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微型小说 >> 【春秋】坐车趣事

编辑推荐 【春秋】坐车趣事


作者:寸心知 白丁,22.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9发表时间:2025-04-25 20:57:03


   学军是个地道的农村孩子,住在山里,偏僻闭塞,自古以来通往外界就只有一条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小路。小路中间不知道是多少年前铺设的不规则石头,高高低低,奇形怪状,人们走在这条路上,都注意把前脚板抬高一点,以免一不小心撞着脚趾头,那可不是小事。所以塅里人由此一眼就能看出谁是山里人而面露鄙夷之色。因为哪怕走在塅里一马平川的平路上,山里人还是习惯性地抬高前脚板,习惯成自然,学军同样如此。他天长日久这么走路,练就了一副铁脚板,走几十里路自然不在话下。
   忽然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推着一辆自行车来到了山里。他当然想骑车,但一骑上去就被颠了下来,三番五次过后,他终于投降了,这条石头铺的凹凸不平的山路成了他的自行车的死对头,只好作罢。但满头大汗推车的狼狈相自然免不了好奇的山里人的冷嘲热讽,齐声讥笑。学军却从此萌生了学骑车的念头。
   学军的哥哥学农在区卫生院当秘书,有机会骑着单位新买的自行车下乡。那天,他带着卫生院一帮同事兴高采烈地回来了。考虑到家那段路骑行艰难,他们便把自行车直接停在学军教书的学校操坪,然后进村入户调查、巡诊去了。学军喜不自胜,机会来了!他赶快推出哥哥骑的车,在操坪里学着骑。还行,坐到自行车的座位上,把住龙头,能够勉勉强强前进。学军心里一阵窃喜,一定要争取在他们回来之前学会骑车!
   他发现,骑得快就稳稳当当,骑得慢就歪七扭八,把握不住。于是他使劲抓住龙头,把力气全用在手上了,自行车却越来越不听使唤,不在掌控之中了。操坪的两头都有篮球架,学军努力避开,然而一不小心,自行车还是对着边上一块大石头径直冲了过去,“嘣”的一声闷响,车倒了,学军也重重地摔了一跤,胳膊肘擦破了一块皮,渗出了殷红的血液,把衣袖洇红了。他顾不得伤痛,赶忙爬起来,看那车,已经被撞得七荤八素,龙头歪了,摇摇晃晃。他扭了扭,觉得尚无大碍,还能骑,便扶正自行车,悄悄地把它物归原处。他不好意思跟哥哥说,仍然一瘸一拐地上课去了。
   下午,学农他们的巡诊结束,同事们一个个偏腿上车,急着回去。学农最后一个上车,跟学军说了声“再见”,也扬长而去。学军心想,看来哥哥没发现车子的问题,有惊无险,自己总算全身而退了。阿弥陀佛!
   下一个星期天,学农又回家了。兄弟俩闲聊,哥哥说:“老弟呀,前次回卫生院,不知怎么回事,经过电站时,我就觉得我骑的那个车龙头太活泛了,歪歪扭扭的。接着下那个长坡时,我根本把握不住。眼看着就要冲下右边的陡坎,我急中生智,把龙头狠狠地使劲往左边一拐,车子撞向了田墈,停下了,我摔倒在田里,满身是泥水,好在没受伤。真是财神菩萨敬得高,好险!”学军跟着倒吸了一口凉气,菩萨保佑!
