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宁静】在大理拣拾老时光(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宁静】在大理拣拾老时光(散文)


作者:小猪她爸 探花,12839.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1发表时间:2025-04-24 10:55:16
摘要:今年三月当我再度到访大理时,便去了一些鲜有游客造访的“小众”景点,像一个寻宝者拣拾一些藏在岁月深处的老时光。

【江山·见证】【宁静】在大理拣拾老时光(散文) 云南大理不单有风花雪月的唯美意境,还有着厚重的历史文韵。石器时代的事就不多言了,唐时的南诏国,宋时的大理国,金庸《天龙八部》中那个帅气多情的大理国王子段誉,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理厚重的古韵,靠我一支秃笔不可能写尽写满。今年三月当我再度到访大理时,便去了一些鲜有游客造访的“小众”景点,像一个寻宝者拣拾一些藏在岁月深处的老时光,记录点滴,略表一二。
  
   一、凤阳邑,苍山下的幽幽古道
   从大理下关前往大理古城方向,通常都是走人民北路。路过苍山佛顶峰下时,总能看见路边矗立一个高大的门楼,上书三个大字“凤阳邑”。我喜欢这个村名,令人感受到“丹凤朝阳”带来的愉悦。
   后来,在网上看到不少年轻人说,村里是电视剧《有风的地方》取景地之一,依靠在斑驳木屋的窗子前,可以拍出与演员刘亦菲同款照片。于是,在一个晴朗的上午,我决定去凤阳邑一游。当然,一个糟老头子不会赶时髦,拍啥与刘亦菲同款的照片。我去这里,为的是走一走一条不足两公里的石板路——滇藏茶马古道的一段。
   沿着村路走不到十分钟,就把人民北路上的车水马龙甩在身后,走进一片幽静。我来得比较早,年轻人还没来打卡,村子似乎也没完全醒来。宽不盈尺的青石泛着乌亮,一块接一块地铺展开来,蜿蜒向前。石板上一个个凹进去的圆形坑,比成年人的拳头还大,深浅不一,这是马帮踏过的岁月痕迹——马蹄窝。古道全长约一千九百米,宽约三米,坑洼不平,人走其上便深一脚、浅一脚的,仿佛沧桑历史碾压的深深痕迹,一路从遥远的汉代走来,走过南诏国的风雨,走向传奇与艰难交织的时光深处。
   古道由北至南,像一条泛白的绸带挂在半山腰上。古道两旁,错落着低矮的老屋旧宅,石砌的根基,土砖或夯土垒起墙面,粗大的檩子支撑起斜坡屋顶,青瓦覆盖,屋檐微翘,真的是“依山居上,垒石为室”。大多数民居显然是经过加固装修了,虽古旧斑驳,但看上去非常结实。也有个别土屋石房经不住岁月的侵蚀,坍塌成一堆碎瓦砾石。
   道旁有一些石凳和铺台子,这是早年马帮歇脚的地方,如今成为村民摆摊售卖土特产和文创产品的摆台。这个时候,随着游客一波波涌来,老街也热闹起来,村民们开始忙着手中的生意。几位上了年纪的妇女售卖的草帽吸引了我,麦秸秆编织成一顶顶别致的草帽,花色品种多,价格便宜。因为早年草帽交易盛行,这里还被叫做“草帽街”。一顶顶草帽编织得快成艺术品了,这是当下游客精致生活的追求,而在古道上马蹄声咽的老时光里,草帽是马帮人遮阳避雨的需求,仅此而已。
