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东篱】居庸关上怀思(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东篱】居庸关上怀思(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6490.6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9发表时间:2025-04-18 07:33:42
摘要:年老了,但我已经站在了居庸关,不为将雄关和长城的壮观收入眼中,我想找一个能够连接历史的节点,整理我的历史思绪,获得雄关长城的深意和灵魂光束。


   站到居庸关上,一览军都山群峰交错,迤逦而及远,爬上各峰的长城,蜿蜒而似在抒情。
   没有居庸关这座“天下第一雄关”,历史的叙事就像没有了一个清晰而响亮的惊叹号;没有了这崇山峻岭上的龙身长城雄踞山脊的气势,我们的中华文化就像缺少了最激情的遗产。
   长城,在我的心中,就是巨大的文化音符,弹唱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奋起的节奏,我从未站在居庸关,来一次展望雄览,就像很多疑问,在没有打开这部史册之前,一切都是朦胧而模糊的。
   “居庸”?我马上想解读这个名字。是因为附近有一个村落叫“居庸村”?就像老家威海环山路的隧道,穿过陶家夼村的红叶谷而得名“红叶谷隧道”?我只好如此类比来揣测。
   我问巡城的保安,他说的确有“居庸村”。但我查百度,这个村的历史却是在1970年由居庸关处几个零散的山户搬迁而建村,是为了重修景区才有此村,是居庸关衍生了一个村落。
   据史书,居庸关于秦代修筑长城便有了这一贯几千年的名字。始皇建长城,“徙居庸徒”(将囚徒、士卒及民夫徙居于此地),组建了一支庞大的工程队伍,遍布山底涧谷,浩浩荡荡。此前的军都山,又有名“居庸山”,一批身份卑微的人,造就了一个山名。历史总是会褪色,但也总是留下痕迹。
   伟人说,人民创造历史。我想,那些建设关隘的底层人,设计者也应在其中,史书和墙体都没有刻字记载设计者的名字,造砖建城的人,更没有人记得姓甚名谁。真正的创造者,不必镌名于石,雄伟的建筑本身就是他们的丰碑。到我们这一代,特别是当下,中国以“基建狂魔”创造了一处处巨大的世界性工程,这种基因的继承,再次证明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结论。我相信,智慧的基因,是以密码方式传递的,所以,我们一直坚持“数典追宗”。
   我想到了“流动长城”的说法。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那是在战火纷飞的沙场筑起的流动长城,几十万的支前民夫筑起了肩膀上的长城,在肩扛的城墙上冲锋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洪流。因为我的老家就曾以近万的支前民夫队伍而闻名淮海战场,我以此为骄傲。雄关和长城,是以意象的方式,游动于历史进程中……
   所以,雄关长城不仅是风景,这般雄阔的风景是不能搬迁再生,它一定属于文化精神,可以复制,可以传承,任何地方,都可以再横起一座新的长城。
   可不是简单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秦历朝,居庸关成为战争的导火索,点燃了朝代之争的战火。秦将蒙恬曾设防以驱除六国之外的异族犯华夏者,扼守成为漫长历史的战略。鲜卑曾过关突破“燕塞”,突厥契丹曾趁机冲关南进觊觎中原,完颜阿骨曾守关南攻想建功立业,蒙古军曾占关威胁金朝中都……
   我抚摸着居庸关长城的青砖垛口,庆幸曾经是冷兵器时代,溅血已褪色,未见墙体弹痕,似乎剑戟交锋的声响都变成了电视剧的苍老音乐。
   凡是能够传承几千年而遗存的,都是中华文化的见证。今天,真正的战场,已经远在几千几万里之外,但这种守土守关的精神,却适合每一个时刻。居庸关啊,是刻着时刻准备迎战的战书,青砖为页,那就不是寒风猎猎吹翻的声音,而是把意志渗透进去的魄力。每一粒秦砖,都藏着灵魂,写着英勇不屈的民族力量。
  
   二