   学军继续说下去:“没办法,我只好把车子推到电站去修,才发现龙头断了,难怪老是把握不住。怎么办?电站里都是熟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最后是在龙头那根直钢管里插进一根小竹竿,勉强能行。我就骑着这辆身负重伤的自行车,回到了卫生院。
   到了单位,我不声不响地把车停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因为被领导发现车坏了是要被大骂一通的。过了两天,没人要车,平安无事。第三天上午,方院长骑车出诊,回来后就跟我讲,今天是活见鬼了,我骑车出诊顺利,回来半路上却出了问题,自行车摇摇摆摆的,跳起舞来,走起了‘之’字路。我于是把车推到路边的一个修理店,师傅摆弄来摆弄去,说这龙头里边怎么插着一根小竹竿?他说你们卫生院也真是异想天开,给自行车也动起了手术、接骨疗伤了。哎呀,我修了十几年车,还是第一次见识你们医生的今古奇闻!说完便哈哈大笑,臊得我面红耳赤,无地自容。你说这是怎么回事?我是百思不得其解!”学军认真倾听,也装作一脸茫然,一脸无辜,跟着说:“是呀,怎么回事啊?谁知道呢。”这事过后,他很后怕,战战兢兢的;又忍俊不禁,一个人窃笑了好久。
   那时候,拥有一辆自行车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可是大家都囊中羞涩,买不起。何况还要计划供应,得有自行车票才行。没有自行车,就得想办法。其中之一就是坐拖拉机这个“便车”,也不要钱,但要关系。如果你跟拖拉机司机熟络,或者沾亲带故,就可能有幸搭上便车,可怜的双脚就得以解放;如果都没有,两眼陌生,那对不起,就只好开着自己的“11”路(两只脚走路)公共汽车去了。学军曾经好几次去学区开会都没能蹭上公社开大拖拉机的不讲情面的白师傅的车,以致迟到而被文主任狠狠数落了一通。
   好在当年县农业局王局长在学军他们大队办点,大队就得以搭上农业机械化的顺风车,有了手扶拖拉机,当然机耕路也早已顺理成章修好了。于是不光是社员,连干部也坐起了这种被大家戏称为“长把轿车”的手扶拖拉机。
   有一天,学军加早去公社学区开老师会,正走着走着,后面传来了“突突突突”的拖拉机声。学军赶紧闪到靠山的左侧,对拖拉机“礼让三先”。右侧是一个陡墈,很高,很危险。学军正杞人忧天时,电光火石之间,那手扶拖拉机竟像飞机一样无所畏惧地冲下了高墈,接着一声钝响,传来了“哎哟哎哟”的呻吟声。学军吓了一大跳,赶紧停下脚步一看,是三湖大队的拖拉机,整个翻了个底朝天,呻吟声就是从车厢里面发出来的,那人两只脚露在外面直扑腾着。司机则慌了神,在外面一直傻乎乎地嘟囔着:“唐书记,我去坐牢,我去坐牢!”学军赶紧跑过去,大喊:“别叫了,快过来帮忙,救人要紧!”司机这时才如梦初醒,三步并作两步跑过来帮着学军把车厢抬起,让扣在里面的人爬出来。学军定睛一看,这不是别人,是公社党委唐副书记啊!唐书记连说“谢谢,谢谢!”上了马路,仍然一瘸一拐地赶往公社去开会。学军见他没大事,便扶着他一路前行,虽然两个人开会都迟到了,但毕竟没出大事,公社党委林书记也说是不幸中之大幸。王秘书还开玩笑说唐书记“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没过多久,开始整党了。学军被安排为积极分子代表参加。首先当然要公社党委林书记带头作自我批评,再由各方代表评议、批评。
   林书记是个女同志,工作狂。平时干起工作来,跟男同志有得一拼,大家对她没什么意见。学军倒是想听听领导们怎么个自我批评法。林书记开始自我批评了:“同志们,这次整党是一项严肃的政治运动,互相之间要开展认真的批评,不能你好我好大家都好,搞一团和气。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这个武器。我平时工作存在很多缺点和问题,第一是在发扬民主方面有欠缺,有些决策应当集体作出的,有时候就是我拍板作了决定。这是非常错误的。原因嘛,主要是自己独断专行惯了,忽视了同志们的意见,不注意听取同志们的建议。看起来雷厉风行,可结果不尽人意,很多工作推不开,成效不理想。我是班长,这个应该由我负主要责任。第二是在作风方面,”学军立马竖起耳朵倾听,难道林书记还会犯男女作风错误?看样子就不像。
   那边林书记在接着作检讨:“就是搞特殊化。3月份,我那八十岁的老母亲来了,是在食堂吃饭,当然按规定交了伙食费。但是她要回老家了,我看她年老体弱,搭班车不方便,就没有通过办公室,也没有经过党委批准,擅自动用公社的大拖拉机,用拖拉机头把我母亲送回了家。我知道,同志们理解、同情,也默认了这个事,但是我更知道,作为党委书记,要做党委一班人的带头人,也要做全公社党员的带头人,绝对不应该这样以权谋私!会后我就会到总务室补交油钱、司机工资等所有费用。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深挖思想根源,狠斗私字一闪念,洗净身上的污垢,轻装前进。我知道,我还有很多缺点错误,今天没检查到,恳请同志们提出来,严肃批评。我一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欢迎大家不讲情面,治病救人。好吧,后面想到什么,我再继续检讨。谢谢!”
