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星】家乡的乐章(散文诗)
摘要:家乡是挥之不去的记忆,那段弯曲的河流,那片肥沃的土地,那座无法翻越的大山,承载着过往,寄托着思念。原创首发
河流
一段美丽的传说造就了一条河流,河流弯曲如龙汆入乌江,我是否听到了那穿越时空人们拿着锣鼓响器逐龙的声音。
我生于斯,长于斯,更听于斯的故事长大。
春来流水汩汩,绿枝吐蕊;夏来风正水平,野草葳蕤;秋来鱼肥蟹美,枫叶残秋,冬来溪雪未消,晚柳条萧。
如今,我捡拾河床上一块坚硬的石块,是否聆到当年水流的声音,任他荡涤奔走留下的创伤,那一串儿时踩踏河流的跫音成为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的回忆。
土地
土地处在难得平地之上,一条弯曲河流硬生生地将它劈成两半,形如一张惟肖太极图。
从此,农人心中便升起了信仰和追求。
犁铧被土地摩擦的铮亮,水牛将黑色翻了过“碗朝天”,冬眠的害虫消灭在光天化日下,种子成长在土壤的襁褓中。
绿色长成了希望,农人那双望眼欲穿的眼神,透过了时光岁月,眼里是满满的金色。
小子入学了,女子出阁了,土地完成了农人一年的梦想。
山峦
山连着山,山外是山,山外还是山。
小时候,我问母亲,山外是什么?母亲说,山外是山。
我曾试图越过目之所及的大山,残酷的现实让我明白徒步的我是无法用脚步丈量大山的高度,山外之山只能成为我一生的疼痛。
我只能徜徉在大山的怀抱中,尽情地享受自然的馈赠,追随那群毫无羁绊的牛羊,把欢乐在山峦之中捡拾。
【编者按】这条被传说浇铸的河流,在文本中蜿蜒成液态的时空隧道。当"弯曲如龙汆入乌江"的河道与"锣鼓响器逐龙"的声浪相遇,远古巫傩仪式与当下记忆考古在漩涡中完成互文。诗人以河床石块为听诊器,试图捕获水流声中封存的四季密码——春之萌动与冬之萧索在石纹里交替显影,足音与涛声在记忆晶体中达成量子纠缠。土地在太极图式的裂变中显现农耕文明的原型。犁铧与水牛这对青铜时代的孪生子,在"碗朝天"的黑色幽默里解构又重构着土地伦理。种子襁褓与金色瞳孔构成的蒙太奇,将生命轮回压缩成农耕美学的两个特写镜头。当婚嫁与入学成为土地的抒情诗脚,乡土叙事便挣脱了汗水的咸涩,升华为带有体温的史诗。山峦的复调叙事最耐寻味。母亲口中的套娃式答案,将地理困境转化为存在主义寓言。那些目力难及的山外之山,既是具象的空间阻隔,更是代际传递的命运隐喻。诗人选择与牛羊共享山岚的语法,在岩层褶皱里收集未被规训的欢乐,这种妥协式的皈依,恰似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现代性变奏。若能在"疼痛"与"欢乐"的辩证中增添几笔存在的荒诞,或许能擦亮更多思想的磷火。全篇如青铜器般闪烁着原型意象的光泽,河流的液态记忆、土地的太极密码、山峦的存在困境,共同浇筑成三维的乡愁坐标系。当露珠在月光下结晶为未完成的乐谱,那些散落的农耕意象便在现代性焦虑中重新获得了咏叹的韵律。好文推荐欣赏!【编辑:燕双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