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云水】亭子间里的天地(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云水】亭子间里的天地(散文)


作者:江南小溪 举人,5799.9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2发表时间:2025-07-07 14:31:40


   石库门建筑,一直以来是上海的一张名片,然而,将石库门建筑的某一部分,形容成“亭子间”,却是上海市民的一种无奈。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单从字眼上解释,起初的亭子间,是常见于公园假山与河畔的、那种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提供给游客小憩的地方,面积非常小,在所有楼台亭阁中,仅比阁大点。而石库门里的亭子间,不但没有飞檐翘角,却有着与公园里亭子间相似的狭窄。再者,公园的亭子间,仅是游客临时休息之用,石库门的亭子间,却是长期用着居住的,所以,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亭子间虽小,但它所处的位置非常独特,既靠弄堂又处在底楼厨房的上面、二楼晒台的下面,面朝北,蹬上楼梯往二楼去的拐弯处,便是它的所在地。由于位置靠弄堂,弄堂里的一切动静,亭子间主人都了如指掌。譬如说,弄堂里来了个卖菜的小贩,亭子间主人第一时间就会晓得,从而传话给楼上楼下所有的居民,因此,住在亭子间的人家,也常常被大家戏称为“哨兵”。
   亭子间内部呈长方形结构,高两米,面积八个平方左右,一扇朝东的小窗,和一扇朝楼梯的木门,便是它全部的天地。由于亭子间是在厨房的上面,晒台的下面,所以,冬寒夏热,上烤下闷,居住在里面的人苦不堪言。历史上,亭子间起先只是堆放杂物的,后因上海开埠后,大量移民难民涌入上海,住房格外紧张,这地方也就被房东腾出来用作出租,租金相对便宜,所以,亭子间往往是一些低收入人群,最青睐的地方。
   作为石库门建筑的一部分,亭子间主要分布在上海的市中心,譬如:静安、黄浦、卢湾、虹口等区域,其他区域也有,但规模不大。解放前,住在亭子间的对象,往往是小商贩、卖艺的、戏子等,一些来上海打零工的、乞讨的,甚至连亭子间都租不起,只能睡“滚地龙”等非常简陋的房子。解放后,人民政府对石库门建筑,进行了统一修缮,修缮后再交给地方房管所管理,亭子间不再属于私有财产,由房管所根据条件,分配给住房困难者,按月交纳房租。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尚处于比较困难时期,城市建设,基本处于停滞阶段,五六十年代,基本没新建造居民住宅,而城市人口却在逐年增加,一个夫妻,少则生两个孩子,多则生六七个孩子,给本来居住就不宽裕的家庭,带来了很多困难。
   我有一位初中同学,名叫李建国,曾经住在提篮桥石库门的“意大里”,离我这儿不远。李建国在家排行老七。他上面有四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他们同住在二楼朝南的前楼,父母则住二楼楼梯拐弯处的亭子间。因为都是小孩,小时候住二十六平米的前楼,还没啥问题,但随着兄弟姐妹逐渐长大,尤其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这前楼根本不够住。李建国的两个姐姐,为了解决家里住房困难,早早将自己嫁了出去,但剩下的五个光头怎么办?总挤在一间房里也不像话。于是,父母又将二十六平米的前楼,分割成类似亭子间大小的三个隔间。由于隔间没有窗,天热时非常闷,父母只好搬进其中一间隔间住,而将有窗的亭子间,让给准备结婚的儿子,其他暂时没对象的光头,只能挤在另两间隔间,等其他光头有了对象准备结婚,住在亭子间的小夫妻还得让出来,自己到外面去租房,或者想其他办法。
   可见那时候的亭子间,在人们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不亚于现在独门独户的房子,在七八十年代的上海,只要你拥有一间亭子间,很容易得到未婚女孩的青睐。我虽然没住过亭子间,但曾经在石库门生活很多年,亭子间居民的酸甜苦辣,让我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十几年前,曾经热播一时的电视剧《蜗居》,也很真实地反映了上海石库门亭子间的生活。其中的主角海萍夫妻,起初在上海打拼时,就是住在亭子间。夫妻俩住亭子间的同时,还要考虑给读大学的妹妹海藻放假来时,提供一个睡的地方。那问题来了,这小小的亭子间,怎么提供睡觉的地方呢?夫妻俩只能就地想办法,晚上用布帘隔开,姐妹俩睡床上,男人睡地下,暂且将就着。就这样,夫妻俩一直在空间狭小的亭子间,艰难住了五年,最终,海萍还是在江苏某地买了房,才算结束在上海蜗居的生活。
   正因为那时候,上海居民居住的地方普遍狭窄,市场上有关可以折叠的家具用品,都非常吃香,也很热销,不少居民家也都有折叠床、折叠桌椅、折叠衣柜等。我原“月华里”石库门弄堂里,有一位居住在七号楼亭子间的郭姓老画家,他设计制作了一张很特别的床。白天往墙壁上一推,在空出来的地方,搁上一张折叠的长桌绘画创作,晚上再将床放下来睡觉。为了节省地方,他将朝内开的门,改成横拉式的移门;另外,他在墙壁上挖个洞,将冰箱放进去,冰箱门朝里,散热管朝墙外,这样,既节省空间又降温,一举两得。真可谓:方寸之间显智慧,螺丝壳里做道场。
  
