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花香】觅知音(传奇小说)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出使楚国。办完事,乘船返晋。八月十五那天,途径汉阳江口,遇到大雨风浪,便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雨停风止,云开月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心旷神怡,取出随身带来的瑶琴,弹了起来。一曲未终,指下“刮刺”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惊,想道:“一定是有人偷听我弹琴,所以琴声忽变,断了琴弦。这荒山下,哪里会有懂琴的人?哦,我知道了,想是盗贼藏在附近,准备伺机登舟劫我财物。”便吩咐随从卫士上岸搜查。卫士们正欲上岸,忽听岸上有人答应道:“船上大人,您不要疑心,我不是盗贼坏人,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在这里避雨,听到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俞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大人,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樵夫的回答一点不错,俞伯牙十分惊喜,就邀请他上船来细谈。
这个樵夫上了船,从从容容步入舱来。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卫士环列,俞伯牙威严地坐在那里。樵夫见了俞伯牙,不卑不亢,长揖而不跪,道:“给大人施礼了。”俞伯牙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叫童子看坐。童子取一个凳子置于下席。那樵夫也不谦让,俨然坐下。
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心里很不痛快,因此不问姓名,也不呼手下人看茶。默坐多时,伯牙才开口问道:“刚才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道:“不敢,正是小子。”伯牙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的出处。这琴是谁制造的?这琴有甚么好处?”那樵夫从容回答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把这瑶琴的来历以及这琴的好处说了出来。
听了樵夫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想道:“他识记能力不错,我再考考他的鉴赏能力。”于是又问道:“孔子弹琴,把自己的所思所念都寄托在琴声中。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你能听出来吗?”樵夫道:“试试看。若猜不着时,大人不要见罪。”伯牙将断弦重整,弹出一曲,其意在于高山。樵夫听罢赞道:“美妙!琴声雄壮高亢、气势磅礴,大人之意,在高山啊!”伯牙不答,又弹了一曲,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太美了!琴声清新流畅、浩浩荡荡,志在流水啊!”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樵夫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美玉藏于石头里,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钟,名徽,贱字子期。”伯牙也介绍了自己的姓名身份。
伯牙请子期坐在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点茶。茶罢,又命童子取酒共酌。童子取过瑶琴,二人入席饮酒。伯牙开言又问子期家住哪里及生活状况。子期回答说,家住在附近的小山村,以打柴为生。伯牙惋惜道:“似先生这等才学为什么不求取功名,立身于朝堂,垂名于竹帛?怎么甘心做个打柴的樵夫,与草木同朽?我认为您这样做实在是不应该呀!”子期道:“实不相瞒,我是独生子,现在父母年老多病,就靠我一人每天伺候、养老送终。如果我远离父母求取功名,即使做了大官,也代替不了我每天在父母身边伺候。”伯牙肃然起敬,赞叹道:“您这样大孝,真是难能可贵啊!”
伯牙见子期是位难得遇见的志同道合的知音,知书明理,谈吐不俗,又是个大孝子,就提议要和子期结为异姓兄弟。子期回道:“不行!大人是上国高官,我是穷乡的樵夫,我怎么敢高攀!”伯牙郑重地说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我能与您这样的高贤结为异姓兄弟,实在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事。若以富贵贫贱作为择友的标准,您把我看成了什么人!”于是,二人就在船上结拜为异姓兄弟,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拜罢,伯牙复命取酒再酌,开怀畅谈。正是:“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谈论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备开船。子期起身告辞,伯牙拉着子期的手,叹道:“贤弟,我与你相见为何这么晚,相别又为何这么早啊!”说着,潸然泪下。子期闻言,也鼻子一酸,滴下泪来。伯牙恋恋不舍地说道:“愚兄想请贤弟和我同游几天,您答应吗?”子期坦诚地回答道:“小弟不是不想跟随仁兄同游,只是父母年老多病,我实在是一天都不能离开呀。”伯牙又邀请说:“您回去和二位老人商量一下,明年是否能抽空到晋阳来看愚兄一看。”子期实话实说:“小弟不敢承诺。如果答应了仁兄,就应当践约。万一父母不允,不能践约,小弟就成了不讲诚信的罪人了。”伯牙赞叹道:“贤弟真是个至诚君子呀!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子期问道:“仁兄明年什么时候来?小弟好迎接仁兄。”伯牙说道:“明年中秋节,最迟是八月十六,我准时来到这里。”叫随从将钟子期所居地名及相会的日期,登写在日记簿上。子期大喜,爽快地说道:“一言为定,小弟来年一定按期在这里恭候仁兄!小弟告辞了。”伯牙取出金条两根赠给子期,子期不敢谦让,即时收下,洒泪而别。
