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柳岸】半书缘(小说)

精品 【江山·见证】【柳岸】半书缘(小说)


作者:悉达多老怪 布衣,130.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0发表时间:2025-04-03 06:46:59
摘要:一本抗战时期的教材,随着战火的平息,早已被人们忘却,时过80年,被地方史学家发现,从而讲述所发现过程中的一段往事。


   一个夏天的早晨,在一个江南小镇的中学校园最后一排平房里,起之先生起得格外早。
   那一排房是该校教师宿舍,他单住中间一个房间。约20平米的房子,对于一个普通员工而言,有些奢侈了。然而那是一个宿舍与图书室在一起的屋子,两排码满书籍的书柜占据好大一块地方,所剩空间不多了。但没有人借书的时候,有个不受他人打扰的地方,对他来说就算不错了。那是个对书没有多少兴趣的年代,更况一个普通农村初级中学,能有多少人来借书呢?再说,书柜里多是一些时下的政治类书,没有多少值得人们喜爱的书。如此之下,那里就是他的家,时有家人来时,也算有个落脚的地方。
   起之先生本来睡眠就不好,那天对他来说不算早。早饭后,看看时间尚早,不想打扰他人,独自在书柜两边不停地来回踱步。他曾是省属重点中学的教导主任,十多年前来到这所初级中学时,曾想用自己积累的教学管理经验,给这所初级中学带来腾飞。因为那所省属重点中学,也是从一所普通初级中学走过来的,他亲身经历体验过。然而一年后,风起云涌,世界仿佛进入至暗时刻。他成为一个几乎被人们忘记的人,但他不会忘记自己,本是一个不愿随意了此终生的人。几经周折,研究图书管理大概成为他的另一个方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他扫视着屋子里的一切,目光突然停留在被挤放在一处两个不起眼的纸包上。一包是从省属重点中学带在身边的,是“1961年74位高中学子于当年11月收集的革命斗争故事”,记录的纸张不整齐,有的已破损,但都已将它们整理粘贴好,就此带到这里已有18年了;还有一包,是刚来到这所初级中学时,向从该校毕业的学生发出“对母校的意见”书,虽记不得发出与收回各是多少,但手中25位学生的回复真实存在,也有15年了。没想,在那至暗的年代,它们竟然无人过问,就此一直静静地安卧于此。为此,早一阵,他就想起在另一个图书室里,也曾有一包“资料”不知可否安在?
   两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中华大地,也让这位沉寂十多年的先生唤起重生的希望。重返教学管理岗位,自己的时间已来不及,不可能让眼前这所学校在自己手中腾飞,与其莫如继续从事“图书管理”。相关部门也有此意,让其去建设一所县级图书馆,虽然那仅是尚在襁胞中的规划。回首自己的历程,没有现成的路,没有现成的事,许多事物总在摸索中得以发展。对于曾从事过高中历史教学的人,对那包“资料”价值会有充分认识,但那包“资料”是否安在,急需了解的心情可想而知。
   那个图书室也是一所中学的图书室,但其规模比自己所在的图书兼宿舍地方像样许多。那所中学距离这里大约七八里地,位于曾是“烂泥泓天”的围里,被当地人称之“围中”。翻开历史的章节,围中历史比眼下这所镇上的初级中学悠久许多,早在解放前就有了,目前还是一所县属完全中学。
  
