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宁静】孤独的人(散文)

精品 【宁静】孤独的人(散文)


作者:雪凌文字 举人,5270.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4发表时间:2025-07-10 23:13:24
摘要:在朝阳里,在夕阳下,空落落的村子如无人搀扶的老人,村里的老人,如摇摇欲坠的村落……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与母亲视频上唠唠叨叨聊了半个小时后,举着手机的胳膊才觉得有些酸痛,随即把手机塞进裤兜里,使劲甩了甩手,望着夜色中的小区,内心泛起一阵一阵的酸楚。才出梅的申城被白天的高温烘烤过后,夜晚的空气里都饱含着水珠似的,吸一口气都觉得解渴。然而,正是这种气候,更让我这个北方长大的人觉得闷得难受,是的,我暂且将这种感觉归咎于这苦闷难耐的天气吧。晚归的白领们匆匆停好车,逃也似地钻进了楼里,穿着小背心瑜伽裤夜跑的女人围着小区的绿道与我几度擦肩而过,一缕缕汗香不时飘进我的鼻孔。十六的月亮时而被云遮住,时而“逃出”云层,给幽静的地面打下斑斑驳驳的影子。
   眼看着夜色下这个幽雅僻静小区,听着耳边三三两两的蝉鸣蛙叫,我的思绪却始终难以与之融为一体,我想母亲了。
   母亲十五岁走进我们王家,和父亲喜结连理,而后在上侍奉老人,下养育儿女,于清贫与艰苦中,与父亲携手走过了六十五年。对于母亲而言,父亲是她的至亲,是她的战友,更是她的所有依靠。然而,六十五年后的初春,父亲终是输给了一场恶疾而与母亲匆匆分别了。父亲走后,母亲用了整整两年时间,才从精神,以及因精神打击引起的健康问题中慢慢走出来,母亲的脸上终于又有了红晕,有了笑容,这让我们儿女感到安心和欣慰。是啊,生老病死是万物不可回避的现实,谁都要遭这场罪,只是时间早晚的区别而已,显然母亲这场罪遭得够深,几乎是没了半条命。
   父亲离开两年后,最小的侄女上了大学、离开了家。母亲完成了她持续十多年在县城里陪三个孙辈上学伴读的历史使命后,关掉了县城的房门,随着哥嫂一起回了那个她和父亲一手建起来的老家和老屋。老家有养活了一家人的地,有繁茂的樱桃树,有房前屋后那一圈遮天蔽日的大榆树,老家是根,她不能丢。
   回到老家的母亲情绪上显然变得好了很多,虽然纠缠母亲多年的腿疼依旧让她难以多走,但勉强可以拄着拐杖,慢悠悠挪到麦场边那个用大树根做的墩子上晒太阳,关键是坐在这里可以环视整个村庄,对于一位老人而言,或许能看到和触摸到自己熟悉、以及熟悉自己一生的土地,某种程度上就像有了一种陪伴,准确讲,是有了一种踏实吧,这是我尚且幼稚的猜想。
   回到老家的母亲在哥嫂精心的陪伴与照顾下,身体变得好了起来,情绪也随之而好了很多,至少在提到父亲和父亲的某某事情的时候,她不再哽咽,不再掉眼泪了,甚至还会在过年的时候盯着供桌上立着的父亲遗像看半天也不会哭泣,只是出神,然后扭头不再言语。去年一整年,母亲都很平安,甚至都没得一次感冒咳嗽,每次给母亲打去视频,她都会笑呵呵地给我聊很多家里的杂事,村里的新闻,这让我似乎又一次找到了多年前父亲还在的时候那种感觉,说话不再小心翼翼,话题也不再刻意回避什么,母亲最开心的是接到我们的视频电话,而我也依旧因此而享受其中。
   不过纵然如此,我依旧越来越浓烈地感受到一种多年来早就知晓,却不敢承认,或者说不敢往自己母亲身上联系的事实,一个当下世道中,普遍存在却又不愿意发生在自己母亲身上的事实——母亲是多么的孤单。我深刻地知道,将“孤单”这个词用在母亲的身上,显得异常煽情和刻薄,但我似乎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母亲真的很孤单。
