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留出孔隙好呼吸(散文)

精品 【东篱】留出孔隙好呼吸(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488.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73发表时间:2025-04-10 07:16:16
摘要:我们对种地,可能会视为最简单的农活,停留在乡愁上,可能是我们对土地的最深刻主题。其实,真正读懂土地学很不易。


   我一直有疑问,山东荣成“千里山海行”的起点到崮山前一段亲海路,为什么那么宽,肯定不是因为入口设计要开阔一点,气派一点。
   春天走,春天就是路宽的理由。路上划线,那就是双向四车道了。不知何年修,那些海岸柳与之同年吧,最诗意的词是“春风十里”,这条路,乡人称“柳风十里”,春风最先登上柳梢头。如果行者游者没有这样的春光文化,那就白走了一遭几遭。
   亲海路是留给海柳呼吸的孔隙,我们穿行其间,是去吸纳春天的气息。海风北起兮,白云不飞扬,海柳舞春风,以路为舞场。柔长的柳条,尺长近丈,更像是佳丽长发飘飘,不及腰,空中摆,乱了眼目,也乱了情思。尚未全绿,鹅黄的细嫩的柳芽苞半开着,感觉每一枝又是矜持的样子。南方是梅雨因梅树得名,这条路的柳,未落雨,却天天“柳雨”淅沥,飘飘洒洒。柔柳亲海,亲地,也亲着车子,不能开快,车和人都要进入温柔乡,此时最适合龟速运动。
   哦,柳风路留着孔隙,让我们呼吸,让我们亲昵,生怕被缠绕,被窒息。出了这段路,呼吸又是一个样,仿佛经历一场密林初恋,不必“月上柳梢头”,不必等那个“黄昏后”。
   到了崮山前的农户田园,朋友建泽正在刨地整地种生姜。我穿一身土黄的夹克站在他面前,他找话打招呼说,你把柳风带到了地头,一身的柳黄味……
   我不细说柳风路的风景,建泽兄却有了精彩的审美。他对风景的想象,就是在风景的孔隙里呼吸。如果我来描述,可能就寡味了。我这样想。
  
   二
   翻起春土,握着镢头,一粒粒地敲碎土疙瘩,还是觉得功夫不够,再操起铁耙,拉两遍,一粒土疙瘩也别想逃出铁梳的细齿。园地就像撒上了细面粉,只不过颜色黑黄。
   这让我想起我故去的父亲种菜园,也是如此。几乎明天去捣鼓他的半分地,每一粒土,都经过了他的筛子,看东园,我们家的那块,平如镜,细如河浪的地,简直就是样板田(根据“样板戏”而得名)。
   上高中学过《农基》这本书,全名叫“农业基础知识”,熟记“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宪法”,可不要小瞧了我们国家对土地的态度,上升到“宪法”的层面,在世界上还属首例。这也是一份“农业遗产”,证明着我们这个农业大国,并非只是“地大物博”,更有不可攀比的足够智慧。所学也是基础,并未得到农耕的要领。我观察到,和我家并排的“小智叔”的田园,从未下过我父亲那样的功夫,院内的菜蔬长势总是胜过我家的,他人挺懒的,干活粗粗拉拉的,我父亲瞧不起那种干活态度。
   有一次我问他,地里的土疙瘩怎么不敲碎?他说,你留着鼻孔干什么,泥土也要喘气……不让土块呼吸,种什么都不出息,会憋死的。
   恍然。我学给父亲听,父亲说“懒人有懒借口”。父亲是干厨师出身,讲究的是做饭菜刀工要细腻,一根黄瓜切成薄如蝉翼的薄片,还丝丝相连,不中断,那才叫功夫。我没有改变父亲的“种地经验”,却接受了“小智叔”的土地理论。
   跟建泽哥闲聊这个故事,他告诉我,早就懂得,只是老伴觉得,那么一小块菜园,一定要“精耕细作”,才对得起,不然邻居看了都会停下说几句“闲话”。每一粒土疙瘩,在田地都有自己的作用,单靠给地表松土,只是对出土的庄稼苗的养护。而种子入土,没有大小不一的土疙瘩给种子创造一个个数不清的孔隙,种子就无法得到养分,春风也极难吹进地层里,阳光也被密实的泥土阻断,无法给种子以温度,有的地块出芽率不高,我们常常只是从种子的优劣上找原因,其实是误怪了种子。很多种子是憋死的,捣碎土疙瘩,就等于堵住人喘气的鼻孔。水肥是土地的根本,土疙瘩留出的空隙是作物呼吸的空间。对土地的热爱,首先是要懂得土地,就像我们的家人和爱人,并非十全十美,也要给他们留足空间。懂得了,才是爱的开始。爱不需要说出理由,但需要懂得。