   二
   虽说亭子间,在石库门建筑中所占比重不算大,可在历史上,狭窄的亭子间,却是作家、音乐家、艺术家等各方面人创作的天地,尤其是作家。三四十年代,很多著名文人作家,都住过亭子间。除了人人皆知的鲁迅先生,在亭子间出版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外,还有更多的作家,都与亭子间有缘。譬如巴金、茅盾、郭沫若、梁实秋等。巴金在曾经亭子间里,写出《灭亡》名著,茅盾完成了著名的《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创作,夏衍则创作出《上海屋檐下》三幕话剧,将石库门房子的内部结构,以横剖面的方式,展示在读者面前,其中就有亭子间。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专门描写亭子间生活的作品,譬如:郭沫若的《亭子间中》、梁实秋的《亭子间生涯》、周天簌的《亭子间嫂嫂》等。在众多作家中,张爱玲无疑是反映上海石库门建筑、尤其是描写亭子间最多的一位。她的短篇小说《桂花蒸阿小悲》,不仅详细介绍了亭子间的状况,并且将生活在亭子间的每一个低层人物,刻画得细腻鲜活,入木三分。
   三十年代拍摄的经典电影《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也是描写在亭子间生活的最底层人物。著名影星周璇与赵丹合作,《马路天使》中饰演了在旧社会、受尽侮辱和损害的歌女小红,并演唱了影片插曲“四季歌”与“天涯歌女”。这几首歌,在当时广为流传,至今仍然有影响。
   也正因为有许多作家,曾经在亭子间长久生活过,并写下很多名篇名著,所以,三四十年代的文学界,诞生过一个学派,就叫做“亭子间文学”。毛主席当年在延安,曾经将一批来自上海的左翼作家,亲切地称之为“亭子间人”,可见“亭子间文学”,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
   三四十年代的“亭子间文学”影响,主要在于它的创作题材,都来自社会的最底层,体现了最底层人的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具有鲜明的阶级烙印。与此同时,“亭子间文学”,不仅见证了最底层人民的艰难困苦,见证了国民党当局的腐败无能,同时,也见证了当年上海各阶层的生活衰败,以及平民化、贫穷化的过程,展现了特定时期的经济萎缩、和生活资源的紧缺,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亭子间里出文学,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出于上海这个寸土如金的特定区域下,租金相对比较低。很多作家之所以要在亭子间搞文学创作,主要是考虑租金便宜,作家不经商,没有经济来源,只能勒紧裤带,能省则省。另一方面,作家住亭子间,是为了更好地贴近生活,因为多种多样的生活和浓郁的市井氛围,才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在亭子间上下,以及石库门周围,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市民,譬如小商贩、黄包车夫、保姆,甚至妓女等人。七十二行,行行里面有素材,这就给作家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和创作的思路。正如著名革命家胡兰畦女士曾经说过:“小小的亭子间开间很小,租金不高,却蕴藏着许多革命的火花。”
   有意思的是,台湾作家三毛,生前读过不少有关介绍“亭子间文学”的文章,她很有想法,也曾经打算到上海租一个亭子间,来作为自己文学创作之地。虽然最终没成行,但这事情的本身说明,小小的亭子间,历史上确实有着非凡的想象空间和独特的魅力。
  
