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文璞】时光婚礼(小说)

精品 【江山·见证】【文璞】时光婚礼(小说)


作者:石寸雨 举人,4191.6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9发表时间:2025-04-18 20:43:06
摘要:进城后,赵铁柱一家的土地、院落都交给哥嫂看管。他们把婚礼酒席安排在县城,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交给妹妹杏花夫妻关照,将婚礼认亲仪式,安排到老家圪梁沟。几天来,在哥嫂与乡亲们的帮助下,赵铁柱的院子里,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喜庆的彩带飘飘,欢乐的音乐不绝于耳。认亲仪式,是婚礼最关键最重要的时刻,新郎的父母也备受关注。赵铁柱的枣红色长袖T恤与深蓝色西裤,与兰花暗红色旗袍绝配。尤其是新郎母亲兰花,她那白皙的皮肤和苗条的身形,优雅中透着朴实,宛如模特队的一员。夫妻笑容满面地站在门口,迎接每一位来宾的到来。

【江山·见证】【文璞】时光婚礼(小说)
   50年代末,新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大山深处,土地贫瘠的圪梁沟村,土地裂开了道道深浅不一的口子,寸草不生。村外飞禽稀少,失去鸟儿的叫声;村里炊烟疏落,不见牲畜的踪影。房梁上不见燕子窝,树上没有喜鹊巢……到处死气沉沉。为了求生,青壮年们纷纷背井离乡,步行外出谋生。留守在村里的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挣扎在饥饿之中。
   谷雨前后,气候转暖,好歹回了春。村中那棵多次遭受剥皮洗礼,光秃秃的老槐树,枝头上竟然抽出几片嫩绿的小叶子来。远远望去,特别耀眼。那顽强的生命力,点燃了村民的希望:既然树能成活,土地就有希望。扒拉开洼地的松土仔细观察,发现里面真的有嫩生生的草芽芽。很快,就有人拿起铲子或铁锹,纷纷去挖尚未出土的野菜根儿。兰花与妹妹杏花一大清早出了门,希望能找到些果腹的东西,但到了中午,只挖到一小把野菜根儿。没办法,只得拖着饥肠辘辘的身体回了家。
   兰花娘迈着一双小脚,将野菜洗净切碎放进锅里添了水,掀开米瓮,小心翼翼地用勺子从瓮底取出少半勺小米来。舍不得用水淘,直接放进了锅里。这时候,杏花从门外抱回些干柴,放在盘腿坐在灶台边的兰花身边,兰花生着火,“呼啦,呼啦”拉起了风箱。
   自打去年入冬,兰花爹就走了口外,除过年寄来八块三角钱与五斤一两粮票外,再无音信。尽管娘仨节衣缩食,可从昨天起,家里的米、面瓮全部见了底。照这样下去,恐怕一天只喝一顿稀粥,也坚持不了几天。愁眉不展的兰花娘埋怨丈夫和别人一起走的口外,人家隔三差五能寄钱回来,他却连封信也没有。又说:“其实啊,你爹也是没办法,但凡挣了钱,能不稍回家来?闺女们,娘啥也不怨,都怨自个儿命苦。就拿娘的这双脚来说,按说比你刘婶才大一岁,偏偏就赶上了缠足。疼痛受罪咱不提,走路也赶不上人家。唉,命苦,命苦哇!”
   娘仨坐在炕上正喝粥呢,邻居刘婶就过来了。刘婶与兰花娘是发小,也是无话不谈的干姐妹儿,用现在的话就是“闺蜜”。只见刘婶眉眼高挑,兴冲冲地对兰花娘说:“大姐,天无绝人之路。有人看上咱家兰花啦!彩礼给的可不少,足足一斗高粱米呢!”