   我们坐在地头,呼吸着翻耕上来的泥土的春香,说着农事,我感觉地下的种子也在均匀地呼吸着,静听着我们的谈话。种子可以倔强地发芽,更希望给它留出足够的孔隙,早芽早发,给它们窜出地表生长以更多的时间。
   建泽哥跟我说起“搞大社”干集体活的一件事。那是60年代,为了突击抢种,直接用耕犁翻起麦茬地成地瓜垄,插上地瓜秧,活干得一看有点粗拉,队长很满意生产进度,但驻队工作组不满意了,要求“毁垄”细作,废掉那些地瓜秧。结果,那几亩地在秋后刨瓜时,社员垂头丧气,地瓜成了细细的“山药根”样子。一位早年的农业大学生回村,跟他说起,就认为地瓜秧没有孔隙,不能呼吸,都憋死了。其实,农民早就有这个经验,只是外行来指导内行,地瓜也生气了。
   建泽哥告诉我,尤其是低洼潮湿的土地,整平整细土粒,就等于是堵住了种子的呼吸孔……
  
   三
   我是相信世界万物都有联系的人。起码,我们可以由此及彼,产生活跃的思维。有人说,苏格拉底的哲学,有一半是在土地上获得,是土地给他了灵感和思考的空间。我年轻读师范,学过教育学、教学法课程,那是入门吧,背得熟教学原则几大条,但到了实际教学,还是需要摸索和学习。面对教学,就跟种地有些差不多的道理。我庆幸遇到了一位非常出名的特级语文教师,我与之相处十年,对我的教学风格和水平影响很大。他提出了“一课一得”的语文教学理论,是根据教育家叶圣陶说的“课文只是一个例子”的观点,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自己的经验。一篇课文,能够选入教材,肯定有着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多方面的优点,但真正教学起来,不能面面俱到。很多教师的课,不是知识性不足,也不是趣味性不够,而是总想着让学生吃饱吃透一篇课文的所有,学生就少了自我呼吸于文字之间的机会了。这位特级教师,就像种地,精于一点一得,而不及其余,就是留给学生孔隙,让他们自我找到需要,有自己的阅读呼吸。所以,在完成了教学目标上的“一得”之后,他提出,每个学生再进入课文,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一般留足15分钟的“孔隙”,师生交流,老师点评,学生有了匀畅的呼吸,所学也超出了“一得”的范畴。这个经验,我一直坚持到我从教师岗位退下来。
   想想种地,多么相关。那些不去捣碎的东西,是留给学生的兴趣空间。别怕他们不能一步认知到位,那样的空间,往往是学生可能继续深耕的地方。
   留出孔隙好呼吸,是为了种子的需要。文学的每一个字,也是种子,它不是在密集的文字中找到位置,而是要在读者的心中留出空白,作者不必担心,这些孔隙会被读者钻进去产生误解,记住一句话——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在文学上这叫“留白”。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哈姆雷特》中有句话,直译为“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给每个读者留足了吸收文学营养的孔隙,所以这部戏剧成为经典。想想我们的文学名著《红楼梦》更有“留白”的经典桥段——“栊翠庵品茶梅花雪”一回书,写这品茶细节,突然来一句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的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这宝玉来品茶,确是高兴的事,而“正色”两个字来得极为突兀。妙玉年处青春,身在佛门,古寺青灯,空怀生命之热忱,却是形单影只,突遇宝玉,不抱返身希望,直当他是可诉苦的人,毕竟能来古寺与之坐品一壶茶的人极少,不抓这个机会,那些话都要烂在肚子里了。这个“正色”和那段话,就像土疙瘩,给人的感觉表面上看就是舛误,荒谬,而不解之中,恰好是读者走进去的入口。不是所有的人遁入佛门,终成善果。如果这一段,写得太挤太紧,甚至作者跳出来解释为何“正色”,不顾也不承认读者的阅读智慧,堵死了读者的再创空间,扼杀了读者的阅读思维孔隙,那留下的故事就少了深刻,也寡味。
  
   四
