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心灵】希望的田野(小说)
一
早上七点刚过,眼前这片二百五十多亩稻田的喷药工作就完成了。
阳光明媚,向大地投下金箭似的光芒,又是一个晴好的天气,特别适合无人机的作业。杨方明一大早就来到田间,为一种植户流转的稻田进行植保作业。
夏风轻柔,在耳旁温馨的低语,被称为白头翁的鸟儿不知遇上了什么高兴事儿,在远处的果园里发出一片和谐的鸣声,像在述说对当下环境的热爱。风掠过山岗,在田野上温馨地吹拂。它扫过正在分蘖的水稻,让它们微微起伏着,似乎在安抚它们不安的情绪。
今年的稻飞虱偏重发生,水稻刚进入分蘖期,那些白色和褐色的害虫就来了。严重的田块叶片上就像蒙上了一层不规则的脏纱。如放任不管,将会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的影响。
连日来,杨方明就像是上满了发条的闹钟,不知疲倦地投入到了植保工作中。
此刻,他的一号农用无人机就像是忠实的卫士,在完成了眼下这块稻田的喷药作业后,正从田的尽头朝主人所在的方向返回。这块稻田是乡里一名种植户流转的,在杨方明的植保服务名单中,属于轻量级的对象。在黄桷镇,与他签订了植保服务合同的大户都有五六家。当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布了虫情通报后,杨方明就对他所服务的农田进行了勘查,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按轻重缓急投入到了治理稻飞虱的作业中。
这会儿,杨方明站在稻田中间的机耕道上,正等着无人机的返回。他会将用于下一片稻田的药液重新加注,让无人机按计划向隔着个小山坡的另一片稻田飞去。
下一片稻田的喷洒方案已经写入了无人机的操作程序中,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再进行干预的。但杨方明仍然像早期无人机全程都要人工操控一样,注视着眼前的屏幕,注视着无人机传回的信号,以便在必要时进行人工干预。
一阵清脆的铃声伴着手机的震动响起,杨方明接了起来,耳机里传出一个焦急的女声:“杨方明吗?我是刘芳,我这儿的上千亩水稻都被稻飞虱铺满了!除了白色的,还有褐色的那种虫子!特别是那几块彩色水稻的田块最为严重,人工喷药根本喷不完。想请你的飞机给喷一下!”
“好的。没有问题。我的一号机程序还在执行中,二号机正在家里充电,充完电马上就到你那去。”在杨方明的计划中,本来也是今天要对刘芳家所流转的稻田进行植保的。
彩色水稻是个新生事物,是县政府为推进旅游大县建设而安排种植的。耕地经过改造后,小块农田连成了片,为机械化操作奠定了基础。昔日污染严重的几条小河经过治理,变得鱼群畅游,清澈见底。各种果树也已经到了盛果期,春天,桃李杏梨争相开放,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前来踏青拍照。县里及时作出了发展旅游,争创旅游大县的决定,彩色水稻就是田野游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初布置栽植时,那些种植大户怕影响产量和品质都不愿意栽植,尽管这些彩色水稻的秧苗是由县里统一提供的,还对栽植户有资金上的补贴,最后还是去年才从农大毕业,回乡帮着父亲务农的刘芳将任务接受了下来,在最显眼那几块大田里,把彩色水稻按设计好的图案栽植了下去。目前,那些作为景观组成部分的彩色水稻已经呈现出了设计好的字迹和图案,“希望的田野欢迎你!”几个大字端庄动人,让人一见到就从心底升起一种温馨的感觉。
杨方明的一号无人机已经返回来了,在离他不远的地方悬停了一会儿,又按程序在机耕道旁的平台上降落下来,等着主人加注新的药液。
“我这儿虫害真的很严重!”那边,刘芳仍在焦急地说着。
杨方明看了看刚刚升起的太阳,估算着二号机快充满电了,便道:“我先飞个小机子去你那儿看一下,掌握下稻田的情况,作个预案。二号机一充好电,就马上到你那里。”
“方明哥,你知道,我流转的田里还有四百亩是稻虾和稻鱼共生的。喷药会不会对虾类和鱼类产生影响?另外,喷药前我还要做些啥准备?你知道,我刚从学校出来不久,没有经验……”
“养有虾和魚的田块,尽量多存些水。让鱼和虾有躲避的地方……”
“水存得比以往都高。但我心里还是没有底。”
“我们选用的是低毒高效的农药,对鱼稻共生和虾稻共生的田块,我是按最少的用药量设计的,喷出的药雾很细,只会在水稻叶面上聚集,不会形成药滴流入水里。你就放心好了,不会影响虾和鱼的品质的。哦,对了,你现在是站在彩色水稻田边吗?“
“是的。”
“那你发个具体位置过来。”杨方明按下结束键。
不大工夫,一条定位信息就发到了他的微信上。
二
杨方明从铝箱里拿出一架盘子大小的无人机,这架无人机是专供巡视农田作物情况,在今年初才添置的。他将定位传到无人机上,让它朝刘芳所在的地界飞去。刘芳流转的田地杨方明去过多次,对她的那两千余亩稻田的形状都记忆犹新。他将以前储存好的坐标传给巡视的无人机,到达目的地后,就让它降低了高度,将那些田块依次看了个遍。从传回的画面看,刘芳的稻田里虫害的确严重,难怪她会这么急了。
放在农用汽车驾驶室里的一号机操作台的屏幕上,正显示着无人机在新的田块里喷药作业的图像,那一片的水田都经过了改造,成块连片,无人机一飞到底,所喷出的药液边界相连,不留死角,比起人工喷药,效率高,花费只占人工的几分之一,难怪大家都选择无人机喷药了。
喜欢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他花了一年时间考察调研,在自己流转的二百亩土地基础上,建起了这个植保服务队。经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仅减少了那些种植大户在植保方面的投入,让喷药和施肥变得非常高效,他自己也在为大家服务的前提上取得了不错的效益。在这里,种植大户都亲切地称他为“杨站长”,这既是大家对他父亲的敬重和追思,也是对他工作的认可。
