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金文】聚焦的万花筒——浅谈诗人阿信的《赞美诗》(诗歌欣赏)

编辑推荐 【金文】聚焦的万花筒——浅谈诗人阿信的《赞美诗》(诗歌欣赏)


作者:东夷三子 秀才,1781.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1发表时间:2025-04-15 08:13:43

赞美诗/阿信
  
   突然,许多不舍——
   这红色、金色、紫色的浆果;这草丛中
   安祥躺着的塔形松果,正在消失的
   这个秋天的下午。
  
   徐一波点评:
   开篇以“突然,许多不舍——”如聚焦的镜头,在此时此刻,突然打破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并将读者的注意力拽入特定的时空场景。在这里,破折号像一道锐利的目光,在“不舍”与“安祥”的悖论中,完成了对自然生命轮回的深情凝视。
   首先,凝视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以“红色、金色、紫色的浆果”构成了强烈的视觉与味觉的盛宴。在这三种饱和度极高的色彩中,红色呈现生命的火焰,金色是成熟的辉光,紫色则暗含着衰变的征兆。诗人对当下色彩的精准捕捉,让“不舍”有了具体的附着物,恰恰是这些浆果,在记忆中的定格。
   接下来,“草丛中/安祥躺着的塔形松果”则构成第二个画面。松果的“塔形”暗示着某种建筑性的永恒感,与教堂尖顶形状,形成隐秘的象征关联,而“安祥”一词,则赋予松果以生命的尊严。这里的“安祥”不是麻木的沉睡,也不是沉睡中的麻木,而是对消逝的自觉接纳——松果的鳞片,封存着树的年轮,草丛的阴影,沉淀着阳光的轨迹,它们以静止的姿态,完成了对时间的抵抗。浆果的绚烂与松果的安祥,都笼罩在消逝的阴影中,这种二元性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张力:越是美好的事物,越容易引发对其消逝的疼痛,而这种疼痛恰恰证明了它们曾真实地存在过。诗人在这里展现了一种智慧的凝视——不是逃避消逝,而是通过凝视让消逝本身成为存在的证据。
   最后一个画面在场感特强。诗人将镜头从微观景物拉向宏观时间,由实到虚,“正在消失的/这个秋天的下午”构成全诗的语义重心,前半句的进行时态与后半句的确定性形成张力,使前面的具象描写,获得了形而上的维度。“下午”作为一天中的“黄昏时刻”,它既是白昼的延续,又是黑夜的前奏,充满过渡性的诗意特质。诗人在这里制造了一个时间的双重镜像:浆果与松果的消逝是局部的、具体的,而“秋天的下午”的消失,则是整体性的、象征性的,两者在语义层面形成复调,让个体的生命体验上升为对自然周期的哲学沉思。诗中的“消失”并非彻底的湮灭,而是如本雅明所言,“艺术作品是时间的结晶”,诗人深谙此道,故意在“消失”的进行时中定格画面,通过语言的魔法,将易逝的自然景象转化为可以反复凝视的精神意象,让“不舍”不再是单纯的伤逝,而是对存在的深情确认。于是,浆果的色彩、松果的形态、午后的光线,这些即将消逝的元素在诗歌中获得了永生。
   全诗没有直接的抒情独白,所有情感都凝结在对物象的客观描写中。这种“零度写作”的手法反而强化了情感的浓度——当诗人说“许多不舍”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泛滥的抒情,而是通过色彩与形态的精准捕捉,让不舍自然流溢。“草丛中”的空间定位,将场景置于日常的细微处,却在细微中见出宏大的时间命题。 阿信的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珍贵的观察方式:通过对自然细节的深情凝视,在消逝中发现存在的光辉,在不舍中领悟循环的奥秘。
  

共 12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精美的赏析文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原诗,更能够让我们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能力,而且能够让我们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作者这篇赏析文章开门见山,直击要害,语言精美,循循善诱,分析透彻,见解独到,读后令人对原诗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推荐阅读欣赏,并申报精品。 【金文编辑 王金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4-15 08:17:18
  深刻解读,细致分析。语言精美,欢迎品读!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4-15 08:17:56
  言简意赅,饱含深情,分析到位,解读全面!
3 楼        文友:江山编辑部        2025-04-17 22:12:45
  经检测,该作品疑似AI生成内容占比:100%
   自2025年3月1日开始,疑是AI生成内容的占比超过50%的作品,不能列入征文。
江山编辑部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