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璞】一些碎碎念(随笔)

精品 【文璞】一些碎碎念(随笔)


作者:城南花又开 布衣,191.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3发表时间:2025-04-01 22:59:41


   数日之前,记忆中尚是淫雨霏霏、连日不开的一番阴霾气象,也总在深夜时分方才姗姗走出办公大楼,其时只有几盏昏暗的灯火相伴,踽踽独行的人影投射在湿漉漉的地面上被拉扯得癯瘦悠长。抬头仰望,夜浓如墨,终究是觉得少了些什么。虽已瞅见红褪梅朵、绿上柳梢的几丝生气,然细算时日,旧年过去似乎并不久远,尚是乍暖还寒的早春,却教人颇有种一日三秋的错觉。沉吟一番,原来是心有所念,竟在不经意间怀念起旧年隆冬那暌违已久的月光来。
   想起了去岁某个晚归的深夜。其时寒光凛冽、银霜满地,步月归来、夜已三更。蓦然抬头,瞥见柳梢头上那轮皓月竟不再圆满,这才意识到望日已过,自然该是从盈到亏的又一度轮回了。正是旧年将尽的时节,在这一望无垠的江南旷野,虽比不得山中故里的风刀霜剑,可当此之际独步在这深沉的院宇、阑珊的灯火中,看着凋尽残叶、濯濯如洗的杨柳树,听着风吹云旌、摇动旗杆的铮铮嘶鸣,到底教人感受到一丝岁晚穷冬的萧索况味。
   楼顶的字灯发出淡淡的蓝光,静静地洒在远处不知名的常青树上,混合着明月的清辉,似是披上了一层薄薄的暮雪,泛出一丝袭人的寒意。由这树上堆雪的比喻,就蓦地想起了曾经另一番关于树枝和霜雪的联想。那一年除夕的清晨,在埃塞南方州的一个小镇上,我正拿着施工图集踱步在街边,眼见着煮咖啡的烟火气息在房檐下漫溢,渡鸦的身影在空中静默地盘旋,电线杆上东正教徒们悬挂的节日彩幡已被摘尽不复飘荡。世界从静谧中苏醒,开始又一度的升温、焦灼、繁忙、顿碌。路上依旧尘土飞扬、黄沙漫漫,像烟水迷离的雨天,像云雾缭绕的山峦。远处灰蒙蒙的一片看不见山峦的影子,像极了北方隆冬之际阴云笼罩的冷空,墙边一棵树开满细细碎碎的白花,好似寒雪初霁时的冬青披着一层薄霜。
   想到了那曾经挥汗如雨的土地上开出的繁花如雪,当然也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曾经埃塞俄比亚高原上雨季之时、中秋之夜的月光。这江南岁晚的月光、草木,和东非异域的雨季、风物截然不同,关联甚微,却不知怎的偏偏能在脑海中第一时间唤起这番清晰的记忆。往事如流、千般琐碎,其实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记性很好的人,有些事总在悄然中淡忘,有些事又时时在不经意间记起。就像是路边每一株花花草草我都叫得出它们的名字,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我却认不得它们的品牌款式;就像是我至今还念得出二十年前与前来邻居家做客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时用各自的指甲在被炉烟熏黑的墙皮上郑重刻下的彼此的名字,却早已模糊了数日前在对上汇报的会议上见到的那些个面孔、写下的那些行纪要文字;就像是翻开相册时我可以准确无误地指出手机中每一张照片摄于何时何地,却在到了去过无数遍的互通现场时永远不知道自己处于哪一座匝道桥下、第几号墩前;就像是我知道身后的龙感湖便是当年的雷池故地,并记得无过雷池一步的典故便是出自苏峻之乱时庾亮对温峤的劝诫之语,却背不出关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内涵以及在此理念指导下企业事业部编纂下发的场站建设标准化指南中的种种规章条例;就像是我一介俗人在五祖寺中看到徽宗皇帝钦赐的天