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星文学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星星】江山里的宜昌诗篇(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星星】江山里的宜昌诗篇(散文) ——一座城的三十年生长叙事


作者:爱莫问天 布衣,325.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31发表时间:2025-04-22 15:20:34
摘要:“千年此地江山里”,我的家乡宜昌——长江水系与大巴山脉、武陵山脉纵横交错,三十多年来,生活在此,也在最具象化的江山里,感受时光织锦,看见一首身处江山格子里的“人间诗篇”,也见证一幅幅斑斓多彩的“江山画卷”。

【江山·见证】【星星】江山里的宜昌诗篇(散文) “千年此地江山里”,我的家乡宜昌——长江水系与大巴山脉、武陵山脉纵横交错,三十多年来,生活在此,也在最具象化的江山里,感受时光织锦,看见一首身处江山格子里的“人间诗篇”,也见证一幅幅斑斓多彩的“江山画卷”。
  
   1.晨光里的经纬线
   当磨基山的雾霭刚褪,第一缕阳光已漫过绿萝覆盖的智慧社区。墙缝间游走的智能水脉,正以草木呼吸的频率滋养着窗台盆栽。水珠顺着琉璃般的幕墙滑落,在地面织就细碎的光斑——这些与晨露共生的光点,为慢跑的老人勾勒出从容的弧线。而三十年前煤屑的沉息,早已化作云端的淡灰色纹路,如今的风里,浮动着负氧离子与手冲咖啡蒸腾的水汽,于晨光里达成微妙的平衡。
   当滨江步道的智能地砖记录着早高峰的脚步频率,当穿校服的少年踩着光影跳跃而过,嵌入式传感器便将这串活泼的波形,与1995年码头工人的坚实足印,在数字长河里编织成城市的成长年轮。
   天下三峡,至喜夷陵。沿江而行,可见夷陵长江大桥横跨大江南北,眺望着嵌在西陵峡上的葛洲坝与三峡大坝,聆听着两坝一峡的传奇。文旅繁荣在宜昌,无限风光看夷陵。笔者所在单位,投资数亿元,积极开展矿山转型创业、发展富民产业,构建“景区+酒店”文旅产业格局,正在书写宜昌五星级酒店的新定义。
   在这里,历史的经纬绷紧成文旅古琴的琴弦,与长江钢琴的黑白键共同谱奏出古今交织的旋律,旋律回响,萦绕耳畔,经久不息。曾经的泱泱楚国传承了楚人的大气磅礴,曾经的兵家要地带动了中原的文化经济,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屈子精神,张飞点军擂鼓的震撼,陆逊火烧夷陵壮烈,还有昭君凝望家乡的叹息。
   在这里,自然景观光彩夺目。曲径通幽的南津关大峡谷、风光旖旎的三峡人家、气吞山河的三峡大瀑布、神奇美丽的清江画廊、旷野连绵的百里荒、一眼千年的古兵寨、诗词写就三游洞、独辟蹊径的三峡奇潭、原始自然的楠木林、金瓦银脊的镇江阁、巍峨连绵的巫山山脉、粗犷豪迈的喀斯特地貌,生动诠释着这方山水别具一格的风采和神韵,真正把地理人文艺术推向了极致。
   在这里,民族民俗赏心悦目。巴山青罗带,楚韵碧玉簪,峡江边的土家风情清淤启智,江水拍岸声、鸟鸣虫叫声、江风呐喊声交织形成的白噪音抚慰人心。薅草锣鼓、峡江号子、九佬十八匠等非遗民俗文化精彩纷呈,拉近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距离,打开了一条时光隧道,在对话历史中还原着曾经。
   西陵峡静默不语,长江依旧在远处流淌。但不再是唯一的刻度——那些闪烁在街角的充电桩、悬浮在商圈上空的无人机配送网、藏在老巷深处的非遗数字工坊,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多维坐标系。
  
