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宁静】十亩杏花红(散文)
清明节小长假的第二天,被时下繁琐工作折腾得身心俱疲的爱人,一改往年——清明节不外出的习俗,要到榆次常家庄园的杏园,看杏花。说,时下的杏花正是烂漫时,怕等两天就该“花褪残红青杏小”了。
爱人是苏东坡的拥趸,时常也会触景生情,发出感慨。
常家庄园座落在榆次城南约十五公里的车辋村。始建于明末清初,占地约60万平方米。共有房屋4000余间,楼房50余座,园林13处,为山西民居建筑之首。民间有“乔家一串院,常家二条街”之称,被尊为“天下第一儒商”。
常家庄园自2001年经过修缮对外开放以来,我们曾陪同亲朋好友来过两次,所以停好车后,没有在熟悉的景点驻足,而是竟直穿过沧桑古朴的护城河石桥、气势恢宏的敦艮吉大门、精美绝伦的沙浮雕鲤鱼跃龙门、别具一格端庄大气的颜体砖雕墙《醉翁亭记》,传承有序、庄严肃穆的常氏祠堂,来到精致典雅、空灵通透,集人文写意、园林山水于一身的“静园”。
绕过“静园”西游廊月亮门,沿着一条爬满紫藤花蔓的花架长廊,眼前顿觉“柳暗花明又一村”。
抬望眼,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一片姹紫嫣红,芳香四溢的十亩杏花正在怒放。
我们虽曾游览过杏园,但一次在盛夏——杏黄枝头时,一次在深秋——山山黄叶飞,还没赶上过这杏花盛开时,爱人破例提议要在这个时节来看杏花,想毕也是有此意的。
她像真是被这花海吸引了,自顾自举着自拍杆“咔咔”不停,把人与花共融的美定格在瞬间里。
这真是一园别具一格的杏花了,但见层层叠叠的虬枝间,那些赶早的花儿,已撑开薄如绢沙的五瓣,露出金丝的花蕊。它们白的如雪、粉的如霞,此刻似是被春阳晒出几分蜜意,几只小蜂儿像是嗅到它的甜蜜,率先醉倒在香雪海里,毛茸茸的肚子沾着金粉,从这朵钻到那朵,翅膀抖落的花粉像撒了层金色的雾。那些赶晚的花儿也已吐出蓓蕾,蜷曲着点缀在花瓣之中,如一粒粒红豆,豆瓣下不时还闪动着晶莹的露珠,那是暖阳对它们的眷顾。它们就这样挨挨挤挤,相互依偎,一阵微风拂来,漾起粉色的花涛,连空气都溢满淡淡的甜香。
这些杏树皆姿态各异,每一棵都蕴藏着自己的身世与过往。它们全身虽已斑斑驳驳,裂痕累累,但仍盘龙虬枝,充满生机。它们已成为时间的守望者,见证着常氏家族百年来的乐善好施,悬壶济世,医者仁心。
不觉间,我们已入花海深处,抬头,是一座马鞍式精美建筑,门头悬“杏坛”蓝底金字匾额,内奉孔子端坐持书讲学金身塑像。
原来这是常家重视程朱理学、儒家思想的讲学重地,也是为进京赶考的举子歇脚论诗的驿站。他们把杏花称为“及第花”,因为,杏花开于二月,报春最早。
某年,一个运城籍叫申彧的举子进京赶考路过常家庄园,途中盘缠花光,身染重疾。常家收治于药房,好生诊治调理,待康复后又蹭送银两。次年,举子高中,返家途中偶得一杏树,一时来了灵气,路过常家时就效仿汉末吴国名医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只让患者在他门前栽棵小杏树作为答谢的典故,就把杏树栽于“杏坛”殿前。哪知这一做法,也被乡邻加以仿效,随后被常家施恩的患者,也就你一棵,我一棵地栽种,一时小杏树却成“洛阳纸贵”,于是,十亩杏园就这样集腋成裘,终成为园。
其实,常家世代都出名医,他们皆本一原则,给穷人瞧病,从不收取分文,只让病人或家属燃一支香以点水烟作为酬谢。这一善举名远遐迩,被乡邻誉为“一炷香先生”而尊之。
由常家的悬壶济世,联想到当下的药房、医院、医者。叹,医德江河日下,人心不古。古人药房多挂有“但愿世上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的对联,而今药店“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药店名一个比一个起得喜庆,什么“开心大药房、幸福大药店”占满大街小巷。什么会员卡、积分卡、酬宾日、买一盒送一盒,买49.9元送两斤鸡蛋的高音喇叭的噪音,一天到晚充斥着满大街。更有甚者,一些二甲三甲大医院竟挂出“热烈祝贺我院XX科室年手术突破1500台”,“全院年创收突破10亿元喜讯”。在利益的驱使下,过度医疗、重复检验,医生之间开展竞争,看谁开的药多、开得药贵、创收最高。一上手术台,主刀师、麻醉师、护士皆有红包,医疗事故层出不穷,医患关系鸡飞狗跳,“悬壶济世,医者仁心”已飞九天之上,实难寻觅。
从“杏坛”出来,顺着石阶小径向西,眼前突兀一开满黄色杏花的黑皮杏树,它明显有羊群里站只骆驼般的异样,比四周的杏树都要高大些。
杏花多为白色和粉色,黄色的杏花我还是很少见的。看树标介绍,说是来自于东南亚的一种白杏。近前了,果然一种桂花的甜香沁人心脾。
驻足时,只见两只蝴蝶翩跹着从远处飞来,像两个矜持的舞者,翅膀掠过花丛,时而停驻在颤巍巍的花蕊间,时而触须微探,吮吸着花粉琼浆。一只小瓢虫醉汉般的顺着花枝攀爬乍翅,七星甲壳在暖阳下折射出虹彩,使人联想起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
告别杏树花海,沿着近百米碑刻文化长廊出垂花门,来到正道大街上,回头处,见一枝红杏探出“吉”字花雕墙头逗引得游客纷纷驻足打卡留影,想必都是本着宋•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诗句去的吧。
爱人把我推到那红杏枝下,我没看面前的镜头,也没摆什么pose,更没被叶绍翁情景交融的诗句所情愫,耳边却仿佛聆听到老杏树之间的窃窃私语……他探出头来的目的,是在诉说和提醒着人们,要以常家“悬壶济世”的杏园为鉴,乐善好施,医者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