下禅林的御书石碑时也当即知道那便是曲灵风口中所说的翎毛丹青瘦金体的书法,却站在预应力砼变截面连续箱梁的零号块现浇支架边茫然无措地指不出卸落块的安装位置、说不出双拼工字钢的规格型号;就像是给我一支箫可以按得出《葬花吟》的每一个音符、转得出七声音阶中每一个曲调,给我一杆笔却写不出型钢单位长度的重量、写不出冬期施工定义中的临界温度值……当然也还清晰地记得《白蛇:缘起》中静谧的永州城外,阿宣与小白并肩而立、泛舟湖上,他对她说:有很多事记得不如忘了好,春花秋草、转瞬即逝,都说人生无常、苦多乐少,既然这样,多记住那些美好的时候就好了。虽一字一句清楚地记得这段台词,内心却并不能苟同。有些人有些事,或清晰或模糊,在我看来,记得与忘却从来都不是强行的输入,也不是主观的取舍。万事随心,大概记忆这种东西也是要天赋的吧。记得便是记得,忘记也就忘记。记不得的便就随它而去、飘散如烟,记得起的也就任其留存,甚至兴致来时假以闲暇付之笔墨,虽然琐碎散乱,不为录以备忘,也可借以谴怀,也似朝花夕拾,在这浮躁的年月里也不是一件坏事。
   浮世三千、扁舟一叶,在浩荡的时光流淌与频仍的空间辗转中,人也微小,记忆也渺茫。免不了终日为琐事萦怀、俗务扰心,人也总在时序更迭中生出诸般变幻,那些人、那些事,即便记得住、想得起当时的些许情景,却再难回得到那时那地最真切的情绪感知,再难寻得到那时那地最真实的自我。记忆可以存储往日情景,却难以重返当时心境。所以我总是喜欢将那些零零散散的片段写下来,一言一行,再现当时情景,所感所念,也最大程度地还原当时心绪。诉诸笔端,在当时权作寄托,虽然短暂,或可释怀;在以后可以重温,虽多苦涩,也算回味。
  
   二
   我在空间、朋友圈那些断断续续的图文动态中记录着时光消磨的痕迹,也在脑海中那些零零散散的记忆碎片里感知着生命的无情变迁。再谈及年前的日子,除了深夜归去时仰望星空见到的残月、去农家庭院边摘满树金黄的橘子、到龙感湖边沙地浅滩上看成群的天鹅,也还记得每夜听着楼后从湖边吹来的猎猎寒风,以及漫步在隔壁村镇上看着满街灯火的转瞬安闲,或是几番归家、千里辗转的仆仆风尘,以及重回故里那种返璞归真的平静和眼见人事无常、岁月沧桑的酸楚。
   每次回家都是先约顺风车去到长江对面,再到高铁站坐火车。十二个小时的火车,凌晨到市区,坐公交到汽车站,乘一小时的汽车到县城。县城去往乡下的汽车总归是有那么几辆,只是乘客往来并不集中,常常要等到人满才走。运气不佳的话往往要等一两个小时才能发车,甚至没有直达本镇的农村客运,要先坐到临近的镇上,再由司机师傅帮忙联络转乘下一站汽车,前前后后要两个多小时才能从县城抵达家门口。对于一个久历四方、惯经飘零的浪客而言,这点微不足道的路途车程似乎并不能算得什么。想当年才上大学的时候,寒假归家,抢了一张站票,提着一张可折叠的小板凳,在人多物杂的绿皮车厢过道里半坐半站了十几个小时才堪堪到家,那时节却也甘之如饴。自那之后,生命便也总是远走,总是漂泊。或许也恰恰是因为转徙得太多、漂泊得太久的缘故吧,越是习惯,也就越是害怕。到了如今这年岁,我愈是觉得似这般回家一趟当真是艰难到了极致,所以每一次回家都觉得难能可贵。
   还记得几年前尚在江城的时候,恰逢中秋佳节,我当然不会错过假期回家的良机。背着书包深夜赶往武昌站,买了次日最早抵达的车票,天还未亮便已早早到了市里。去到了汽车站却因售票员的疏漏,没能坐上第一辆发往县城的客车,只得多等一个多小时坐第二趟车。心中暗自怨愤,却只能郁郁难平地接受这无可奈何的安排。天空飘着细雨,夹杂着几丝秋风簌簌地敲打着车窗,更兼衣衫单薄,只觉凉意沁人。三四个月来久不归家,终日浸润在江城的暑气中,不知道西北故地原来已是如此秋色深浓。秋风萧瑟、秋雨淅沥,徒在客途平添一缕乡路崎岖、乡愁沉重的怅然。而滞留在车站中的短短一个钟头,在焦灼的等待中又显得是那般的漫长,在那路途千里之遥、假期三日之短的回家路上,这一个多钟头的时间又是何其的可贵。及至抵家,已近中午,千里奔波归来,三日假期便已去半日。我从未感觉到过那种浓烈的乡愁竟是这般的沉重。家中一切自然还是熟悉的味道。走上阔别多时的小镇街道,没有人头攒动、车马喧嚣的十丈繁华,也不是人迹寥落、万籁俱寂的一味清冷。市井气息如常,人间烟火依旧。雨后斜阳、碧空如洗,远山成黛、白云低垂,草木摇落、秋风清凉,日子便随那仙河流水一道静静地流淌、消逝、无声。
