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见证】【晓荷】童年里的旧时光(散文)
童年的旧时光那些美好的回忆,就像一坛酝酿在时光里多年珍藏的陈酒。这坛陈酒的醇香承载着记忆与情怀。
记得小时候我们的村庄并不大,只有六七百口人。家家户户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井水,吃的是粗粮,睡的是土炕。村庄里外都是土路,那时我天天背着妈妈给缝的布书包去上学。
学校是青砖房,小学没有体育课,在学校里我们课间十分钟,女生踢毽子、跳绳、弹玻璃球、拾石子、跳方格、丢沙包。男生则滚铁环、斗鸡(单脚碰撞)、跳马、打陀螺。学校课桌都是由砖垒起来的砖台子,抹上一层水泥以增加光滑度和耐用。上面覆盖一层木板,一般一条木板有两个课作的长度,可供四名学生在木板上学习。板凳都是同学们自己家带来的,那时我家没有一个人坐的四条腿的板凳,我搬着一条长板凳去上学,能坐三人。感觉自己太没面子了,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家里条件有限,当时也许是买不起一个人的板凳。但是我坐在长板凳上学习成绩一点也不差,那时我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是班里的前三名。
再说我们住着土坯房冬暖夏凉,春天杨柳发芽万物复苏。父母除了下地耕种,院子里母亲养着几十只母鸡。老母鸡下蛋时脸憋的通红,一个个椭圆形鸡蛋刚生出来还热乎着呢?喂着一头还没下崽的母猪,就在院子的门外不远处的猪圈里卧着。养了一只母羊领着三只小羊羔咩咩地叫着。
门外不远处有一大湾,每年夏天大湾里存满了雨水。住在附近的奶奶,婶子大娘们端着一大盆衣服拿着搓板和小板凳,来湾边说说笑笑地洗衣服。三五成群的男孩们跳到湾里游泳,一会儿把头扎到水里,一会儿露出头来像鱼儿似的在水里欢乐地游来游去。水里的鸭子被赶的嘎嘎嘎地叫着。有的叔叔大爷会牵着牲口来湾边饮水。蜻蜓轻盈地掠过水面,翅膀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树上的蝉像开音乐会似的“知了—知了”地叫着。特别是雨后湾里蛙声一片,此起彼伏呱呱呱地叫个不停,整个大湾好像成了人们的水上乐园。
夏天的夜空繁星点点如宇宙撒落的钻石。皎洁的月光下母亲会把饭桌放在院子里,吃完母亲蒸的香喷喷的玉米面窝头,刷洗完碗筷。母亲摇着蒲扇去屋里碗厨里拿来菜刀,给我们切开刚从水缸里捞出来的西瓜。那时的西瓜不管是沙瓤的还是脆甜的各个甜如蜜。我们坐在父亲刚编制出来的新麦秸苫子上,听着奶奶给我们讲故事。奶奶说:“看月亮里的那个影子像一位女子,传说月亮里住着嫦娥。也好像是一个老妇人坐在月亮里纺线一样。你看月亮被云彩遮住了,天际里有一条银河,银河的岸边有三颗星星,大星星是牛郎星,那两颗小星星,是牛郎用担子挑着他的一双儿女。银河对岸是织女星。那条银河是王母娘娘为了把织女和牛郎分开,拔下她头上的簪子划了一道沟,变成的银河。每年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初七陆地上看不到燕子。那是燕子都飞上天给牛郎织女搭桥去了。牛郎和织女每年只能从七月初一到七月初七见一次面,他们喜极而泣,所以那七天下雨是牛郎织女哭的眼泪。”奶奶还给我们讲天王星海王星木星等,一直给我们讲的睡在麦秸苫子上。
白天蒙蒙小雨下过之后,我们在树林里手里拿着罐头瓶摸知了猴。摸回来的知了猴,母亲会给我们蒸着吃,炒着吃甭提多香了。我们看到村头不远处一条沟渠里的水还不到小腿深,可是水渠里有许多小鱼游来游去。我们几个小朋友回家有的拿来脸盆,有的拿来水桶,有的拿来网子,脱下鞋子挽起裤腿,下去把小鱼赶到我们用泥巴垒成的圈子里堵截小鱼。抓家来的小鱼在盆里欢蹦乱跳,我们那开心劲甭提多高兴了。
