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古城往事(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晓荷】古城往事(散文)


作者:如歌四季 布衣,21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7发表时间:2025-04-15 16:36:22
摘要:炎热的夏天,走在城门洞里,丝丝凉风穿堂而过,感觉很凉爽。恍惚间,我仿佛穿越回到多年前,耳边听到马帮清脆的马蹄声,踏着石头路缓缓走过;或是部队战士整齐有力的脚步跑步而过;或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在头顶降落;再或是丁零当啷的自行车铃铛声,在城门洞里穿过......

“走,去看看新建的仁寿门!”今年春节回乡过节的一天,姐姐约我们去看曾经的保山城西门-仁寿门,政府为保护城门遗址,重新翻修建成新的城门,当然只是为了纪念而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巍峨的城门。现代化的城市是开放的,哪里还需要城门来封闭城镇。
   仁寿门位于保山城西,坐落于太保山脚。多年前我回家乡去爬太保山,曾经路过几回,还看到过旧城门曾经的风貌。那时,曾经的仁寿门仅剩下一座低矮的城门洞和一块纪念的碑文。碑文上记载,仁寿门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炸毁(就是史上闻名的“五.四被炸”(当时保山城被日军飞机接连轰炸了三天,满城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八座城门大多数被毁)),建国后重修起来。门洞里是一条凹凸不平的石头路,头顶上方可以看到老旧的城砖砌成的拱顶,陈旧而破损的方砖和斑驳熏黑的色调,好像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悠久的往事。炎热的夏天,走在城门洞里,丝丝凉风穿堂而过,感觉很凉爽。恍惚间,我仿佛穿越回到多年前,耳边听到马帮清脆的马蹄声,踏着石头路缓缓走过;或是部队战士整齐有力的脚步跑步而过;或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在头顶降落;再或是丁零当啷的自行车铃铛声,在城门洞里穿过......
   如今,随着现代化发展,再也不需要城门了。原来被炸后剩的残垣断壁也在岁月更替和自然灾害中慢慢消失了,仅剩的仁寿门只作为遗址和文物,供人们纪念、瞻仰,也提醒人们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那天傍晚,我们赶到仁寿门原址,远远就看到一座辉煌灯光笼罩下巍峨的城门,参观的人们摩肩擦踵、络绎不绝。新城门高耸在原址,太保山在其左手边,依山而建有上城门的台阶。正面门洞上方为篆体“仁寿门”,左右有一副对联,上联为:“延古道枢纽永昌古城古风今韵相兼城郭千秋开画境”;下联为:“承唐明荣光保山底蕴人文经济并重民生百业赋华章”,总结了保山的发展历史。城门面前中间有一个小广场,中间种着一些绿植,还有一些古代历史人物及马匹的雕塑。两边围绕一圈是图文并茂的陈列橱窗,介绍仁寿门的来历和经历过的历史事件,还有保山城的地形图以及历代发展脉络等等。我们边参观边拍照边感叹,还顺便讲解给儿子听。为了保持其古色,砌城门的砖大多是以前拆下来的旧城砖,有些还是一些老保山人珍藏在家里多年的,听说要重修仁寿门而贡献出来。等我们登上城门楼顶,天已黑下来,灯光所照之处,人影幢幢投影在城墙上。在凛冽的夜风中,极目远眺,我们看到保山城的夜景,灯光璀璨之处,高楼大厦影影绰绰,四通八达的公路鳞次栉比,完全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我想白天看应该更可以一览全城风貌。从城门顶下来,我们穿过大约20米深的城门洞,后面建有一座牌坊,上书篆体“行德”,再往后便是一条老街,两边是一些有年代感的老房子,如今改建成一些咖啡吧、酒吧或卖土特产及小玩意的小店,供游客品尝、游览。走在其中,感觉既有老街的沉淀感,也有与时尚装潢交相辉映的融合感。
