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花•梦想】茶香(散文)
(一)
我老家后山总蒙着层薄雾,远远看青乎乎一片,就像盖了块淡青色纱巾。山脚下有条小河,水不深,石头缝里长着水草,随着水流晃悠,像飘动的绿绸子。
我从小跟奶奶在山里生活。每天天还没大亮,奶奶就系上蓝布围裙,背着竹篓上山采茶。我腿短跟不上,只能在后面小跑。奶奶常念叨,太阳出来前采的茶叶最新鲜,带着露水,泡出来最香。
山上茶树整整齐齐,叶子墨绿墨绿的。奶奶采茶可利索了,两根手指一掐,嫩芽就掉进竹篓。我学着采,总把叶子掐得稀碎。奶奶就笑着说:“别着急,等你手稳当了自然就会。”
采完茶回家,院里大铁锅烧得直冒热气。奶奶把茶叶倒进锅里,用手不停地翻炒。满屋子都是茶香,呛得我直打喷嚏,可奶奶眼睛一眨不眨盯着茶叶,生怕炒糊了。炒完晾凉、揉条、晾晒,这些活儿奶奶一干就是几十年。
村里老人总说,我们这儿的茶以前是贡茶,连皇帝都喝过。我没见过皇帝,也不知道皇帝喝的茶啥味,但我敢说,奶奶泡的茶就是天底下最好喝的!家里来客人,奶奶就从陶罐抓点茶叶,用刚烧开的水一冲。白瓷杯里,茶叶慢慢舒展,水也变成浅绿色,客人喝了都直夸:“真香!”
后来我去城里上学,就喝不着奶奶泡的茶了。学校热水温吞吞的,泡出来没味儿。超市买的茶叶,包装好看,可怎么泡都不对。每次放假回家,老远就看见奶奶在门口等我。一进屋,桌上准摆着一杯热茶。还是那个白瓷杯,还是熟悉的茶香。喝上一口,在城里受的委屈、学习的累,一下子全没了。
有年冬天特别冷,山里下大雪。我不放心奶奶,请假回去。一推门,屋里炭盆烧得正旺,奶奶坐在火塘边烤火。见我回来,她赶紧起身烧水拿茶叶:“这么冷,喝点热茶暖和暖和。”那天的茶喝着格外暖,还有股甜味。原来奶奶加了山里的野蜂蜜,是隔壁王大爷送的。火光照着奶奶,她头发更白,皱纹更深了,可眼神还是那么温柔。
奶奶年纪大了,爬不动山,就把茶树托付给王叔,只留屋前几棵。每年春天,她还坚持自己采茶炒茶,说机器炒的没烟火气。我工作后把奶奶接到城里,可她住不惯,嫌太吵,总惦记老家的茶树和铁锅。想喝茶时,就泡一杯,坐在阳台发呆。
有次我问奶奶:“咱这儿的茶真给皇帝喝过?”奶奶笑着说:“是不是贡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茶里有咱们山里人的日子。从采到喝,每一步都得用心,急不得。”
现在我也会泡茶了。周末烧壶水,慢悠悠泡一杯。看着茶叶在水里舒展,闻着熟悉的茶香,就好像回到小时候,又看见奶奶背着竹篓在茶树间忙活。这杯茶喝了这么多年,味道一直没变。它不像饮料那么甜,也不像咖啡那么苦,就是普普通通的茶香,却怎么喝都喝不腻。这茶里泡着山里的日子、奶奶的故事,还有我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每次端起茶杯,心里就觉得踏实,好像不管走多远,总有根线牵着,不会迷路。
(二)
天没亮,老陈就起了。他摸出穿了二十年的灰棉袄穿上,袖口磨破了,补丁一层叠一层,布料薄得能透光,但穿着暖和。他套上磨得起球的蓝布裤子,趿拉着后跟磨平的布鞋,往茶坊走。推开木门会发出吱呀声,屋里光线暗,墙角积着灰。
老陈往红泥小火炉里放了几根干树枝,用打火机点着。等水烧开的时候,窗户上的霜花慢慢化成水珠往下流。这时,小志牵着骡队从山路上过来了。竹篓里装着带露水的嫩茶叶,小志大声说:“陈伯,收茶的人还没来。”老陈抓了把茶叶在手里搓了搓,没说什么,其实大家都知道,今年茶叶不好卖,价格比去年低很多,收茶的人想压价,故意拖着不来。
镇东头那块石碑,半截埋在泥里,上面的字被青苔盖住了。听老人说,以前这里的茶叶能送到京城,那时候茶乡很热闹。现在青石板路上没什么人,偶尔有三轮车经过,很快又安静下来。老陈家茶坊屋檐下挂着个铜铃,风吹会响,但听起来没有以前热闹。
茶仓里堆着很多茶饼,王婶拿着茶针,边撬茶饼边说:“这批茶再卖不掉,仓库就放不下了。”前几年茶商抢着来订货,现在打电话,对方总说市场不好,给的价格太低。茶市上,卖茶的张婶坐在竹篓旁打盹,她的蓝布围裙洗得发白,边角都磨破了。有游客尝了茶说:“和网上买的差不多。”张婶解释是手工炒的,游客还是走了。
老陈儿子蹲在茶坊后院,看着茶树发愁。去年他借钱买了新炒茶机,结果茶叶都堆在仓库里。他对老陈说:“爹,要不砍了茶树,改种果树?”老陈听了很生气:“你爷爷那辈就靠种茶,怎么能说不种就不种?”晚上,老陈拿出存折看,心里发愁,不知道还能撑多久。小志去邻镇批发市场推销茶叶,批发商说:“现在大家都买包装好的礼盒装茶叶,散装的不好卖。”
有天下雨,省城来了考察队。老陈、王婶和其他茶农在村委会说了茶叶卖不出去的困难。考察队有个人说:“试试用茶叶做点心?现在年轻人喜欢新鲜东西。”当晚,王婶和儿媳就把茶叶磨成粉,掺到面团里试验。老陈带着小志,用了几天时间,把堆杂物的屋子收拾出来做点心。
刚开始做点心不顺利。面团太干,揉不成团;烤的时候,要么烤焦,要么没烤熟。老陈负责烧火,火大了就少添点柴,火小了就多加几根。小志骑着电动车,去镇上的超市买材料,到糕点铺学做法,记了不少笔记。
过了半个多月,第一批茶叶点心做出来了。点心颜色金黄,吃起来又香又脆,还有茶香味。小志带着点心,一家一家跑超市和糕点铺推销。一开始,很多老板不愿意试,小志就说:“免费尝尝,不好吃不要钱。”终于有超市老板尝了后,同意进一批货。
后来,订单越来越多。茶坊里热闹起来,邻居们都来帮忙,有的揉面,有的烤点心,有的打包。为了赶订单,大家经常忙到晚上。老陈戴着老花镜,仔细检查每一块点心。
现在,茶仓里的茶饼换成了一箱箱点心。周末,镇口停了很多外地车。游客跟着小志去茶园采茶,听王婶讲茶仓的故事,走的时候会买几盒点心。老陈学会了用手机视频,常和外地亲戚说:“现在茶叶点心好卖,日子有盼头。”
王婶儿子想接她去城里住,王婶不同意:“我走了,茶仓谁管?老邻居我也舍不得。”以前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听说家里茶叶点心好卖,也回来了,有的帮忙做点心,有的在网上卖货。老茶坊门口的青石板,被几代人的脚磨得发亮。到了节假日,镇里办茶叶点心节,周边的人都来,孩子们在石板路上玩耍。老陈坐在茶坊门口,看着这一切,觉得只要肯想办法,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