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浪花诗语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浪花】盛唐战歌(赏析)

精品 【江山·见证】【浪花】盛唐战歌(赏析) ——读王昌龄《出塞》


作者:吴需荣 举人,3522.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5发表时间:2025-04-20 19:18:49
摘要:王昌龄是盛唐诗人,自带盛唐气象;他又是边塞诗人,所以他的边塞诗总有一种昂扬奋发的力量,一种战无不胜的气概。他擅长绝句,而绝句因为短小而容易流传,所以他的诗歌在当时就流传甚广,代表作很多。他的七绝诗,数量占到大唐七绝诗总数的六分之一。他的边塞诗,让读者感到的不是战争的残酷,而是对敌人横扫一切的蔑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胜利的信心。

王昌龄,被称为诗家天子、七绝圣手,有评论家说大唐七绝,唯王昌龄和李白二人。他是盛唐诗人,自带盛唐气象;他又是边塞诗人,所以他的边塞诗总有一种昂扬奋发的力量,一种战无不胜的气概。他擅长绝句,而绝句因为短小而容易流传,所以他的诗歌在当时就流传甚广,代表作很多。他的七绝诗,数量占到大唐七绝诗总数的六分之一。他的边塞诗,让读者感到的不是战争的残酷,而是对敌人横扫一切的蔑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对胜利的信心。他写了很多组诗,这首《出塞》就是组诗中的一首。全诗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一句,明月、关口,是边塞诗中常见意象,但王昌龄加上秦汉,立刻给一个死物赋予了历史沧桑感。同样的明月、关口,从秦汉以来就有,事实上就是说,战争也是自古就有,是人类避免不了的经历,所以保家卫国的战士也是自古就有,这是人类的宿命。此句一出,战士的戍边自带使命感,而且是人类有史以来就有的使命。在历史的长河中来看我们将士的戍边,是人类永恒的需要,什么孤苦凄凉,什么生活困难等等也就无足轻重了。借用秦汉两个朝代,还有一个用意。秦汉是中国历史上武力强盛的王朝,这句诗也寓意我们守边的将士,如同秦汉时候的虎贲一样英勇无敌。第二句更是畅快,虽说是戍边,人无法回来,但在作者眼中,我们不是戍边,而是进攻,是去消灭敌人建功立业。电视剧《亮剑》之所以打动人,就是因为在李云龙和他的部下看来,所有的战斗都是进攻,任何挡在面前的人都是要消灭的对象。我们是狼,面前的敌人都是我们嘴里的肉。哪怕我们只剩下最后一个伤员,也绝不退缩,该进攻就进攻,宁可倒在冲锋的路上,倒在敌人的剑下。战死,失败,不丢人,丢人的是不敢战斗。王昌龄的这句诗,不是说万里戍边,而是说万里长征,就有了和李云龙观念共通的妙处——我们不是去防守,而是去进攻,去消灭敌人,这是战士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战士的英勇。第一句是时间,第二句是空间,一下子将眼前实实在在的边塞虚化成了时空中的一个点,人在时空中总是渺小的,所以生死何足道哉,只有我们的战斗精神,我们不屈的意志,我们打败敌人的决心,必然将闪耀整个时空,这就是英雄的乐观主义精神。别人或许会写边塞生活很苦,但在王昌龄看来,那些困苦都不算什么,因为我们的将士是为国家、为历史负责,是壮志凌云的去消灭敌人,保卫国家,去完成国家和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三句的龙城飞将,一般理解为指李广,飞将军嘛。也有说指卫青的,因为卫青扫荡了匈奴的都城——龙城,这里的“飞”,是指迅疾如风,是说卫青扫荡龙城的势不可挡。李广,个人能力超强,名气很大,但一生战功不彰,在以战功论英雄的汉朝,始终不能封侯。这也难怪,在他那个时候,大汉王朝对匈奴,都是采取守势,匈奴来去如风,汉朝军队能够抵挡住敌人进攻就是胜利,压根没想过歼灭敌人,而那时候的军功制度又是看斩首敌人的数量,所以李广功劳不显。在汉武帝时,改变了战法,让卫青、李广等四人,各带一万人马主动进攻匈奴,其他两路都不敢深入大漠,浅尝辄止,无功无过;李广名震匈奴,但也被名声所累,匈奴重兵对抗,结果飞将军大败,自己还被抓住,是凭借个人的勇武逃回来的。只有卫青,当时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皇亲国戚,没人在意,也没遇到重兵抵抗,于是他一路顺风的扫荡了当时匈奴的都城龙城,抓获了不少匈奴贵胄,取得大胜。卫青的大胜有运气成分,但他敢于深入虎穴,在大漠上纵横千里奇袭王城,这种勇气,这种前无古人的尝试还是令人称道的。自此之后,卫青包括后来的霍去病,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进攻代替了坐等挨打的防守,最终横扫漠北,迫使匈奴远遁,彻底解决了匈奴问题。他们的军事实践完美证明了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我赞成诗句中的龙城飞将是指卫青,因为从全诗的基调来看,大唐的勇士们是万里长征,是主动进攻,这才是汉唐应有的气度,而李广只会防守,不符合全诗基调。有了卫青,胡马焉敢来?其实已经不是他们来不来的问题,而是我们去不去的问题。大唐当时可能没有卫青这样的将领,所以才会戍边,才会防守,但在全诗昂扬的志气之下,让我们相信卫青总会有的,防守是暂时的,总会有一天,会有龙城飞将带领大唐士兵,横扫敌寇老巢,让敌人远遁。
   读王昌龄的诗,犹如在听让人热血沸腾的进行曲,感觉战争并不可怕,就是进攻,是打败敌人,是横扫敌人。所以说,他的诗是大唐盛世的战歌,催人奋进。他有很多作品都有这样的特色,如“不破楼兰终不还”、“已报生擒吐谷浑”、“单于破胆还”之类,都让人热血沸腾,平添了上阵杀敌的勇气。这是王昌龄的特色,更是大唐通过王昌龄传出的横扫一切永不屈服的声音。在中国历史上,汉唐永远是最令国人自豪的,汉朝有了“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庄严宣言,唐朝有了王昌龄的豪气战歌,这正是中华民族的自信自强,是我们骨子里的骄傲和不屈。我相信,大唐的战歌必将照耀千古,今日的我们会吟诵着历史的战歌,走向未来的辉煌。
   次韵一首,致敬古今虎贲勇士:千军万马在雄关,勇士出征未想还。大漠纵横凭壮志,汉家将帅勒燕山。
  