   站在居庸关的云台,沿边俯身巡看,云台为元代修建,已经成为一种建筑艺术品,雕刻的如意云镶边,闲适静谧;兽面浮雕,威风凛凛;璎珞垂珠,把云台装饰得就像帝辇车棚的流苏,光影绰约。最初,这是烽火台的代表,一堆堆烽火,自燃烧以后未熄,以建筑方式凝固下来。曾经的刀光火影远去,化作了云台楼阁,成为中华民族守土的见证。
   烽火的发明,代表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据说,一火燃起,此后,每个垛口都有烟墩升起,在几分钟之内,能将信息传递至数百里之遥,据说其中有最古的密码学,传递速度堪比电报的按键。这是中国创造的“光速通讯”的肇始之作。从古人的光速通讯到光纤通讯,再到如今的“量子通讯”,我们没有停留在古人的原地,不断开拓,追求通讯技术的进步。我们没有辜负祖先的“烽火”智慧,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并领先于世界。这何尝不是长城给我们的智慧启迪和意志力量。
   先有居庸关还是先有起伏在军都山山脉上的长城?这本不是一个问题,却让我思辨起来。最初的秦人,扼守关隘,料到胡马不能度山,但总有散兵越山而来,于是生出修筑长城的计划。相比埃及金字塔,那是法老的坟墓,而长城则是民族安危的屏障。同样是为了权力,但一个是宗教崇拜,一个是居安思危。都是文明的遗存,其意义不同。
   修筑万里长城,留下一份遗产,却我们难忘“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不要说民怨沸腾,民愿短浅。想想张养浩《山坡羊》里的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那样的年代,有谁能把百姓之苦民生之忧提到议事日程呢?历史,终于给我们的国家权力提出了要求,民生成为国家制订大政纲领的出发点,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成为最“中国梦”最嘹亮的声音。
   沧桑不能褪色长城,孟姜女也哭不倒长城。民间故事和民间文学,不断为长城增加了历史和情感重量,其坚固程度可历万世。
   居庸关,天下第一雄关。如今,我作为一个游者,把自己放进这自然和历史共同锻造的特殊风景里,闲看抚摸着群山的白云,目游沿山脊而行的长城,陶醉于山河的壮丽之中,可以轻易发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感叹。但这“雄关”,在当年的将士心中,也是一道守护民族安危的“鬼门关”,有诗为证:“居庸关上子规啼”!朔塞弯弓,秋声鼓角,雄关五十里,夹壁尽是血肉身。今天,我们可以恭敬而肃穆地把红色绸缎系于城垛女墙,为沧桑涂上我们喜欢的国色,难忘每一位战死雄关处的远魂古身啊。每一个个体生命,在雄关之下,都显得那么渺小和低矮,历史并不留住每一个名字,只留下了他们毅然决然持剑离去的背影。所有的古人,哪个不叹息自己“生不逢时”,仰天也好,匍匐于地也罢,无奈,都被雄关收留。他们为破碎的中国,敢于捐躯,他们心中都装着一个完美无缺的金瓯。
   我真幸运,赶上一个可以给风景安上几个“A”的标签,让我们选择高端的精彩的风景去浏览。挑剔和轻快,一旦放在“雄关”之前,都是那么可笑。所有的描写,也都变得肤浅了,春色葳蕤,夏蝉鸣城,秋风枫红,冬雪披纱,这些无法显出居庸关的雄风,只能算是陪衬。我觉得有人写“京华”最深刻,最富远见,起笔就落在了居庸关,名“京华之居庸”、“京华之八达岭”,这是怎样的“京华”眼光。古称北京为“蓟”,居庸关被叫作“蓟门关”,是啊,不打开蓟门关,何以见京华?如果游览京城,不到居庸关,还真的找不到京华最古的底色。
   遇到好几波外国人,金发碧眼,一遍遍地抚摸城砖,我想,他们不应该只是觉得古老,还应该是想摸到中华的风骨。听到几遍重复的“good”,原谅英文词汇的笼统吧,他们说不出触摸的感觉,也会感到委屈。
   军都山,因有了雄关,站在了历史的风口,便显得云淡风轻,厮杀声,再也不是雄关曾经的不歇旋律。古老的长城,被群山肩负着,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沧桑早就退去,因为换了一种姿态。曾经的雄关,曾经的长城,属于战争的,属于生死离别的,今天的雄关长城,属于哲学和感情的,它比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哲学沉重而深厚,绝不在小巧上出彩,而是奠定我们的熊胆虎魄。
  
