇航服要比我们的防弹衣更具备防御功能。这一切,都是人类迈出地球必须的物质基础,是我们迈向太空所必须穿的“鞋”。想到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立刻觉得,地球流浪哪那么容易,浩渺宇宙中到处是危险,能有我们地球这样得天独厚的宜居条件简直是奇迹。当然,我相信,随着我们对外太空的了解,我们将来的科技能力是有可能改造外太空,从而制造出适合人居的太空家园的。人类有了鞋,肯定能走得更远,月球只是驿站,绝不会是人类远行的终点。
  
   ◎明永乐款铜鎏金观音像
   这是一款诞生于明永乐年间的铜鎏金观音像。中国的观音像很多,比明朝古老的也很多,为什么这一尊能成为国宝呢?
   最为重要的原因,这尊观音像是民族团结的象征。观音像位于青海的瞿昙寺,是永乐皇帝御赐。青海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海东尤以藏民为多,这尊汉族皇帝赏赐的像,就充分考虑了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1、像上的落款,用了汉语、藏语和梵文三种语言,而且永乐皇帝为了尊重民族习惯,将汉语也改成从左到右的书写次序,方便藏族人阅读。由此,可以看到永乐皇帝的细心和对藏民的尊重。2、像上的莲花底座,还有观音纤细的腰身,都符合藏传佛教的习惯,也符合藏族人的审美。3、观音飘逸的服饰,佩戴的璎珞,又具有汉朝服饰的特点。我想,永乐皇帝这样做是有深意的。观音主体以藏传佛教的特色塑造,易于让藏族人接受神像,体会到中原王朝对自己的尊重;衣饰上带有汉族特色,对藏族人来讲不难接受,毕竟像的主体是藏族特色,藏族为体汉族为用嘛。这样的造型既体现了汉藏一家亲,体现了民族间的友谊,更潜移默化的将汉族服饰的华美推介给了藏族同胞,从而逐渐进行民族文化的交流合作和取长补短,最终走向民族融合。这是永乐皇帝的苦心,也是这个大一统皇帝的豪情壮志。
   提到观音像,就不能不提及这尊观音所在的瞿昙寺。瞿昙寺也是永乐皇帝所建,沿用了故宫的体制,所以寺庙又被称为高原上的故宫。而且,故宫至今有六百年的历史,瞿昙寺也有六百年的历史,也就是说,故宫建成后不久瞿昙寺就动工了,很可能是同年完工。这既说明这座寺庙规格之高,也说明皇帝对当地民族、当地百姓的重视,因为领导重视完成速度才快。同时赏赐的观音像,自然更是两地君民都看重的珍宝了。瞿昙寺的选址很为讲究,和故宫一样背山面水,而且背靠的罗汉山比故宫背靠的景山还高得多。寺庙的管理者讲述,这样的设计不仅是风水的要求,更是防火的需要,背靠的高山将雷电吸引过去,寺庙就不会受到雷击而导致失火或其他损害。确实也是,瞿昙寺建有抄手回廊,也是仿的故宫,都是纯木质结构,非常容易遭受火灾。故宫就曾因雷击遭受了火灾,当时的三大殿和回廊全部烧毁,后来重建了三大殿,回廊就没再建。而这儿则完整保存了这些建筑的原始模样,实际上成了研究抄手回廊,研究故宫建筑特色的唯一资料,其价值可想而知。
   正因为汉族皇帝对藏民的重视,藏民深感厚恩,瞿昙寺也成了民族团结的标志性建筑,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从此,这座寺庙逐渐成为了居民们经常往来之处,一个本应庄严肃穆的宗教场所,最后成了充满欢声笑语的居民生活场所。现在,寺庙周边商业繁盛,寺庙里面还经常举办周边各民族居民参加的“花儿”民歌比赛和射箭跳舞等文娱活动,成了当地重要的文化娱乐场所。我相信,当百姓们兴高采烈的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肯定潜意识中会想到,这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结果,是国家的民族团结好政策的结果。
   这座观音像,从汉族走到了藏民中,从此她的慈眉善目就注视着藏族百姓的欢乐生活,注视了六百年。六百年来,国家经过了重大的变迁,从明清走到了新中国,但只要观音在,民族感情就不会变,人民的快乐就不会变,中华民族的血脉一体就不会变。新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际上就是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记得我们去四川旅游时,看到川西的藏民通过旅游的配套产业,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发财致富,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他们对国家政策发自内心的感激,我知道他们是从内心欢迎我们汉人的,根本不会有民族对立情绪。看到这尊观音像的笑容,我就知道,不止川西,不止海东,不止藏族,凡我中华民族,都会各族一体携手向前,团结一致共创辉煌。

共 499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以文物为镜,见证历史,照进现实,有深远的意义。老师这篇文,把青海不为人熟知的几件文物呈现出来,既有悠久的传承,又兼自豪之情与民族融合之情。每件文物的来历,外观,内蕴,神韵,都详尽地描写出来,笔墨厚重,文明升华。欣赏佳作,推荐共阅。【浪花诗语编辑·望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0100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望雪        2025-04-01 00:10:09
  感谢老师赐稿,祝工作顺利,创作快乐。
悠然、坦然、超然、了然、顺其自然。
2 楼        文友:一季阑珊        2025-04-01 22:53:50
  踏入青海省博物馆,去翻阅这部又厚又重的历史画卷。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