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梅城,半朵梅花里的千年古韵(散文)
这是一个古镇,却以城命名,而且优雅地叫梅城。不要觉得它是用“城”字来虚张声势,其实在古代它就是一座防御森严的州府。
梅城古镇属于建德市,居于浙西的山岭之中,但它是新安江、兰江和富春江交汇的三江口,在古代是一处军事要隘。梅城古时的重要性,自然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
新安江干流三百七十多公里,一路蜿蜒穿流,孕育了许多古村古镇,甚至古城。它的源头在安徽休宁的大山中,它的终点则在梅城。也许是吸收了新安江里最丰富的营养,梅城就像一位生长在大山里的汉子,发育得特别雄壮。
它自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置建德县,为县治所在地,距今正好一千八百年。唐万岁通天二年(697年)睦州州治从淳安移到梅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睦州为严州。
如今,走进这座从州府改为镇的古城,正如俗话所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我们仍然能够从那些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古城墙、老街、古牌坊等,见识到它曾经的辉煌。
登上临水的古城墙,梅城古城正对着一段新安江。此处,因下游筑坝,新安江静水流深,像一块长条碧玉横置梅城之南。江对岸隐约可见人家,之后就是绵延的翠岭。
在新安江与兰江的交汇处,有一座小山,山上一座玲珑尖塔,叫南峰塔。从古城墙上往北看,梅城背靠巍峨耸立的乌龙山,山上也有一塔,叫北峰塔。这两座塔都始建于宋朝,现在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以优美的造型隔江而遥相呼应,构成了古“严陵八景”之一的“双塔凌云”。
其余的“严陵八景”还有“七里扬帆”“二江成字”“三墩毓秀”“八面层峦”“千峰古榭”“九井储清”和“双台垂钓”。
相传,梅城保留至今的古城墙是由刘伯温设计,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将军建造。
目前古城墙仅剩临江一段,有两座城门,城门上各有城楼。东侧的城门叫福运门,上面的城楼为重檐歇山顶,正面挂有匾额“水天一色”。西侧的城门叫澄清门,是主城门,也叫大南门,上面的城楼就叫澄清楼。澄清楼高两层,也是重檐歇山顶。登上这座城楼,可极目眺望四周。在澄清楼看新安江水,似乎更加一平如镜,果然是“澄坐江山收雨脚,清遊风月畅天心”的意境。
梅城老街在北,正对着澄清门,翘角飞檐的马头墙层层叠叠,隐约可见一座座古牌坊在老街上依次排开。
古城墙,曾经的军事堡垒,现在是人们观光游览的景观。我在古城墙上漫步,遥想昔日的战鼓雷鸣与刀光剑影。我贴近一个城垛,想感受一下兵临城下时兵士瞄准射击的情景。这些城垛,都是三个枪眼,形状似半朵梅花,不仅比那凹槽式的城垛防御面积大,而且特别美观。
“天下梅花两朵半,独有半朵在梅城。”这句梅城本地流传的俗语,说的就是古城墙上这些半朵梅花般的城垛,也是梅城之名的由来。
站在梅城古城墙上遥望的古往今来名人,不知道有多少,但可以肯定,其中有孟浩然、杜牧、范仲淹、苏东坡、陆游……
孟浩然泛舟经过当时的睦州,留下了优美诗篇《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牧曾任睦州刺史,他描写梅城为“越嶂远分丁字水,腊梅迟见二年花。”
范仲淹曾任睦州知州,作有《萧洒桐庐郡十绝》和《严先生祠堂记》等,感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苏东坡也曾途经睦州,作《行香子·过七里濑》,其中写道:“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
陆游在南宋淳熙十年(1186)任严州知府,创作了多首描绘当地风物、抒发个人情感的诗词,如“严州城中三日雨,朝暮点滴无休时。”“铁骑森森帕首红,角声旗影夕阳中。”
他们的这些诗文,都成为了梅城深厚的文化底蕴,甚至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已然成为梅城古镇,乃至建德市的独特名片。
走下城楼,走下城墙,我穿过澄清门那幽邃的门洞,来到临江的水岸休闲广场,此时仰望城门与城楼,无论是澄清门,还是福运门,高耸在蓝天之下,那巍峨之势十分震撼。层层叠叠而起的砖墙上,那一溜的城垛是“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诗意。
古城墙东西一横,老街南北一竖,梅城古镇现在的姿态就是这么简练,却像是长矛与盾牌还保持着曾经的防御战姿。
从江边再次穿过澄清门,就是老街。梅城古镇的老街,主要是南北相连的正大街与府前街,另外还有东门街和三星街两条小街。
老街上的烟火气浓郁,临街的商铺挂着各色的招幌。走在老街上,最为诱人的自然是那些本地的土特产与美食,如野生小鱼干、梅干菜、三都麻糍、严州烤饼、严州干菜鸭、建德豆腐包、九姓船菜等等,食客们都爱。
但是,老街上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石牌坊,它们就是一座座丰碑,承载着梅城古镇那些特别值得铭记的历史与故事。
这些牌坊,大都是重新修复的,但仿古修旧如旧,尤其是雕刻都是那么的精美,甚至有的很繁复,龙、凤、麒麟、鳌鱼、狮子等瑞兽栩栩如生,花草、竹木十分精美,人物故事等惟妙惟肖。