   三
   退回历史,有多少人能够视长城雄关为风景?历史风景不是文人笔下的构思和描摹,而是吟着历史古风的惨烈,踢踏而至。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创造着大智慧的人文风景,不必巧绣,自然赛过绣工。长城很伟大,但它作为风景,一直在我们的脚下,负载着我们勇敢前行。它除了有让人瞻仰的意义,更有催人疾步的功能。脚下不会有江南青石板小巷的清音绵乐,发出的永远是浑厚的鞏音。一切声音,在这里都不会张扬喧嚣。长城无语,只有四季的风,为之吟哦。
   时空,是一个自然概念,时间和空间构成了我们所处的世界,这些时空,是一种没有感情的存在,而站在居庸关,时空被赋予了崭新的意义。初春尚无色,正好我涂色群山,历史古迹,跨越几千年而来,时空仿佛错乱起来,我以“居庸”的原始身份,行吟于城墙,在松开怀抱着的大砖一瞬,抒发我的怀思吧——
   北歌不在樽前唱,一口粗粮踽踽行。
   未记青砖何垛口,只祈挡箭护卒兵。
   一囚一夫,一兵一卒,一砖一土,一步一肩,卑微和渺小,成全了举世瞩目。一个民夫,站在他的角度,谁都无法预料历史会怎样刻记他的“长城之功”,他们的时空只在那时的当下,只为了一口苦力饭。历史终于有机会让我们回望,想起他们的丰功伟绩。我以登城的脚步,扣响时光的回音,告诉他们,不计其功,却功在千秋。我们的历史,缅怀前辈是其一部分。错乱的时空,让我有了另一种审美。我们不能忘记那些“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离家建功者,也不能忘记“蜉蝣天地之一粟”,英雄和平民一样功不可没。
   想起当下的一个网络词——搬砖。大概就是为了生活而辛苦赚钱的意思。我不知是否出处和秦代“居庸”“搬砖”筑长城有关,仿佛有一点联系,只是秦人没有留下搬砖诉苦的声音。他们在机械重复的劳作里,创造了人类的奇迹奇观。我觉得,“搬砖”这个网络词,也蕴含着一股生活的力量。
   我们已经无法听到修筑长城的先人杂沓而沉重的脚步声了,如今的雄关,如今的长城,已经变成一种精神伟力,我们不必重叠他们的足迹,我们会在更远的地方筑起我们的雄关,修筑我们的长城。
   有人在某个日子里,给财神爷放几挂鞭炮,求个“利市”;有人在土地醒来的时候,给土地爷烧烧香,以佑丰收;有人喜欢另一种生活,遁入空门,在佛寺道观,青灯持卷……这些都算不上什么信仰,只能是生活小趣。我觉得,站在居庸关,看蜿蜒雄伟的长城,那才是一种信仰——“雄关信仰”、“长城信仰”,至少是我们在不一样的时空里感受自遥古而飘荡的最沉重乡愁,这才是属于我们每个华夏子孙的共同骨骼和血脉。在每一个历史风云的关键处、节点上,我们不仅有“镇国之器”,更有“镇国之城”。秦砖筑钢铁长城,血肉之躯筑精神城防。
   居庸关见证了中国漫长的历史,见证了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不要“笑问长城千古事”,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居庸关上怀思。未等到“居庸山月”出,我怕暗夜里和长眠于长城的幽灵说起曾经事,勾起他们的心酸,听到他们的哭泣。一道春阳打射在雄关与长城上,就像给我的怀思配上了光的乐谱。
  
   注:文中的七绝,用平水韵,符合格律要求。
   2025年4月1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1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怀古类的文章,一般人还真驾驭不了,但怀才老师写起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可见其深厚的文学素养。作者站在居庸关上,先解读“居庸”一词,再从烽火的发明,感受祖先的智慧。从古人的光速通讯到光纤通讯,再到如今的“量子通讯”,我们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并领先于世界。