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宁静】活着的古城(散文)
一
我站在巍山县古城游客中心的大厅里发怔,没看见一名工作人员,也没看见我和妻子之外的游客。从服务台上自行取了一份“巍山古城旅游地图”,便沿着冷清的街道向前走去。心里只犯嘀咕,难道是踩坑了?
我和妻子一年内多次到过大理,今年三月再次来到大理,但大理的天气不给力,总是阴沉沉的天。没有蓝天白云的洱海,韵味要大打折扣,我俩便决定去大理县城转转。去哪里?妻子说下关这里许多饭店都挂着“巍山小吃”“巍山耙肉米线”等招牌,不如就去巍山吧,即便没有啥看点,还能满足一下味蕾。巍山县城距离大理下关有五十多公里,也通了高铁,但上午没有高铁班次,我们乘坐小客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巍山县城。
巍山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彝族回族自治县,别名叫做“蒙化”,汉族、彝族、回族、白族、苗族、傈僳族等民族约三十多万人生活于此。巍山古城历史悠久,是唐代南诏国的发祥地,清代时曾御封“文献名邦”的称号,这些足以说明巍山的历史地位。古城之所以略显冷清,大抵是人们被“苍山雪、洱海月”所吸引,更喜欢在洱海之畔品味“风花雪月”,难得在古城里寻古探幽,在沧桑中觅得岁月痕迹。
古城呈现棋盘式格局,中轴是约两公里长南诏古街,自南向北,纵贯全城。二十五条街和十八条巷构成小巷小街,像鱼刺一样沿古街两侧向外延伸,青石铺就的路面泛着幽暗的光。手中的导游手册写着,这条石板路铺就在明万历年间,此时游人们穿着各式各样的旅游鞋、休闲鞋,从青石上走向六百年前的老旧时光。
巍山古城的发展得益于茶马互市的兴盛。巍山在古时候地处要冲,商贾云集,人气很旺,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南来北往、西进东出的马帮汇聚于此,人吃马喂地歇脚休整,渐渐带动了当地商业的繁荣,可以说古城是马帮踏出来的城镇。到了明朝,朱元璋大力推行军屯制度,“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将士极其家属随之从中原移民过来,种田吃饭,盖屋遮蔽风雨,巍山古城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
此时,我们已经走到了古城“西门吊桥”处。逼仄的巷道旁矗立一座座古旧的老宅,青石砌筑墙基与外抹白灰的夯土或土坯墙,构筑起“青白相间”的视觉效果,白灰脱落处赤裸着黄色的土墙,人字斜屋顶上青瓦覆盖,檐角微翘。这些老建筑就像上了年纪的老人,衣着古朴,老态龙钟,相互搀扶着从明清时代走来。
我站在路边用照相机拍摄老宅子,却发现闪避不掉时代的印记。青砖土墙黛瓦下,总是停放着一辆辆崭新的摩托车,或是紧贴着墙根停着小汽车,而且从巷道上方一辆接一辆的摩托车驶过,后座上载着穿校服的孩子。我看下手表,临近中午,估计这是接孩子下学,穿过古巷,而后回家。
拐过一个街角,我们走到了古城南街,一路向北走去。这个时候,街道上已经有了一些游客,但比起一些商业化的古城,人流还是相对较少,也没有常见的网红打卡地。作为古城,临街一层理所应当的都是店铺,但是在巍山古城很少有那种特别指向游客的店铺,大多数店铺是为古城居民服务。在这样寸土寸金的街巷上,旧宅老屋里不单有刻碑店、裁缝铺、理发铺、香烛店、土菜店,甚至还有修理家用电器、配钥匙的店,弥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显然巍山古城尚未被过度商业化,而是自然延续传统生活习俗,是一座仍在“呼吸”的古城。