   二
   “砰、砰、砰……”前排教室里发出一阵敲击声,那是借暑期修理学生课桌的工人们上班了。
   敲击声打断先生的沉思。
   “不早了,也该去了。”他走了出来,锁好屋门,向前面一排教室旁的操场走去,校园很安静。校园大门外有片水塘,水码头上有人在洗衣服。
   “围中”,好几年没去了,但他熟悉,在该校任课的表弟一家就住在学校里。当年该校有位教导主任与他同期调往另一所离城市很近的“完中”任教导主任,而他则来到这所离城市更远的初级中学任副职。有人说他是“明升暗降”,他很清楚该如何正确对待。时常想起曾是北大学子的兄长,未能实现做医生的理想就长眠于雨花台下,为此总能从容处理在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一切。
   乡村夏日的早晨很清新,小镇向南有条通往“围里”的机耕路。路边河汊菱盘上绽放着细细碎碎的点点白花,远处水稻田野虽没听到蛙声一片却是“野水稻田青拂岸”,其景让先生有着些许的不舍,然而为了重新启航,似乎应当赶快行动起来。
   步行约一小时后,来到“围里”街上,然而他却没有直接前往位于围里小街上的“围中”,却转换方向拐上旁边一条路口。
   原来,他此行还另有一个目的,想亲见一位陌生的年轻人。
   一年多前恢复的高考,不仅改变无数年轻人的命运,也使这位从事多年教学管理的先生亢奋起来。听说那时小镇地区有一千多人参考,而他所在的学校仅12位考本科的人进入复试,为此学校很认真,为所有复式同学进行脱产集中辅导了两三个月。那时他为本校5位考文科的学生辅导政史,亲自刻写“政史复习索引”,以及许多“政史练习题”和“政史练习参考答案”,并油印出来,谁知竟无一人考上。事后听说有几条题目,都曾在课堂上讲过,学生们愧疚老师的付出,而他更无法原谅自己,不知是哪里出了问题?此后听说“围里”有位学生1978年的高考政治73分,历史竟达94分,不能不让他吃惊。
   妻子总说他太爱“才”了,为此得便时曾打听过这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名春雷。与家中几个孩子年纪相仿,虽然其中两个孩子当年参加高考能有书读了,但总喜欢“数理化”,是一种时代的裹协,文科是个积累性很强的学科,不能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家中另一个与之同届的孩子,因为自己的政治历史问题,高中都没能上,充其量只是小学文化。虽然现在开始自学,那是一条艰辛的路,个中体会自己尝过,每每想起心中自会隐隐作痛。
   春雷,家居柳曲河畔的一个老村子。父亲在上海工作,母亲在村里务农抚育三个孩子,是个有一定经济基础,家庭结构不复杂的人家。高中毕业,回家就被村里推为生产队会计,如今是大队会计。看来是个能独立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年轻人,很不错的料子,如能好好历练一番,前途不可限量,不知为何竟然喜欢上这个陌生的年轻人。
   拐向另一个路口,几分钟后,有处坐西朝东三间两厢的院落,那是“围里”大队的大队部。院落显得清静,那时的大队干部解决问题在下面,社员们有问题会直接找到他们家。西面一排会议室的门关着,北厢房是大队主任办公室没有动静,唯有南厢房是大队会计办公的地方,门开着。
   先生走向开着的门口,迎面一张办公桌前,有位修剪整齐平顶发的年轻人,正在桌前翻着什么东西。屋子西北有一张文件柜,几乎与办公桌齐平,东南处有两把木椅子。
   “笃、笃。”片刻后,先生在门上敲了两下。
   年轻人抬起头。
   “天庭饱满,眉宇开阔,已无学生之气,心胸应不会太窄。”先生暗自思忖,似乎已完成了自己的第二目的。
   面对一位身材高大,已过半百的陌生人,春雷没有意外。来大队办事的人很多,有很多是第一次,还不时有些外地人。
   先生首先自报姓名,并说“我是县里的干部”,曾经的“地下工作”使他识人无数,面对这个年轻人起之先生直接了当。
   “噢。”看着这位身着藕灰色短袖上衣,宽厚的脸庞上戴着一副眼镜,以人一种儒雅之气的先生,春雷没有疑惑。尽管他在大队工作已很老道,更况几天后将赴省城高校报到就读,是一个许多人为之羡慕的“天之娇子”。然而,那时“县干部”的名头,在他心中尚有几分敬意。
   “你们村的秀兰与我是亲戚。”为防年轻人心中有疑,起之先生进一步介绍说。
   “哦,不知您今天来到这里有什么事?”春雷没想太多,随即问先生。
   “想请你帮我到围里中学,取一份东西。”见年轻人没有丝毫虚委之意,先生提出自己此行第一目的。
   “好的。”春雷很干脆,今天没有其他人来这办事,可以陪这位先生前往围中走一趟,那里也是自己的母校,离大队部不远。
   春雷锁上门,与先生走出大队部。
   对于先生要取的资料是什么,春雷不知。
   那是抗日战争期间,民主政权在“围里”地区创办了一所红色革命小学时所用的教课书。那时的围里交通落后,是倭寇与专制政权的薄弱地区,从而成为民主政权难得的一块红色根据地。随着倭寇被打败,专制与民主成为主要矛盾。“反对战争,要和平,反对专制,要自由”,是当时广大民众的强烈呼声。
   为防烽烟再起,民主政权率先退出自己的大片江南根据地,即“北撤”。围里小学所用的教课书也不宜使用,为此许多教材随之转移,也有少部分来不及转移的材料被落下。
  
