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那漫山的玉米地(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那漫山的玉米地(散文)


作者:深深山人 童生,596.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0发表时间:2025-04-27 12:12:05

又快是五一假期了,我总是会想起母亲在老家玉米地里劳作的样子:满山满野的玉米,绿油油,如一张巨大的绿色绒毡将大地包裹,其起伏舒缓的线条,母亲站在玉米地里,额头上发丝散乱,发梢沾着碎玉米须,还浸着汗水,眼神是那样的执着,指甲缝里嵌着黑泥,就如一棵风雨中的老玉米秆,是那样的倔强,是那样唯美!
   老家在筠连偏远的高坪,高坪山高,适合玉米生长,玉米自然成了乡民们的主粮。而农业上的劳作,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围绕玉米种植展开的。春天玉米吐芽,破土而出,弱不禁风而娇柔万端,这时的玉米地展现出无限的生机,也让母亲那样在土地上耕作了几十年的农民,充满着无穷的力量与无限的希望。
   玉米苗离地约一尺时,母亲便要忙着为玉米除草、除虫和施肥。在这万物疯长的季节,野草的侵略性尤为野蛮,所以要保护好玉米的生长,就必须在野草未成燎原之势时,果断除之。除草的工作量是巨大的,而锄头也很讲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拿到一把锋利而好用的锄头,干活时的心情都不一样。跟着母亲锄草,好多时候我是要挨骂的,因为粗心,有时竟然把玉米也锄掉了。发生这样的事,母亲会觉得很痛心,仿佛那锄头是铲在她的心上。她会在嘴里骂着我们“砍脑壳”的,骂我们“鬼打心慌”的,并且将她粗糙的巴掌拍打在我们的后脑勺上,大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盛怒。随即又会蹲下身去,用手指去扶正被我伤害的玉米幼苗,并且小心翼翼地将苗窝周围的土护上,看能不能将之挽救。她弯腰扶苗的身影,渐渐和那些受伤的玉米秆重叠。而我因为犯了错,当然只能屏声静气立在旁边……
   对长期以土地为生的母亲而言,庄稼就是她的命根。除草很费力,有时母亲他们为了赶时间,往往天不明就去庄稼地里,除完一大片地了,才到吃早饭的时间。有时还会顶着烈日除草,因为铲除的野草被烈日晒过,会死得更快。当看到一大片除了草后的玉米地,母亲那种成就感便油然而生。我很怀念与母亲除草的日子,因为那时我年少,总是有一身的力气,而且吃饭时都有气吞山河之势。
   除草的同时要施肥,经济好的人家或者是离家远的土地是施化肥。我们小娃娃也喜欢干施化肥的活,因为一个玉米窝中只需施上几十粒化肥,往往抓一把化肥在手里,边走边施,一个小时可以施好宽的面积,这个活多轻松。但是这门活,我们小娃娃也总是让母亲不省心,要么是施肥过重,从而使玉米苗在溺爱中枯黄而死。——化肥精贵如盐,浪费了既糟蹋钱,更会烧死秧苗。我们不小心干了这样的蠢事,只要被母亲看到也定然要骂我们是“挨刀”的,然后母亲便会蹲下身去,将多余的化肥和着泥土一起抓起来,要么是放在肥料量小的窝里,要么是放回化肥袋中去。有时施肥是用农家肥,这活劳动量特别大,往往挑一担肥只能施上几平方丈玉米地,当那重重的担子压在我们稚嫩的肩头上时,我们的表现往往是呲牙咧嘴。——那时才知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而母亲他们担着粪担走动时,那晃悠悠的担子,往往随着节奏发出“咯吱”“咯吱”的乐音,一副轻快的样子,让我们也有几分羡慕,为什么他们会将劳动变得如此自然而轻快?