   相较于机关单位那些在江城安家立业的同事们而言,我这远隔千里的只身一人往来东西自然显得殊为不易。我便多请了一天假,只为在家多呆一天。而在家过节的日子也未必都是清闲,免不了要抱着电脑回着消息、写着文稿,工作从不会因为假期而停歇。当时编撰的也无非是各个基层项目中秋不休假、持续大干中之类的消息新闻,虽是歌功颂德、千篇一律的说道,却毫无溢美之辞,那是每个身在一线、思归不得的建设者们的真实写照。如此想来,我这朝九晚五、周末双休的日子倒似乎比那些身在项目、扎根基层的志士仁人们要幸运得多。
   四天在家的时间也转眼即过,终于还是要只身一人重回到那万丈繁华的都市中去。也清晰地记得临走的清晨,母亲早早起来坚持要给我煮一碗饺子吃。在他们的观念里,出门远行前吃的一顿饭总要庄重认真。每年春节当日早饭便是饺子,饺子寓意吉祥圆满,那便算作是最高规格的早餐了。以前上高中、大学时也是一样,每次临走时都免不了要认真吃一顿早饭。我说时间匆促,约好的客车即刻便来,来不及吃早饭了。她说饺子前夜早已包好,下锅一煮很快便熟,好歹吃一碗再走。我到底还是拗不过她。盛起的饺子出锅热气腾腾,入口津津生香。不管走出了多远、别离了多久,那饺子吃起来依然还是小时候熟悉的味道。母亲却是不吃,只是坐在一旁笑意盈盈地看着我吃。我一边狼吞虎咽,一边看看时间。电话铃声终于还是响起,车已到楼下等待。我不得不搁下筷子,撇下碗中尚未吃完的几个饺子,更不多话,背起行囊推门就走。车子驶上主路转过折弯,家在身后倏然远去,终于隐没不见,我似乎还能隔着重峦叠嶂看到秋风中母亲在阳台上翘首以望的依依目光。
  
   三
   星霜荏苒,屈指算来,那次从江城回家过中秋,竟已是四年前的事情了。从九省通衢的江城到秦头楚尾的故里,想着路上的秋风秋雨,我从未觉得归途是那般不易,念及碗中未及吃完的饺子,我也从未觉得别离是那般的不舍。时间却总在自顾自地流走,人又何尝不是在悄无声息地变换。
   上一次临时回家,还是在将近年底的时候。除了家乡带给人洗尽铅华的宁静,教人记忆犹新的也还有途中遇到的顺风车司机。当时预约了一辆去九江的顺风车,选择的是协商高速通行费,问司机高速费大概要多少,他回复道:你愿意多少就多少。我只道是一时气愤之语,不禁暗自嘀咕:在这客户至上的时代,这此司机竟如此无礼。及至到了约定时间出得门外,见司机早已在辅道边的树下默默等候多时,听其谈吐举止倒很是友好客气。进收费站上高速时,我忙着发消息没顾得看路,待放下手机抬起头看时,已然走上了去往黄梅的匝道,司机也同时意识到走错了方向,不觉减速惊呼道。他甚至准备在匝道上掉头,被我阻断了这不切实际、不合规矩的念想。我安慰道,时间还早,就去黄梅收费口掉头,肯定还来得及赶上火车。不出所料,龙感湖到黄梅往返也就多花个一二十分钟的时间,于这提前规划、精准预算的筹备自然无伤大雅。
   我只是略感好奇,作为一个本地的网约车司机,难道不该是经常在这一带跑车么?他说,只是闲来没事偶尔跑一下兼职。他在黄梅县城工作,他的妻子则在相去不远的在小池镇上班。他常自往返两地之间,却对这处于中间位置的龙感湖路口并不十分熟悉。我听他一字一句、云淡风轻地述说着,看着窗外嘶啸而过的白杨、田野、风车、鸿雁,暖暖的日光静静地洒在这一望无垠的旷野上,竟不由自主地对他生出一种无以言说的羡慕。
