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宁静】普洱茶,普洱城(散文)
一
“普洱是一种茶,普洱也是一座城市”。
我已经忘记了在哪里看到的这句话,它以朴实的文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月里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当我走出普洱高铁站时,便想起了这句话,心中感慨:喝普洱茶几十年了,到访普洱市还是头一次。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与红河、西双版纳、临沧、大理、楚雄等州市毗邻,澜沧江纵贯全境,坐拥“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区位优势。普洱市历史悠久,也是一座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超过60%的城市,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极具魅力。
尽管普洱市历史厚重、文化多样,但在旅游大省云南算不上热门打卡地。高铁继续向南行驶四十分钟,就是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西双版纳。我选择在普洱站下车,完全是因为普洱茶。我所在的城市没有茶树,但有喝茶的习惯。早年都是喝花茶,也就是绿茶,后来才学会喝普洱茶。记得第一喝普洱茶,我看着褐红色的茶汤,半天没敢下口,心里猜测不会是酱油吧?后来,才渐渐喜欢普洱茶的醇厚、顺滑、陈香。
此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钟,我和妻子放下行李,走出酒店,漫步在普洱城中。午后的斜阳,撩拨着城市的街巷,树木与房屋以及行人都拉起一个个长长的影子,像是讲述一段悠长而生动的故事。戴家巷的青石板路上缀着老宅子的影子,影子是黑色的,那些青石板就貌似一块块茶饼,普洱城的记忆便散发着茶香,飘落在街巷里。
戴家巷不过百余米长,却是最见普洱城真谛。巷子两侧的老屋,正是茶马商帮的宅院。这些古老的建筑大多为“三坊一照壁”的滇南传统布局,但也吸收了汉族建筑的风格,特别是融合了马帮的实用主义,临街一面为茶庄、马具店等商铺,后院住人,体现了“商住一体”的茶马古道特色。
六百年前,明朝皇帝朱元璋下旨在云南设立“茶马司”,标志着官方组织的普洱茶马贸易体系正式形成,实际上民间以茶换马的贸易大约从隋唐就已经开始了。六百年前的某一个清晨,人们忙碌着将茶饼装到马背上,伴着一串马铃声,马蹄踏着戴家巷的青石板路,走向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古道,前路险阻,希望在心。
巷口的古井还在,井沿上几道深可容指的凹痕,见证了井绳的磨砺,和挑着水桶远去的身影;戴家老宅门楣上,还挂着皇帝御笔“瑞贡天朝”的匾额,斑驳的漆色牵住老旧的时光,却是一份永不褪色的荣耀;门簪刻着一个大大的“茶”字,又巧妙地变幻成一只驮筐,呼应着梁枋上“一马驮三茶”的浮雕,驮去满山的茶芽,驮来财富满堂;照壁镶嵌的青花瓷,描摹着马鞍与茶芽,对美好生活的渴望都印刻在老宅子上……
岁月沧桑,消磨不去普洱城里经年的茶韵。
于是,戴家巷溢满茶香。早年,为了防虫,人们在夯土墙里掺入普洱茶渣,时间发酵和沉淀出如今还在散发着的陈香。生活在改变,戴家巷也在变化,昔日的马厩早已成为飘香的咖啡屋或是茶馆,古老与现代杂糅成一道生活的蒙太奇。那位正在品茶的小伙子,可否知道支撑茶几的石柱,正是早年的拴马桩。二楼屋檐下,窗前看风景的姑娘,可否知道这窄窄的“猫窗”,曾经有过警惕的眼神瞭望巷口?新装修的店铺,一扇落地玻璃反射出对面老宅的雕花窗棂,新与旧共存,古拙与新颖都活在巷子里,老街便成了普洱人的永恒的记忆。
夕阳将最后一抹余晖掠过老屋旧宅的青瓦,戴家巷渐渐隐入夜色。人们三五成群涌入巷子里喝茶品茗,茶香更加浓郁了。我嗅着砖瓦间的茶香,似乎闻到了一座边城用茶芽发酵的文化陈香,香飘千年。
二
翌日,在晨雾里绕山行驶约二十公里,我们便站在那柯里寨门前,踩着青石板上斑驳的树影,走进一座千年驿站。