   2.从锈迹到光轨的转译
   江岸之上,我仿佛看见九码头的缆绳勒痕带着经年锈迹,于透明树脂里结晶,凝成全息投影的银色脉络。1998年的抗洪影像在江雾中浮沉,年轻战士的身影与AR眼镜的微光彼此重叠,数据洪流将沙包的重量纺成光轨。漫步江边,我看见每个浪头都是时光的梭子,在防洪堤的竖琴上编织年轮的复调,让混凝土的裂痕成为历史的音孔,永远回荡着长江的潮声与号子的余韵,那声音里藏着岁月沉淀的温暖。
   儿时记忆中的九码头今非昔比,岸边零落且赋闲的锚桩锈迹斑斑,于古朴中历经江水的冲刷,不满了时光的印记。虽然没有了熙熙攘攘的拥挤,却能看见,太阳能智能座椅静立岸边,将日光揉成流动的电流。新能源货轮的钢铁棱线划过水面,将智飞号的无人驾驶拓印进内河航运,与江豚尾鳍的弧线达成奇妙的和弦,让数据的微光漫过曾经被缆绳留下勒痕的码头——那些深深浅浅的印记,如今都成了时光的眼睛,见证着钢铁如何学会与浪花共舞,见证着科技如何在江雾中,为未来的船舶锚定温柔的航向。
   漫无目的地沿江而行,葛洲坝的身影逐渐清晰,与三峡大坝相比,视觉上没有那么雄浑,甚至是稍显秀气,但同样作为国之重器,它当之无愧,暗流在坝底的诵经声见证着数十亿度电能的奇迹。远处看去,水涨潮落的痕迹妆点着船闸帮壁,可以想象,当年的建设过程中,钢筋咬着混凝土,混凝土又驯服了激流的漩涡。1971年开建,1988年竣工,可以想象,每颗螺钉都链接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风雷,那些肩挑背扛的指纹都在葛洲坝闸门的锈迹里呼吸。驶出船闸的货轮鸣响着汽笛,几十载春秋更替,时光的巨轮滚滚向前,发展的进程步步向新,为了进一步扩大通行量,提升三峡航运能力,三峡大坝二巷道与葛洲坝航道扩建工程规划的落地,并非“两坝”廉颇老矣,而是国之重器的提档升级。
   从远处看,葛洲坝下游的江面中心,隆起了一道脊梁,一只白鹭静静地立在脊梁上站岗,当另一只飞来换岗时,原先的白鹭才会振翅飞翔。
   当白鹭的翅膀掠过水面,我仿佛看见,倒影里的数据微光碎成星子,却在水天相接处,始终留着让潮痕与光斑重逢的空白。防洪堤上的苔藓与玻璃幕墙的反光彼此映照,如同远古石纹与现代屏显在云端同频,在我们心头共振。在我看来,它们都是沉默的见证者,在江水流过的每寸刻度里,刻下文明与自然彼此倾听的吟咏。
  
   3.像素里的烟火重生
   漫步街巷,二马路—红星路街区的霓虹换了柔和的光晕,暖橙色漫过骑楼雕花,将老字号的铁招牌衬得像块温润的老玉。拆迁时拆下的青砖被磨成粉末,重新烧制成带着旧纹的铺路石,砖缝里嵌着细碎的云母片,傍晚路灯亮起时,会在地面投下星星点点的光斑——那是时光在砖石里藏下的闪光密码。老店的门脸翻新了玻璃橱窗,却保留着二十年前的实木门框,穿堂风掠过新挂的亚麻门帘,卷着刚出锅的萝卜饺子香,混着隔壁糖画摊里熬糖稀的滋滋声,在檐角铜铃的轻响中,揉碎成市井的平仄。
   暮色渐沉,骑楼下的烟火气便立刻浓了起来。卖糖画的摊子换了电动转盘,老伯的手却依旧稳当,琥珀色的糖浆在LED灯板上凝结成江豚跃水的形状,孩子们举着糖画跑过,糖渣落在砖缝里,很快被新栽的耐候植物轻轻接住。
   凉虾摊位的霓虹灯很耀眼,与时俱变出了各种特色口味。老字号的招牌走的是情怀的路子,点一杯红糖口味,细细品尝,思绪纷飞:走街串巷的小推车是我们儿时放学后的期待,小推车上椭圆大肚的玻璃罐内壁凝着水珠,筛子筛下的米浆游成半透明的虾,铜勺舀起一勺置入搪瓷缸子,勺子与缸子磨擦中沙沙作响,记忆中这珍贵的零嘴,都是小心翼翼地小口抿嘬。红糖水渗入牙缝的甜,是奶奶棕树叶制成扇子摇出的风,凉虾非虾,却在舌尖摆尾。穿白背心的修车师傅修刚刚修好二八大杠,便把喝水的缸子往小推车上一搁,皱纹里漾着笑的老奶奶,舀起一勺晃悠悠的凉虾,修车大叔一口气饮尽,潇洒地一抹嘴,我在旁边看那凉虾游过喉咙,仿佛游成一条沁心的江水。
   吃一碗红油小面已成为宜昌人刻在骨子里的过早必选题,鱼肚白出现,江雾还在揉眼睛之时,一双双竹筷已搅动一城的呼吸,红油在青花碗底倾听着花椒粉的耳语,腾起的蒸汽模糊了女儿的眼镜片,却让老人们皱纹里的笑意更加清晰。
   老槐树的屏幕播到土家歌舞的片段,穿堂风掀起隔壁包子铺的布帘,新换的蒸汽炉喷出雪白的雾气,厨师往笼屉里摆放包子的手势,与三十年前并无二致,只是笼屉换成了节能材质,蒸出的包子带着更纯粹的麦香。科技像阵无形的风,吹过街巷时留下的不是突兀的改变,而是让每处角落都自然生长出新旧交织的肌理,就像砖墙上新刷的米黄色涂料,悄悄覆盖了旧海报的残迹,却在阳光斜照时,让那些褪色的图案若隐若现,成为时光最温柔的注脚。
  
