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金文·芳华】现实的死亡哲学【随笔】

编辑推荐 【金文·芳华】现实的死亡哲学【随笔】


作者:薛飘 白丁,10.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7发表时间:2025-04-25 15:06:20

人,生是一个偶然,死是一个偶然中的必然了。
   前不久外甥的发小遭遇车祸丢下母亲和患肺癌的父亲,还有四岁的儿子,年轻的妻子,一句话没留下撒手人寰,猝不及防的死亡让亲人们悲痛欲绝一时无法接受,三十二岁的人生令人惋惜却也无奈。
   人都是要死的,每天都有n个生命,在不同的地方,时间与不同的方式死去,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唯死神是最公平,无论贫富贵贱,任何人都避免了。
   它不会因为你的伟大卓绝而枉开一面让你的生命永留世间,也不会因为你的懦弱无能而提前掠夺掉你生存的权利,从不像生那样强加给你很多东西,它只是在生死的路上耐心的等待,等待一个属于他的机会,这机会也许是天灾,也许是人祸,也许是你自己抛弃尘世的诀别,
   所以我们是不应该怨憎死神的,死亡是一切生命的归宿,我们应该感谢死亡让我们得以释放。要憎我们应该憎恨那个被称为魔的东西,无孔不入的狡猾与残忍。
   我们很多时候不知道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想知道,所以我们活着,在追求与探索去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东西,我们无法预知我们的一生会发生什么,但我们都知道人活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死,当我们有能力抵御一切的时候,我们感觉不到死神的存在,我们会觉得死亡离我们很远,所以我们也从不杞人忧天,我们烦恼着我们的烦恼,快乐着我们的快乐,我们也从不庸人自扰,这就是人的开明之处,我们也从不去思考一下死亡哲学,直到我们遇到不幸身处绝境时,我们才清楚的想起我们的一生是带着死神过日子的,悲也好喜也好,苦也好乐也罢,死神每时每刻都在窥视着每一个生命,从生的开始到最后像我们的影子。
   生命与死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在无限时空的宇宙中,生死轮回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
   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死亡。很多人心里很害怕,非常的悲观,因为从来就没有思考过生命的死亡哲学。也许你会认为让一个活的好好的人去思考死亡简直荒唐,可别忘了人生如变幻莫测大海跌宕起伏的,当我们面对生存的压力,繁忙的生活节奏、物质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焦虑,使得我们往往忽视了对死亡的哲学思考。这种忽视也导致了对生命的怀疑,也让我们在面对无法预知的死亡时感到无助和恐惧。
   伊壁乌鲁:死亡对死者并非不幸,对生者才是不幸。
   有的时候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前等待的那个过程,如何面对即将走到尽头的生命,去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安排生命终结等待的最后的一段,才是我们面对死亡,超越生死最好的超越。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有尊严的生有尊严的死,那么什么叫尊严,一位哲学家说,把人当成人来对待。在这里,我想问临终者的尊严在那里,是浑身插满管子做无谓的等待,让自己与家人都煎熬在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中,还是按自己的意愿死去就显得很重要,当然我们不能责备小辈与自己的无知,倒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正确的生死观,在思考生的同时也思考一下死,做到知彼知己心中有数,早点做好安排,并且多几个惊叹号,提前告诉家人。
   尊重自己最后的愿望才是最好的归属,恐惧死亡是人之常情,但认识到有生必有死,以其害怕,不如保持生命最后的尊严,给亲人和世界留下一个潇洒的背影。
   那么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道教认为,死亡是生命能量的重新分配,而佛教则强调轮回转世,认为死亡只是生命旅程中的一个阶段。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理解生命意义的契机
   道教也好,佛教也罢,他们对死亡哲学的释解是一致的,生命的终结也并不是一切真正意味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
   生命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责任和使命。
   让我们从佛教的视角释解一下死亡哲学,死亡是一个生命由生向死,有由死向生的周期性的刷新。人的生命是一个周期性运动,就是从一个起点到另外一个终点,这个终点又是另一个起点,它是一个周期性的活动,也是一个生命的刷新。死亡并不是说所有的生命结束,在这个宇宙间,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比生命更强。
