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死而后已老臣心(小说)
春日已至,大帐仍有炭火;帷幕已闭,微风依旧环绕。明月当空,军营之中已显寂静;星汉无垠,巡夜脚步映衬宵柝。
诸葛亮一人,挨着炭火拥裘而坐,炭火旺盛,燃烧着他的心肺,也燃烧着他的生命。
帷幕掀开,一人轻脚进来,立刻抱拳行礼道:“丞相,赵云奉命前来!”
诸葛亮并未起身,欣喜笑道:“子龙来了!”并朝赵云招手,“来来来,汉中不比成都,虽是春日,还需炭火。”
赵云也欣喜答道:“好!”走到诸葛亮身旁坐下,“丞相召我前来,有何吩咐?”
诸葛亮并未立即回答,而是看了看须发皓雪的赵云,问道:“当下军情,将军可知?”
赵云答道:“禀丞相,斥候回报,曹睿遣大将军曹真都督诸军,亲率大军屯于郿县以拒我军。”
诸葛亮问道:“将军身经百战,依而今情势,我军应如何进兵?”
赵云并没有回答,而是看着诸葛亮,思虑片刻之后方才问道:“进帐之时见丞相沉思忧愁,敢问丞相是否想起荆州了?”这是朝廷内外所有人的痛,赵云不知此时能不能问,该不该问。
诸葛亮苦笑道:“子龙如何得知?”
赵云道:“先帝亲访丞相时之隆中对策已成佳话,人尽皆知,而今曹丕新丧,曹睿新立不足两年,正是天下有变之时,若荆州还在,两路进兵,情势当不至如此。”
诸葛亮伸出双手置于炭火之上道:“非也,方才我在想前将军云长!”
赵云道:“云长?”
诸葛亮道:“先帝帐下,不缺英勇陷阵之猛士,不乏治国奇谋之文才,但若论经略一方之统帅大将,唯云长一人而已。”
赵云默然,低头道:“不错,先帝之时,若有分兵,必是云长。”
诸葛亮看着赵云道:“荆州之事,将军以为……”诸葛亮并没有说完,也没必要说完。
赵云叹了口气,道:“东有孙权虎视眈眈,北有曹操大军压境,以地贫民寡之区区三郡,率精锐皆无之偏师弱旅,降于禁,斩庞德,围曹仁,威震华夏,如此英雄豪烈,如此千古功业,赵云万万不能。”
诸葛亮沉默,满脸遗憾。
赵云宽慰道:“已成定局,溺于过往于事无补,当下军情为重。”
诸葛亮不自觉缩了缩身体,抬头看着帐顶,缓缓道:“前将军云长、车骑将军益德、骠骑将军孟起、后将军汉升,一班大将竟皆已故去……”随后看着赵云,“而今,亮所能倚重之人,只有将军了。”
听了诸葛亮的话,赵云先是一惊,随后立即起身,庄重行礼道:“深夜召我前来,必有要事,丞相不必如此,但有军令,老臣必当竭尽全力,不避生死!”
诸葛亮握住赵云的手,道:“子龙肺腑之言,亮感激涕零,来,坐下谈!”
赵云坐下之后道:“丞相无需顾虑老臣,赵云虽老,两鬓斑白,但杀敌之心不减,报国之心不减,丞相尽管下令便是。”
诸葛亮放开赵云的手,竟沉默了,片刻之后道:“今曹真率重兵屯于郿县,我意,请将军领兵出斜谷,以邓芝为副……”诸葛亮并没有继续说下去了,他在等,等赵云的回答,也在等赵云的反应。
赵云扭头,看着大帐门口处的烛火,在春日夜里的微风侵扰下跳跃闪烁,却始终不灭,又回头看着诸葛亮,问道:“丞相予我多少兵马?”
诸葛亮沉默,无奈地闭上眼睛,这个问题似一把刀,刺痛了他的心,他不能回答,更不忍面对赵云。
丞相沉默,不作回答,赵云已经知晓,除了自己所部,丞相并无兵马给予自己了。片刻之后赵云释然道:“老臣心中尚有疑问,还请丞相解惑。”
诸葛亮终于睁开眼睛,道:“将军请讲。”
赵云道:“我军扬言自斜谷进取郿县,攻略关中,故曹真屯重兵于此,更是亲自坐镇,如此一来仍是两路进兵,丞相为何不用文长将军计谋,如淮阴侯故事?”
诸葛亮起身,倒了两杯热茶,先捧一杯给赵云,然后端起热茶一饮而尽,问道:“将军也以为此计可行?”