   4.黑板到云端的和弦
   我生于宜昌,长于宜昌,小学至高中的求学也在宜昌。
   周末的清晨,突然想回高中校园看看。晨雾未散,教学楼的棱角正好位于我视觉的黄金分割点,将柔和的阳光切割出好看的灿烂。校门口的樟树新抽出的嫩叶在春季的晨露中蜷成卷轴,我总疑心班主任的身影将会出现。美好的期待,也仅仅只能是期待。任何人都躲不过时光这位小偷,我的班主任也不例外,想必您早已退休,正在家乐享天伦。
   重回三峡高中校园,让我记起了那年的同桌女孩。干净的素面长裙,干净的腼腆笑容,干净的清凉嗓音,还有一手娟秀且有灵气的字迹。你的笔尖能让我的目光折戟,你的笔下能生花,仿佛藏了整个西陵峡的美景。还记得,趁我不注意,你悄悄调换我俩课本时的调皮;还记得,看见你偷偷放进我课桌里那个苹果时的惊喜;还记得,你总把橡皮切成工整的立方体,一头的棱角上还残留着未擦净的函数公式,也许那不仅仅是一道公式,公式的一头连接着我对你的记忆,永远也擦不掉,抹不净。
   在校园中随意行走,我看见校园的红砖墙上爬山虎织出第三十道年轮。裂开的墙缝里依旧嵌着记忆里的半截粉笔头,与褪色的课程表残角叠成岁月的书签。而当历史老师抬手画长江走向时,粉笔灰簌簌落在2003年深秋我们刻在课桌上的铭文——那些稚嫩的目标大学的字迹,正透过玻璃罩与新贴的《生态保护倡议书》静静对视。
   实验室的木架上,手绘《白鲟图谱》依然压着泛黄的塑封边。生物老师翻开标本册,指尖掠过前辈教师用钢笔标注的洄游路线,忽然听见窗外少年追逐的笑声——与二十年前他们在煤渣跑道踢毽子的响动,同样惊起了香樟树上的戴胜鸟。当年钉在树干的铁皮信箱仍在,只不过投进去的不再是心心念念的明信片,而是学生们用蜡笔给退休老教师画的生日卡。
   暮色漫过窗台时,新建的校园展馆中,几代教师的影子在斑驳的墙上重逢:白发先生握着毛笔批改作文的背影,与年轻教师弯腰整理手工课模型的轮廓,被夕阳糅合成同样的弧度。不经意间,在校友栏中瞥见了妻子的名字,虽有一丝丝有她无我的不忿,但更多的是此刻在心底泛起的涟漪。
   当光阴漫过廊柱刻痕,粉笔变电磁笔,仍画着长江走向;煤渣跑道换塑胶跑道,操场上不变的仍是清亮的笑声。而窗台仙人掌新长的绒毛与三十年前的许愿瓶,则将在暮色里等待下一场春风。
  