   当玉米长到半人高时,这里还要施一道肥,除一道草。这道工序要比前一次辛苦。这时天气已转燠热,只要稍一运动,身上就会渗粘粘的臭汗。此时节玉米叶面上已长满了绒毛,叶边上已形成锯齿,只要与裸露的肌肤接触,往往会让年少的我心烦意乱。此时在玉米地里除草,汗水在皮肤上恣意横行,皮肤便会有小虫子爬行的感觉,如果再用粘有泥土的手去揩脸上的汗,那脸上便会变成一幅“写意山水”,会严重影响自己在伙伴们心中的形象。而玉米叶在此时又添乱般肌肤上划过,于是酷热、骚痒、刺痛的交混下,再看到这宽广的玉米地,就会觉得这种痛苦永远没有边际,会心生许多绝望。现在想来,孩提时的我们就是那样的矫情与脆弱。可此时的母亲,看到这长势良好的玉米,她的心喜悦得也会像这满山的玉米地一样无边无际。
   这时节还要及时为玉米除虫。除虫主要是喷农药,这对玉米叶上和杆上的害虫往往立竿见影。但有一种害虫被称为土蚕,是躲在土里的,它主要啃食玉米的根部,特别可恨。往往你看到有玉米苗蔫了,扒开土就能看到土蚕吃饱后在庸懒地睡着,胖乎乎的,一动不动,如一个酒铺里醉卧的懒汉。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们也会毫不留情地对之痛下杀手。
   来到盛夏,就是玉米吐蕊扬花时节了,此时对母亲们而言就只有祈祷风调雨顺了。只要不出现连绵的下雨,只要不下冰雹,只要不起大风,那就没有什么担忧的,玉米会自由地疯长。此时也没有多少农事,好多时候因为太阳大,是可以在家里睡大觉的,在早晚便到庄稼地边走走看看。那种期待,那种甜美的心情,只有作为农人的他们才能享受得到。
   当锄头声渐渐稀疏时,玉米叶的沙沙声便成了田间的主角——这青翠的叶片里,还藏着我们孩子气的乐趣。此时我们童心十足,我们也是喜欢玉米地的,玉米地带给我们的快乐太多了。玉米叶有一个妙处,用它来吹出歌曲。我曾经因为这乐音而拜邻居刘大叔为师,在一条小溪边与他并排而坐,花了一个下午,将这技艺掌握。用玉米叶吹出的音乐,古朴、清丽、干净、尖细、欢快,很适合青春期的男女。
   你看,有一只红色的蜻蜓停在一片宽大的玉米叶上。玉米叶面上一根根绒毛如针尖一般指向天空,绒毛四周是一层薄薄的微尘,它们是玉米蕊散落的花粉,这玉米叶就如青涩处子略施粉黛。此时整片玉米地弥漫着一种淡淡的玉米花粉的味道,还有暴雨前的空气里,腐殖土腥混合着嫩叶清香。目光聚焦在这只火红的蜻蜓,它的一颦一动都带动着另一颗心脏的跳动。——这是一只难得一见的蜻蜓,它正在惬意地用前爪有意无意地拂着头顶两个大大的眼睛。随着它的呼吸,那长长的尾巴,一下又一下地上下轻微翘动,而它那透明的翅膀,长长地伸在身子的两边,不时又激烈地扇动一下,好像随时要起飞的样子。它一身的火红,在这片深绿色的背景中显得那样的醒目。
   此时没有风,四周很静,只有天空那枚明晃晃的太阳在漫不经心地照着大地。一个圆脸、短发、小眼、兔牙的少年,一脸微汗,正在全神贯注地看着那蜻蜓,他轻轻地挪动着脚步,一只小手慢慢地慢慢地向那红蜻蜓伸去。他屏声静气,如履薄冰。这时他的整个世界就是那只红蜻蜓,他对这样火红的蜻蜓羡慕已久,这时它却总是高高地飞翔在少年的头顶的天空。它总是太机警,太敏捷。少年觉得它总是用一种挑衅的眼神看着他,所以一直以来总是想某一天能捉住这样的红蜻蜓,把它关在自己的蚊帐中,让它挂在自己的床头,与自己长久地对视,或者把它夹在书本中,带到学校与自己梳着麻花辫的同桌分享,那将是何等的幸福,此时他的愿望快要实现了。
   渐渐地,他的手掌已快靠近这红蜻蜓了,而它还是那样的呆呆地没有一丝警觉。少年此时觉得自己的心在怦怦地跳,眼眶发热,嗓子地干。手掌与蜻蜓的距离五寸、四寸、三寸,周围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玉米叶突然轻颤,惊得蜻蜓振翅的瞬间,一滴露珠正砸在我发烫的鼻尖上。抓,空了!只听轻轻的“噗哧”一声,那朵红色已窜到五六尺高的头顶,楞楞地俯视着下面一张失望的脸。那个憨憨的少年就是我!