他的父亲曾在乡植保站担任站长,在他刚进入军校学习那年的夏天,家乡所在地突发大水,平时湿润可爱的小河变得汹涌异常,大片农田被淹。父亲也参与了抢险救灾工作。在解救被困在河边一棵树上的几个村民时,父亲所划的一个橡皮舟乘坐不下那么多人,父亲主动跳下水,推着小舟前行,途遇浊浪打来,橡皮舟上的人没事儿,但父亲却被激流冲走。父亲的遗体是在十多公里外的河里被打捞上来的。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习,母亲和姐姐决定瞒着在军校的杨方明,直到他的高中同学刘芳在给他的信中,对她的获救表示衷心感谢,对他父亲的离世表示哀悼时,他才明白是怎么回事。这也是他为什么会选择在家乡自主创业的原因所在。他要将父辈深情热爱的家乡建设好,以此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他的眼前浮现出他的一号农用无人机第一次飞行的情况。那台载重达一百公斤的无人机发出轻柔的声响腾空而起,像忠诚的卫士,在他流转的土地上空来回穿巡,不大工夫就将土地飞了个遍。无缝衔接的飞行轨迹预示着今后它会在实际应用中有着良好的表现。留守在家的乡亲都纷纷走出家门,争相观看这新奇的玩艺儿,几个留守儿童高兴地跳跃着,朝着飞过头顶的无人机打招呼。就是大病初愈的母亲,也来到院外,站在他身后,静静地看着。还对他说:“二娃,你愿意务农就务吧。现在政策这么好,你就好好干吧!只可惜,你爸没能等到这一天……”
此刻,一阵无人机轻柔的引擎声传到了耳朵里,二号机充好了电,按他设定好的程序自动飞到田间来了,它在杨方明的头顶盘旋了一圈。准确地停在了机耕道边的操作台上。机身上的红绿灯交替闪烁着,像是在催促着主人快一点将药液加上,以便它能尽快升空作业。作为一款智能化程度很高的新型农用无人机,它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种植大户刘芳所流转的两千亩水稻虫灾情况已被小型无人机尽数传回,鉴于她那儿虾稻共生、魚稻共生的情况,杨方明将药液按说明书再次进行了调整。本来防治稻飞虱的农药就是低毒高效的,再加上在喷雾的细度上进行了优化,就是那些死去的虫子被鱼虾吃了,都不会有什么危害,现代科技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杨方明将配好的药液给无人机加注上,又给刘芳打去了电话,告诉她无人正朝她那儿飞去。接下来,随着他的手在手机上的点动,无人机发出轻柔的声响,腾空而起,朝着预定的目标去了。
看着渐渐远去的无人机的身影,杨方明的心中升起一种欣喜和急迫相交织的情绪,多年的从军经历让他养成了雷厉风行的作风,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掌握更让他增添了精心操作的习性。当天事,当天毕。这既是设定无人机程序的要求,也是他的处事原则。
无人机越飞越远,屏幕上刘芳的身影却越发清晰。杨方明看着姑娘的倩影,心头涌出了别样的情感,对自己最终选择了回乡务农感到由衷的欣慰。
他将装着各种物品的两个铝箱放在农用车上,熟练地驾驶着车辆,沿着机耕道朝刘芳所流转的田块赶去。
三
杨方明是2021年从空军雷达部队转业回到故乡的。他的一条腿在执行抢险救灾任务时发生了粉碎性骨折,虽然经过全力救治,保住了腿,但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应紧张的部队生活,他主动申请退出现役,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
他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姐姐追逐爱情,远嫁去了外省,在植保战线上打拼多年的父亲在他刚考处军校的那年就因抢险而去世了,老家只留下年迈的母亲。随着年岁的增加,母亲也到了需要孩子照顾的年龄。在选择安置方式时,他放弃了好几个效益不错的国企,选择了自主创业。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常听父亲讲农业植保方面的事情,还亲眼目睹过父亲指导农民喷药杀虫的情景。父亲背着药桶,一边加气,一边手执喷枪在田里喷药的情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他就觉得父亲喷洒农药的身影是那么高大和帅气。或许正是童年时的经历,让他最终选择了从事植保这项工作。与父辈所不同的是,现代的植保是高科技的,之前靠人工操作,起早摸黑一人一天也喷洒不了几亩地,现在的农用无人机,顶得上百人千人。他常常在想,要父亲能看到他操纵着无人机进行田间植保,给农作物喷药施肥,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可是,父亲却再也看不到这些了。
杨方明家住在位于大巴山南麓的一个山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年轻人都离开了浸满祖辈汗水的土地,追寻自己的梦想,选择进城打工。不少乡村的农户都人去楼空。大量的土地弃耕了,草长得比人还要高。
那时,杨方明还在部队上,这种情景给回家探亲的他很大的触动。那时他就在想,如果条件允许,他真的想回到家乡,做一名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农人。
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后,他的这一想法并没得到母亲的认可和支持。尽管儿子做出的这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尽孝道,可是在母亲的心目中,只有城里坐办公室的工作,才配得上儿子的身份。她要儿子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进城去,以他转业军人、二等功臣的身份谋一个体面的工作。然而,杨方明却心有所系。荒凉的山村和那些荒废的田地始终在他的眼前晃动着,让他坐卧不安。
在刚回到家乡的那段日子里,他每天都早早起床,沿着儿时熟悉的道路将周边看了个遍。让他欣慰的是,在政府的部署下,农田得以平整。昔日那些巴掌田、鸡窝地变大了,变得适合机械耕种了。他看到,尽管许多人都去了城里谋生,但也有人回到了乡土,流转了不少的土地,将希望的种子播洒在故乡的土地上。从这些乡亲们的身上,他看到务农的希望,也促成他最终下留下来,在家乡干一番事业的决心。
让母亲放心不下的,还有他的婚事。腿上的伤虽然好了,但却留下了微跛的后遗症,谈过几个女朋友,都是无疾而终,这让他对婚姻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