   佛教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往生’是生命的轮回,是众生从生到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众生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痛苦。佛教通过修心和悟道来帮助众生超越生死,达到涅槃的境界。
   那么,往生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对于佛教徒而言,他们常常立志前往佛国净土,追求永恒的宁静与智慧。当然,也有人选择发愿重返人间,继续行菩萨道,以慈悲和智慧度化众生。因此,在佛教的视角下,面对死亡并不意味着恐惧与绝望,而应满怀欢喜与期待,这种理解无疑为生命带来了深远的安定力量。
   曾听卧龙寺智真师傅讲过如是的一则故事,听完之后我就把这则故事从【念经】里完整的抄录了下来,故事是这样的: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之时,佛门双贤舍利弗、目犍连已灭,佛年近八十,许多比丘僧甚至佛陀自己也认为自己大限将至。死亡,不再是一门修行课程,而是摆在他们面前必须考虑的事。
   一天,佛对诸弟子说:“汝等当修行死想,思维死想,岁月不饶人,咱得面对现实了。”
   其中有弟子回答:“我们已经这么准备了。”
   佛问:“那你们是怎么做的?”
   一弟子回答:“如果生命将到尽头,我会按自己的意欲生活七日,其余时间则修行佛的七觉意法,以让自己死后无恨。世尊,我就是这样修行死想的。”
   那么,佛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呢?佛说:“善能思惟死想,厌患此身恶露不净。若比丘思惟死想,系意在前,心不移动,念出入息往还之数。于其中间思惟七觉意,则于如来法多所饶益。”
   佛陀认为,一切诸行皆空,寂、起、灭者皆幻化,轮回面前,世间没有是真实不虚的。所以,死亡是生命形式的一个阶段,没有什么值得恐惧的。所以,心不起意欲,既不要觉得自己意欲未尽,带着悔恨离去;也不要临时抱佛脚,祈求佛菩萨此福于你。一切缘起缘灭,因果不虚,冥冥中早已注定。
   佛还说:学佛人修行死想,不惧死亡。如此悟透生、老、病、死、忧、愁、苦、恼种种。如是,道就在眼前。
   生与死的问题,是亘古的生命问题。关于生与死,尤其是死亡,人们历来有不同的认知。死亡是否是生命的终结是人类一直探索的问题。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死亡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只是一个脱离的解脱。但对于一个有训练的人来说,死亡是非常有意义的,很多经过训练的人,他们不仅不害怕死亡,而且他觉得死亡是一个提升自己生命级别的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
   也许你并不是一个佛教徒,但佛教的这些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生死的视角,让我们变得坦然豁达。
   所以,我浮浅的认为,繁忙中不妨思考一下死亡哲学,尤其是当我们有意识为自己和家人购买人生意外保险时不要只想着最后的利益,不妨也想一下如果有意外后的愿望,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生命的意义,也会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古人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生命的终结,也许正是我们重新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的开始。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正如泰戈尔说的:“生命作为一个整体永远不会把死亡看得很严重,在死亡面前它欢笑、舞蹈和游戏,它建设、贮藏并相爱。只有当我们把个别死亡的事实同生命整体分离时,我们才会看到它的空虚并变得沮丧。我们忘记了生命的整体,死亡只是它的一部分,就好像是从显微镜中看一块布,它看起来像一张网,我们注视着那些大大的洞,由于想像而颤抖。但事实是,死亡并不是最终的真实,它看起来是黑暗的,有如天空看上去是蓝色的,但是死亡并不是变黑了的实体,正像天空并不在鸟的翅膀上留下它的颜色一样。”
  
   (原创首发》
  
  

共 30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关于生与死的深度思考的文章,作者文笔富有这里,思想深邃,写得很有特色,不仅引人深思,而且给人启迪,内涵十分丰富,既提出问题,又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读后令人有所感悟,给人以智慧的力量,让人看懂生死,看淡生死,勇敢面对死亡。推荐阅读欣赏,并申报精品。 【金文编辑 王金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4-25 15:12:33
  深思才能感悟,深邃才有见地,作者思想深邃,文心缜密!
回复1 楼        文友:薛飘        2025-04-26 11:06:49
  感谢王老师精心点评,不足之处敬请老师指教,敬茶问好。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5-04-25 15:13:24
  关于人生,每个人都应该深思。作者的文笔有哲理有内涵!
3 楼        文友:张鹏        2025-04-25 21:30:01
  充满哲理的文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