   5.晨光里的光阴织章
   信步烟火深处,夷陵三巷的晨光总比别处早一步漫进菜市场。
   在嘈杂的吆喝声中,竹筐从三轮车滚落,一捆捆芹菜的绿渗进了地面本就凹凸不平的砖缝,这便是我儿时记忆中,夷陵三巷忙碌景象中的一帧。窘迫的家境,白鲢是我儿时对饭桌最大的期待,而鱼摊老板熟练地杀鱼技曾让我佩服地五体投地,一度成为我梦想拥有的技艺。特别是过程中那一枚枚溅起的鱼鳞,酷似银币,不时跳上老板的围裙。
   最能勾起我味蕾的是那一锅炖鱼。菜刀与砧板合奏出打击乐曲,一把洗净的小葱在乐曲中跳跃成一节节规整的葱段,与切块的豆腐一起,在乳白色的鱼汤中沉浮不停,汤面溢出的香气飘出儿时的火隆屋,飘出了堂屋,飘出了好远,一直飘到了三十多年后,飘进了我的记忆。
   如今的我,还是喜欢吃鱼,有时鱼瘾上头了,可以化身一连五天吃鱼的饕餮,但不同的是,尽管现在的做法五花八门,却再也吃不出那一锅炖鱼的味道。
   回过头看,三十年前的露天鱼摊在今年的改造中搬进了钢结构的智慧市集,玻璃钢顶棚过滤掉刺眼的阳光,却让黄柏河风自由穿梭。穿蓝布衫鱼贩的人力小三轮换成了新买小货车,穿上了另类制服客串着品控员,独特的烟嗓絮叨着三峡清水鱼的捕捞时间,时不时挥动的手臂,还有指尖划过的轨迹,与曾经的神仙湾码头工人在湿滑石板上踩出的脚印,在数据云端悄然重叠。
   在父辈的回忆中,攥着粮票排队的人们总盯着摊位上有限的鲜肉,如今雅斯超市玻璃冷柜里的食材按营养标签分类:五峰高山蔬菜带着晨露,神农标着区块链架散养蜂蜜溯源码,就连长江肥鱼也有了人工繁育的环保标识。穿碎花裙的主妇们不再为一两肉票算计,而是对着全息营养屏规划三餐——她们用手机扫码支付,硬币碰撞铁盒的声响已沉淀为历史的背景音,取而代之的是智能支付平台自动称重的“嘀”声,与远处货轮的汽笛在晨雾中汇成新的和声。
   这些曾在露天市集被汗水浸透的光阴,如今在智能温控的空间里,酿成了更醇厚的生活滋味。当人们踩着这些带着时光碎片的路面走过,鞋底与砖石的摩擦声,恰似新旧时光在耳边的私语——这里见证的并非颠覆式的变革,而是生活像长江水一样,在时代的河床里,带着泥沙与星光,温柔地流淌,持续地向前。
  
   6.未来,是在年轮里生长的光
   当江风掠过防洪堤,三十年前的防汛沙袋纤维与新栽的芦苇根系悄然缠绕,将往事的倒影酿成江水的年轮。那些曾被缆绳勒出伤痕的码头石墩,如今披着青苔与藤蔓织就的绿衣,在潮声中默数往来船只的航迹——1995年的铁壳渡轮与2025年的新能源货船,在同一个漩涡里留下相似的浪痕。
   夜色中的路灯把行人的脚步编织进江堤的年轮,青石板缝里钻出的三叶草托着露珠,每一滴都映着不同年代的灯火:煤油灯摇曳的昏黄,霓虹流泻的绚烂,以及此刻温润的仿古灯笼。当航标灯在远处次第亮起,1995年渡轮鸣笛的震颤正通过水波传来,与新能源货轮的电频声在江面共振,惊醒了沉睡的江豚——它们跃出水面的弧线,依然与三十年前老船长日志里描绘的轨迹完美重合。
   此刻的江面粼粼,如时光的鳞片,倒映着江边天然塔的尖顶与趸船上“中国海事”标志。它们隔着三十年晨昏对望,却共享同一种沉默的庄严。当最后一只白鹭掠过两种倒影的交界,所有见证者都读懂了江水的箴言:当时间在漩流中沉淀为河床,往事的星屑便化作浪花的鳞甲。三十载春秋不过是月光在潮线上轻轻一跃,而永恒早已在每道波光里,刻下传承的纹路,也画下了未来和梦想的模样。
  

共 530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江山里的宜昌诗篇》一篇以宜昌“长江水系与大巴山脉、武陵山脉”构成的江山画卷为背景。用五千多字的篇幅,六个章节,把宜昌的山水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乡愁往事等,非常完整和真实的表达出来。这篇游记最大的优点没有过多引用资料,而是以自己的所见所感,用娴熟的文笔勾勒出一座无法比拟的宜昌城。三峡、葛洲坝、98年防洪等有着浓郁时代和历史特色的事物,出现在本作品里,让人感受到一份严谨厚重。在欣赏这篇游记时,不由的对宜昌充满无尽的向往。【编辑:荧屏之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23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荧屏之旅        2025-04-22 15:21:32
  为这篇作品点赞,有着非常大的信息量!
回复1 楼        文友:爱莫问天        2025-04-22 15:23:57
  感谢老师编按,问好!
2 楼        文友:紫云朵朵        2025-04-22 20:37:50
  很有画面感的家乡作品,融进自己的情感,闪烁着成长的智慧,读起来是一种享受。家乡的变化,很难写。但我看到这篇散文时突然开悟,为我们如何写好“家乡美”作品提供了好的思路。感恩作者投稿星星文学社,为我们社团的繁荣贡献自己的才华。敬茶!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回复2 楼        文友:爱莫问天        2025-04-23 16:27:53
  感谢老师,问好,敬茶!
3 楼        文友:梅林臻        2025-04-24 09:08:14
  清晨拜读老师精心创作的《江山里的宜昌诗篇》优秀作品,一种心醉其中,情融其内的舒爽惬意顿然间扑鼻而而来,为老师精细优美的文笔和灵动传神的文字所吸引。再次致谢老师,感谢精彩分享!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