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山小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山】唐巴公路上的思绪(散文)

精品 【春山】唐巴公路上的思绪(散文)


作者:天净浣溪沙 布衣,105.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7发表时间:2025-04-07 09:42:40
摘要:父亲泉下有知,定当欣慰。石不能言,树本无语,但它们将是永恒的、长青的见证者

春日的一个周末,开车行驶在老唐巴公路上。在巴中境内的一个路段,记忆的闸门突然打开。将车子停靠在路边,放眼四顾,特殊的地貌依然还在。公路左边,是一面陡峭的山岩,石头突出来,轮廓好像一个老年人面部。岩石顶部有一棵碗口粗的柏树,树根紧紧地扎下岩石缝隙间。右边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通向下面的坡地。
   思绪飞回到三十年前。那时巴中的交通,完全可以用“巴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形容,人民群众常年在险山怒水之间跋涉。有一首民歌唱到:“大巴山,九重天,羊肠路,千百转,出门爬坡又下坎,山路十八弯,肩挑背磨累死人,来回转圈圈,想跟幺妹会个面,大早出门晚相见。”虽然是农村的路况,但却折射出整个巴中的交通状况。当时的基本情况是,既无航空运输,也无长线水运,铁路也仅有一条微弱的支线缓慢地向边境小镇乐坝延伸,乡村公路更是无从谈起。由于路况太差,从巴城到通江、南江、平昌县城,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公里,但通常情况下都要两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到成都,走的是广元、剑阁老城、梓橦、绵阳线路,一般情况下要十多个小时,朝出暮至。
   历史转折在1993年。这一年,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成立。地委制定“狠抓基础、快上工业、活跃商贸、开发旅游”的发展战略,把交通建设放到了重中之重的地位,作出了《关于全民动员加快交通建设步伐的决定》。除了加快改建巴广路、巴达路外,从成都唐家寺到巴中的,作为政治、经济生命线的唐巴公路改造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1994年6月26日,在地委、行署的统筹下,县级巴中市以各乡镇为单位,组建施工大队,成建制地组织民工上阵,唐巴公路巴仪段攻坚战正式打响。
   盛夏的巴山,酷热难当。5万多名民工带着锅碗、粮食和席子、被盖,吃住在路上,在高温下挥洒汗水,昼夜苦战。1996年1月,这条举全民之力、全靠人工作业完成的二级出境公路正式通车。由此创造了享誉全国的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
   当时,地委决定,地级部门所有干部职工都要参加几天义务劳动。为了支援修路民工,我所在的单位按照地委的要求,积极组织地级部门捐款捐物,深入前线慰问。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先后几次来到修路工地。每到一处,都是打石头、敲碎石、挖土方、砌堡坎、筑路基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境,錾子的叮当声、打石头和拉碾子的号子声夹杂着欢声笑语,以及或远或近的放炮声响彻一片。
   一天,在一面石头突出来轮廓好像一个老年人面部的山岩前,我突然碰到了父亲。虽然意外,但很是惊喜。我说,爹,你也来了。爹说,是啊,村上动员来,我就来了,说是家家户口都要出义务工。爹又问,你不好好工作来这里干啥?我笑了,说,我们也来修路,劳动几天,干部都要来呢,这也是工作。爹不再说什么,用扁担挑起满满两撮箕泥土,倒在了填方地方。那时,他已年过六旬,虽然在农村劳作了大半辈子,不乏力气,但毕竟身体有病,或许是土装得太满,走起来背很驼,有些颤巍巍的。我也拿起一根扁担,找来两只撮箕挑起土来。同来的同事有的挖土,有的搬公路上的石头,同父亲和其他民工一起,劳动了大半天。
   天快黑的时候,我们要回城了。临走,我对父亲说,你岁数大了,又有病,要注意身体。父亲说,你不要担心我,自己好好工作。顿了下,父亲又突然说,这条路修好了,我们怕走不了一回,你们以后坐车可会走得多,就方便了。当时,我只当父亲说的是一句随口话,并没有在意。现在回想起来,可不是吗?一年多后,路修好了。十来年后,父亲因病去世了。路没修好以前,他没有坐车走过,修好后,他也没有机会坐车走过,终其一生,他都没能有机会在这条路上走一回,还包括像他那样很多的参与了修路的,但一生都没有走出大山、很少走出家园的人。
   站在公路上,回望背后的山岩,岁月的洗礼,石头人显得更加沧桑。柏树枝繁叶茂,比当年更粗壮了。放眼前面不远处,成巴高速公路如一条巨龙,蜿蜒在田园青山间。现在,这条建区伊始改建的老唐巴路,同老巴广路、巴达路一样,虽然还在使用,但承载巴中内引外连、通江达海的主要功能已经被穿境而过的多条高速公路,以至机场、铁路代替,巴中的交通建设月新年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有通乡达村到社至家的乡村水泥公路网络,把家家户户和乡村城镇连在一起,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架起了新的动脉。
   进入新的时代,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巴中确定了“三市两地一枢纽”的发展定位。在这个定位中,交通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无疑是重要的基础和强大的支撑。事业是干出来的,建区设市三十年来,巴中从“行路难”到“行路易”,我们每一个人在萦怀和感慨的同时,都无不为之骄傲。作为像父亲那样千千万万曾经参与过修路的普通劳动者,他们曾经的付出,也一定会被记住。
   “南北东西去,茫茫万古尘,关河无尽处,风雪有行人。险极山通蜀,平多地入秦。营营名利者,来往岂辞频。”今天的蜀道,今天的“巴路”,依然是唐代诗人玄宝笔下曾描述的“南北东西去”、“风雪有行人”、“来往岂辞频”,但已不是“茫茫万古尘”,更不全是单纯的“营营名利者”熙熙攘攘的途径。今天的“巴路”,已经是巴中经济社会全方位、跨越式发展和增进全体人民美好生活福祉的康庄大道。
   鲁迅先生曾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千年米仓道是古巴人走出来的,也是一代一代的人们披荆斩棘开凿出来的,穿越历史的长河,历经时代的沧桑,依然风华光芒。今天的通达之路莫不如是,巴中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父亲泉下有知,定当欣慰。石不能言,树本无语,但它们将是永恒的、长青的见证者。
   (发表于《巴中日报》字水副刊2023年6月10日)
  