   想到我来江山文学创作五六年,在这方面还真的存在问题,总觉得细腻如捣碎土疙瘩那样,才是对文学的负责。写好一篇文章,回头看,总觉得不够详尽,便添加描写与渲染,看似释放了,却堵住了风景的魅力出口。
   我还记得上师范,在写作课上,老师就用我的一段文字,谈“写得太满”的问题。他提出一个问题让我们思考:你给读者留下了喘气的孔隙了吗?堵住孔隙,就是戕害文字的活力。
   往田园跑,慰藉我的乡愁,我也总觉得,土地给我的创作灵感是挖掘不尽的。
   春天来了,千里山海行的入口柳风,是多少写柳的诗词都无法尽述的美,它留给了我不一样的春景,也留给了呼吸柳风的空间,被人写过的柳色很多,“柳如烟”,“柳如裁”,“柳如眉”,“柳如丝”,都不是给我审美的终结,而是一种启迪,于是我有了“柳如雨”的妙趣,尽管此时无雨。
   审美无终极。就像明天的生活肯定和今天的不同,时光给我们留足了审美的孔隙。孔隙,是为了更多东西的进入。
   种地种菜,不能讨厌泥土不细,留出孔隙,给种子呼吸。教书留出审美获知的孔隙,给学生一点学习的别样情趣。穿过风景,在风景空白的地方,可能是我们深刻认识风景精妙的开始……
  
   2025年4月10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35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对土地有着深层解读的文章。文章从山东荣成“千里山海行”的起点到崮山前的一段亲海路而引入话题,觉得亲海路是留给海柳呼吸的孔隙。然后从崮山前农户庄园朋友刨地整地,而过度到了土地中来。想起“我”父亲种菜园,每一粒土都在他的铁耙下,整理得像过了筛子一般的细。而“小智叔”的田园,从未下过父亲一般的功夫,父亲也瞧不起他那懒人的干活法。可他的菜蔬长势却胜过“我”家,问他原因,是土地也要呼吸。敲太碎了的土,种子在地里得不到正常呼吸,春风也无法吹进土地孔隙。作者还用60年代突击栽地瓜为例,直接用耕犁翻起的麦茬地种地瓜,活干得粗,地瓜却喜欢。可驻村工作组要求“毁垄”细作,结果地瓜长成“山药根”的样。整平整细土粒,就是堵住了种子的呼吸孔。由此及彼,作者又进一步由土地引申到教学。“我”庆幸遇到一位特级语文教师,他提出了“一课一得”的余温教学理论,对“我”的教学影响很大。这位教师,就像种地,精于一点一得,而不及其余,要留给学生孔隙,让他们自我呼吸,吸取养分,这种兴趣空间,是学生可能继续深耕的地方。留出孔隙好呼吸,是种子的需要,文字也是种子。文学上的留白,给了读者阅读思维的孔隙,给了读者的再创智慧。文章最后又结合自己在江山文学创作五六年,得到了不少经验,觉得土地给“我”的创作灵感是挖掘不尽的。种地、教书、写作都有着很多的相同点。文章从日常出发,层层深入,得出“懂得事物的特性并为其留出发展空间”的深刻哲理,以小见大,立意深刻,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还有文学性,语言生动,富有诗意,大量的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令文更具感染力。很美很美的文章,力荐各文友欣赏。感谢老师对东篱的付出,祝老师健康快乐每一天!【东篱编辑:红花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1000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4-10 07:18:55
  老天爷说下雨却没下,天没亮就到地里体验孔隙大小了,差点忘了发表。突然想起来,停两分钟发了,嘿嘿。老师的文,让我受益匪浅,学习了,祝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0 11:06:28
  和土地在一起,与发表小文,孰轻孰重,一下子就知道分晓了。关于土地,我是经验都是四五十年之前的,相比于红花草老师对土地的熟悉,我是小学生呢。向你学习!突然觉得孔隙对种子的意义,所以有所感。想到教学,想到写文章鉴赏文章,可能都有联系。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精彩编辑,辛苦了。远握,问候春好。期待你的作品,谨祝创丰!
