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我看《坏孩子的故事》 (作品赏析) ————谈谈马克•吐温《坏孩子的故事》价值取向与阅读适应性
近日,在看一本高三语文二轮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最后一个练习,文本是马克•吐温《坏孩子的故事》(商振永译)的内容简介。而且文本前后也没有对作者有任何介绍或者补充,颇有些意外。
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LanghorneClemens),美国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
他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体裁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暴露激烈。”(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演说家)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9%AC%E5%85%8B%C2%B7%E5%90%90%E6%B8%A9/412335)
我感到意外并不是否定马克•吐温的创作水平、文学成就以及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是这篇文本是否适合高三学生考前在没有对作者做任何介绍下的阅读训练。
首先,在现在看来,这应是一篇立意偏奇、偏深、甚至有些极端的文本。
小说通过坏孩子吉姆偷窃、撒谎、作恶、甚至成家有了孩子后抡起板斧血腥残忍的砸碎其他家人的脑袋,却成为“受人敬重的”国会议员的“幸运”经历,颠覆了主日学校课本中“恶有恶报”的叙事。他做的每一件事只能体现他有强烈的叛逆精神,而且在叛逆的道路上“不屈不挠”,并没有任何内容能体现人性的善与美。但他总能逃脱惩罚,甚至后来成为富有的恶棍,还被选入议会。当然,马克•吐温的创作目的是批判宗教教育和社会的虚伪,主人公的刻画与塑造也不能否定有主观甚至极端加工的成分,因为晚年他已经“悲观厌世”,“语言更为暴露激烈”。
如果说学生学习了《竞选州长》这篇课文,或者说像其它资料上先提供一个对作者有图像和文字介绍的插图,让学生对作家有一定的了解,阅读还有一定的思维导向基础,但现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已经没有了这篇课文,又没有在对作者作任何介绍的情况下让学生自由阅读,会不会被学生认为吉姆是被作者肯定赞美的,在价值取向的引领上是不是欠思考?
莫泊桑也是一位现实主义批判小说家,他在《羊脂球》中塑造的主人公羊脂球虽然没有体面的身份与地位,但却是爱国的(绝不卖身给敌人)、富有同情心和大局观念的,在逃难的过程中不仅为政府官员、军官、商人提供方便,让他们乘坐自己的马车,还在面对敌人的刁难,在政府官员、军官、商人的苦苦哀求下才为了他们委曲了自己,可在度过难关后他们不仅不对羊脂球有任何感恩之心,反而换做一副高高在上正人君子的嘴脸对羊脂球冷嘲热讽,……。文章的批判性就在于当时的社会中冠冕堂皇高高在上的人却是极端的虚伪和自私,而生活在底层甚至屈辱中的人物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通过精神世界与现实社会的严重错位揭示当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同时,作品也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希望在于革命,在于让生活在底层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人物群体翻身。
而《坏孩子的故事》让人看不到人性的光辉,如果入戏太深反而会绝望。