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约坐船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等到晚上也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他又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还是不见人来。伯牙停止弹琴,暗想:“贤弟去年曾说父母年高多病。可能是他父丧或者母亡,在家守灵吧?他为人至孝,事有轻重,宁对我失信,也不肯对老人失礼,所以不来了。来日天明,我亲自去山里探望。”叫童子收拾琴桌,下舱就寝。
伯牙一夜不睡,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童子下船登山,来寻找钟子期的家。路上遇到一位白发老头,伯牙向老头打听钟子期的家在哪里。老头一听说是拜访钟子期的,放声大哭道:“子期钟徽,是我的儿子,三个月之前已经病故了。”伯牙闻言,如雷轰顶,泪如涌泉,大叫一声,昏倒在地。老头钟公急忙用手搀扶,回顾小童问道:“这位先生是谁?”小童低声回答道:“就是俞伯牙老爷。”钟公恍然大悟,说道:“原来是我儿子的好友。”
伯牙苏醒过来,坐在地上,口吐痰涎,双手捶胸,恸哭不已。哭道:“贤弟呵,我昨夜泊舟,还琢磨你为什么爽信,万万想不到你年纪轻轻就走啦!”就问钟子期的坟墓在哪里。钟公说,今天是钟子期百日之忌,他是来祭奠儿子的,就领着俞伯牙来到钟子期墓前。伯牙整衣下拜,放声大哭。伯牙没有祭礼,命童子把瑶琴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抚琴一曲,边弹边唱:“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曲终,伯牙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把珍稀的瑶琴摔得粉碎。钟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什么摔碎这珍稀的瑶琴?”伯牙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再找到子期这样的知音,比海底捞针还要难啊!”
伯牙取出两个金元宝送给钟公,说道:“这点黄金请老伯收下,作为子期祭扫和您二老生活的费用。待下官回本朝时,上表告归林下。那时我就来迎接老伯与老伯母,同到寒家,以尽天年。我就是子期,子期就是我,老伯不要把下官当作外人啊!”这正是:
人之相交,贵在知音,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据《警世通言》编写)
碧老曰:要学习古人交友的智慧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说的是结交朋友的重要性。但是,交友不能滥交,首先要会选择朋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呢?《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
俞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是个很大的官,他却结交了居住在山村的贫穷的樵夫钟子期,结为异姓兄弟。俞伯牙结交朋友不在乎贵贱贫富、职业籍贯,他的择友标准有三:
首先,朋友应该是自己的“知音”。什么是“知音”?知音就是和自己志趣相投、了解并赏识自己特长、有共同语言的人。钟子期和俞伯牙志趣相投,他了解并赏识俞伯牙的弹琴特长,交谈起来有共同的语言,很谈得来。他是俞伯牙的“知音”。他去世后,俞伯牙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再找到子期这样的知音,比海底捞针还要难啊!”
其次,朋友应该是孝敬父母的人,钟子期是个大孝子,恪守着“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重视亲情的人才能重视友情,试想,一个不孝敬父母的人,能够真心实意对朋友好吗?
第三,朋友应该是讲究诚信的人。钟子期是个襟怀坦白、诚实守信的人。俞伯牙邀请钟子期同游几天,钟子期坦诚地拒绝并说明理由;俞伯牙又邀钟子期来年到晋阳相会,钟子期又坦诚地拒绝了,钟子期担心不能践约,成为不讲诚信的罪人。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没有功利的目的,是非常纯洁的友情,是“知音”把二人连结在一起。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后人有诗曰:月临十五醉谁家,文朋诗友共天涯。倘若当年子期在,不使瑶琴碎成花。表达了后人对他俩的怀念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