   我的家乡保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虽然城小,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保山始建于西汉时期,当时属于哀牢古国,西汉在今天保山旁边的金鸡乡建“不韦县”。到东汉时期,为了扩张疆土,把哀牢古国囊括进大汉版图,在保山建“永昌郡”。经过历代发展,到清代建“永昌府”,近代才改名为“保山”(在本人前期文章有介绍)。
   作为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及祖国西南边陲出境至缅甸的重要门户,永昌府必须建城门来保护城中的百姓及建筑。永昌府共建有八座城门,分别是东边的东门(升阳门,也叫青华门)、南边的南门(正阳门,曾为“镇南门”,是出保山至腾冲、瑞丽及其他州县的主要道路)、西北边的仁寿门(西门,背靠海拔2000多米的太保山,是保山城西的一道天然屏障)、北边的大北门(拱北门)、小北门(通化门)(是从北方即昆明、大理方向进入保山城的必经之门,也是古代马帮入城的要道)、西南边的龙泉门、太保山南侧建有安定门(为防止“南蛮子”进城侵扰,南蛮子是指南方一些落后少数民族)、太保山以北有永定门(为了防止山里的野兽侵害而建的)。以前读小学时同学交流都会问你家在哪道门?当时其实除了仁寿门,其他城门早已毁于战乱、文革时期,但方位叫法都留了下来。大家都会回答自己家在哪道城门附近,有家在大北门的、小北门的、东门的。我家在南门,南门还分南门里还是南门外,南门里主大街就叫“正阳南路”(当然北边还有正阳北路),后来成为保山城南北向中轴线。东西向中轴线叫“保岫东路”和“保岫西路”,保岫西路一直延伸到太保山脚下,向山上一路有道教胜地玉皇阁和佛教玉佛寺、山顶有武侯祠和历史名人堂,而保岫东路直达东门。城内曾有七十二条街,八十二条巷,均用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使保山形成一个方正的布局。城中曾建有十六座牌坊,以及其它祠堂、宗庙、学堂、影院、商铺,还有几家大户人家的宅院等。城内水域丰富,有上水河、下水河、大桥河、小桥河、沙河、磨坊沟、大西沟等等。在古代,各道门均建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城外有护城河,成为历代重要的军事、经济、文化重镇。
   从东门出去就是大约150平方公里的坝子,周边是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坝子土地肥沃,是保山人民赖以生存的农业核心区。坝子东边哀牢山(我们统一称“东山”)上有毛公山(因酷似毛主席卧在山顶的轮廓而得名)、东山森林公园、宝鼎寺、卧牛寺、金鸡寺等;西北边有龙王塘、卧佛寺、北庙水库等;东北边有板桥古镇、金鸡古镇、诸葛营(三国时期诸葛亮曾在此屯兵而得名);南边连着高黎贡山,是以傣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盛产畅销国内外的小粒咖啡等热带作物。近年保山政府在坝子东边重修了“青华海湿地公园”,这个国家级的湿地公园在古代为哀牢古湖,曾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保山哀牢文化发源地,孕育了以海为生的渔民文化,也称“东海子”(家乡属内陆地区,没有海,所有有水的湖和池塘都起名“海”),周边是大片的农田。据父亲回忆,以前的青华海很大,出了保山东门就是“东海子”,一直延伸到东山脚下,北边一直到现在的板桥古镇(难怪我小时候知道板桥有一座花桥,古代叫“梅花古渡”,如今也叫“北津桥”,原来是当时的一个渡口)。所以,人们一出保山城就要坐船才能去往坝子的各个方向。青华海在以前丰饶鼎盛时期,曾经是夕阳晚照、渔舟唱晚的鱼米水乡风光。随着时代变迁,为了解决粮食等农业经济的问题,政府围湖造田,青华海慢慢萎缩到很小。直到近年,政府在原来的基础上,兴建起规模可观的青华海国家级湿地公园,分东湖、西湖。最为醒目的就是在青海湖门口牌坊后,临湖边建有一座巍峨的“永子棋楼”,以传承永昌府自明朝以来的永子(围棋)文化。青华海的繁茂植被和宽阔水域吸引来成百上千种水鸟、野鸭、天鹅等,也吸引着四方游客纷至沓来。这个惠民工程赢得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如今成了保山的地标性建筑和闻名一方的旅游网红打卡地,更是居民们茶余饭后休闲、锻炼、拍照的绝佳地方。