   初中时学过一首郭小川的诗歌《甘蔗林,青纱帐》,充满着战斗的豪情,而我自然就想到我们满山的玉米地,玉米地是我们最好的藏身之处。有时为躲避家务事,便带着一本小说,隐身在这茫茫的玉米地,与小说中的天山大侠、侠女十三妹、燕子李三、霍元甲、相邀相约,共赴精神的盛会。此进玉米地中有到处都是泥土的味道,是玉米林中特有的清香,还有在不知名的小昆虫的中唧唧鸣叫,还有七星瓢虫在玉米叶上随心所欲地爬行。在碧绿的玉米地中,我沉浸在小说中,家国情怀、侠肝义胆、忠贞道义在我的小小心膛中开始沉淀,当然其中还有才子佳人的梦幻以及花前月下的期盼。有时也会想,那个随时用目光偷偷瞟我的女孩子也在玉米地中与我想着共同的心事。
   终于秋收了,满山都是火热的太阳光,都是收获的喧闹,都是扳摘玉米的声响,都是颤微微背着玉米回家的身影。这是一种收获的喜悦,这是一年来辛苦付出后,饱满情绪的回收。是的,该有的快乐就应该说出来,唱出来,吼出来。“宋二叔,你今年的包谷应该有三千多斤吧?”“方舅,你这一背包谷怕有二百斤吧,慢点,慢点,别摔了。”“王伯娘,今年年辰好,包谷比去年要多好几百斤吧?”……在一问一答中,那种由土地、由这满山玉米带来的快乐,在心里就像春天的鲜花花一样怒放,此时流汗也不觉得苦,背上的背篓也不觉得重,脚下的路也不觉得难行。在母亲他们的心中,现在要与时间赛跑,只要抓住秋日最毒辣的太阳,让每一粒金黄的玉米都能晒干后进入粮仓,那今年的又可以做一个开心的梦了。
   而我们小伙伴在这玉米地里的快乐,是寻找那清甜的玉米秸杆。我们地方由于山高,没有人种植甘蔗,但对甜美可口的东西是我们一直的钟爱与追求。在我们小娃娃的眼中,这清甜的玉米秸就是我的甘蔗了。自从良种玉米推广后,糖分都集中到玉米上去了,玉米产量提高了,而甘甜的玉米秸秆就少了。但还是有出现变异的玉米,我们称为“公子秆”,其实就是不孕不育的玉六。它就是只有长势,不结籽的玉米,糖分自然就在秸秆上。寻找可口的玉米秸秆我们有自己的经验,找到之后,首先是大享饕餮口福。多余的再去其枯叶,去其首尾,束之成捆,扛回家慢慢享用。
   正在热闹时,只听得对面山上,“山歌王”张大叔那宽广的音域带着山歌的纯真在满山的玉米地上涌动了:“高高山上唉,高高山上哟……高高山上唉,一树喔槐哟……一树喔槐哟……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噻,望郎来哟喂……”随着悠长的山歌,在丰收的季节,歌声撞在对面的崖壁上,惊起一群斑鸠,也带来漫山的欢笑,在满山的玉米地上,青春男女们又要开始考虑自己的爱情了,父母年又想到儿女们的婚事了……
   五一了,老家那漫山的玉米地,现在长势一定喜人。母亲年迈不再务农事,如今她的手掌再也握不稳锄头,却总在电话里问:“城里能买到咱家那样的糯玉米不?我总想念还有如她一样视土地、视庄稼为生命的乡亲们,想念那漫山的玉米。
   听,我又仿佛听到用玉米叶吹出的那样欢快乐音了。还是那样古朴、清丽、干净、尖细、欢快。美!
  

共 40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写出了乡村玉米地的四季风光,将母亲的辛劳,土地的馈赠与童年的纯真写得入木三分。作者以玉米的生长为线索,串联起除草、施肥、除虫、收获等农事细节,展现了农人粒粒皆辛苦的艰辛,以及对土地深情的乡土情结。文中母亲的形象尤为动人,她像一株倔强的玉米秆,在烈日下弯腰扶苗,在盛怒中呵护庄稼,将农民对土地的敬畏与依赖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孩童捉蜻蜓,嚼甜秆,躲进玉米地读小说的片段,给农耕记忆添了一抹趣味。结尾以山歌吟唱,让丰收的喜悦与时代的变迁形成温柔对照,留下悠长的余韵。这篇文章不仅是个人乡愁的抒发,也是对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者的最美赞美。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情感充沛,描写细致。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427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4-27 12:12:54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2 楼        文友:陌小雨        2025-04-27 12:13:22
  很有乡土气息的文章,学习欣赏!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