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春天絮语(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春天絮语(散文)


作者:渭水湍湍 白丁,85.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0发表时间:2025-04-12 08:01:46

春天招人喜欢,在于它的色彩与蓬勃向上的活力不仅美还极富情味。这情味在大众的眼里,难道不就是感染力的体现。试想当着百花争艳的满园春色以绚丽夺目的姿态呈现在你的面前,你能不心花怒放吗。
   春始于冰消雪融,大地回暖。冬的枯寂与冷森在春节过后不知不觉中失去了严威。取而代之的是脉脉的流水、欢快的鸟啼、破土而出的苗苗草草与日复一日万般茁壮的麦田。
   置身阳光里,觉得温暖惬意。四面环顾与远眺,不经意间已是天朗气清,万象更新。街上多了行人,多了热闹;田地松泛了起来,道旁的土面也露出了小草的身影,杨柳的轮廓此刻也现出了绿意。同时连天上的云朵也变得爱流动与清晰了起来。若长久的向上注视,或许有幸还能觅见列着人字队形北飞的大雁。
   眯了眼睛望向太阳,啊,七彩虹光,令人眩目和欣喜。一瞬间它仿佛离人近了许多,可人的光热又不知几时增加了力量,使人浑身舒坦。
   夜里听着风声,风似乎还比较大,传来树枝摆动的声响。侍到天明才晓得原来吹的是东风。风此时小了许多,不仅不冷,反而带着温润。
   笛声由户外传来,凝神静听,像是儿童折了柳枝扭成哨哨在吹奏,出门去瞧,果然有儿童三五成群路过门前,各个嘴上叼着柳管,柳管有长有短,长的得鼓起腮帮子用力吹才吹得出声响,呜呜呜、突突突的声音真有点像牛在打哈欠。短的则笛声嘹亮,吹奏起来轻松自如。儿童见了大人,不忘炫耀一下,一双双含笑的眼睛紧紧盯着人看,卖弄着的口技不想教自己吹弯了腰。
   群童的笛声谐和着远处布谷鸟一声声的“布谷、布谷",可真是自然界音乐的交响。
   快到早饭时,村巷中见人挎着篮子从田野回来,逢着问讯者,总要止了脚步,眉开眼笑着把盛满野菜和苜蓿的篮子递到面前教人看。随后响起的是对春异口同声的赞美声,夸春到的迅迪。
   过了几天听到好些人说,山底的杏花开了,来礼泉观景的游客,挤满了环山公路,再加上饮食摊贩,其盛况简直比过古会还热闹。
   城里人迷恋的杏花、桃花、梨花以及各种花,但在我却不是最爱。我最在意的倒是杨柳与麦苗的绿色。我总认为绿才是春天最可爱的色彩。唯有绿色,唯有那广布着的漫山遍野的绿色才能使大地显现出无限的生机。
   当着春意盎然的时候,大路边成排的又高大的杨树一旦新绿成荫,掩映着碧绿的麦田与各色果园盛开着的鲜花,再映着身下渠中清澈的流水所共同形成的环境,定会激起你对远方无限的遐想。去想这风光伸展的远方不知有着怎样的人家及美景,去想江南水乡春天的烟雨朦胧,去想城中女儿的衣饰和言笑,去想大学校园才俊们儒雅的谈吐和举止。到此你定要激情澎湃着忘乎所以。啊,春的绿,尤其是杨树成片的新绿才是春天各种色彩中最迷人的风景。它在空中绽放,既显幽深又显湿润和朝气,不仅悦目还宜于给各种花色做背景。古人有言:“红花当配绿叶”。
   今年逢着干旱,一些没条件灌溉的麦田,未及四月,蔫萎得叫人看了惊心。于是,我愈加热爱葱茏着的绿了。最能表现出陶醉人的绿无过四月份的麦田与同期的杨树。说到柳树的绿,当然也不错,但得是纯正的品种。像好些地方夹道的柳树,一看就是办事不认真的人弄出的“杰作”。
   深思起来,我的爱绿,归根结底地说,当是对春雨的热爱,因为绿叶及各种花朵,无不是水之精,换句话说一切草木纷繁的色彩都是水的变形。若根茎完全断决了水的滋润,不论多么旺盛的生命体其命运将与被折断枝条上的花朵是一样的结果。流连忘返在春光里,忽然,莫名其妙突发奇想到经济中的实体部分,它对生活的重要性,无疑有如春雨之对草木。
   春天假使雨水欠缺甚或干旱严重,那在人的观感上只能生出失落和怅惘。打个形象的比方,简直就像美人瞎了灵眸。
   朋友们,我们都喜欢春天,但请不要止步于单纯的赏景,还请多思索一下构成春色最核心的要素。正是基于它不懈的供养,春天才无比迷人且不断日新月异着。把这种意识引申开来,就是如何脚踏实地地搞好我们的实体经济。让我们大家永远生活在美如图画的春天。
  