习题设计涉及到《红楼梦》。曹雪芹用毕生精力创作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由其弟子高鹗完成)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也借助四大家族的腐败与堕落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与黑暗,但里面有生活在底层的知恩图报、在贾府遇难后辗转奔波、拼己所有施救巧姐的刘姥姥,同样也有虽是一个泼皮却能在贾芸求助于舅舅不得时慷慨解囊的醉金刚倪二,还有本来因母亲的卑贱被人瞧不起,能凭借自己的辛苦、灵活与聪慧最后成为贾府后代中不可小觑的贾芸,以及凭着自己的机智聪明在夹缝中生存成长,最终成为贾府中最幸运的丫头林红玉(小红)……他(她)们都在传承着人性的光辉在改变命运中的伟大力量。
再者,高考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是要遵守一定原则的。不仅要注重文学性与艺术价值、经典性与代表性的统一,还要注意文本深度与可解读性的适中,契合立德树人目标,弘扬主流价值观,传统文化与现代融合,体现时代性与现实意义,规避敏感与争议问题(如政治敏感、宗教冲突、地域歧视、性别偏见等)。
《坏孩子的故事》中坏孩子在那个特定社会中的成功不仅“否定”了善恶相报,也“否定”了因果轮回,尽管作者是为了批判那个时代的美国教育与社会的荒诞,但年代毕竟久远,地域相隔甚远,国度毕竟不同,要想正确理解内容主题,确实和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孩子缺乏认知上的融合融通,很难达到“立德树人”“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目的,也不能“传统文化与现代融合”体现“时代性与现实意义”,同时也与“规避敏感与争议问题(如政治敏感、宗教冲突、地域歧视、性别偏见等)”相违背。
所以,尽管在习题讲评时我们可以引领孩子们正确认知这篇文本,也可以在讲评时规避一些偏差的价值取向,但我觉得作为高考前的独立阅读训练,并编写进大面积发行的复习资料出版,这篇文本不合适。
为此曾向某专家请教,他说从相关《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理论上,从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角度也未尝不可。
但我认为,理论要求往往最理想化的,而学生的认知实际和理论上的估计或者要求始终有一定的差距,而能否产生教育成长的效应恰恰取决于能否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接近或者契合。
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最好在批判该批判的同时,也让孩子们看到文本中我们该追求赞美的元素,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在去伪中辨真,在批判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而不是一味地讽刺骂人、打倒砸烂甚至彻底的破坏。
否者很容易在无意中增加孩子的焦虑甚至恐惧。
2025年4月13日星期日
附录:
坏孩子的故事
(美)马克•吐温
从前有个坏孩子,名叫吉姆。吉姆也没有一位生病的母亲——也就是他没有一位笃信上帝、身患肺病,倘若不是爱子情深、惟恐自己一死儿子遭人冷落,而宁愿躺进坟墓安息的母亲。然而,主日学校课本里的坏孩子大都叫詹姆斯,并且都有一位生病的母亲。她们都教自己的儿子学说“我要躺下睡觉”等等,都用温柔凄婉的歌声哄孩子入睡,与他们吻别,然后跪在床边流泪。可是,这个小家伙情况不同。他名叫吉姆,他的母亲安然无恙——没生肺病,也没有别的毛病。她不但不虚弱,而且挺健壮,也不敬重上帝;此外,她对吉姆毫无疼爱之情。她常说,即便吉姆折断脖子,对她也没有多大的损害。她总是用打屁股的办法催吉姆睡觉,从来不与他吻别;相反,她要离家的时候,还要赏他几个耳光。