第一座见到的牌坊就是建德侯坊,它是为纪念三国时期孙吴大将孙韶的。孙韶是建德人,在黄初二年(221年),孙权受封为吴王时,升任他为扬威将军,封建德侯。
这座牌坊,更是建德人文与历史的里程碑。在牌坊的背面,刻有“建功立德”,这正是“建德”的本意。以此为源为本,成就了这片土地上令人赞不绝口的“德文化”。
在三星街有“梅城德文化实践中心”。进门就是孙韶的铜像,他身披盔甲,飒爽英姿。院内的几间房屋设有几个展厅,诠释历代建德人讲德、尊德、守德,用德的力量涵养品德、陶冶性情,用“建功立德”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然后是思范坊。跨过横卧于碧波荡漾玉带河上的太平桥,就是耸立在正大街北端的思范坊。它的左右还有两座牌坊,一座是汉富春治坊,一座是理学名邦坊。
思范坊就是纪念范仲淹的。范仲淹任睦州知州半年左右,却兴修水利治理水患、创办龙山书院、修建严子陵祠堂等,可谓政绩卓著。梅城人在明嘉靖年间建造此坊怀念他,并弘扬他“先忧后乐”的精神。
汉富春治坊正面刻有“吴越分野”,说明严州位于吴、越两国交界处。背面刻有“龙兴之州”,意为这里是龙潜之地,因两宋的太宗、高宗、度宗登基前都曾任睦州防御使、节度使。
理学名邦坊则是纪念宋代“东南三贤”张轼、吕祖谦、朱熹于乾道年间齐聚严州,推动严陵理学的史话。
接着是状元坊、三元坊,分别纪念宋淳祐十年(1250年)状元方逢辰和明代解元、会元、状元三元及第的商辂。方逢辰和商辂都是淳安县人,古时淳安县属于严州。其中商辂就出生在梅城,因为他父亲那时在此为官。
方逢辰是一位残疾人状元,他“右足跛、左目眇”。高中状元时,他弟弟与他同榜,是“一门登两第”的佳话。他官至户部尚书,但他影响最大的成就应该是在他任职的地方,创建了多所书院,如浙江的金华婺州书堂、东阳义学,江西的鄱江书堂、宗濂书院等。
商辂在历史上声名显赫,他是明朝中期的名臣,内阁首辅,历明英宗、代宗、宪宗三朝,民间称他是“三朝贤相”。他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临事果断,是明朝中期的核心政治家,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
在梅城,其他的牌坊还有都宪坊、辑睦坊和清朝耳目坊等。这些牌坊,每一座都是梅城的历史符号,都是梅城深厚历史底蕴的注解。
走在梅城的老街上,有两口古井不得不说。
一口是六眼井,上面盖着石条、石板,开六孔方便乡人取水。相传此井是明宣德年间严州富户马景福雇人修建,后来严州知府万观为表彰他的义举,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在井旁立“德沛甘泉”石碑。其实这马景福父母过早亡故,还有两个弟弟,家境贫寒,但他为人厚道,靠他一人在外做生意才发家。
另一口是六合井,在老街东侧的民房前。六合井相传建于东汉末年或三国时期,是丹阳太守吴景的家井。吴景的姐姐是孙坚的妻子,也就是孙策、孙权的母亲,称为吴国太。传说孙策曾因部下魏腾提出反对意见而欲将其处死,吴国太知道后以跳井相胁,迫使孙策收回成命。所以,六合井也称为“教子井”。
两口井,一口是象征善义的福井,一口是慈母教子的家井,无论是几百年,还是上千年,它们都是滋润梅城人心田的甘泉,它们就像是盛着陈酿永不枯竭的老坛,酒韵悠长。
在老街上,走到接近北端严州府谯楼附近,这里有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建德办学旧址,里面有介绍这段历史的文献资料展。
当我还沉醉在梅城老街的这些古牌坊和古房宅的时候,一阵锣响,咣!咣!咣!几声叫喊:“州府大人巡街咯……”“肃静”“回避”牌引路,鸣锣开道,一位头戴官帽、身穿官服的端庄俊朗男子,频频向两边看热闹的人们摇手招呼,确实是一副亲民爱民的样子。这是梅城的一项表演节目——州府巡街。这位“州府大人”看我用单反拍照,还特意停下脚步,给我摆了个Pose,我拍摄到了他慈祥亲民的笑容。
我一直在想,这位“州府大人”到底是谁,是范仲淹?是陆游?还是……不管是谁,但一定是梅城历史上为民造福的人物。其实我想,这位“州府大人”就是老百姓心中那些好官的化身与缩影。
梅城古镇,抑或是它的前身睦州、严州,抑或是更早的云岫村,在重峦叠嶂的山岭之中,幸有三江交汇于此,凸显了它在古代作为关隘的意义。
悠悠古镇,千年历史。滔滔江水,奔流不息。澄清楼迎送了多少日出日落和月圆月缺,梅城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历史记忆,它们书写在《严州府志》或《建德县志》中,有的还古色古香地呈现在梅城丰富的文化古迹中。
我在严州府谯楼处返回,原路将老街再次巡礼,心中比来时多了份由衷的赞叹与敬意。
我再次登上澄清楼,太阳西斜,眼前的山水在越来越柔和的阳光中,也朦胧诗意起来,好像它们更喜欢与明月亲切,更喜欢“江清月近人”的意境。
因为还要赶路,我不得不错过梅城的夕阳与夜景。但我知道,当金色的夕阳印染在古城墙的青砖上,铺洒在老街的青石板上,这座古城更加古韵悠长。它虽然早已褪去了州府的荣光,却在越来越崭新的时代中,以自身丰富的底蕴,淡然自若,从容不迫。
一层层的砖墙,一座座的牌坊,一栋栋老宅,还有那甘甜的古井,梅城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将自己经历的坎坷与辉煌,改编成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来耐心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