   三
   曾经,有不少人以为“亭子间文学”,只是三四十年代一种特定的现象,没有普遍性和延续性,其实不然。五六十年代,甚至更长的一段岁月,“亭子间文学”在上海仍在延续,只不过作家人数与作品,声势与影响不如过去那么大而已。
   五十年代初,周立波创作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获得了一九五一年度斯大林文学奖金。第二年,丁玲创作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也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金,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很多国家发行。之后,八九十年代,王安忆、叶辛、程乃珊、殷惠芬等作家闪亮登场,都在亭子间创作过不少优秀的作品,譬如:王安忆的《长恨歌》、程乃珊的《穷街》、殷惠芬的《屋檐下的河流》等等。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大批业余作家,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躲在狭小的亭子间里奋笔疾书。还记得当年轰动全国的话剧《于无声处》吗?它就是当年还是热处理厂工人的宗福先先生创作的。一九七八年宗福先利用无数个晚上,在石库门的亭子间里,完成了这部话剧剧本的创作。这部话剧先后多次获得文化部的嘉奖,并在北京上海等各城市巡回演出,反响非常热烈。
   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市民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石库门里的亭子间,肯定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无论是作家还是文学爱好者,都不再需要在闷热狭窄的空间“爬格子”,但“亭子间文学”的精神是永存的,它将被世人一代代传承和弘扬。
  

共 36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描写上海龙门石窟建筑特色的精彩散文。亭子间,是上海石库门建筑里的一方小小天地,却承载着无数人的生活与梦想。它空间逼仄、冬寒夏热。一家数口挤在狭小空间,生活的艰难如影随形,但在这方寸之间,又藏着生活的智慧与坚韧。居民们发挥巧思,折叠家具、改造空间,努力在困境中营造出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份对生活的热爱与不屈令人动容。同时,亭子间也是文化创作的摇篮。它是时代的见证者,记录着上海的风云变幻与百姓的悲欢离合。如今,石库门建筑逐渐远去,亭子间也大多成为历史,但它所承载的情感却永远鲜活。作者先直白描述亭子间居住艰难,引发无奈酸涩之感;再以具体事例展现居民改造智慧,体现坚韧乐观;提及文化创作,升华其意义;最后总结情感,深化主题,引发共鸣。佳作,回味绵长。【编辑:淡淡的云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07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7-07 14:54:54
  作者描写上海龙门石窟逼仄狭小的亭子间,那是对艰苦生活的回忆,是对坚韧精神的赞美,也是对那段独特城市历史的深深眷恋。佳作,再次拜读学习。感谢江南小溪老师大力支持云水,祝老师夏日清凉,生活愉快,佳作连连。
淡淡的云彩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7-07 15:39:36
  多谢云彩老师的辛苦编辑,顺祝夏安。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7-07 15:02:17
  w文章以平实语言娓娓道来,生活气息浓郁;善用对比,如公园亭子间与石库门亭子间对比,凸显差异;通过具体事例、人物故事,生动展现亭子间生活,让读者深刻感受其独特魅力。佳作,再次品读。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美文。
淡淡的云彩
回复2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7-07 15:40:04
  再次感谢!
3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5-07-07 20:08:44
  把笔触探进了大都市里的一个狭小空间,空间虽小,却映射出了一个大天地。文章从社会底层到文学家艺术家,从旧社会到新时代都有涉及,涉猎广泛,不但体现了作者的知识广博,更是用一双慧眼,窥出大都市里的时代变迁。文章视角独特,题材新颖,描述生动。好文,点赞!
回复3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7-08 08:07:43
  谢谢千秋老师的光临,并留下美好的评语。
4 楼        文友:乡笛        2025-07-07 20:36:09
  作者对过去艰苦生活的描写,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文章构思严瑾,情感动人,引人入胜,让人百读不厌。
回复4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7-08 08:08:49
  多谢乡笛老师的留评,顺祝老师安康。
5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5-07-07 22:46:08
  以平实语言娓娓道来,将亭子间历史、居住状况与文化意义融合;用具体事例,如同学家庭、老画家生活等,生动展现亭子间风貌;还借名人创作经历,凸显其文化价值,使亭子间形象立体鲜活。恭喜江南小溪老师江山征文收获一枚亮闪闪的红豆!问好老师。期待更多精彩呈现。
淡淡的云彩
回复5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7-08 08:09:24
  再次感谢云彩老师。
6 楼        文友:灌园痴叟        2025-07-08 10:25:36
  又见江南小溪老师的好文章。一个沪上小的不起眼儿,甚至可称为方寸之地的亭子间,却栖息过那么多的名人,产生出那么多的传世之作,形成了举世侧目的“亭子间文学”。更不用说它承载过多少挣扎于社会底层的人,为其衣食住行,和整个上海做出了那么巨大的贡献。老师的美文引经据典,内容丰富翔实。将“亭子间”文化,从沪上推给了广大读者。叫人佩服。点赞啦!
回复6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5-07-08 12:29:20
  谢谢您的光临,并留下美好的评语,祝您安康!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