  

共 16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老师这篇散文是从自然韵律到生命哲思的春之礼赞。接下来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一、是意象编织中的多维感官世界:渭水湍湍笔下的春天是一幅动态的立体画卷。作者通过视觉捕捉"脉脉流水"与"杨柳绿意",听觉收录"柳笛呜呜"与"布谷和鸣",触觉感受"温润东风"与"阳光暖意",嗅觉暗藏"野菜清香",构建出五感交融的春之交响。这种多维度的感官呈现突破了平面化的景物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陕西礼泉的乡野间,亲历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生命律动。二、是生命力的诗学转译:文章以"绿"为精神内核,完成对生命哲学的深度诠释。作者摒弃传统咏春对"姹紫嫣红"的迷恋,独辟蹊径地将杨树新绿与麦田碧浪视为春之精魂。这种色彩选择暗合中国农耕文明的生命密码——绿色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起点,亦是土地生产力的显性符号。当"蔫萎麦田"与"葱茏绿意"形成张力性对照,自然现象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叩问。三、是时空叠合的叙事美学:文本呈现出独特的时空结构:空间维度上,由近及远从门前柳笛声延伸至环山公路的赏花盛况;时间维度上,昼夜更迭中穿插春节后的时序渐变。这种时空交织的叙事策略,既保留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质,又通过"儿童柳笛—村民采荠—游客赏花"的人文链条,勾勒出农耕文明与现代消费并置的当代春景图。四、是隐喻系统的哲学建构:文章最精妙的艺术创造,在于构建了"水—绿—实体经济"的隐喻金字塔。作者将草木色彩解构为"水的变形",进而将春雨润泽类比为实体经济对社会的滋养。这种"自然生态—社会经济"的隐喻转换,使文章从传统咏物散文升华为具有现实关怀的哲理文本。当"美人灵眸"的比喻照亮干旱带来的美学缺憾,实质上已触及现代性语境下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深层命题。五、是乡土书写的现代性转化:在田园牧歌的表层叙事之下,文本暗涌着对现代文明的辩证思考。作者既沉醉于"柳笛童趣"的乡野记忆,又敏锐捕捉到"办事不认真的人弄出的'杰作'"这类城市化进程中的异化现象。这种矛盾书写折射出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困境——在农业文明诗意栖居与工业文明理性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支点。总而言之,这篇散文犹如春日的渭河水,既有表面荡漾的粼粼波光,又潜藏着滋养文化的深层暗流。当作者将目光从杏花人潮转向麦田新绿,从柳笛童谣引申至经济哲思,完成了一次从审美愉悦到价值建构的精神跨越。这种写作实践提示我们:真正的春天书写,不应止于物候记录,而应成为连接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的诗意纽带。问好老师,欢迎赐稿菊韵,期待更好的佳作!【编辑:静安云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安云儒        2025-04-12 08:02:38
  这篇散文犹如春日的渭河水,既有表面荡漾的粼粼波光,又潜藏着滋养文化的深层暗流。当作者将目光从杏花人潮转向麦田新绿,从柳笛童谣引申至经济哲思,完成了一次从审美愉悦到价值建构的精神跨越。这种写作实践提示我们:真正的春天书写,不应止于物候记录,而应成为连接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的诗意纽带。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会员,现代00后新生代诗人,自由撰稿人。
2 楼        文友:渭水湍湍        2025-04-12 17:14:42
  感谢静安云儒老师的精采述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