这何尝不是长城给我们的智慧启迪和意志力量。然后思辨先有居庸关还是先有起伏在军都山山脉上的长城?居庸关,天下第一雄关。但这“雄关”,在当年的将士心中,也是一道守护民族安危的“鬼门关”。作者深感幸运,赶上一个可以给风景安上几个“A”的标签,纵情饱览高端的精彩的风景。曾经的雄关,曾经的长城,属于战争的,属于生死离别的,今天的雄关长城,属于哲学和感情的。作者以“居庸”的原始身份,行吟于城墙,在放下手中大砖的一瞬,口占一绝,抒发怀思。作者慨叹:我们已无法听到修筑长城的先人的脚步声,如今的雄关,如今的长城,已经变成一种精神伟力,我们不必重叠他们的足迹,我们会在更远的地方筑起我们的雄关,修筑我们的长城。“雄关信仰”、“长城信仰”,才是属于我们每个华夏子孙的共同骨骼和血脉。该文构思奇绝,从当下写到历史,再从历史回归于当下,时空交错,虚实结合,以浩瀚无垠的想象力作支撑,以浓稠炽烈的家国情怀为底色,泼墨抒怀,吊古惜今,文字深邃,情感沉厚。引领读者披文入境,神游居庸关,感受居庸关在历史上在战争年代发挥着巨大的防御作用。如今,居庸关成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符号。拂去历史的尘埃,那些苍凉壮阔的故事在作者的笔端闪耀着别样的光芒。濡染情怀之力作,启迪读者不忘历史,珍惜当下。感佩盛大才情,倾力荐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18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罗莲香        2025-04-18 07:37:04
  该文构思奇绝,从当下写到历史,再从历史回归于当下,时空交错,虚实结合,以浩瀚无垠的想象力作支撑,以浓稠炽烈的家国情怀为底色,泼墨抒怀,吊古惜今,文字深邃,情感沉厚。引领读者披文入境,神游居庸关,感受居庸关在历史上在战争年代发挥着巨大的防御作用。如今,居庸关成为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符号。拂去历史的尘埃,那些苍凉壮阔的故事在作者的笔端闪耀着别样的光芒。濡染情怀之力作,启迪读者不忘历史,珍惜当下。值得反复品味的力作,问候怀才老师创作愉快,早安!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8 11:13:44
  二碑很入我的目,静静地看碑就占了很长时间,觉得值得。碑文是对居庸关个长城文化的高度提炼,是灵魂,所以读碑才能把握风景的要义。在居庸关前,硝烟早就消散,唯有那些历史沉淀下来,不能不让人感慨,在居庸关前,个人的小情绪根本起不来,唯有一个主题,让我们再次抚摸家国情怀。今昔对比,我们可以读到很多深层的东西,就是对个人而言,也是一次加油,长城精神对每个人都是励志的风景。非常感谢罗老师的精彩编辑,辛苦了。远握,问候春祺,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5-04-18 07:51:27
  我赞同罗老师编按中的说法,怀古类散文看似发发感慨,实际上是不好驾驭的,没有跑道,弄不好就只兜圈子,没有方向。老师这类文写得很出色,驾轻就熟,源于深厚的文化历史修养和调度文字的超强能力。长城,到如今,如老师所言,已经成为中华子孙的信仰,也象征着对和平的坚守。“居庸”一词的解读非常精彩,令我收益良多。拜读学习老师佳作,春暖,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8 11:20:46
  每读韩老师的留墨,伸手启发和鼓舞,谢谢韩老师留墨。的确,怀古文章不好写,一是容易入俗,人云亦云,二是往往杂乱无章,并肤浅。我是硬着头皮写,只写我的读感吧。可能也有一些重复,但我在于表达我的思考。文无定法,只要思考有深度,我想文章会出彩,这是我的想法。不敢说能力,始终不断练笔,思维也活跃起来了。长城的确是信仰,这种信仰起自苍凉,所以沉重。我觉得初春看长城是一个最好的时间,仅次于冬雪飘飘的日子,天方说他喜欢冬天看,我想,应该是去看风骨。远握,期待佳作不断,谨祝创作快乐!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5-04-18 09:03:58
