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金文】降龙木(散文)

编辑推荐 【江山·见证】【金文】降龙木(散文)


作者:王金启 举人,3283.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0发表时间:2025-04-19 14:02:41

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我非常喜欢戏曲。其中京剧《穆桂英挂帅》是我特别喜爱的一部戏。为什么特别喜爱,因为穆桂英不仅英俊漂亮,而且武艺高强,不仅有将帅之才,而且敢爱敢恨,保家卫国。在大金国百万大军入侵的危急时刻,穆桂英临危受命,率领大宋军队,大破金国军队狂妄不可一世的“天门阵”。在京剧《穆桂英挂帅》中有一段唱词我特别喜欢,现摘录如下: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
   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
   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
   敌血飞溅石榴裙。
   有生之日责当尽,
   寸土怎能属他人?
   番王小丑何足论,
   我一剑能挡百万兵。
   这里面的“一剑能挡百万兵”不仅彰显了穆桂英的作凌云壮志,而且表现了穆桂英战胜入侵之敌的必胜决心。有人说穆桂英是塑造的人物,但经过专家考证,穆桂英的故乡穆柯寨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穆柯寨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北麓山区,是一座历经千年的历史文化古城。也有人说穆柯寨的位置在山东,不管在生命地方,总之穆桂英这一巾帼英雄形象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说起穆桂英打破天门阵的故事,不得不提起降龙木。我第一次听说降龙木,就是从戏曲《穆桂英挂帅》里面知道的。那时候,出于好奇,就经常琢磨,这降龙木究竟是什么东西。
   我心中的降龙木,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时候使用的武器,应当古色古香,而且具有青铜器颜色,或者是金碧辉煌,具体究竟应该什么样子,我一时间也说不上来,只是内心深处总觉得降龙木非常神奇。在降龙木的很多传说中,降龙木还具有镇妖辟邪的作用。在我少年时代的梦里,我也曾经像穆桂英和杨宗保一样,骑着战马,挥舞着降龙木,去迎击入侵的敌人。这样的梦想,随着柴米油盐的日积月累,慢慢都被遗忘了。但是一直以来,我依然对降龙木充满好奇,盼望着有一天真正见到降龙木。
   2015年的时候,有一次同学聚会,听我们高中同学齐海东说起降龙木。海东告诉我说,降龙木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木材。这种树只有在陕西铜川的印台山的山上才有,非常稀少。当地人把降龙木视为镇山之宝。还有人形容降龙木,寸木寸金,价值非常昂贵。那时候,由于海东经常给雕刻印章,有一位朋友为了感谢海东,送给了海东一段降龙木。海东把这段降龙木做成了一串手镯。有一次海东拿出来让我鉴赏。我细细看去,这种降龙木木质非常坚硬,纹理清晰,颜色深黄透黑,看上去晶莹圆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油性。我把那串降龙木制作的手镯反复把玩了一遍,也非常喜欢。那几年,很多人都喜欢古玩,也有人高价购买降龙木,于是很多人都爬上印台山,也有偷挖的,也有通过关系滥采的,也有雇佣民工明目张胆的采伐的,没过几年,印台山的降龙木被人采伐的越来越少,有些人更狠,为了赚钱,竟然上山挖掘降龙木的树根,做成珠子去卖钱。因此,现在去印台山,要见到一棵降龙木树,非常稀罕。
   我是2017年的时候,有一次去姜女祠的时候,顺便爬上了印台山。在印台山有一位农民朋友,名叫王小龙,说他家还有几棵降龙木树,我们就说去看一看。于是一行人来到了小龙家。小龙家在印台山上一个小村庄里,小村庄地势险要,树木非常茂盛。沿着一条小路爬上山村之后,通往小龙家的院子外的小路被铺上了一块块的青石板。顺着石板路爬上去,才是小龙家。他家的院子也是用泥土和石板垒起来的,都有两米多高。在小龙家后院子里,我第一次见到了降龙木树。
   原来,这种树树形就像荆棘一样,枝干看上去发青,树皮很粗糙,每间隔几厘米就会长出四根狼牙刺,在长出狼牙刺的地方,就像人的关节一样是一圈疙瘩,叶子是漫长的桃型叶片。几棵降龙木站立在一起,看上去郁郁葱葱,古朴而富有活力。
   小龙家里用降龙木的树枝做了好几根拐杖,我的一位兄弟曾经给小龙家帮过忙,小龙要送给我们一根,我们坚决不要,谢绝了他的好意。临走时,我给小龙说,等降龙木生长的多了,我再要一根。小龙高兴地说,那绝对没问题,我给您留着。我连忙说,先提前谢谢兄弟。
   这种降龙木目前虽然很少,但幸运的是它们并没有绝迹,因此我相信,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敬重,降龙木还会越来越多。无论价值多么昂贵,当您特别喜爱它们的时候,请尊重它们,让它们茁壮成长才是真正的喜爱。不要因为一己之私,就干那些灭绝物种的事情。对大自然的不尊重也会遭到报应。
   事实上,降龙木之所以十分珍贵,主要原因是木质坚硬,枝干上疙瘩多,成长缓慢,而且十分稀少。当人们疯狂看法降龙木的时候,降龙木就再也不是真正的木材了,而是那些贪得无厌人眼中的钞票。懂得珍惜的人觉得降龙木是一种生命,不懂得珍惜的人总要利用牺牲和破坏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想起降龙木,我依然会想起穆桂英的故事。想起“我一剑能敌百万兵”这句优美的唱词,我就想查找它的出处。偶然翻开一本《王维诗集》,我终于找到了这句唱词的出处,原来是王维的《老将行》。全诗如下: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读着这首诗,我不由自主地就想起了奋勇杀敌大破天门阵的穆桂英;想起很多穆桂英的传奇,也想起了十分稀有非常具有神秘色彩的降龙木。
  