   三
   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围小”工作过的一位教师与起之先生共同供职于那所省重点中学。曾经共同走过的岁月,使他们时常聊起那个年代的故事,“有包材料来不及,就丢在那个中学图书室的角落里”。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那位教师不经意的回忆,却深深印刻在起之先生的脑海里。
   “那包材料还在吗?”曾萦绕心头多年的疑问,今天必须弄明白。
   大队部位于小街北端,中学在小街中段东北处。围里小街虽然不大,却是条充满人文气息的小街,那里的人们受儒家文化影响,历来十分重视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围中”的创立就是最好的解释。春雷天资聪颖,在浓郁的文化氛围里,也会给他带来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先生似乎找出了眼前这位年轻人得以脱颖而出的依据。
   围里小街不长,约500米,由明清古民居组成。享誉一方的“红烧羊肉”店竟有两家,修旧如旧的祠堂若干年后成为外乡人参观的景点,那道进街的古朴券门更为许多现代人打卡的标志。
   春雷似乎能理解先生心情,没有陪先生从街上走过。出门后,从小街背面,向西直接前往中学。约十分钟后,从中学北门进入。
   这是由古祠改造扩建的校园,古祠的许多建筑风格依稀可见,曾经的“围里小学”就设在这座校园的祠堂里。后来为了建中学,小学搬迁到另外一座祠堂,本是为小学所用的教课书,匆忙“北撤”时就此落在中学里。
   暑期的校园总是安静的,后建的教学所用的一排排平房,与曾经的宗祠建筑不显突兀,栽培得当的树木与绿篱将它们有机的相融在一起。高大树冠撒下片片绿荫,修剪整齐的绿篱围起的若干小园里开着不知名的花朵,会让人减去夏天的燥热,这里真是读书的好地方,是个比小镇上的那所初级中学有着更深底蕴的校园。
   该校图书室位于校园中间的一排平房里,坐北朝南,是个三间连通的教室,其中两间排满书架,图书室东西两边有门可以出入。那天西门关着,东门敞开着。
   春雷陪先生来到东门,只见里面有位女教师站在一排书柜走道中间,手捧一本书翻看着。
   “邓老师,您好!”春雷熟悉她的身影,虽然是化学老师曾教过他们高中的政治课,还管理图书。春雷常来借书,也来这里帮忙做过整理活动,他与邓老师十分熟悉。
   “哦,春雷。”邓老师转身看着春雷与他身边的一位先生。
   “邓老师,这位先生来这里寻找一份多年前落在这里资料。”春雷对老师说。
   “是这样的,邓老师……。”随着春雷解释后,起之先生又重复一遍。
   “嗯,好像是有一份用报纸包着的东西,在那边,就是它。”邓老师肯定后,还指着最东边靠墙书架,最上一排东北角上,一个报纸包的物品说。
   春雷随即端来一张长凳子,站上面从书架上拿下满是灰尘的纸包,放在一张桌子上,看样子多年没人动过它。
   “从我管理图书室时,它就在那里,从无人打开过。”邓老师说。
   原来自从1953年就进入围里中学的邓老师,教课时就兼做图书馆理员,直至快退休时才是专职图书管理员。
   “早几年,虽然图书室无人管理,会有人随意进来拿书,但那纸包却无人问津。”邓老师进一步解释说。现在虽是暑假期间,但邓老师还要坚持定期定时的图书开放工作。
   邓老师说话间,起之先生已打开纸包。
   一份用苏北解放区的《苏中报》包着一摞的油印的小学教课书,虽然有的已泛黄,但大都字迹清楚。
   “对,就是它。”再次细看后,先生肯定地说。
   “我想今天就将它带走?”起之先生向邓老师征求说。
   “好的。”邓老师没有犹豫。
   起之先生自己动手,轻轻的将全部书籍分为两半,用原来的《苏中报》包好一半,另一半则顺手递给春雷。春雷则随手拿了图书室的一份《中国青年报》,将给自己的另一半也包好。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语言交流,动作上却十分默契。
   时约十点,他们就此分手了。
   那半包书,对年轻的春雷没有任何意义。年轻的大学生,将奔赴远方,追求无限美好的未来,已经泛黄的书对他有何价值?也许当时只是对长者,对前辈的一种尊重而顺从。此后,那半包没有一点实际意义的书,春雷没有随手弃之。大概是读书人,爱书的习惯,将其放于自己家中一角,换个地方让它继续静静地安卧。
   那半包书,对起之先生而言,却让人看不懂了。对书的价值,对书的今后去向,都十分明了,且有自己的打算,为何要给他人一半?着实让人看不懂!
   6年后,大学毕业的春雷在省城工作数年,则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县里的干部”。起之先生则转入史志办公室,更对口的专业部门。
   一日,起之先生有闲,专门去春雷办公室,看看这个刚刚回到家乡的年轻人。两代人成为“老熟人”,一小时的交流话题广泛。
   “书还在吗?”关于那半包书,先生只问了一句
   “在。”春雷回答。
   此后,两人再无交结。
  