   “哇,给那么多米?太好了!娘,稀粥不顶饿,我想吃高粱米干饭!”杏花高兴极了,大声嚷嚷。
   兰花娘的心,也被这从天而降的一斗高粱米震得“咚咚”狂跳。也就片刻功夫,她便明白过来,忍不住瞥了一眼大闺女兰花,心一酸,泪水成串落下。粮食是好,可兰花还是个孩子啊。想到这里,兰花娘抹了把泪说:“妹子,兰花虚岁才十七,还不够结婚的年龄。再说,她爹也不在,我也做不了这个主。谢谢你的好意。”
   刘婶说:“人家也知道兰花岁数不够,已经和公社民政局打过招呼,能领结婚证。火烧眉毛顾眼前,家里眼看断顿,兰花爹也理解啊。有了这些粮食,兰花也解决了吃喝,岂不两全?不瞒你说,人家是看咱家兰花能干模样俊,上门提亲的有好几个呢!”
   看兰花娘还在抹泪,刘婶又说:“咱都是女人,我知道你心里咋想的。可是,咱女人活在这世上图个啥?还不是图嫁个能干有本事的男人!唉,兰花是有些小,可早晚要嫁人是不是?大姐,你也不问问,是谁家的后生看上咱家兰花啦?”
   “谁家?”兰花娘问。
   “村东头老赵家的二儿子铁柱!”
   杏花生怕娘和姐姐不答应,拍着小手大叫:“铁柱哥好!铁柱哥好!”
   兰花娘瞪了眼二闺女,喝斥道:“小小年纪懂个啥,你给我闭嘴!”回头又对刘婶说,“噢,是铁柱啊。他哥还没……”
   刘婶打断兰花娘的话:“正因为他哥三十二了还没成家,他爹才着急呢!铁柱那孩子你也了解,比咱兰花大五岁,诚实、勤快,相貌也不赖,关键是人家还有木匠手艺呢!这不,爷儿仨走口外挣上钱了!现如今,除了从外面回来的,咱圪梁沟家家户户自身难保,哪还有富裕粮食娶媳妇提亲?大姐,我看这门亲事啊,是再合适不过了!”
   兰花娘叹息着摇头:“妹子,那也不行,兰花还是个孩……”
   神色木然的兰花猛地接过话来:“娘,我同意。刘婶,谢谢您。”
   “说的对,姐姐说的对。谢谢刘婶!谢谢刘婶!”杏花太高兴了,躲避着娘的眼神嚷嚷。
   泪水,再次从兰花娘的眼眶中溢出,生怕兰花飞了似的,一把抓住她的胳膊,泣不成声地说:“娘的傻闺女,你不懂啊,你太小了,太小了啊!”
   兰花扑闪着长长的睫毛,水汪汪的大眼睛安慰:“娘,咱先迈过眼前这个坎儿再想办法。有了这些粮食救急,说不定哪天,爹就会寄钱回来。”
  
   二
   从小没娘,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赵铁柱,灾情初期就跟着父亲、哥哥步行到口外谋生。生活稍有宽裕,父亲担心居无定所的铁柱这样下去,会像他哥哥那样打了光棍,就让他先回村娶个老婆。临走前,父亲为他物色了一个最佳人选,那就是兰花。
   “铁柱,爹这两天思来想去,咱圪梁沟年龄大些的姑娘都许了人家。剩下的,只有兰花最合适。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兰花那女子不仅模样俊,将来必定是个过日子的好手。虽然岁数有些小,可和你也算相仿。”
   赵铁柱脸红了,不好意思地为爹递上旱烟袋,划火柴点着。然后挠挠自己的后脑勺答应:“爹,铁柱听你的。”
   父亲喜滋滋地巴咂着嘴,缓缓吐出个烟圈儿:“这年头家家少吃没喝。回去后,找你刘婶上门去提亲,爹看啊,这事儿准成。”
   “爹,回县城我把钱和粮票兑换成粮食,拿粮食去提亲合适些,对吧?可是,可是我哥他……”