赵云愕然,捧着茶杯,不知如何回答。
诸葛亮道:“夏侯惇虽是名将,然其子夏侯楙年少,怯而无谋,不知军政之事而好私利,然敌军统帅并非夏侯楙,而是大将军曹真,其人骁勇有大略,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征则与士卒同苦,赏则不计家财……”
未等诸葛亮说完,赵云抢先道:“况且长安乃是重镇,以区区五千兵马,长途奔袭,又无攻城器械,怎能一鼓而下敌军重兵防守之坚城。”
诸葛亮缓缓放下茶杯,神情失落道:“魏延骁勇,故先帝拔擢重用,领汉中太守以拒曹魏,只可惜不明时势,而今情势与高皇帝之时大为不同,章邯王咸阳以西,地窄、民寡、兵少,且以秦将降项羽,数十万关中子弟没于新安,秦人怨恨之,此之谓民心不附于内……”
赵云只是静静聆听,并未插话,诸葛亮回到赵云身旁坐下,继续道:“况且戏下分封之后,诸侯相互征战,项羽身陷齐地,无法西顾,此之谓诸侯不救于外;加之高皇帝入关中之时施恩于民,关中盼望之,故而能一举而下,还定三秦。”
赵云道:“自汉中入关中,道路皆险而远,依常理,章邯只需分兵固守即可,竟中淮阴侯之计,大军屯于栈道,可见其兵少,捉襟见肘,难以兼顾。”
诸葛亮叹息道:“淮阴侯天纵之才,每战仍详查敌情,故而高皇帝赞曰‘战必胜、攻必取’!”
赵云垂首,沉默不语。
诸葛亮道:“曹操生前一统北方,而今曹睿独霸中原,军械、粮草、兵源,源源不断送入关中,何以能如淮阴侯故事?”
赵云长叹一声,问道:“既如此,方才之言丞相为何不告知文长将军?”
诸葛亮沉默……
赵云再次叹息,似已明了,问道:“敢问丞相,我大军兵锋所指,究竟何处?”
诸葛亮双手撑着两膝,缓缓起身,他毕竟是老了,比之赵云虽年轻一些,但毕竟老了,行至地图前,右手指着地图。
“陇右?”赵云疑惑地问。
诸葛亮再次走向赵云,边走边道:“不错,是陇右,据报,我军若能兵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有望不战而下。”
苍老的面容下,赵云眼里闪出火光,道:“若我军果能光复陇右三郡,则关中有望,中兴有望!”
诸葛亮道:“若曹真得知我军兵出祁山,必遣大将分兵救援……”诸葛亮没有再说下去了,他已不需要再说下去了,这就是他请赵云深夜前来的原因。
赵云低头思索片刻后道:“老臣明白了,丞相命伯苗将军与我出斜谷,一是牵制曹真,使其不能全力救援陇右;二是保我大军退路,防止曹真不顾陇右直插汉中。”
诸葛亮道:“不错,子午谷之谋无取胜可能,虽能牵制敌军,但相距太远,一旦不利难以相互救援。”
赵云闭上眼睛,摇了摇头道:“强弱有差,兵力悬殊,难怪方才丞相会想起云长。”
诸葛亮再次沉默……
赵云道:“祁山道同样险而远,我大军不仅要进占陇右三郡,又要抵御曹真救援大军……”话未说完,赵云也沉默了。
诸葛亮抚着赵云肩膀道:“此战关系生死,至关重要,既不能一味猛攻,又要牵制曹真,既要防止曹真兵进汉中,又要进退有度,将军身经百战,又持重谨慎,唯有托付将军了。”
赵云轻轻拨开诸葛亮的手,缓缓起身,庄重行礼,语气坚决道:“赵云领命!”
诸葛亮也起身,道:“邓芝将军文武兼备,有勇有谋,且治军严谨,于将军必有助益。”
赵云尚未起身,答道:“多谢丞相!”
诸葛亮扶起赵云,道:“拜托将军了。”
赵云看着诸葛亮,眼中已闪泪光,道:“丞相言重了,老臣受先帝大恩,正欲报之于陛下,且中兴汉室乃我等平生所愿,老臣这就回营准备,只等丞相军令,即率所部出战!”
诸葛亮笑道:“好!去吧。”
赵云再次深深一躬,道:“丞相早些歇息,赵云告辞!”
赵云转身,刚往外走了一步,他的手就被诸葛亮拉住了。赵云回头,只见诸葛亮两眼泪光,满脸不舍。
赵云随即回身,两只手紧紧地握着诸葛亮的手,那手又老又瘦,又冷又湿,比自己年岁小许多的丞相,看起来竟比自己还要老,只能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诸葛亮另一只手也抚着赵云的手,轻声长长地呼唤:“子……龙……”
赵云低头,痛苦地回了一声“丞相……”
诸葛亮缓缓道:“子龙,此战凶险万分,先帝创业之初便忠心追随的老臣老将,而今只剩将军一人,子龙,于国于己,万望当心,千万保重啊……”
赵云睁开眼睛,抬头看着诸葛亮,缓缓道:“国家兴衰、社稷安危、先帝重托,系于丞相一人之身,丞相,万望保重……”
诸葛亮轻轻抚摸着赵云那同样又老又瘦、又冷又湿的手,道:“好……好……去吧……去吧!”
赵云转身,强作勇武镇定,庄重地走了出去,在诸葛亮的泪光中,却依然是那个年轻魁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