   保山城不仅承载着我们儿时的快乐时光,更是父辈的难忘记忆。特别是抗战时期,当时有美国飞虎队驻扎在南城门内,他们在城外修建军用机场(在后来的松山战役与腾冲保卫战从空中打击日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年幼的父亲和小伙伴没见过外国人,调皮地跟在高大的洋人后,嘻嘻哈哈地开玩笑,故意用猪狗等不好的语言称呼他们,结果洋人听不懂汉语,还以为是表示友好,转过身掏出一把花花绿绿的水果糖分给父亲他们。父亲拿着糖,反而不好意思起来。他跑回家,拿出自己珍藏的一个木头小人(那是舅舅给他做的),折回去追上那个洋人送给他,洋人没要,反而微笑着拿出一支钢笔送给父亲,挥挥手就转身走了。父亲如获至宝地把那支笔珍藏了很多年。父亲还回忆说,小时候家里穷,为了省鞋子,在夏天时,他们都是光脚走在青石板路上去上学。放学会去河里捉鱼、游泳(当然是瞒着家长);有时还会跑去东城门外的田野里捉虫、偷蚕豆或稻子烧了吃、放风筝、水沟里捞鱼,甚至去东河(东门外的一条又宽又深的河)里游泳等等。
   解放后,经历了文革后改革开放时期直到现在,保山的很多古迹、遗址才慢慢重建起来,比如太保山南侧的文笔塔、山顶的武侯祠,山脚的易罗池、滇西抗战纪念碑、板桥古镇的青龙街、金鸡古镇的几处遗址等等,但城市发展要扩建公路等原因就没有重修古城门,整个城市也向北边和东边扩建出去。
   随着时代进程和城市化发展,保山新建了许多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大马路、高速公路以及近年建成的电气化铁路,向南通往瑞丽口岸,可出缅甸。除了仁寿门,毁于战乱、文革及自然灾害的其它城门以及保山古城的风貌,只存在于历史典籍和史志以及老一辈的记忆里。后来,父亲在党史研究室工作,多次参与编纂了保山地方县志等,通过采访老一辈居民、搜集相关资料,找到了很多老保山城的照片,有些还是当年参加过飞虎队的美军或记者拍的照片。翻看着厚厚的史志,看着那些文字和老照片,我心潮起伏。照片上的家乡既有历史厚重感、沧桑感又有亲切感,我不禁为自己家乡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而感到自豪,也为曾经辉煌一时的城池后来毁于战争等天灾人祸而感到惋惜,更感叹岁月和时间的威力,可以将历史长河中的一切消磨殆尽,只以史书中的文字、照片形式提醒我们:铭记历史,展望未来!

共 36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围绕保山仁寿门展开,生动描绘了它从往昔残垣到如今新建城门的变迁。作者借此回溯保山悠久历史,从西汉建城历经各朝演变,详述八座城门功能、城内布局,展现了古城曾有的繁华与军事、经济、文化重镇地位。又讲述家乡周边丰富人文景观,如青华海变迁及重建,还提及父辈儿时经历与抗战记忆。文章满溢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在感慨历史沧桑中,强调铭记往昔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对保山过往的深情回顾,更提醒我们珍视历史,从岁月变迁里汲取力量,在传承中展望未来,让古老的家乡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4-15 16:37:19
  作者借仁寿门道尽保山古今,历史沿革、人文景观、父辈记忆,面面俱到。文字饱含深情,带读者领略古城魅力,深切感受历史传承,太精彩!
回复1 楼        文友:如歌四季        2025-04-15 22:27:42
  感谢老师的精彩编按,辛苦啦,问好,敬茶!!!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4-15 16:37:44
  文章对保山的描写太绝!从城门变迁串联起城市发展、抗战故事,内容丰富。字里行间满是眷恋,令人仿若置身其中,体悟古城独特韵味。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