古城原本就是人居的地方,世代传承,生生不息。但也不可否认,一些地方非常重视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便将居民迁出,按照所谓“艺术”的眼光,最终把古城弄成了“博物馆”“展览厅”,人家自娱自乐的民俗节日被舞台化,成了“非遗”表演节目,少了人间烟火气。
巍山古城不仅留住了历史风貌,也延续了古城的生活气息,人们没有刻意在乎古城的老旧,淡然地生活在古宅中,过着尚未被旅游吞噬的日子,当下的生活与历史的厚重相互交融,虽然冷清,却是安然、自在、真实。
二
由南街向北街走,两旁的老宅子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融合着中原建筑的特点,土木结构,人字坡顶,青瓦覆盖。黄褐的梁柱、雕花的窗棂、门扇泛着一层油亮,好似岁月风雨盘磨出来的包浆,看上去晶莹圆润,触碰却质地硬朗,散发着古韵陈香。
迎面就是星拱楼,又称文笔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的钟鼓楼,是巍山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建筑之一,高耸于古城中心,见证古城古往今来的变迁。亭阁式两层楼重檐歇山顶,红墙黛瓦,四角飞檐高高翘起,挺拔俊秀,玲珑剔透。下层东西南北四面贯通,门洞券顶分别悬挂“瑞蔼华峰”“巍霞拥鹤”“玉环瓜浦”“苍影盘龙”匾额,描绘的是巍山古景,耐人品读。古城人任选来路归途,从星拱楼下自由穿行,往来古城各个角落。当然,也可以像我一样踌躇在阁楼下,赏廊檐上悬着的匾额,倾听铁马风铃叮当作响。或者就像古城里那些老者一样闲坐、闲谈,抽一袋水烟,任由淡淡青烟缭绕于苍苍白发上,然后舒展黝黑的面容,再微笑着聚起深深的皱纹。
星拱楼是古城的中心,也是四方街的所在,巷道里便有摆地摊的居民售卖菜蔬。沿小巷两侧席地而居,地瓜、土豆、青菜一样一样接龙似地排开,卖菜的大多是身遭民族服装的老年妇女,也不吆喝,更无反复播放的小喇叭。妻子对逛菜市场情有独钟,一路走着看着,也不问价,也不买(买了也做不了),只倾情于瓜果蔬菜的鲜灵,和卖菜人的闲淡。我却对横架在小巷上的一座阁楼所吸引,阁楼不大,非常陈旧,似乎有一场大风暴雨就能摧毁它。阁楼墙面钉着一块牌子,应该是对这一古建的文字说明,可惜字迹已不清晰,没看出个所以然来。
我对妻子说,既然都逛了路边菜市场了,干脆就去小吃街逛逛,顺便吃午饭。这条街上汇聚了南北方饮食风格的特色小吃有三百多钟,一根面、稀豆粉、烧饵块、烤乳扇、米线、米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我们闻着肉香,各自点了一份耙肉米线,别看是小吃,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选用巍山的乌骨猪肘炖肉、熬汤。我并不认识乌骨猪啥样,但那肉酥烂喷香,真的是味道好极了。
自古以来,坊间就有“玩在大理、吃在巍山”的说法。虽然巍山美食没有进入“八大菜系”,但饮食文化深厚,体现了“小吃大艺”的深刻内涵,与巍山的历史一样悠久而漫长,令人回味无穷。
三
吃饱喝足后,接着从星拱楼前行,就进入了南诏古街的北街,继续在青瓦厦子、马头墙、板壁雕窗下徜徉,用目光触碰鳞次栉比古宅旧屋,用心感受斑驳沧桑中透出的悠悠古意。
一座四柱三门的牌坊立在路中央,这是进士坊,是为万历丁未(1607年)进士、四川重庆府巴县知县陈于宸立。在我的印象中巍山古城牌坊很少,大约只有此一处,但巍山古时候的教育成果令人赞叹。早在南诏时期,南诏王就劝民习读汉书,到了明清时候更是人才辈出,二十多位进士,二百多文举人,三十名武举人,还有五百多贡生,共同擎起了“文献名邦”盛名。
