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买书“三备”(随笔)
原本没有什么喜好,退休后喜欢上了买书,原因很简单,不买书没得看。书买得多了,慢慢地也就总结出了一些买书应当遵循的原则:备读、备查、备赏。自己谓之买书“三备”,使买书具有了日常生活的意义,和写字、唱歌、跳舞、养花一样从阅读转变成了一种生活情趣。
“备读”就是买回来的书是准备阅读的。买书不都是为了阅读,但其中的一部分一定是为了阅读。现在“网读”是趋势,不论电脑还是手机,不论站着还是躺着,都可以阅读。但对退休者来说,网读实在是一种痛苦。
痛苦的缘由不止一点,首先是对眼睛不好,估计不少人都有过切身的感受。其次是网上的东西错误实在太多,即便是权威的官方网站,也不敢相信其权威性。到今天为止,在网上读过的书,90%都有舛错。因此,读了网上的书,还必须找原著去核对谬误,就多费了很多精力。再次是网读有一种被戏弄的耻辱感,读着就会跑出一条裸体的广告,读着就会忽然回到了首页,读着就被没电中断,读着就提示你来一次认证,读着就没了下文……这些都会破坏读书的心情,甚至打断读书的思考。
最重要的是网读没有纸墨的香气,不容易把文气融化到精神之中。同样一本书,网读就好像喝添加剂勾兑的饮料,而纸读则像品味明前龙井。享受的过程和味道完全不同。这比喻虽然不够恰当。
不屑于网读,自然就会钟情于纸读。钟情纸读,就需要买书。买书的次数多了,时间长了,竟然和抽烟一样也会上瘾。逐渐发现,买书不再完全是为了阅读,而成了一种嗜好,这也是网读无论如何不能有的收获。
我曾为了阅读,以不菲的价格买过一套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莫言文集》。激起我阅读莫言兴趣的是经常在网络上、小报上看到不是批评而是谩骂莫言的段子和文章。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鲁迅,那时的鲁迅就是一个天天被骂的主。在文学界被骂的人一定有被骂的资格,这种资格不是一般的作家可以拥有的,是其作品能量赋予的。作家的作品也如同人品一样,有“要么流芳千古,要么遗臭万年”的结局。我很想知道人们为什么骂莫言,好歹也是茅盾奖、诺贝尔奖的得主。买回来就开始认真阅读,特别是《蛙》,读了两遍,想从中搜寻一些答案。读完后陷入了小说的沉思,就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答案没有找到,倒是被莫言折服了,莫言获奖确有获奖的文学功力和思想境界。我说的“思想境界”是个“文学思想的境界”,不具有政治色彩,也不是为作家脸上贴金,对莫言这样的文学巨匠,普通人没有为他贴金的必要,也没有贴金的资格。不过读了《蛙》之后,还是很欣慰,因为“我认真读完了中国第一位诺奖作家的作品”,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这是应有的阅读仪式,应有的对祖国文学的尊重。
为了阅读还买过一套广州出版社的《金庸作品集》,从中结识了一批武侠人物。读金庸就是为了读小说,金庸的小说中有人性、有邪恶、有历史、有趋势,当然也有血淋淋的政治。金庸用小说的语言阐释逻辑学和哲学,调侃历史和人性,荒诞不羁变成了读者真实可信的精神寄托,这种小说的意义,作家的境界终于让我倾服。
对于一个退休者来说,这些“意义”“境界”一类与阅读虽然有关,但并不太大,也或微乎其微,更重要的是读金庸的小说能够引人入胜,你永远不会知道故事情节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人物命运会何去何从,他总是吊着你阅读的胃口,让你废寝忘食。每读一本,都能再次体味青少年追逐“闲书”的亢奋。退休之后能通过阅读小说找回童少年时期的感觉,更快地打发不用上班省下的时间,这样的阅读意义非凡,正好弥补晚年没有爱好的缺陷。