   (原创首发)

共 20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赏析以王昌龄《出塞》为核心,深入剖析了这位“七绝圣手”诗歌中的盛唐气象以及边塞豪情。文章从诗歌的意象和字句的运用作为切入点,解读“秦时明月汉时关”如何借秦汉之名赋予明月和关口以历史的厚重感,进而将戍边升华为人类永恒的使命;“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以“长征”替代“戍边”,显现出主动进攻的昂扬斗志,同时把时空的跨越和英雄主义精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对“龙城飞将”的考据中,通过对比李广防守为主的战绩和卫青奇袭龙城的壮举,结合全诗的基调,有力地论证了“飞将”更可能指卫青,展现了大唐勇士横扫敌寇的豪迈气魄。文中还串联了王昌龄其他“不破楼兰终不还”等名句,印证了他的诗歌作为“大唐战歌”的独特魅力,揭示了汉唐精神中“虽远必诛”的不屈不挠的自信。文章最后以一首次韵诗致敬古今勇士,把古典豪情和当代精神关联起来,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王昌龄的诗歌跨越千年的感染力。美文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浪花,期待更多精彩。【浪花诗语编辑·贝拉迪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21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贝拉迪迪        2025-04-20 19:24:12
  通过读吴老师的这篇佳作,对边塞诗歌又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吴老师博古通今,令人钦佩!愿老师精品连连,助力浪花蓬勃发展!敬茶问好!
往事不回头,余生不将就!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