共 231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中,穆桂英的形象深入人心。当《穆桂英挂帅》的金鼓之声,穿越戏台雕梁,当王维笔下"一剑曾当百万师"的剑气,映照着千年山河,我们在戏文与诗行的交叠处,遇见了一位穿越时空的巾帼英雄。降龙木的现实图景,则为这个传奇增添了沉甸甸的质感。这种被赋予神话色彩的树木,最终在实地探访中显露出自然的本真——它既是文化想象的载体,更是需要被守护的自然精灵。当滥采者将其视为"寸木寸金"的牟利工具时,恰恰遗忘了:真正的珍贵,在于它与传说共同构成的精神生态。文章最动人之处,在于将个人记忆与文化根脉、自然伦理巧妙交织。从少年时挥舞"降龙木"的梦境,到中年目睹树木被砍伐的叹息,时光的流逝不仅是柴米油盐的累积,更是对"何为真正的喜爱"的叩问。当我们凝视这株承载着传说的树木,看见的不仅是木质的坚硬与纹理的美丽,更是一个民族对英雄的想象、对自然的馈赠、对文化的传承。愿那些曾在戏文中震响的金鼓,永远回荡在守护与敬畏的心灵深处。建议推荐阅读,申报获精。【金文编辑:东夷三子】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5-04-19 14:04:59
  精彩文章,欢迎品读!
2 楼        文友:东夷三子        2025-04-19 14:08:35
  这种对传统英雄叙事的重构,让历史典故在戏曲演绎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纽带。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4-19 16:50:42
  感谢东夷三子老师敬业编辑,祝福老师愉快!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4-19 16:51:33
  东夷三子老师的编者按主题突出,写得特别深刻!
5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5-04-19 17:16:22
  王社长文思泉涌,佳作频出。文笔老道,文采斐然,美文欣赏,期待更多精彩,致敬!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回复5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4-19 22:42:47
  致敬老师,祝福老师
6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5-04-19 17:18:19
  感谢东夷社长倾情编辑,编按有内涵,提纲挈领,中心突出,辛苦了!敬茶春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