   四
   时光荏苒,一晃40多年过去了。起之先生已步入天堂十多年,年轻的春雷也退休了。没想,曾经的半包书,竟被他人发现而挖掘。
   一日,有位研究地方史的专家,前来拜访春雷,无意中得知春雷有那半包书。打开细分析,原来就此可以查知并可证“围里”一段鲜为人知的红色历史。史家很兴奋,春雷不为所动,因为他知道,县图书馆里有起之先生的那半包书,也可证明“围里”历史。
   谁知,史家前往图书馆查后,却被告知:那半包书,在图书馆前几年的一次搬家途中丢失了。
   “难道先生早有预知!”春雷惊呀。
   “两次见先生,为何没有多问一句话?”春雷悔恨。
   春雷不知如何敬告先生,难道我与先生竟是这“半书缘”?
   此后,春雷时时沉思于“半书缘”中。
  

共 544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半书缘》讲述了两位男人因半包书而结下的半生缘分。起之先生曾是省属重点中学的教导主任,十多年前来到另一所乡村中学任副职,同时,他还兼任学校的图书馆里,为了挖掘保存当地的历史资料,也是遵照县里的相关部门的建议,为筹建县级图书馆做准备,他和当地有才华的青年春雷一起,到“围中”的一所中学的图书馆去取一包当年抗战时期失落在民间的红色教材,当他和春雷来到这个图书馆取得这包教材后,顺手给了春雷半包,从此,他和春雷只是偶尔有过联系,提提书的事后,听说半包书还完好,起之先生便安心了,此后俩人再无交集。一晃40多年过去后,起之先生已经作古,春雷也退休了,他保存的半包书,重新被重视启用,而起之先生存在图书馆里的半包书,已经在几年前搬家途中丢失了。春雷这才恍然大悟,当年先生是有先见之明,他知道春雷是个爱惜书的有志青年,他一定会保管好这些书的,因此把半包书托付给了他,他的先见之明,让这些红色史料在春雷手中得以完好保管下来……小说塑造出一位图书管理员的高大形象,他为保存历史资源做出的杰出贡献令人敬仰!小说语言质朴,情节生动,故事感人,读之令人回味,心起波澜,产生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04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5-04-03 06:47:39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5-04-03 06:48:24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老百        2025-04-04 16:56:42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3 楼        文友:悉达多老怪        2025-04-07 17:04:53
  谢谢老师厚爱!
4 楼        文友:悉达多老怪        2025-04-07 17:02:41
  感谢老师鼓励!
5 楼        文友:公效梅        2025-04-25 21:20:45
  教导主任看准春雷是好青年,才把半包书归他保管。40多年过去,直到春雷退休依然完好无损,这证明了教导主任看人有远见。小说情节叙述清晰生动令人动容。
   拜读学习老师精彩小说!
   问候安康快乐!????
回复5 楼        文友:悉达多老怪        2025-04-27 08:28:56
  谢谢老师鼓励!其实,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地点人物都真实,只是将人名、地名稍作改变。生活很真实,如何讲述真实的故事,对我而言是一种尝试。感谢这里的老师与文友,给予鼓励!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