   快到江西界时,司机说可以提前把高速路通行费在线下付了。我又当面问了句付多少,他依然云淡风轻地说道:随你,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吧。这次当面问答,观其语气、神情,我听得真、看得切,确是肺腑之语,并无任何矫饰之心、妄悖之意。按照以往网约车的惯例,选择的既是与车主协商高速路费,那么高速路通行费则都是由乘客全额承担。我调侃道,都已经这么随意了嘛。他淡淡一笑并不言语,一副不骄不躁、不嫉不争的样子,虚怀若谷、随缘自适,或许这就是种别具一格的人生态度吧。感受到一种温润如玉的善意之余,我对他不由得更生出了一种莫名的敬意。
   付款时,我心中早已默默盘算过了,龙感湖到小池七块钱,九江一桥十块钱。至于龙感湖到黄梅之间往返的十来块钱,是他自己走错道多跑出来的冤枉路,理当由他自己承担。我便没再多想,毫不犹豫地扫了十七块钱。他倒彬彬有礼地道了句谢谢。我想,以他这与人宽怀、毫不市侩的心性,对于我这样爽快利索地全额支付通行费用,他可能是真的略存感激之情,并未觉得非此不可或是理所当然。想到这一层,我竟渐渐有些惴惴不安了。若在从前,以当年之心性,秉着“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的原则,我必定会再多付一点车费,至少是二十块凑个整数了。饶是龙感湖至黄梅多出的费用及时间系他失误所致,我也必当会多出一丝宽宥之意,为其共同分担一点费用,就算是对他原本善意谦和的态度示以回敬。虽是微不足道的三五块钱之别,于向来较真、心思细密的我而言,意义却已大不相同。可此时的自己竟似乎成了锱铢必较的市井俗人一般,对这自认为难得可敬的温暖善意却报之以冷漠,在这暖意融融的冬日阳光下,岂不是叫人寒心。

共 11344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一篇记录生活、感怀身世的杂文随笔。文章篇幅较长,看似信马由缰,其实洋洋洒洒,皆是心情文字,或叙事或议论或抒情,充分体现了杂文随笔这一体裁的写作特点。若说文如其人,作者应是一名情感丰富内心敏感的年轻人,从学习工作到生活变迁,总是人在旅途,浮世三千,如扁舟一叶,在浩荡的时光流淌与频仍的空间辗转中,感叹人也微小,记忆也渺茫。免不了终日为琐事萦怀、俗务扰心,人也总在时序更迭中生出诸般变幻,那些人、那些事,即便记得住、想得起当时的些许情景,却再难回得到那时那地最真切的情绪感知,再难寻得到那时那地最真实的自我。记忆可以存储往日情景,却难以重返当时心境。所以作者将那些零零散散的片段写下来,一言一行,再现当时情景,所感所念,也最大程度地还原当时心绪。诉诸笔端,在当时权作寄托,虽然短暂,或可释怀;在以后可以重温,虽多苦涩,也算回味。文章生动再现了作者徘徊在人生路口的种种矛盾心理,在理想与现实中寻求最佳选择和突破,是当下年轻人的一个生存缩影,折射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人生命题的求证,具有非常现实的代表性。文章情感内敛含蓄,语言颇具美感,有金庸武侠小说的古典行文风格,可见作者写作功底深厚,并已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因此文章虽然篇幅较长,却似行云流水,远山含黛,清新隽永,淡雅脱俗。感谢作者赐稿文璞,期待新作。【文璞书苑编辑:别似幽居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406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净        2025-04-03 22:13:16
  碎碎念的心路历程,看似平顺,实则波涛暗涌,又峰回路转。好文点赞!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