   “对。拿粮食提亲,爹也是这样想的。你哥的意见和爹一样,依咱家目前的条件,能娶过一个就不错了。你哥岁数反正大了,再过几年也一样。”
   就这样,兰花和赵铁柱很快就领了结婚证。从公社回来后,娘含泪让兰花坐在炕头,手拿一根细线,两手交叉拉住线的两端,用嘴咬住线的一头,紧贴在兰花的脸上,一拉一绞,为兰花绞了脸。
   为给娘家节省粮食,兰花第二天就准备出嫁。她的婚礼没有宴席、没有轿车、没有鞭炮、没有红喜字、没有新嫁衣……只有一斗高粱米,外加赵铁柱大清早送过来的几个玉米面窝窝头,一顿早饭全部完成。
   饭后,兰花与娘、妹妹相拥痛哭。搞得新女婿赵铁柱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非常尴尬。在刘婶的再三劝慰下,兰花抽泣着坐在炕沿边,刘婶接过兰花娘递过来的梳子,解开兰花那条黑油油的辫子,为她盘起了长发。兰花擦干眼泪站起身来,换上娘那件只有走亲戚才舍得穿的蓝底红花大襟夹袄,怀抱自己脱下的那件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跟在赵铁柱的身后出了娘家门。路经村中那棵见证岁月的老槐树,进了赵铁柱的家门。
   初升的阳光,明媚而耀眼,仿佛为新郎新娘铺了一条金色的路,将二人的身影逐渐拉长、拉宽……
  
   三
   婚后十天,兰花的丈夫赵铁柱,将剩余的粮食留给妻子,再次步行前往口外谋生。
   光阴飞逝,日月如梭。三年困难时期终于过去了。幸运的是,圪梁沟村风调雨顺,迎来了连续两年的好收成。兰花的丈夫赵铁柱和兰花的父亲也先后回到了家乡。就在兰花的大闺女五岁、二闺女三岁那年的初夏,圪梁沟村中那棵枝繁叶茂、见证岁月的老槐树上,喜鹊飞来飞去,欢快地“吱吱喳喳……”仿佛在向人们传递一件喜讯:兰花的妹妹杏花就要出嫁了。
   二十岁的杏花,与姐姐兰花有着相同的身高、相同的相貌,同样柔滑白皙的皮肤,同样的大眼睛、双眼皮。与姐姐不同的是,杏花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相反,她那双明亮而清澈的大眼睛里,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掩藏不住对婚姻、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脸庞宛如大自然为她涂抹了腮红,透出漂亮的红润来。
   60年代的姑娘,对军人情有独钟。杏花凭借自己的美丽、善良与勤劳,如愿以偿地与同村的军人李大柱领取了结婚证。在父辈的影响下,活泼开朗的杏花却既传统又保守,严格遵守“女不过门,就是外人”的原则。尽管与李大柱领了证,在法律上是夫妻,但在举行婚礼之前,一直与他保持距离。
   为满足杏花的心愿,李大柱通过连长从战友那里借来一身崭新的女军装。当杏花红着脸试穿这身军装时,宛如一名英姿飒爽的女战士,美丽也瞬间提升。兰花和家人们纷纷鼓掌称赞,引得杏花“咯咯”直笑。那甜甜的笑声,醉了在场的每一个亲人,也醉了姐姐兰花的心。
   赵铁柱轻声对兰花说:“我敢保证,你要是穿上,比杏花还好看。”
   兰花白了丈夫一眼,没吱声。
   “等今年过年,你和两个闺女每人做一件新衣裳,怎么样?”
   兰花反问:“那你呢?”