古城重视教育,可以从众多的书院社学管窥一斑。除了文庙,还有明志书院、文昌书院、文华书院、育德书院(南社学),伫立在古城的街巷里。一个规模并不算大的古城,能有四大书院,令人叹为观止。
走走停停,这看看、那瞧瞧,我和妻子觉得有点目不暇接了。徐家大院、苏家大院、刘家宅院、施家大院、柯家大院,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有一家梁大小姐宅院。可惜梁大小姐家门紧闭,未能一睹其庭院的精致。巍山民居建筑古朴典雅,古城内保存较完整的院落共有一百八十多座,若想全部看完,怕是需要些时日,我俩只好采用老办法“走马观花”。
古城不单是古建筑保存完好,吸引眼球的还有商铺中经营的传统手工艺品,如扎染、刺绣、木雕、银器等,每一件、每一样都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格,精美独特,展现来了古城丰厚的文化意蕴。我最喜欢龇牙咧嘴的瓦猫,这种以陶土烧制置于屋脊或飞檐上镇宅之物,原本是大理、丽江一带白族建筑的装饰,如今已经成为游客们喜爱的文创产品。脑袋硕大、双目圆瞪的瓦猫,带着浓郁的民族风,从屋檐上跳到人们寻常生活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拱辰楼终于立在眼前。我们在由南向北游览时,早就看见了这座来自六百年前的城楼,它像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高高伫立。拱辰楼是明代蒙化(今巍山)卫城的北门城楼,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是巍山古城的标志性建筑。重檐歇山式建筑,整个建筑用料粗大,更显气势雄伟、浑厚。
古楼南面檐下,悬挂着“魁雄六诏”匾,北面是“万里瞻天”匾,书法气势磅礴,浑厚有力。“魁雄六诏”四个字,见证了南诏征战六十多年统一六诏的霸业。“万里瞻天”匾则是清朝流官黄大鹤的履职宣言,见证了封建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施行特殊管理的历史往事。巍山古城的魅力正是在于人、建筑、文化的共生,是一代代巍山人书写在大地上的史书,一间陋室、一座宅院、一砖一瓦、一扇窗棂、一块匾额,都能触摸到跳动的历史脉搏。
可能出于文物保护的原因,拱辰楼没有对外开放,不能登楼,只能仰望。据说登上顶楼,向东看可观文华山层林叠翠,向南看可见巍宝山石塔高耸,向西看可望瓜江浩浩汤汤,向北看可视苍山积雪皑皑,古城人家,炊烟灯火,尽收眼底。可惜,我只能坐在城楼下遐思,想象那些波澜壮阔的景观。
五六个孩子在古楼下玩耍,不时响起无所顾忌的笑声。古楼对面茶馆里,喝茶的老人喝得慢条斯理,旁边民宿老板在门前挂上“今日有房”的牌子。几名挑担拎筐的小贩,忌惮地瞅着不远处两名穿制服的城管……古城并不冷清,它与我们生活的城市一样,延续着鲜活的生活气息,赋予古老文化别样的景致。
我们已经走到了北街的尽头,伫立在文献广场上。一七三六年,清高宗弘历御封巍山为“文献名邦”,时任蒙化掌印同知孙必荣非常开心,当即在古城北门外建起一座“文献楼”。一九五一年,关蒙公路通车时拆除,另建一坊称“群力门”,为纪念群策群力修通公路。我在惋惜“文献楼”被拆除的同时,也为“群力门”点赞,这是古城一段新的历史,不仅见证了古城沧桑巨变,也迈出了古城与时代同行的步伐。
结束一天的游历,我们赶到巍山高铁站乘坐高铁。“复兴号”列车风驰电掣,二十分钟后,我们回到大理市内。忽发奇想:这段路程,早年的马帮要走多少天?空间没变,时间却在改变一切,巍山古城就像一棵参天古木,从六百年年轮的树干上萌发新枝,迎接一个又一个绚丽的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