一次,这个吉姆偷出厨房的钥匙,悄悄地溜进厨房,偷吃了果酱,随后又把果酱瓶子装满焦油沥青,好让他母亲看不出破绽;吉姆并没有顿生恐惧,也不觉得仿佛有什么声音悄然对他说,“不听妈妈的话对吗?这么做不是罪过吗?坏孩子们偷吞了自己善良母亲的果酱之后有什么报应呢?”吉姆也没有独自跪倒在地,保证今后不再作恶,然后轻松愉快地站起身来,对母亲告以实情,请求宽恕。而母亲则是泪流满面,满怀欣慰感激之情向他祝福。不。这是课本中其他坏孩子的情况;至于吉姆,完全是另一码事,你说怪不!吉姆偷吃了果酱,还粗俗下流地说真棒;他把焦油沥青装进果酱瓶,也说真棒,还哈哈大笑,说那老太婆发现之后,“必定会气得暴跳如雷,哼哼呀呀地说不出话来”;后来母亲果然发现了,但他矢口否认,硬说不知道,结果挨了一顿臭揍,泪流满面的竟是他自己。吉姆什么事都干得稀奇,与课本上的詹姆斯们迥然不同。
有一次,他爬到农场主阿科恩的苹果树上偷苹果。可是,树枝没有折断,他既没从树上跌下来摔断胳臂,也没有被农场主的大狗咬伤,尔后也没有卧床数周,闭门思过,从此变好。总之,绝没有那回事;吉姆偷够了苹果之后,安然爬下树来;对那条大狗,也早有准备,那条狗一扑过来,他一砖头扔过去,正好击中了它。说也奇怪——这类事情那些文雅的小书里从未写过,那些小书封面上都印着大理石花纹,里面画着一些身穿燕尾服和短腿的马裤、头戴响铃礼帽的男人和腋下夹着无裙环衣裳的女人。吉姆遇到的这种情况,任何一部主日学校的课本都没写过。
有一次,吉姆偷了老师的铅笔刀,但又害怕老师发现了会受到惩罚,于是便把小刀偷偷地塞进乔治•威尔逊的帽子里——乔治是可怜的威尔逊寡妇的儿子,他的品行端正,被公认为村上的好孩子。乔治对母亲的教诲从不违拗,一向诚实,而且勤敏好学,他对主日学校尤为崇信。可是,后来那把小刀竟从帽子里掉了出来,可怜的乔治耷拉着脑袋,羞得无地自容,好像真的自认有罪。而那位伤心的老师认定小刀是他偷的。当老师举起细软的鞭子,准备抽打他那发抖的双肩时,那位纯属杜撰的白发地方治安官并没有突然出现,更没有神气十足地说道:“饶恕这位品德高尚的孩子吧——罪犯正站在那儿发抖呢!休息时间,我正好从校门口路过。虽然没人看到我,而我却看到了偷窃的人!”因此乔治没有挨打,那位可敬的地方治安官也没有给感激涕零的向师生们布道,然后牵着乔治的手,说他这样的孩子值得称赞,领走乔治跟他同住,让他打扫办公室,生火,跑差,劈柴,学法律,帮他内助料理家务,工余时间尽情玩耍,每月领取四角钱的报酬,自行其乐。不;书上会这样写的,但吉姆遇到的却不是这样。那个老不死的法官没有插进来制造麻烦,结果,模范孩子乔治挨了一顿臭揍,吉姆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你知道,吉姆恨透了那些模范孩子。吉姆说,他“最瞧不起这些娘娘腔。”这就是那个没教养的坏孩子吉姆所使用的粗俗语言。
但是,发生在吉姆身上奇而又奇的一桩事是:他在一个礼拜天去划船,并没有被淹死①。又一个礼拜天他去钓鱼,虽然遇上了暴风雨,却没有遭雷击,嗨,您不妨翻查主日学校的全部图书,从头至尾,反复阅读,直至下一个圣诞节,您也绝不会发现这种事情。啊,绝对不会;相反,您会发现,所有在礼拜天划船的坏孩子没有一个不淹死的,所有在礼拜天钓鱼又遇上暴风雨的坏孩子都遭雷击。礼拜天载有坏孩子的船只总是翻底,安息日坏孩子去钓鱼定有暴风雨。吉姆为什么总是能避开这些灾难,我也说不清个中的缘由。
吉姆的活动有符咒庇佑——准是有符咒庇佑。任何事儿都伤害不着他。他游动物园时甚至把一捆烟叶塞给大象,那大象也没有甩开长鼻敲碎他的脑壳。他翻遍食厨,却从来没有把硝酸错当成薄荷饮料喝进肚里。在安息日,他偷了父亲的枪出去打猎,也没有崩掉三四个指头。他一时气急,揍在小妹的太阳穴上,小妹也没有头痛不止,过夏就死,临终留下宽恕温柔的话语,令他破碎的心灵倍感痛苦。不;她居然复原了。最后,吉姆终于离家出走,浪迹海洋。但是,当他回来的时候并没有感到景况凄凉、孤苦无助,也没见他亲人长眠于安静的教堂墓地,那座他童年时期墙上爬满青藤的房屋也没有倒塌。啊,不;他跟个浪人似的,喝得酩酊大醉,没进家门就进了警察局。[2]
吉姆成年之后结婚成家,后来又有了许多儿女。一天晚上,他突然抡起板斧砸碎了全家人的脑袋。吉姆采用各种流氓手段,欺诈坑骗而发了大财;然而却受人敬重,选入议会。
诸位请看,主日学校的课本中可从来没有哪一个坏詹姆斯,能像这位有符咒庇佑、无法无天的吉姆这样走运,这样称心如意的。
(商振永译,有删减)
[注]主日学校:又名“星期日学校”,欧美诸国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的免费学校,教学内容除宗教教义和道德准则外,也有读、写、算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