   “我一个大男人,穿给谁看?呵呵,不用做。”
   坐在炕头的兰花娘,瞅着沉浸在幸福中的二闺女杏花,泪水湿润了双眸。唉,养闺女不比养儿子,大了就得离开娘嫁人。兰花明白娘的心思,柔声劝道:“娘,将来杏花进了城,咱家还有我啊,大喜的日子,你就别伤心了。”
   兰花娘忍着心酸擦擦眼睛,拉杏花坐在对面,拿起提前准备好的细线,两手交叉拉住线的两端,用嘴咬住线的一头,紧贴在杏花的脸上,一拉一绞,为她绞了脸。
   杏花的婚房,就是李大柱没入伍前的那间土坯房。如今经过李大柱的精心粉刷收拾,焕然一新。两套三面(指新里新面新棉花)新的被褥,李大柱叠放得整整齐齐。阳光透过麻纸裱糊的格子窗户,柔和地洒在炕上的新席子上,与正墙面崭新的毛主席像相互映衬,整间屋子显得既整洁又温馨。
   李大柱也是个苦命的孩子。三年困难时期,父母将他留给家中老人后就出了口外,至今不知是死是活,一直杳无音讯。奶奶、爷爷先后过世后,公社武装部部长看大柱相貌出众、体格健壮,人品也不错,就保送他入伍参了军。所以,公社、大队领导对他的婚礼也格外用心。不仅送来洗脸盆、毛巾、肥皂,还合资买了一对铁皮暖壶作为贺礼。乡亲邻里们有的拿小盆端面,有的用大碗端米,还有的拿鸡蛋……纷纷送来了祝福。
   李大柱与杏花一个住在村东,一个住在村西,按当时“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新时尚,杏花的婚礼没有妆容,没有娶送的人与轿车,没有红盖头,没有红喜字,更没有三拜九叩,传统的拜堂成亲。身穿军装的新娘杏花,途经那棵见证岁月的老槐树,一个人步行来到李大柱家。
   兰花的丈夫赵铁柱半夜就起身,步行三十里去了县城,用做木匠私活积攒的几块钱与副食票,买回两斤多肥猪肉、豆腐和一瓶散酒。兰花带着孩子早早过来,与邻居刘婶一起做了锅猪肉、白菜、粉条、豆腐的大烩菜,还炸了盆油饼、糕,兰花娘挪动着她的三寸金莲,蒸了一大笼白面馍馍。
   期间,武装部长提议:“让小两口合唱一首歌,大家说好不好啊?”
   “好!”
   新娘杏花又羞又急,脸蛋儿像熟透的红苹果,慌忙摆手。新郎李大柱看她那个样子,也跟着摆。
   “乡亲们,你们有谁明白,摆手是哪个意思啊?”
   “不明白!”
   “这歌还要不要听啊?”
   “要!”
   “想不想听啊?”
   “想!”
   看来是非唱不可。小两口经过短暂的交流,就男一句女一句地唱了一首《社员都是向阳花》。
   李大柱:公社是棵常青藤
   杏花:社员都是藤上的瓜
   李大柱:瓜儿连着藤
   杏花:藤儿牵着瓜
   李大柱:藤儿越肥瓜越甜
   杏花:藤儿越壮瓜越大……
   歌声一停,杏花唯恐领导再次提及“条件”,连忙从口袋里抓出准备好的水果糖来,一人两块,散发给孩子们。孩子们接过糖块,顿时欢呼雀跃,蹦跳着喊叫起来,李大柱为男的取烟、点烟,杏花为女的剥开糖纸,送到她们嘴边,大家说说笑笑,为杏花与李大柱的婚姻做了见证。
   在当时的圪梁沟村,杏花的婚礼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了。
  
   四
   几年后,李大柱从部队复员,分配到县武装部工作。杏花与两岁的儿子也成功落下了城市户口。赶上供销社招工,杏花被分配到百货柜台当了一名售货员。杏花如愿以偿,过上了稳定而体面的城市生活。
   70年代中期,圪梁沟村再次遭遇了严重的干旱。到了青黄不接的春季,政府按人口发放了救济粮:有玉米面、高粱米,以及晒干的红薯片等。看上去清贫,实际老百姓因地制宜,养猪养鸡,日子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当时,拥有农村户口的军人,复员后不再享有工作分配的相关待遇,只能回到生产队,继续面朝黄土背朝天当农民。所以,70年代军人的吸引力远不如工人。那些拥有城市户口、稳定工作以及有粮本的工人,成了乡村姑娘们向往的对象,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因为那时候别说进城找工作,落城市户口比登天还难。要想摆脱乡村的束缚,就得嫁给工人,成为“半家户”(指无城市户口跟配偶生活),即使与丈夫分居两地,男方不给半分彩礼也乐意。
   可是,圪梁沟村的彩礼却在“涨价”。两间房屋,至少摆放一对红柜,一个碗柜,外加“一蹬一转一拧一看”(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套马车铺红娶亲,也走进了千家万户。