   我很快走到古道的南端,顺着台阶上到一处缓坡处。这里有两座小庙,没见什么香火,却是格外清幽。刚从庙里出来,就碰上一位“扫地僧”——正在扫地的一名老年男。他与我寒暄两句,竟拉着我要给我讲讲茶马古道的由来。
   他上来就考我一下:“你知道茶马古道的起点在哪里吗?”还没等我回答,他接着说:“告诉你吧,是昌都。”我一脸疑惑,他又说道:“这条茶马古道是大理唯一保留下来的古道。”接着,他便滔滔不绝,可惜地方口音太浓重,大部分我都没听明白。我想纠正他的口误,见他一脸开心的笑容,最终没有出口。
   滇藏茶马古道是西南地区一条商贸通道,以茶叶、马匹、盐、药材等物资交易为核心,连接云南与西藏,并延伸至南亚地区。“滇”不就是云南的简称吗?这条古道的起点当然是云南了,差不多就是从西双版纳、普洱出发,向北经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昌都、林芝,最后进入西藏的拉萨。昌都都快到终点站了,怎么会是起点?
   再者说,大理作为茶马互市的重要节点,马帮走过的路有很多,保留下来的古道可不止凤阳邑这一条。后来,我在大理的祥云县、弥渡县、剑川县都走过茶马古道。虽然他讲得不十分准确,但他能向我这个外乡人介绍茶马古道,足见古道在他心中的分量。这好过那些把凤阳邑说成世外桃源的荒谬,也好于只在古屋旧宅前拍刘亦菲同款的无聊,历史需要传承,文脉理应延续。
   茶马古道是奏响在高原上的壮歌,古道漫长,岁月艰辛,繁华难得。千百年来,马帮无心观赏苍山雪、洱海月,他们要翻越横断山脉的崇山峻岭,淌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急流,还要爬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白马雪山、梅里雪山,途经深谷、密林、高原,甚至把生命和鲜血洒在这条世界上最危险的商路上。西出的驮着烟丝、茶叶、丝绸、缎匹踏入异国他乡,西进的驮着棉纱、翡翠、玛瑙、白银回归故里,年复一年,驮出巨富大贾,驮出商业传奇,构建起一条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中国的国门并不是一直封闭的,藏在大山深处的古道,正是打开国门的一条通道,是民间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见证。
   现在,我从古道南端向北走去。注目一扇扇老旧的木门、雕花的窗棂,抚摸斑驳陈旧的土墙,踩着被千百年风雨和马帮磨砺的青石,心潮澎湃。当我们喜见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时,当我们目送欧洲专列驶出国门时,都应该向这样一段青石铺就的古道致敬!
  