   听着林书记发自内心、言辞恳切的自我批评,学军很感动,心情也特别舒坦。
   一共七天时间集中整党,批评、帮助林书记就花了两天,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她都全盘接受,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同志们的关心和爱护。学军信马由缰地想,不过就是一个拖拉机头,可怜她那八十岁的老母亲坐着一路颠簸,过后肯定浑身酸痛,差点散架,真是太不容易了。
   学军更没想到的是,整党结束后,公社党委还接到了区委的一份通报,除了总结成绩外,特别提到:“长春公社党委不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党委书记林XX同志擅自动用公社拖拉机送母亲回家、副书记唐XX同志乘坐大队手扶拖拉机翻车酿成交通事故,有损公社党委和共产党员的形象,特此提出严肃批评,希望今后以此为戒,切实改正,确保安全。”学军看了,不由得发自内心地认为区委抓整党确实一丝不苟,卓有成效。但对坐拖拉机的事是不是说得有点过了,有点小题大做、啼笑皆非?
   林书记、唐书记可不这么想,都明确表示此事重大,教训深刻,今后一定会铭刻于心,念念不忘。
   到1977年恢复高考,学军出头的机会终于来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广州的中山大学,一时声名鹊起。此前大队的拖拉机司机谭天早就拍着胸脯表态:“学军你要能考上大学,我一定用专车把你送到省城!”没想到学军还真考上了。谭天也说话算话,开着大队那辆丰收牌中型拖拉机,奔波了一整天,把学军顺利送到了长沙。学军不用说感激涕零,因为从自己那偏远的家到省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谭天是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只是到傍晚去洗澡,才觉得有些不对头,屁股怎么隐隐作痛?回头一看,才发现是被拖拉机颠去了两块皮,血肉模糊的,顿时又有些哭笑不得。
   毕业后参加工作,下乡出差单位有小车了,学军不知怎么的竟然老是晕车。当年坐拖拉机,唯恐坐不到,从来不晕车;现在坐小车,没人争抢,舒舒服服,却莫名其妙地总晕车,甚至一说到要坐车就心有余悸。难道自己真是享不得福的命,只能如老一辈所说“贱生贱养”?——学军一脸茫然。
  

共 385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很是有趣,说明了我们社会的进步。当时能有自行车是很理想的,脱拉机出现后,能够乘到,是很偶然的事,现在小车这么普及,与曾经的岁月比较,真的令人诧异:社会进步居然是这么大。本文还说到了公社干部用脱粒机送亲娘被批评,要是现在,这是提不上普通事。文章历史趣味很浓,值得阅读。【编辑:河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寸心知        2025-04-26 08:43:01
  几十年变化日新月异。过去抢着坐拖拉机,到现在仍有不少人坐大班车、中巴都不晕车,坐小车却晕车,跟本文说的情况如出一辙。真有点怪!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