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行走的山水吟哦(杂文) ——阅读高俊仁《行旅杂记》有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近日有幸走进高俊仁前辈所著新书《行旅杂记》中,跟着他的文字走南闯北,进行了一场图文并茂,叫人回味无穷的云上旅行。
俊仁兄,经常听到榕谊姐这么叫他。入乡随俗,我也跟着大家这么叫上了。今年正月参加晋江文化文史学会的年会,有幸得到了他的三本大作,每本都是厚厚的一大本。《谈天说地》与《实话实说》这两本也是第一次见到。在我的印象中,高峰的文章跟炮兄的文章一样,都偏向于杂文,这种风格的文章读起来,往往会觉得有点吃力,不像散文那么好理解。因此,我直接跳过这两本书,先从第三本《行旅杂记》开始阅读。
本书收录了作者发表在报刊上的35篇游记,书中既有作者精心捕捉的多幅高清山水画,又有匠心构造的山水笔记,随便一翻,都叫人赏心悦目,忍不住想要一睹为快。从福建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再到境外,作者远行的足迹着实叫人羡慕。从作者简介中,可以看出他身上顶着多个光环,其中,晋江市旅游协会荣誉会长,为他的长途跋涉提供了许多便利。
高峰乃是俊仁兄的笔名,他的文章大多数发表于《东南早报》,可见他与《东南早报》颇有渊博。早年在未加入晋江作协之前,我也是《东南早报》的忠实粉丝。家里长年征订这份报纸。后来,由于多种原因没再续订,便与它失去了联系。因此,当我看到《行旅杂记》中的多篇文章发表自《东南早报》后,心里不由得对它产生了几分好感。
这本书有几个亮点,值得推荐。首先是,文中加入的配图,均来自作者本人的摄影作品。里面的山水画,随便一幅都是精彩绝伦的画中画,山水相映,山寺互衬,山石对峙,每一幅都各具特色。还记得第一次看到高兄时,是参加晋江作协举行的三明采风活动。初次相识,叫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胸前总是挂着一台专业相机,一看就是很会拍照的样子。他很健谈,人也很开朗,热情,看到谁都会主动打招呼,闲聊几句。此后的几次见面,都是匆匆一瞥而过,很少有深入接触的机会。这次能够近距离地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行走在山水之间的吟哦,总觉得是一种意外收获。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配图的关系,阅读这本游记时,总感觉特别轻松,愉悦,不似以前一看到游记就犯困。《三访武夷山》《太姥山片段》《江湾掠影》《重上紫帽山》《丹心赤骨正气山》《赣东三题》这几篇文章,我看得特别有感觉,可能是里面的地点我都有去过,读起来好像重新把昔日的景点又游了一遍。只是,我一直在反思:同样的地点为什么我就写不出这么叫人印象深刻的文章呢?
《三访武夷山》一文中,描写了三次游览武夷山的经历。前面简单介绍了前两次到武夷山的过程,行程匆急,不能尽兴。直到第三次,才算把武夷山的精华看了个遍。一线天,虎啸岩,九曲溪,天游峰,晒布岩等几个著名景点,作者都以极其详细的笔触,为读者介绍该处的特点,再融入自身的独特感受,叫人恍如身临其境。可能是作为摄影师的优势吧,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总会巧妙地运用色彩元素,把自己眼中的美景,细腻地勾勒下来。那么多的绿,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作者都能够精准运用词藻来展开描述。在描写《九曲溪》时,作者这么写道:“山临水而立,水绕山而行,山水一色,就一个字,绿!浅绿、翠绿、碧绿、墨绿,朦胧的绿、实在的绿,流动的绿、屹立的绿。在这绿的中间,点缀着山花与丹崖;在这绿的上面,流动着白云与蓝天,构成了立体的画,展现腴美的视觉效果。”当时读到这一段时,我很是诧异:原来绿,还有这么多的形容词?类似这种细致而特别的语言,在这本书中比比皆是。作者的文学功底这么扎实,这跟他的商人身份不大符合,叫人敬佩。
一看图,二品文,三悟理。俊仁兄的游记真的是越读越有品味。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独僻蹊径,不走寻常路。能走完全程的,绝不走半程。爬山一定要到达山顶,不因山路难行而选择放弃。在读完《太姥山片段》一文后,我跟着作者的脚步,又一次重温了“涉险”葫芦洞的恐慌。还记得去太姥山时,恰逢阴雨天,雨虽不大,但整座山就笼罩在雾里,看什么都是朦胧朦胧的,别有一番滋味。选择在这种鬼天气爬洞更是一种特别难熬的体验。山路滑,洞口小,很多地方都要侧身弯腰,甚至手脚并用,爬行前进。当时,出洞后,我的腰疼得特别厉害。现在想想作者还背着一个相机进洞,在那么窄的山洞中,要全身而退,其险及难可想而知。“千辛万苦,揪心掰肝,一公里的洞程,我们用了整整一个半小时。好不容易,出得洞来,大家惊魂未定,坐在椅子上,面面相觑……”读到这里,想想当时那个画面,跟我们以前出洞后“劫后重生”的喜悦之感,截然不同,却同样耐人寻味。
在《丹心赤骨正气山》一文中,我也再一次重温了险登冠豸山的经过。我们是2007年去的,当时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可能那时还年轻,除了有一段要乘坐小船才能出入的路程比较惊险外,当时也没觉得冠豸山有多险峻。倒是一个平时比较胆小的女同事,在爬一段比较陡峭的山峰时,吓得都哭了,整个人挂在半山中,说什么也不肯继续往上爬。后来,我们停下来,不断地鼓励她,等她休息够了,她才鼓起勇敢继续往上爬。现在再次走进作者笔下的冠豸山,我才知道原来它还有那么感人的故事。文中提到的赵朴初与项南同志的故事,令人大开眼界,为两人之间的情谊深受感动。骏仁兄平时看上去大大咧咧的,没想到他的文章却这么动人。每看完一篇,我都有不同的体验。想必,他在写文章前,做了不少查证工作,写出来的景点,很有立体感。这要归功于他的严谨求实,经常采用准确的数字来辅以佐证。
或许正是作者的这种态度,为他的游记增添了许多魅力。行云流水之间情文并茂、挥洒自如之外意味深长,这就是高俊仁《行旅杂记》一书中为我们带来的独特感受。推荐同样爱山乐水的读者都来阅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