共 727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小说以圪梁沟村为背景,通过兰花姐妹的婚姻变迁,展现了中国农村从5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社会变革。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灾害时期的生存困境,兰花为救家用一斗高粱米嫁人的辛酸,与妹妹杏花在新时代迎来幸福婚姻形成鲜明对比。文中那棵见证岁月的老槐树成为贯穿全文的意象,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时代的更迭。小说通过两代人的命运转折,生动再现了从集体生产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以及农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式发展。赵铁柱从木匠成长为建筑商,兰花从忍饥挨饿到穿旗袍迎宾,这些细节生动诠释了"国富才能民强"的深刻主题,也契和江山文学的征文要求,是一篇优秀的小说。小说中兰花的懂事,杏花的童真让人难忘。作者秉承一贯的小说风格,主题选取的是积极的向上的 又能将家国融合在一起。推荐阅读。【文璞编辑:南国的红豆】【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19002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南国的红豆        2025-04-18 20:43:56
  佳作学习欣赏。
回复1 楼        文友:石寸雨        2025-04-19 08:09:58
  谢谢编辑老师百忙之中的辛勤付出与精彩按语,悉心的评论。寸雨敬茶,祝老师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 楼        文友:寂寞看风        2025-04-18 20:48:38
  喜欢寸雨老师的家长里短娓娓道来,蕴含深意。
回复2 楼        文友:石寸雨        2025-04-19 08:11:42
  谢谢看风老师长期以来对寸雨的支持。问好。
3 楼        文友:静净        2025-04-18 21:04:03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尤其农村的生活更是捉襟见肘。小说中两姐妹不同的婚姻生活,再现了社会发展以及国富才能民强的理念。好文点赞!
回复3 楼        文友:石寸雨        2025-04-19 08:12:43
  谢谢美女老师再次光临鼓励,向老师学习。
4 楼        文友:龙泉剑客        2025-04-18 22:08:53
  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故事。
曾经的乡下少年,我愿用我的笔写我的过往,我的现在,甚至我的将来,分享我的喜极而泣,悲从中来,甚至是吊儿郎当。
回复4 楼        文友:石寸雨        2025-04-19 08:14:38
  谢谢警官老师对文章的肯定,向老师学习,祝贺老师又发大作。
5 楼        文友:优雅如枫        2025-04-19 21:29:28
  欣赏寸雨老师的时代感十足的小说,自带风趣,反映现实生活,富有正能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点赞学习!
喜欢伴随着晨曦的脚步聆听世界的声音,闻着文字的馨香穿越时空的隧道,做一个灵魂有香气,骨子里有正气,举止优雅的女子。
回复5 楼        文友:石寸雨        2025-04-20 11:22:06
  谢谢美女妹妹再次留评鼓励。问好安康,祝万事如意。
6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4-24 08:55:10
  清晨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时光婚礼》优秀作品,通过拜读老师笔下的兰花姐婚姻变迁,深刻地感触到5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社会变革,也感知到国家富强对生活幸福多么重要,一种情融其内的舒爽惬意顿然间扑鼻而而来,为老师精细优美的文笔和灵动传神的文字所吸引。再次致谢老师,感谢精彩分享!
回复6 楼        文友:石寸雨        2025-04-24 13:50:12
  感谢老师百忙之中的精彩点评,对文章的肯定。老师文笔斐然,得空一定阅读老师文章,向老师学学写作技巧。敬茶问好,祝老师万事如意。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