  这篇怀古文构思奇绝,时空交错,从当下到历史再回归当下。以家国情怀为底色,写居庸关从战争防御到文化符号的变迁。文字深邃,情感沉厚,令人身临其境,感受其历史沧桑与今时意义。 问候怀才老师,祝你身体健康!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8 11:24:33
  我觉得,站在居庸关,马上就有了当今对接的感觉,历史给我们以怀思的巨大时空感,所以写起来就有了驰骋纵横的感觉。历史散文不好写,需要广博的知识,更需才情。我是试着写,希望写出新感觉吧。谢谢滴善斋老师的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4 楼        文友:金刚指        2025-04-18 09:04:30
  “居庸关啊,是刻着时刻准备迎战的战书,青砖为页,那就不是寒风猎猎吹翻的声音,而是把意志渗透进去的魄力。”这仅仅是居庸关的战书和魄力吗?不,那是作者的心灵在猎猎作响而准备的。浩瀚无垠的视野绽放的青春和记忆,以及对未来的坚定。我不能简单的去评说,只能用心去体会。也试着去渗透。问候老师健康快乐。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8 11:33:30
  有些感悟,有些感慨,如果坐在办公桌前很难获得,即使获得,也不够贴切和深刻。当站在居庸关上,很多碎片知识,都浮现而来,我只是一个组织者,此时,思维活跃,很得游览境界。秦砖,我一闪念感觉,就像一页页的书纸,需要我们逐页解读。谢谢金刚指老师的留墨,期待你的美文,谨祝创作快乐!
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5-04-18 15:56:23
  老师的怀古之类的文,总是写得得心应手,去了一趟长城,单写居庸关就是几篇文了,还不带重复内容,足见老师肚子理的墨水。好好学习吧。祝老师开心快乐!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8 16:07:41
  居庸关之风景绝天下之冠,历史厚重两千年。若一篇文章写出,非神笔不可,我只能找一个特别的角度去解读,试图深入进去,得到不一样的游感。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留墨,远握,问候春春祺,谨祝创丰!
6 楼        文友:岚亮        2025-04-19 12:55:52
  因这几天忙于笔会,拜读迟了,还请见谅!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19 13:01:02
  期待大作。真羡慕你呀。祝你收获丰丰!远握,问候春祺,继续期待岚亮老师的大作!
7 楼        文友:李湘莉        2025-04-20 11:19:09
  小时候听盲人唱孟姜女哭长城。唱一声,哭一声,再拍几下手上那面鼓。再一声,哭一声,拍一下。还小的我跟着流泪,心里恨死了秦始皇。今日读怀才老师文,让我对长城,对秦始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精深朴厚,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家国情怀,读来令人精神振奋,别有一番情绪在心头!好文,值得反复品读!遥握问候,谨祝一切好!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5-04-20 11:30:11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我和你的理解一样的。直到我这次在居庸关去想这个故事,我觉得,这个故事可以这样理解——民间传说能哭倒,其实不能,小家的悲情,无法和家国情怀相比,孟姜女为长城做了烘托。凡是没有坍塌的地方,孟姜女都没有去,只是部分长城段掉落了几块秦砖而已,或许就是孟姜女的力量。瞎聊也有意思啊。谢谢湘莉老师拨冗给怀才小文留墨,期待你的佳作,谨祝创作快乐!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