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流年】三叠岩如故(散文)
一
时恰雨水,连阴之后初晴。清晨站在二楼阳台,听屋后溪水潺潺,看眼前村庄清新如洗,微风拂来,缕缕幽香,鸟儿轻鸣,嘤嘤成韵。远处云雾缭绕,青山逶迤,而最先落入眼帘的,是三叠岩。
放眼还看不清三叠的样子,只是一个轮廓。可只是目光所及,记忆就已盛大来临,其间一刻,光与影,古与今,疏远与亲近间,闪过的是祖父的身影。矮小的个子,微驼着背,挑着担子于暮色中赶往三叠岩。彼时封山育林,祖父是守山人,自我幼时起他便长住三叠岩,只是月升星落,那些年月倏忽远去。
忽然想去走走。这初春的三叠岩,别来可如故?
沿印记中的小路徒步前往,经过村庄、溪流,穿过茶山、马路,一路有鸟儿欢歌,有记忆明明灭灭。直到阳光穿透竹林和杉木的缝隙,洒在白墙黛瓦的山门上,黑底金色的“三叠岩”三字已如掠过湖心的风纹,一圈一圈飘荡开来,我想不起这是多少年后的再遇见。
似曾相识,归来却已经年。
山门虽简陋,但飞檐、马头墙、红灯笼与楹柱上的长对联一起带着拙朴与青涩,如静候已久,一旁守门的阿伯笑呵呵地说着天气不错。沿着仅容一辆车子进出的蜿蜒山路前行,脚下的泥土松软而潮湿,偶有几块岩石,必定已被岁月磨得光滑透亮。路旁杂草丛生,有藤蔓肆意攀爬,有树根恣意横亘至路中央,四周愈发清幽起来。我不知道这山路为何不修筑,也许最本色的东西最能打动人。山林,灌木,青苔,以及一片兀自盛开的迎春,眼前的景色原始而古朴。
未至三叠岩,先遇红军亭。少时便听祖父说过这些英雄的故事,真正站在亭子里,只看着红色的碑文,历史的尘烟已经开始漫卷。翻开三叠岩的历史册页,那个动荡却瑰丽的年代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华岗、刘英、粟裕都在此活动过;红二师创始人郑秾曾亲自部署,准备趁三叠岩庙会之际会同兰龙汤寿各地成员举行武装暴动。谁知风云突变,竟有叛徒告密,19名红军壮烈牺牲,红二师遭到全面破坏……时间如风,历史留痕。是的,这不仅仅只是一座亭子,它更是一段峥嵘的岁月,一种红色的荣光。我安静地站着,总有这么一刻,瞻仰时肃然起敬,凝视时坚定前行。
走出红军亭,继续往三叠岩,看迎面青松和翠竹,葱茏蓊郁,风骨葳蕤。
二
过天王殿,沿僧人生活区往前,一条简易且覆满苔痕的水泥幽径探入竹林深处。这是通往三叠岩的山路。慢慢登临,山风扑面而来,大片大片的毛竹在风中簇簇摇动,浓密的灌木丛里夹杂着杜鹃、马尾松,植物的清香在淡淡飘逸,有黄色拱门落入眼帘。
这是三叠中的第一叠。入内,是地藏殿。
人在古寺,如坐佛前莲花,身端心正。
来不及去想漫长的岁月里,这里是否佛音缭绕,香火不断,只看幽深的岩洞内,是否还结着蛛网。是的,此刻我想起的是流传在民间的一个故事:明太祖朱元璋因战衢州失利后退,被元军追击,危急之中被麒麟驮入隐于其内,巧逢蜘蛛结网得救。“曾憩岩下,后有天下”,若“皇帝洞”的传说为真,那么此刻我所站在的这个岩洞,一定曾经站过那个至今鲜活的历史人物。传说终会隐于尘烟,但岁月的流光,仍闪烁于三叠岩的每一寸土地上。
不禁莞尔。出殿向西沿石阶往高处,一边是悬崖,古树参天,山峦林木之间流淌着将欲薄发的春意;一边是石壁,郁郁苔藓和洛石爬得到处都是,不知名的小花兀自含苞待放。四周一片宁静,偶尔几声鸟鸣,又清脆又生动。