共 22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条蜿蜒的唐巴公路,镌刻着巴中人民与大自然抗争的集体记忆。三十年前,五万民众肩挑手凿,用汗水浇灌出川北通途,锻造出"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文中那位未曾走过坦途却托起道路的父亲,如山岩间扎根的苍柏,沉默而坚韧地见证着时代的嬗变。从"行路难于上青天"到高速公路网纵横延展,从肩挑背驮到通村入户的水泥动脉,巴中交通的蝶变不仅铺就发展快车道,更镌刻着普通劳动者托举时代的生命印记。当疾驰的车轮掠过青山,那些消失在岁月里的錾石声与号子声,终将成为新时代奋进路上的永恒回响。【编辑:大椿】【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50411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大椿        2025-04-07 14:34:26
  那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回复1 楼        文友:天净浣溪沙        2025-04-07 15:35:33
  谢谢大椿每篇文章的点评。把亲情人性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写作,让文章变得不空泛有现实意义。修路的人没有走过他所修过的路,如同有很多人没有得到过曾经付出的回报,人生大多如此。歌颂现实成就应该是作家的责任,不能忘却的记得更是一个人的良知。
2 楼        文友:石子舟        2025-04-07 16:36:29
  欣赏天哥美文。
梦想仗剑天涯,诗书剑侠一生。
3 楼        文友:奇异果        2025-04-08 09:21:25
  跟着天净老师的步伐赏景、寄情。时代的变迁,社会发展进步离不开每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向他们致敬。问好老师!
4 楼        文友:纪昀清        2025-04-19 09:22:39
  欣赏佳作,祝好!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长篇连载《砥砺人生》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