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思】游敬亭山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题记
说起敬亭山,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李白流传千古的绝句《独坐敬亭山》。这座地处安徽宣城北部的小山虽不及五岳的名气,但也得益于这首佳作,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数年前的一天,怀着对诗仙的仰慕之情和对美景的憧憬,我只身一人来到这里,开启了一场心灵之旅。
遗憾的是天不作美。明媚的阳光早已被从天而降的雨水掩盖了,空气中夹杂着些许寒意,给人一种“湿冷交迫”的感觉,但这并未影响我渴望大饱眼福的心情。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一路上,我一边细细观赏映入眼帘的牌坊、茶园、水榭和石刻,一边情不自禁地吟诵着李白的名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尽管在文学界,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尚有争议,但毋庸置疑的是:作者是借眼前的美景抒发内心的孤寂之情。游敬亭山时,李白早已不是那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也不再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雄心壮志。这位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饱受现实的摧残,内心的愤懑溢于言表。但即便如此,李白也没有像很多人那样“摧眉折腰事权贵”,而是寄情于山水之间,坚守住了内心的一份纯洁。我想:这份纯洁是很多达官贵人终其一生难以企及的。
我拾级而上,不一会儿来到了一座古朴雅致的楼阁前。原以为这里是为纪念李白而修建的场馆,不料门前的匾额上写着“石涛纪念馆”五个大字。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到一阵羞愧,又多了一丝困惑:石涛不是明末时的著名画家吗?难道他和敬亭山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出于好奇,我便径直走了进去一探究竟。原来石涛曾在敬亭山从事过采茶等生产活动,并潜心作画,用酣畅淋漓的墨法为后世留下了一幅幅不朽的作品。这位明朝宗室在国破家亡之际选择了削发为僧,但他并没有因此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而是努力成为艺术界的一代宗师。于是,敬亭山之美不仅能够用文字描绘出来,还能通过画家的笔墨传诸后世,成为中国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从纪念馆走出来,雨依然没有停歇。我顺着山路继续前进,发觉不远处绿油油的茶园像是被披上了一层白纱。绿和白相接的地方并非棱角分明,而是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原来山上雾气弥漫,仿佛要把周围的一切色彩都吞噬掉。在浓雾的笼罩下,前方的景物若隐若现,有的甚至连轮廓都令人难以分辨清楚。豆粒般的雨滴接连不断地拍打着脚下的路,似乎在和浓雾相互配合,共同阻挡观赏者的视线。一霎间,我并没有被眼前蕴含诗意的朦胧美所折服,反倒在心底暗生一丝惆怅:前方看上去那样模糊,自己又是孤身一人......走着走着,一种难以名状的迷茫感涌上心头。我不禁有些后悔选择在这个时候出游,但一转念又想到:如果没有这种迷茫感,李白未必能写出《独坐敬亭山》,石涛也未必能画出那些栩栩如生的作品。或许,迷茫赋予了人生不一样的使命,让不完美的人生放弃了沉默,绽放出独特的、熠熠生辉的光彩。很快,这种迷茫感就被“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态度取代了。
当我在“江南诗山”石刻处转了个弯,踏上了一条望不到尽头的小道时,眼前的景物竟让我耳目一新——一株株苍松傲然屹立在路旁,和烟雾笼罩下的其他植被相互映衬,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欣赏着大自然的馈赠,我突然感觉自己像是一个采风者,终于可以像古人那样游目骋怀,用心去捕捉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画面。前方的路漫长而单调。我不愿意半途而废,于是一边品味眼前的美景,一边咬咬牙,迎着浓雾和细雨上前去。其实和国内的众多名山相比,敬亭山的海拔并不高,山势也算不上陡峭。对于经验丰富的登山爱好者来说,爬起来几乎不算什么难事。但彼时的我即将面临研究生毕业,工作尚无着落,对未来何去何从感到一丝迷茫。这种迷茫和山路上的所见所闻交织在一起,让我在寄情山水的同时,又多了一份惆怅。我想起了李白和石涛的人生境遇,心里竟有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倘若李白深受皇帝的宠信,他或许可以像历史上的名臣那样在政坛一展胸中抱负;倘若石涛没有赶上王朝更迭,他或许可以像朱元璋的众多子孙那样,一辈子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命运给他们开了不小的玩笑,让他们的人生之路从此不再是坦途——就像我脚下用石阶堆砌起来的小路那样,看上去虽不险峻,但高低起伏,象征着人生会遇到的各种崎岖。他们固然不幸,但我倏忽之间想起了《孟子》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觉得他们又是幸运的。尽管他们终其一生也没能真正做到“兼济天下”,但至少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始终坚守自己的本心。与古人相比,自己未来要走的路或许平坦得多,又有什么可迷茫的呢?
想到这里,我哼着歌,迈着轻快的步伐,一口气儿走下山去。山下的水库让我既意外又欣喜——湖面碧波荡漾,犹如一块无暇的翡翠。漫山遍野的红叶点缀着湖岸,和湖水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这样的画卷让我想到了《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又想到了毛主席在青年时代树立的远大志向。和一代伟人相比,我们固然显得平凡,但也绝不应该在人生道路上毫无作为。倘若有一天真的能够“兼济天下”,实是人生一大幸事!即便做不到,至少也可以像李白、石涛那样“独善其身”,始终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
敬亭山之行虽然早已落下帷幕,但人生之路依然漫长而崎岖。我会将这场旅行作为永恒的记忆,迎着人生的浓雾和细雨前行。
《我们都是敬亭山》
/妍冰
这是一个沉静的午后
岐江河已经睡去
夜,是如此安静
静得可以听到紫荆花开放的声音
月亮隐退 星星无语
我漫步桥头
历数着的桥上的石栏杆
数到了天字码头
我数得清停泊河里的船只
却数不清属于诗和远方的日子
这是一个不安分的夜晚
片片叶芽绽放
那姿容不让花色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易安的词在这个夜晚回响
咋暖还寒
一袭绿如此性急 倏地冲破苞芽
迅速占据楼头墙角
目极处 便皆染碧色
是不是那些姹紫嫣红
让原本默默的绿色也不安份
它在艳红、鹅黄、青黛之间穿梭
与那片红共缤纷
这是一个飘香的清晨
我在岐江河边品味民俗小食
飘香的味道里 泛起
指缝太宽,时光太瘦
那些宝蓝橘黄的江海诗韵
参杂着朦胧而遥远的将来
一道云南普洱续了一回又一回
一如层层叠叠的往事
斑斓绚丽的石桥横在岐江河上
河两岸的记忆 在沉睡中醒来
你在桥东、我在桥西
听到自己的心说:
我们都是敬亭山!
感谢赐稿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