2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4-10 07:20:12
  这篇散文以荣成亲海路引入,从土地农耕到教学、文学创作,以小见大。很有感染力的散文!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0 11:13:40
  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留墨。我们对土地的认知,可能很多时候并不深刻,停留在一般层面,深入一点可能就是乡愁。我觉得应该寻找我们解读土地的所有可能。一点感慨而已。期待滴善斋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5-04-10 08:08:05
  “柳风十里”亲海路,是留给呼吸的空隙,春来海柳舞春风,是一道很美的风景。见到固山前农户的黑土地,想起父亲种菜的情景。庄稼需要勤劳之人。勤翻土,土地有了空隙,庄稼能呼吸,苗儿就长得快。作者由此想到自己的教学。多给学生一点空隙,让他们自我呼吸,汲取营养。文章以此及彼,以小见大,立意深刻。好文,拜读学习了,祝春安!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0 11:18:56
  审美无止境,深入的审美,往往是需要挖开一个新的口子,我试图打开吧。柳风十里,这是亲海路上的最美风景,文学永远不会穷尽风景,风景能够给文学更广阔的发挥余地。我也是突然想到这一点,没有孔隙,种子不能呼吸,很多事情,都要留出孔隙,不然就憋死了。由此及彼,教学和创作,很多是可以借鉴这些经验的。现在再来理解那位特级教师的教学法,我觉得非常灵活和深刻。格物致知,这是古人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今天依然适用。谢谢吴老师的点评,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丰!
4 楼        文友:蓝色创想        2025-04-10 08:37:19
  好文章乡愁回忆父亲的菜园,从缝隙呼吸中的海风带来种地的回忆,老师在乡下挖掘不少经验,从小时候读书成长,教书,写作丰富的经验,好文学习欣赏,老师创作愉快。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0 11:21:10
  土地,永远充满乡愁的味道,但乡愁不应该肤浅,需要我们挖掘。从土地上找到我们的经验,有利于生活。于是找个角度写出来。谢谢蓝色老师的点评,期待你的作品,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森林大地        2025-04-10 10:33:23
  怀才老师总能挖掘生活的点滴,用哲理性的语言让读者耳目一新,土地要有孔隙,人生要有空隙,文章要留白,柴空才会火旺,这是自然规律。祝老师生活愉快!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0 11:23:36
  是啊,烧草烧柴,总要支起孔隙,便于空气透进去,土地,永远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对土地的解读,永远不会有尽头。我们要从生活中找到经验,理解我们的生活。谢谢森林老师的美评。谨祝创作快乐!
6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4-10 10:41:16
  看了老师的文,很受震撼,从呼吸这个角度去理解整地的意义,实在新颖独特,立意高深。看来,我将地里的土块统统都挑出来扔掉未必合理,这样,孔隙小了,土地呼吸减弱,反倒影响庄稼生长。由土地说到写文,我发现自己的缺点是,孔隙留得太大,孔隙大,会不会呛风,引起读者不适。这方面,还要多向老师们多学习,反复揣摩。非常别致的散文,读后收获满满。拜读学习老师佳作,身体健康,写作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0 11:31:43
  谢谢韩老师的点评。辛苦了。可能出自个人的经验吧,写作这篇散文,我马上想到“呼吸”这个词,我觉得合适。我也觉得捣碎土疙瘩,土地就没有了喘气的孔隙,这是农学经验。建泽跟我说的插地瓜秧,是真事,相当有说服力。我认同。韩老师说到的写文章,也的确如此,戗风的情况也有,所以,巧思巧构很重要,细腻的表达,是需要的。这里有个“度”的问题,所以读好文章,我们总是觉得美妙,其中的度的处理是相当到位的。韩老师的散文,我很喜欢读,其中,对风景对生活的理解,朴实而有味道,仿佛一杯酒,醉人。远握,期待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7 楼        文友:石叶六        2025-04-10 11:21:33
  从土地呼吸延伸至文学的创作,细腻的笔触如春风穿越林间,自然又有豁然开朗之感!拜读学习怀才老师美文,祝老师春安,开心快乐!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0 11:26:14
  一点联想,就怕牵强,不过,我总觉得我们对土地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刻,或许土地给我们的启发很多吧。种地也是技术活,自然就和教学创作等联系起来,以此丰富我们的认知和思想,我觉得有益。谢谢石叶老师的点评,期待你拨冗创作,为东篱点亮时光。谨祝创作快乐!
