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浅谈中国文人(杂文)
一
一句“学而优则仕“短短的五个字里面,仿佛可以对于文人这个概念,这个从没有安分过的,从不曾安分过的群体,给予了一个透彻到底且深入灵魂的剖析一般。还有一句更为直白的话便是:学会文武艺货买帝王家。这就更不用对此过多的解释什么了,而在这里只想讨论一下中国的文人,讨论一下文人的可悲复可怜的情形。
就当下的中国,所谓文人的标准而言,我肯定是不够格的,因我本人连一张区区不值一文的高中文凭都没有,又怎敢以文人自居以知识分子相比。从专科的角度而言,尽管在时下的经济大潮下的今天,文科生这个专业早已然被如同垃圾般的所遭人厌恶,遭人唾弃了。而我,这么一个等同于没有一纸文凭的爱好者,却仍然心甘情愿,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基于此,连我自己都觉出了一种悲壮且悲哀的味道在里面了。无怪乎老母亲一看见我在捧着书本时,便会说上学要有这劲儿,不早成才了。而诸如此类的话,朋友也是以调侃的语气说过的。到最后连自己都觉得怪怪的!
二
中国的文人总是可悲的,这种其实说起来也是文人本身不可磨灭的一种本质。从孔子始,文人们总是以圣人的门徒自居,以儒生自居。都在一边极力做着入世之不二法门,一边又在极力标榜着自己的清高。也难怪那些历代的掌权者们会看不惯,会进而杀之,坑之了。
一个文人,一个忍得十年寒窗苦,只期待着一朝得势的寒门儒子,总是不甘寂寞的,总是有话言说的。于是乎一个个或妙语连珠,或桀骜不驯,或摇唇鼓舌,纵然形式各异宗旨却只有一个,为了实现士大夫的梦想,不说入阁拜相,也得有所作为才是。
三
中国的文人大体上可以如是讲,在未入世之前,是自命清高;在入世以后,又一头扎进了钱眼里;然后在不得志以后,便开始牢骚满腹,愤世嫉俗起来。这就像是一直被宠坏了的小孩子,一旦遭受冷落则开始哭哭啼啼,撒欢胡闹起来了。又像是一个落难的穷苦人,你救了他,给了他温饱,他开始由衷的感谢你;如若你天天这样,他便觉得是理所当然似的,然后你若一朝慢怠,他便会对你怒目而视,大有杀之而后快之感!
当然,这绝不可能代表全部,毕竟仍然有那么一些文人,确确实实是甘于寂寞,甘于清苦的。只知一心一意在做着自己喜欢的学问,从而为后世留下了诸多的富于思想,充满智慧的文字,而如是者又有多少,就自不必多言了。
四
中国文人一向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遇事讲理,不温不火,不急不燥。而有一种情况却是使得文人无奈的,那就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不但说不清,且本就不必说。可见,再文明的人一遇上野蛮人也是毫无办法,无可奈何的!
文人最大的可悲之处在于,遇事总是喻于理喻于义的,而自古以来的掌权者,却从来都是枪杆子出政权的,关键时刻所谓的理义是一无是处的。无论你是真君子,还是伪君子,都一样的逃不脱。
所谓仕可杀而不可辱,文人志士总是以气节为重的。一旦触碰,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便是文人的骄傲,也是文人的诟病。尽管古往今来,其中所出的斯文败类亦多如牛毛,而相信毕竟多数文人并非如是。中国文人一经在饱读诗书以后,有那么一部分(应是大多数)便有些忘乎所以,得意忘形之态了。
自比圣贤,傲气十足,仿佛徐己之外,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一般。而以比标榜的代价亦是惨痛的,从焚书坑儒到文化大革命,血的代价是令人痛惜的,同也是令人深感文人的
此种不长记性之劣根的无可救药。
五
中国人似乎都是颇具骨气的,是要脸面的文人更甚之;同样的文人也是龌龊不堪,也是毫不知耻的,歌功颂德,媚上欺下,厚颜无耻者比比皆是,不一而足。似乎在这一点上,现代的一些文人尤甚古人!
都说杀人见血者可怕,而杀人于无形者,更见其可怕!而后者便是谓之软刀子杀人,却是历来文人常干的事。
(原作写于2013年,旧作而已,但未加改动,因为我现在依然这么看待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