那柯里古寨,傣语的意思是“桥边的好田地”。古时候,无论是由此走向异域的马帮,还是由此进京城的马队,都会在此歇脚过夜,第二天继续赶路,因而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据说,那柯里原名叫“马哭里”,意思是说一路劳累的马儿面对将要淌过的小河,都会流下伤心的泪。
古寨很小,沿着一条上坡的窄路走到头,再沿着一条横在山脚下的小路转下来,也就把寨子里里外外看个遍。褐黄色的木屋,上覆青瓦,古色古香地矗立小路两侧,看不出马厩、客栈的痕迹,吸引年轻人的咖啡店一家接着一家,香气浓郁。转角处是一家农家饭店,透过敞开的窗户,可以看见灶台上漆黑的水壶冒着热气,房梁上吊着一排猪腿腊肉无声地展示时间的浸润,一缕青烟从窗中飘出。石墙上,木栅栏里伸出两只小狗的脑袋,用好奇的眼神打量一波接一波走来的游客,一只橘黄色的大猫侧趴在石板路上,不管不顾地睡着。慵懒、散漫、静谧的气氛笼罩着古寨,早已寻不到马蹄声咽的过往。
溪水潺潺,绿荫下是一座石砌的“风雨桥”。青石铺就的桥面上,留下深浅不一的马蹄印痕,似在讲述马帮与古道的故事。桥头有现代人撰写的楹联:崎岖古道行程经历跋山涉水,浩荡马帮到此暂时避雨栖身。写出了行走古道的千难万险,也表达了马帮不辞艰险的毅力。我忽然想明白了,“马哭里”这个名字表面上说得是马儿在哭,但从本质上讲说得是赶马人流下的心酸泪,前路漫漫,道阻且长,风雨几度,岁时如斯。
走过“风雨桥”就是荣发马店,当年马帮在此休息的“星级宾馆”。如今这里分成两部分,一处是一家饭店,主打烤鸡、烤鱼、竹筒饭等马帮菜,另一处是一个茶文化馆,陈列着马灯、马饮水石槽等马帮用过的老物件,每一件都披挂着陈旧古老的“外套”,像一位沧桑老人从古旧的日子中走来。
荣发马店旁边是一条上山的路,路口耸立一块大青石,上书“茶马古道”四个大字。一块块乌黑的石条砌成登山的台阶,风雨将一朵朵白菊花一样的印记刻在石条上,远远看去好似石上开花。我拾级而上,每一步都走得极其缓慢,我在寻觅马帮人的足迹。妻子担心我走远,便嘱咐道,这条路很长,咱们没时间走完。我嘴里应着,心里在想,这的确是一条漫长的险路,从地理上来说可以抵达拉萨及南亚,最远可至印度的加尔各答,我凭一己之力怎么能走完一条横跨生态区、民族带和宗教圈的文明走廊?我只是从一个个马蹄印迹中,感悟那流淌在华夏血脉里的精气神,从阵阵山风中嗅一嗅一部文明交流史的书香。
古道向大山深处延伸。我驻足,凝望,耳畔似有山歌飞来:“茶马古道十八弯,弯弯都闻马铃铛……”
三
黄昏时分,我们来到了梅子湖公园。这是一个人工湖,原名“红旗水库”,主要用于居民饮水和灌溉农田。可能我们看惯了大海的浩渺吧,对于水库兴趣不大,但我知道在这里有一个“万亩茶园”。来普洱市冲着就是普洱茶,当然要去茶园看看。
其实,昨天晚上,我们已经去了一个小茶园。这个茶园就在我们住宿的宾馆后边,推窗便是满眼翠绿。茶园里,有两名妇女在采茶。妻子凑过去,与年轻一点的女人搭话,跟着她学着采茶。年轻女人说,这些茶必须采摘了,她是下班后过来帮母亲采茶,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听她这样说,我才注意到她来采茶竟然穿着裙子,茶园里可是蚊虫多多。女人一边教妻子采茶,一边说这些新鲜的茶叶还要经历晒、炒、揉、压等过程,才能成为普洱茶。妻子有模有样地采摘着嫩绿的茶芽,终于采摘了一捧,放在鼻子下闻了闻,才郑重地将茶芽放入女人的背篓里。
普洱市拥有四十五万亩古茶园和一百六十多万亩现代生态茶园,素有“世界茶源”之美誉。从景迈山的千年古茶园到现代有机庄园,漫山遍野的茶叶,不单是优质茶叶的提供者,更是融合了古老的民俗、传统的茶文化和产业创新的体系,凸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普洱的丰富实践。普洱茶沉淀下历史的醇厚,回甘却是属于这个时代的清冽、馨香。
沿着木栈道一路走去,很快就到了高家寨万亩茶园的观景台。整座山坡上都是台地茶树,绿油油地层叠着环绕山坡,看上去像大地的指纹,又好似大树的年轮,藏着千百年来茶树的生命密码。抬头望远,高楼林立的普洱市区就在山脚下,茶园拥抱着城市,城市依靠着茶山,普洱茶,普洱市,汇聚眼前。
夕阳缓缓落向山头,用它红润的颜色涂抹着茶树,葱绿中便泛起一丝金色,而天边的云朵看上去竟是普洱茶汤琥珀般的颜色。哦,那一定是澜沧江的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