8 楼        文友:金刚指        2025-04-10 12:43:55
  泥土里有了土疙瘩,植入泥土的种子才会早芽早发。人生有了空隙,人生就会增添乐趣。文章也是一样,要留白,才产生了“柳如雨”的妙趣。的确,要留空隙来呼吸。拜读哲理,拜读创作方式,拜读美文和启智。问候老师春祺!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0 14:33:01
  谢谢金刚指老师的美评鼓励。突然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感悟点,起码让我们有了一些类比,找到理解事物的角度。金刚指老师的散文诗诗歌散文,视觉精彩,常常自叹弗如,向你学习!远握,谨祝在东篱创作收获更多的快乐!
9 楼        文友:郑德友        2025-04-10 13:56:21
  读老师的每篇文章。既能获得知识和趣味上美的享受。又能有所启示,引入深层思考。此篇亦如是。由土地整饬的辩证法,到教育、创作,引发我们的系列思考,受益颇多。文学创作,一定是要留给读者一定空间的,这没问题。但实际创作中,对主题的表达,总是有所顾虑,一定要掰碎讲透才算放心,这实际上挤掉了读者的想象空隙,而事倍功半。拜读老师佳作,祝健康,春祺。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0 14:37:35
  小文是我的一种思考。我觉得带着思考的审美才有深度。我们对土地的理解并未到尽头,很多东西,人们一直在探索,这样的道理,可能对农人而言不算什么,一旦想到别的方面,可能就会给我们以思路。我觉得文学创作,是有着自己的特性的,正如郑老师所言,立秋穷形尽相,但并非只有这样,适度地留白,留给读者想象和再创作的空间,就更美妙了。有些东西可能不说透更好,留下原因或结果,是否也是一种表达?怀才喜欢这样的交流。远握,期待郑老师的美文,谨祝创作日丰!
10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4-10 16:26:02
  “留出孔隙好呼吸”,这是极具思辩的哲学命题!作者从土地留出孔隙让种子呼吸,写到小说影视剧作品的留白让读者观众思考,再写到教学中课堂不要塞得满满当当,而应留出空间给学生思索。作者还讲到写文章也得留白……非常生动的文字,非常深刻的主题,层层递进,浑然一体的结构,令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知留出孔隙的重要性,那是生命呼吸的通道,给生命体以足够的自由,让其舒畅伸展,生命的姿态该是多么美好,一如柳风轻拂下春天的模样。好文,质朴中蕴含丰盈的内核,启人深思。盛赞文采,问候怀才老师,春祺安康!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0 16:59:15
  我们对土地的解读和理解是无止境的,突然唤出这个想法,觉得有意义,就写成文字,做点思考。谢谢罗老师的美评,非常经典,深透,谢谢。很多东西,只是我们还没有认识到,就不能再深入了,所以,我们应该有探究的冲动。一切预留,都是有意义的,种地,阅读创作,教学,我们都会受到启迪。孔隙,是给生命留下的自由空间,罗老师说得对,受教了。文章,应该提供给读者更多的思考价值。读罗老师的《佘村》散文,非常优美,走进故事,走进美景,不乏深思。极好的声学大餐。点赞!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