秋天到了,放学后我们几个小伙伴背起背筐去地里给羊割草。割满筐背不动了父母会接我们。有时在地里我们割草累了会偷偷摘枣子吃,那时是集体生产队,村里都派有保卫看青的。
有一次我和秀琴姑来到枣树下看看四处没人,就踮着脚够着枣树枝摘枣吃。红红的枣子刚好脆,刚摘了几个枣就被保卫看青的希廷叔看到了。也不知希廷叔他躲在哪里,从地里出来把我俩抓了个正着,吓得我俩赶紧把枣扔了,希廷叔说:“等着在村广播喇叭里喊你们名字吧!偷枣吃,还得罚你们家长工分。”说完希廷叔也没扣我们的筐子就走了。我和秀琴姑吓坏了,天快黑了也不敢回家。我俩商量着去希廷叔家跟他说说承认错误,以后再也不敢偷摘枣吃了。于是我俩携着筐子来到希廷叔家,我说:“叔,俺俩就是在树下拾了个枣吃,俺俩没偷摘枣。”希廷叔笑了,他说:“这么晚了你俩快回家吧原谅你俩了,不去广播喇叭喊你们名字了。”我俩顿时脸上露出了笑脸。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心里非常感谢希廷叔,我俩到家谁也没敢和父母提这事。
那年和我们同龄的三个小男孩可没那么幸运。他们去地里割草偷摘枣吃被另一伙保卫看青的抓着了。保卫的把枣给他们三人用细铁丝串起来挂在两个耳朵上,敲着锣围着村游街。保卫的大人们让他们三个人喊着口号:“我偷枣吃了,别跟我学。”后边追着看热闹的一帮叽叽喳喳的小孩们簇拥着,他们三个有的一边喊口号眼里含着泪,有的还想笑。那几个保卫的大人则在三个孩子们身后偷笑。这分明是“杀鸡儆猴”,小孩们看到那三个孩子游街,再也不敢上地偷摘枣吃了。
那时保卫的经常隔三差五的在家西石桥上翻筐。不仅翻小孩筐而且主要针对大人们翻筐。每当下午收工回家,人们都会背着背筐给猪羊打草回家。那时生产队人们都穷,有的人口多不够吃的。有的掰个玉米轴子藏在筐里,有的偷把枣或拔几棵花生藏在筐底下。家西石桥上是去家西干活回家的毕竟之路,所以保卫的人们想出来的绝招“翻筐”,即能“人赃俱获”又能处罚扣工分。
雪花飘飘,到了冬天寒冷的时候父母就点着煤炉子给我们取暖。我们守着火炉在煤油灯下学习,每天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那时孩子们没有零嘴吃,就在炉子上烤个地瓜吃,感觉烤熟的地瓜甜如蜜。雪停了,我们踩在雪地里一点也不怕冷。放学后几个小伙伴堆雪人打雪仗,我们几个人分组互掷雪球追逐嬉戏,抓起雪团还往她人脖领里塞,热闹极了。各个小脸蛋让雪映衬着红扑扑的,嘴里呼出的白气就像是一朵朵小雪花,漫天飞舞。
那时姐妹兄弟多,都是老二拾老大穿小的衣服,老三拾老二穿小的衣服。有的衣服上打着补丁,脚上穿的是母亲起五更睡半夜纳的千层底的布鞋、布靴。姐妹兄弟都知道互相谦让,吃饭时父母都坐在炕里,大孩子坐在炕沿上,父母吃完了都是坐在炕沿上的大孩子给盛碗,特别懂规矩。
如今村庄像我们童年童话时看到的,条条平坦的乡村柏油马路。汽车电动车在路上疾驰,道路两旁树木花草在微风中摇曳着透着淡淡的清香,一派奔小康的新农村景象。一排排整齐气派的楼房格局式的瓦房,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吃的是农家菜绿色食品,穿的是校服,上学放学家长车接车送。
时光飞逝,岁月匆匆,几十年过去了。时代的脚步从未停息,每一天都在书写着新的历史篇章。那些童年的趣事和美好的时光,成了我人生最美好的回忆。村西的那座石桥见证了世代村庄的更迭变迁。见证了儿时我们没有烦恼,充满简单纯粹的快乐。童年如梦,忘不了的回忆,那些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早已被岁月带走。那些多姿多彩.欢声笑语的快乐时光挥之不去。
(2025年7月4号于天津 江山文学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