   二、将军洞,斜阳胜景下尘封的故事
   去将军洞一游,不是我的主意。我计划在下午去龙尾关遗址游览,妻子却说客户经理推荐去将军洞看看。查一下导航,从将军洞走下去就是龙尾关,非常顺路,便打车来到将军洞。
   将军洞位于大理市下关镇的上村,坐落在苍山斜阳峰山麓,也是苍山公园的所在。进入公园,迎面是一座庙宇,并没见什么山洞。询问工作人员得知将军洞在半山腰上,考虑到需要爬一段山路,遂放弃去山洞,在将军庙四下转转。
   庙前建有一座高大的石坊,上刻“斜阳胜景”四个大字。牌坊之后一棵超级粗大的榕树,据说这树已经活过千年的岁月,却看不出丁点沧桑,反倒葳蕤繁茂,如同华盖。庙宇为三进的院落,整个建筑群呈现浓郁的白族风格,歇山顶屋檐上翘角飞天,门楼雕龙画栋,气势宏大,十分壮观。
   我和妻子对寺庙兴趣不大,这与有神论、无神论没有关系,只是觉得今生的事情还没做完,何必操心来世?来都来了,当然要进去转转,心里琢磨这庙里供的是菩萨,还是弥勒?抬头看见大门正中悬挂的匾额:唐李公之庙。唐李公?莫不是唐朝李宓将军。原来,将军庙是白族本主庙,供奉的本主神正是唐将李宓。一段尘封的故事,泛上心头。
   这故事得从一千四百多年前说起。当时的云南有许多部落,彼此征战,有点像中原大地上春秋战国时期。混战中,其中一个部落在唐朝的帮助下,建立起一个西南最强大的王朝“南诏国”。在巍山古城的拱辰楼上就悬挂一块“魁雄六诏”的匾额,四个字见证了南诏征战六十多年统一六诏的霸业,南诏皮逻阁被唐朝封为云南王。南诏虽然强大,但大不过雪域高原松赞干布掌控的吐蕃王朝,更大不过李世民掌控的大唐帝国,所以南诏从建立到消亡,都是摇摆在两个强者之间,忽左忽右,与大唐的关系也是忽冷忽热。
   天宝九年(750年)皮逻阁的儿子阁罗凤继位,成为新一代云南王,种种原因,他在这一年发兵“谋反”。至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朝发动了三次大规模战争试图消灭南诏,但均以失败告终,史称“天宝战争”。战后,南诏归顺吐蕃,大唐陷入“安史之乱”。简单地说,这期间李宓率军七万人进攻南诏,全军覆没,一说李宓被俘,一说李宓投河自尽,总之李宓是死掉了。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我也就没有太多疑惑了。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上征伐太多,这不过是其中一段历史故事而已,是非功过早已灰飞烟灭,只留谈笑间。但眼前将军庙令人称奇,不管怎么说,李宓都是外来征讨的敌人,敌人死后却成了庇佑南诏子民后裔的神灵,这大概就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力量吧,宽容、大度、包容的民族性格会泯灭仇恨,让一切祥和起来。
   这座始建于明末清初将军庙据说非常灵验,当地流传着许多李宓将军死后显灵助人的传说,因此香火很旺,许多当地人前来烧香许愿,求将军庇佑一生。既然此庙不归佛祖管辖,供品也就不限于水果了,鼻息间便闻到一股肉香。扭头看见来祭拜的人双手捧着个大托盘,托盘里摆着一个烀熟的猪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将军庙旁边,有山泉叮咚作响。一些当地人拎着大桶小桶的,来这里打水,用来煮茶,下关山泉煮下关沱茶,一定是香醇的。听当地人说,将军庙最热闹的时候是年三十的晚上,来山上祈福的人络绎不绝。到了中秋节,这里还有热热闹闹的庙会。怪不得那位经理推荐我们来将军洞一游,这里是大理人生活的日常,接地气的烟火最抚凡人心。
   站在观景平台上,俯瞰山下,下关全貌尽收眼底。大理市内的建筑大多为白色(白族民居特色),鳞次栉比,高低错落,在阳光下反射着耀眼的光。大理就是这样,一会儿让你陶醉风花雪月的浪漫,一会儿把你拉回古道沧桑的时光,再一会儿又把你带到当下的现实中。
  