为了查阅资料而买书,我谓之“备查”。前两年心血来潮,想翻译一下《列子》,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列子》中有很多论述和故事出自《庄子》。“舜问乎烝曰”是《列子•天瑞》中的一段。注释中说出自《庄子》,就想看看是一种怎样的“出自”。于是买回了《庄子》,在《知北游》中找到了这段话,对照发现,“烝”字在《庄子》中作“丞”;“食不知所以”作“食不知所味”;“天地强阳气也”作“天地之强阳气也”:“又胡得而有邪”作“又胡可得而有邪”。《庄子》买来不是为了阅读,而是为了查阅,查阅的结果是坚信了庄子和列子都是“道”上的人物,他们的观点在某些地方,竟然完全相同。
日常生活中需要查阅的东西也不少。一位朋友让我关注一下老家“莜麦”一词的出处。一般的资料,特别是志书资料,“莜麦”一词基本都出自清朝中晚期。最早的是乾隆《万全县志•卷之三•物产》中提到万全谷属类作物有莜麦,和黍、蜀黍(玉米)、胡麻、豌豆、蚕豆、荞麦等并列。乾隆版《万全县志》就是买回来备查阅的。
关于“莜麦”一词在网上查阅资料时还发现了这样一段话:“(莜麦)是边塞生活的象征。在北方游牧与农耕交界地带,莜麦是军民的重要口粮。古诗文中常以‘莜面风雪’形容边塞艰苦,如清代诗人查慎行有‘莜麦花开霜叶红,朔风卷地马嘶空’之句。”这一发现让我如获至宝。因为坝上的莜麦几乎没有直接出现在古代诗人的诗赋之中,一般的都是用“燕麦”“裸燕麦”或“麦”这样的概念。《诗经•生民》“麻麦幪幪,瓜瓞唪唪”中的“麦”,就是麦类的总称。如果查慎行这样著名的诗人直接使用过莜麦一词,这不仅具有文学意义,更是直接把“莜麦”的名称定格在了清初康熙年间。意味着这可能是“莜麦”一词最早的出处。同时也能证明“莜麦”一词在植物学上的独立地位。
查慎行的诗都收在他的《敬业堂诗集》中,这部书一般的图书馆没有,在网上也查阅不全,更难以查阅到是否使用过“莜面”一词。于是购买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敬业堂诗集》,可惜的是,其中没有查阅到“莜面”一词。类似此类书籍,不是为了查阅资料,是不会去认真阅读的。
最后一点就是备赏,这一类的书,买来不是为了阅读,也不是为了查阅,而是为了把玩和欣赏它的外在形式美。书是人类用来记录知识、思想以及各种成就的工具,也是人们交流思想,学习知识,承继经验的重要媒介。这是人们都熟悉的书的属性。除此之外,书还是一种可以欣赏的艺术品。
古籍的收藏意义和价值自不待言,据说宋朝印刷的一部韵典《礼部韵略》拍卖出了2600万人民币的天价。就是现在,国家图书出版社出版的仿古线装《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一函六册也卖到了1500元左右。对于普通家庭都只能望书兴叹了。不过唯美价廉,具有艺术水准的一些书籍对普通人依然具有购买欣赏的意义,很能够为购买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我买过当代出版的成套的连环画,也买过“一寸书”“一页书”“竹书”“木板雕刻封面线装书”以及“普通线装书”。连环画是童年时期的记忆,现在欣赏,就是艺术品。几块钱一本,不仅能阅读故事,还能欣赏到几十上百幅的绘画作品,怎么算,都是性价比很高的买卖。线装的一寸书大小不超过一寸,每一本还配带一颗玉珠,放在手心里,一部《道德经》或《论语》就被轻轻托举起来,令人爱不释手。一页书是一张纸折叠而成的书,打开来像一把折扇,满满的书香气。竹书是竹简穿起来的书籍,捧在手里,哗啦啦的响,关掉电灯,坐在蜡烛前,绝对可以感受关公秉烛读《春秋》的氛围……这些都是赏书的乐趣。
买回来备赏的书,再配以书签、藏书票和钤印,就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小系统,其雅致程度和陶冶情操的意义一点不比玩核桃、手串、玉件逊色。
2025.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