三叠岩中的第二叠如期而至。这是三叠中最为空阔的一叠,自西向东呈带状分布,百尺丹岩峭壁巍然如削,天然岩洞凌空飞悬如楼层相叠,木架结构的庙宇依岩壁而建。庙宇外是平台,平台外是悬崖,悬崖边修筑有石质护栏。
少时总觉得三叠岩的寺庙很大,大了,才知道其实是我见过的最小、最简陋的寺庙之一。它以岩洞为殿堂,两大一小的岩洞因势设弥佛菩萨,此刻梵音环绕,木鱼声声,香客寥寥。愈往里,岩洞愈幽深,直至伸手不见五指。少时曾随祖父在里面避暑休憩,千年的光阴亦在祖父的古老故事中徐徐铺展开来:东汉光武帝刘秀与满山红的故事;唐高宗李治与石壁寺的传说;北宋仁宗年间胡公大帝曾来此避奸定居;南宋度宗曾双目失明,遣使祭其山,取岩中龙吻之水擦洗双目复明,后封三叠岩为“东南灵洞”……如同瞬间跌入一段逆行的时光,某些画面徒然鲜活,无数影像闪现、重叠、变幻。人也开始恍惚起来,仿佛一个转身,就能走进故事里,看那年那月的三叠岩。
“院深自觉无寒暑,禅老无心计岁年。”出寺庙,站在平台倚栏回望,眼前静谧如斯。
三
沿石壁经过一条蛮荒的山间小道往三叠登临,记忆中闪过祖父曾牵着我的手,小心翼翼走过的样子。看着越来越陡峭的山势,越来越险峻的山路,仿佛连脚也开始不听使唤起来。路旁不止灌木横生,亦有蟒蛇般缠爬的古藤,岩壁上覆满厚厚的青苔,此刻淡淡阳光下,泛着恬淡的草木清气,静寂得让人想脱口吟出:“露挹菅茅滑磴斜,乱云横锁洞谽谺……”
这是清代叶楘的《三叠岩》,只一句,幽静而神秘的山林景象已然跃然纸上。徐鸣柯也曾有诗:“一片烟霞世外幽,松风竹响送天璆。东南灵洞饶三叠,天地仙都羡十洲……”这是云雾缭绕中的三叠岩,如仙境,似梦幻,宁静而深远。我喜欢读着这样的诗文,它于某个瞬间带着记忆深处熟稔的亲切,似是故人来。
终于登上第三叠,它位于第二叠的正上方,曰观音洞。入目处廊宇漆痕斑驳,石阶上苔痕遍布,背处山峰则高峻险奇,依石壁和岩洞修筑的寺庙此刻正透着疏落的光影,似有一种遗世孑然的风骨,沧桑朴素,幽寂出尘,令人忘却俗世纷扰。
相比中叠,这里显得局促,但视野尤为开阔。站在观音洞前往西北方向放眼,山势若藤椅状,两旁山峦作扶手,近处茂林修竹,满山碧绿;不远处青绿起伏,四周坡峰层层伸展开,再远处,是十里山川一望无垠,是城市村庄星罗棋布,亦是溪流、山塘、茶山、公路尽收眼底,不时有高铁动车疾驰而过。
岁往月来,时移世易,我安静地看着,凝视着,这些景象已然日新月异。三叠岩却依然如故,它任由岁月侵蚀,容颜斑驳,只携裹了千百年的沧桑跋涉而来,带着恰到好处的孤寂,不动声色便隔离了尘事,隔离了喧嚣,然后静静地,立于龙丘山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风雨之后的悠然自得,这也是胸中有丘壑,在纷纷扰扰中开辟的桃源之境。想起少时登三叠岩,更多是想跟在祖父身后,听他讲这一方土地的故事,看这一片山林的传奇,再无暇顾及其他。而此刻,安静地站在三叠岩的最高处,望远方景,闻林木香,见自然心,任风来,随风去,与山水共栖,与天地同频。
我喜欢这样的三叠岩,悠远的,古意的,波澜壮阔的。不妨还可以去读一读历代文人墨客留下来的诗词绝句,去走一走绵延数里的秀峰奇岩,虎岩、狮岩、雪岩、鼠岩……再去看一看仙顶揽胜、乌石独秀、翠竹摇月……迎面而来的深藏之美,已经让人流连忘返。
一如此刻,我正经过清风桥,桥身上绿苔满目,日影下透着粗朴安静的光。春色澄明。
感谢老师赐稿流年,期待更多精彩分享,祝创作愉快!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