   三、龙尾关,历史与现实的奏鸣
   龙尾关也叫下关。由于大理古城名气太大,在大理州若是只提“大理”二字,当地人很容易误解为“大理古城”。那么,通常所说的大理市内在哪里呢?就是下关。
   从将军洞顺着坡路一直向下,经过一座文庙和一座普济寺,出小巷就到了中丞街,一条窄窄的、古拙的老街,龙尾关便翘角飞檐地伫立在不远处。我和妻子并不急着去一睹龙尾关的真容,而是沿着石板路慢悠悠地闲逛,注目街巷两侧古旧的民居,像是浏览一幅泛黄的历史册页,翻阅一页南诏故地的残垣旧影。石板路如同岁月盘磨的玉石手串,透过一层包浆般的润滑泛着清幽的光亮。依着山势垒起的老屋并不高大,红土墙撑起青瓦顶,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敦实汉子,闲坐在阳光下,用轻掩着的木门木窗,看着人来人往,世事变迁,门楣上“耕读传家”的匾额似在叙说过去的时光。
   龙尾关实际是南诏时期龙尾城的南大门。一千二百八十二年前,南诏王皮罗阁完成统一“六诏”的霸业后,将都城从根据地巍山转移到“太和城”,也就是“凤阳邑”那边。皮罗阁的儿子阁罗凤继位后,在苍山一北一南修筑了“龙首城”(今喜洲上关村)和“龙尾城”(今下关),形成南北遥相呼应的两座卫城,拱卫国都。如今上关早就湮没在农田村舍中,而下关也只留下一条古街、一座城楼,还有今人留下的诗句:“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
   青石筑起的城楼横跨在老街的半坡上,土木结构的两层翘檐伸向天空,居高临下,气势不凡。楼下是通关的城门,拱劵式结构,门洞高约四米,其上书有“龙尾关”三个大字,字迹斑驳。楼檐口悬挂“龙关锁钥”的横匾,还在渲染龙尾关的战略地位。城门洞里大门早已不知踪影,门洞上方砖石还留有门轴转动留下的痕迹,无声地诉说着千百年来的开合。顺着坡路望去,老街的尽头就是西洱河,一条助力官兵镇守城池的天然护城河,对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如今龙尾关早已褪去边陲要塞的色彩,然而人间烟火、市井气息从未褪去。老街是活着的老街,人们生活在这片塞满历史碎片的街巷中,柴米油盐、生老病死,向人们展示着最真实的下关生活。时间已经临近傍晚,老街上摩托车多了起来,这是回家的下关人。不足三米的巷子里,总有游客在拍照,但他们不急不躁,也不鸣笛,只把车停下,静静地等候游客拍完照片,才加速驶过。街边摆摊卖货的人逐渐多起来,蔬菜瓜果、鸡鸭鱼肉应有尽有,询价砍价声与摊主的吆喝混杂在一起。一位老兄正在大力砍一块排骨,一小块碎肉从我面前飞过,吓了我一跳。
   妻子接起一个电话,是客户打来的,说是在老街上给我们定好餐馆,让我们去用餐。盛情难却,不好推辞,我们就来到这家古色古香的餐馆。红墙青瓦的老宅子,从外表看满目沧桑,但内部装修得干净整洁,风格雅致。这是一家西餐店,在古拙的老宅子里吃西餐,我还是头一回。等餐的时候,我走到二层屋外悬挑的“吊厦”里,这是白族建筑的一个特点,悬挑出来的这部分一米多高,形成一个遮风避雨的风雨廊。我坐在那里,看到对面咖啡馆的风雨廊里,两个年轻女孩正在拍照,青春的气息与老宅子的古旧形成鲜明对比。我拿起手机拍下这个唯美的瞬间,两个女孩大概觉得我与老宅子也有某种契合,也拿着手机拍我。斜阳下,卞之琳的诗句便从心头闪过,是的,我们互为风景,为老街增添一抹市井烟火气。
   暮色渐浓,我们走过西洱河上的黑龙桥,便把老街的过去与现在都甩在身后了。回望关内,龙尾关高高矗立,像是在眺望华灯初上的关外世间。
  
   (题图拍摄于大理凤阳邑)

共 48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以作者游览大理小众景点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大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风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灿烂和深厚。纵观全文主题思想深刻而厚重,富有内涵,围绕凤阳邑的茶马古道、将军洞的李宓的历史事件和龙尾关的历史与现实展开,展现了大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交融,体现了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彰显了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相互理解、和谐共生的思想。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各个景点的景色和人文风貌,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较好地引用诗句和历史典故,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情感真挚,引发共鸣。佳作欣赏,推荐阅读。【编辑:浩渺若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2400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04-24 10:57:44
  在游览过程中,不仅回顾历史,还关注当下,将历史的沧桑与现实的烟火气相结合,引发读者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思考,使文章具有现实意义,见证了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祝好。
浩渺若尘
回复1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4-24 11:03:03
  大理是一个有风的地方,也是一个有说不完故事的地方,民族特色、历史厚重、文化多样都是写作的好素材。祝好。
2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04-24 10:58:24
  感谢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浩渺若尘
回复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4-24 11:03:27
  感谢社团鼓励支持。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4-24 11:01:43
  感谢浩渺若尘老师精心编按。祝好。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