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摭谈捐书(随笔)
近日看到有关“捐书”的报道,引发我的回顾与思考。“捐”,从字面上看那是赠送的意思,出于自觉自愿毫无私心不计报酬,是心甘情愿的付出,属于高雅的高品位的思维与行动。将物质与精神的东西,无偿地捐出去,是为了对方所需,“物”尽其用,可解燃眉之急或发挥应有价值。这是一种爱心的彰显,一种高尚的行为,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捐”很值得提倡弘扬,只有人人富有爱心,关心他人与集体,社会才能和谐发展,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关于“捐书”,我已经有些经历,自上世纪80年代起,迄今已36年了,自费出版5部文集,达225万余字,除第一部14万余字的《青春寄语》,印了五千册,大部分以每本10元出售给全军一些连队及有关中小学校外,其余均赠送战友文友。当时军区《战友报》发文以《闪光的青春寄语》予以推荐,于是有不少战士写信给我购买,我都是免费相赠。心想,战士喜读对我来说是个鼓励,感激还来不及呢,哪能要钱呢?后面的4部《夕阳漫笔》《回顾与思考》《晚霞拾零》《耄耋心声》,每部50余万字,均为精装,各印二至五百本。出文集,不仅在文字上精雕细刻,花费心血;而且在经济上也是一笔相当的开支,可我毫不吝啬。虽然,生活简朴,有时还很抠,但觉得把钱花在“捐书”上很值得。书是精神财富,你虽是个亿万富翁,但不动脑创作是得不到这笔珍贵财富的,更不用说去捐了。
自费出书,全是捐书。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在不少“无利不起早”的人看来,那是傻子干的傻事,也曾有人劝我不要再干费脑劳神、出书送人的傻事了!可我听了无动于衷,照样我行我素,愿干“傻事”。其实,一些人看到的只是肤浅的一面,没有认识到“傻”的深层次含义——文化养老的举措高招:坚守文化养老,老中体现价值,值得幸苦付出,出于使命爱好,好在延年益寿,寿为人生目标,标定理想信仰,仰望人格崇高,高在自得其乐,乐在没有白活,活出精彩人生,生活更加美好,好在文化养老!
是的,人到暮年,该考虑怎么个活法?既能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又能老有所为体现价值,说明老者并非等死的废物,而是一座有着巨大潜力的富矿,可以开采利用,只要有耐心有追求,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也许还能大有作为呢?从这一点考虑,我认定了著书立说的文化养老。退休33年来,我坚信这是暮年走向人生终点的最佳途径。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拾起了原有的文学爱好,走创作之路,并步履铿锵地满怀激情地一步步往前走。
惜时如金,刻意用脑,在他人看来是苦差事,可我却体会到苦中有乐、其乐无穷、兴趣盎然。我总觉得不动脑不随笔记下遇到的有意义的人物事件,就这么傻呆呆地吃喝玩乐消磨时光,那是最大的浪费,亦对不起那些动人心魄的事儿。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它的价值;人生是有限,应该充分发光发热。回想起与我年龄相仿或比我小的战友、亲人一个个地走了,自己更感到余年无几,时间紧迫,再不动脑写点东西,留下时代记忆,那是对生命的亵渎。趁脑子还好使,就该按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所说:“应当赶紧生活”,这里的“生活”,实指“拼搏”,只有终生奋斗,才能无悔终身!
谈到自费出书的费用,愚以为那是不值得计较的事!动手动脑,有利延年益寿,不用说多活几年,就是能多活几个月,这费用不就回来了吗?钱只有花得值才算是钱,不然就是废纸。捐书,我是以书会友觅知音,共赏夕阳度春秋。我的几部文集,赠送给战友文友后,得到了众多的赞赏与鼓励,反馈的读后感言令我心动不已。不少同志的点评在[丰融春秋]平台展示,有两位战友的评论还在《军休之友》杂志上发表,这些都涌我心间,激荡心潮,让我不用扬鞭自奋蹄,笔耕不辍绘人生。
捐书,除给战友文友外还特意捐给家乡宜兴市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及有关学校,同时给了原28军老战友龙志忠在其家乡井冈山下自费创办的“军旗在我心中展陈馆”,还给了几幅书法作品,此馆已成为颇有教育意义引起很大反响的爱国爱军的教育基地。其中,宜兴市档案馆还将我列入“在外乡贤名人”,建立专档,储存资料,对此,我要对得起家乡亲人们的厚爱,做到有资料可存。宜兴图书馆还增设了“宜兴人著作馆”,我要给其添枝加叶。所有这些,都在鼓励我踔厉奋发,我怎能怠慢不坚持笔耕呢?我自去年6月第5部文集出版后,就紧追不舍地瞄准了下一个目标:90岁时再出一部《九秩抒怀》文集,以了却总出版300万字的心愿,于是接二连三地发表了百余篇文稿,已达26万余字,企望愿景的实现。人生不管干什么,必须有目标,那是激励前行的冲锋号,正如法国的伏尔泰所说:“在理想的最美好的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届时我将《九秩抒怀》捐赠给知心知音者,共勉美好人生,让生命闪光,夕阳璀璨!
(2025年4月3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9岁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