在回到家乡最初的那几个月里,他总感到与眼下的环境格格不入,过惯了军营忙碌的生活,乡村的冷清和闲适让他有种手足无措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为了压住纷繁的思绪,他将自己的日程排得满满的,在取得了无人机操纵员资格的基础上,又深入学习无人机操控编程和维护维修技术。他还时常到县里的农业机械卖场,了解现在农机的行情,试着操控那些机械。后来干脆就报名参加了农机操作的培训。他拿出在军校时钻研雷达技术的劲头,如饥似渴地学习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很快就入了门,成了农机上的多面手。他还以打工者的身份,在农忙的季节,给那些种植大户插秧、收割麦子和水稻,进一步熟悉了各种农机的实际使用。他打算在适当的时候增添一些合适的农机,再找几个愿意为家乡发展出力的年轻人,让他的植保队上规模。
在县里举办的新农民系列培训中,他与自己的初中同学刘芳不期而遇,两人虽然参加的不是一个班,学的课程也不一样,但共同的理想却让他们走得很近。
在结业前的那几天,两人在一起复习,迎接着考试,刘芳也试探性地问起过他对未来自己另一半的要求。他只淡淡一笑,说了四个字:“志同道合。”
那天,两人在培训学校外面的小河旁静静地坐着,谈着未来农村的发展,谈着高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谈着怎样提高粮食的产量,谈着多种经营,让土地发挥最大的潜力,感觉有许多事情需要他们去做,真正体会到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句名言的时代内涵。
小说紧扣乡村振兴这一时代主题,通过杨方明和刘芳的故事,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科技兴农的精神风貌。杨方明利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减少了农药使用,保护了生态环境。这种对现代科技的应用,体现了作者对农业现代化的深刻理解和积极倡导。同时,小说也展现了传统乡村向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图景,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小说成功塑造了杨方明这一新时代农民的形象。他不仅有着军人的坚韧和担当,还有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农业的热爱。杨方明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凭借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刘芳作为回乡创业的大学生,代表了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她的加入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两人在并肩创业中收获了爱情,这一情节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涵,也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小说情节紧凑,结构清晰。开篇通过杨方明的植保作业,迅速将读者带入故事的核心场景。随后,通过刘芳的求助,引出了两人合作应对稻飞虱虫害的情节,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在描写植保作业的过程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无人机的操作和优势,使读者对现代农业技术有了直观的了解。结尾部分,两人在创业成功的基础上结成眷属,生下龙凤胎,为故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种情节设计不仅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也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小说语言朴实无华,但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作者通过对乡村自然风光的细腻描写,如“阳光明媚,向大地投下金箭似的光芒”“夏风轻柔,在耳旁温馨的低语”,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田园氛围。同时,通过对人物动作和心理的细致刻画,如杨方明操作无人机时的专注,刘芳焦急求助时的慌张,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情节更加生动。
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当代中国乡村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通过杨方明和刘芳的故事,作者传达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支持和对新时代农民的深情赞美。这种积极向上的主题,不仅能够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也为读者提供了对现代农业和农村生活的全新认识。
《希望的田野》是一篇主题鲜明、情节紧凑、人物生动的小说。它以新时代乡村为背景,通过杨方明和刘芳的故事,展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下,新一代农民的奋斗精神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小说语言朴实,描写细腻,情节感人,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是一篇值得推荐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