   晚饭后,匆匆忙忙帮妻子收拾完碗筷,便拎着一包垃圾出了门。饭后走走,这是我多年以来的习惯了,早前是单纯为了锻炼身体,开始是跑步,后来感觉太累,便改成了散步。在夜色下一个人走一个小时的路,锻炼的是身体,放空的是思绪,只是这些年在散步的同时,多加了一项,给母亲打个视频,有的没的聊一会。今日也是如此,将垃圾分类丢进小区的固定垃圾点,然后洗洗手,扭头走上小区的绿道,加入夜跑的行列。走了三两步,便忍不住掏出手机,打开了装在母亲卧室的监控app,想偷偷看看母亲在干啥,心想如果母亲在屋里的话,就打视频过去。点开app,等了几秒画面便更新了,母亲一个人靠着沙发后背躺着,一只手搭在额头上,一只手捏着她的手机,似乎是睡着了。我又打开音频,将音量调到最大,耳朵凑到手机边上听,但只能听到喇叭里传来刷拉拉的电磁声,再无其它声响。母亲多年以来有严重的睡眠障碍,经常整夜不能入睡,因此眼睛经常发红,严重影响精神状态,连续多日实在扛不住,就只能靠吃半片助眠的药物才能浅浅睡几个小时。近几年整日一个人呆着的母亲,白天里偶尔刷刷手机,晒晒太阳,此外就是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发呆,或者眯一会儿。看着监控画面中的母亲,我不禁再一次鼻子发酸,我深知这已然是父亲走后这几年母亲的常态。我们原本十几口人的大家庭,或是外地工作定居,或是外出上学,所以目前长期在家的只有嫂子和母亲两个人,嫂子对母亲照顾有加,但嫂子毕竟还要忙活家里的里里外外,不能时时刻刻陪在母亲身边,而腿脚不好、行动不便的母亲便只能在大多数时间一个人坐着,用母亲的话说,有时候安静地让人发慌。我站在夜色中看着监控中的母亲出神良久,心里翻涌着无尽的怅然与无奈,然后果断关掉监控画面,给母亲打去了视频电话。
   铃声刚响两秒,母亲就接了。视频里母亲眼睛发红,像极了我小时候被母亲“强制开机”后的眼睛。母亲眯着眼睛笑盈盈地瞅着手机问我:“你又在外面散步呢吧?你看你那边天那么黑了,咱这太阳还在山畔上呢……”由于和母亲打电话频繁,所以其实也没啥要特意问候的,或者交代的,就呵呵地笑着,开始了和母亲漫无目的地聊天。记得那时候和父亲打电话,一般都很简短,有事说事,没事问问安好,便没了话,父亲就会把手机交给母亲,母亲不像父亲,她喜欢和我聊天,东拉西扯,啥都能聊,所以和母亲打电话,只要我没别的电话打扰,都至少要聊半个小时以上,最后才被母亲一次次催着挂掉。当然今天也是,半个多小时,母亲说我这边太黑了,不安全,让我赶紧回去休息,说了三四遍后,我才在一次次重复“挂了,挂了”的话语中,按下了红色的挂机键。其实我至少每隔两天会和母亲长聊一次,但每次都有些恋恋不舍般的矫情,说心里话,我想和母亲多聊会儿,那样她就会在这些时间里不是一个人呆着了,反过来,这些时间里,我有母亲陪在身边,何尝不是一种万幸。
   母亲曾给我半开玩笑地说:“哎,我掐着指头数了数,现在我认识的这些亲戚邻居们,为啥家家都只剩下一个老婆子咋不死,老汉一个都没剩下,奇了怪了……”我想这或许是一种巧合,或许也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男人年轻时候下太多苦活儿伤着根本了,所以我们周边亲戚朋友,几乎都是老头一个个先走了,家家都丢下一个老太太守着诺大的一个老院子。多年前,我压根没想到母亲也会加入这个行列,我甚至都不承认母亲老了,而今母亲已然八十多,基本算是村里数得着的高龄老人了。直到这两年,我一次次从监控中看到卧室里形单影只的母亲,才慢慢接受了这个不争的事实,我最不愿意接受的事实——一生干净利落的母亲如今是多么的孤独。
   古有“父母在,不远行”之说,早先只是一种字面意义的理解,而今再思索,不禁对这六个字有了种让人脸红耳赤的感受。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奉行孝道儒学,虽然这种思想某种程度上腐化了人们在某些方面的认知,但就孝道这点而言,却是站在人性与温情的制高点上,这个不可否认。虽然我也知道后半句“行必有方”,但“有方”又如何呢,千里之外,看似可以一屏相隔,可即时相谈,但挂掉电话后,我依旧身在人声鼎沸的都市,母亲依旧独自守着空荡荡的大屋子,安静的村子,安静的院子,安静的屋子,陪伴着安静的母亲。此刻再想“父母在不远行”,再想“承欢膝下”此类文绉绉的词,对于如我一般看似在大城市风光的儿女而言,酷似一种嘲笑和斥责,不想则罢了,一想起来,都深觉羞愧难当。
   我有几次在视频中给母亲感慨过:“妈,我很想回来和你挤在一个炕上歇几天。”“妈,我又不能回来陪你几天了。”每每此时,母亲都会风轻云淡地反过来有点儿责备地给我说:“回来干啥,你好好在那边工作,好好把咱妞妞培养。”“你不看看,川里你姑姑,上湾的你那个姨,个个身体都还不如我呢,不都整天一个人呆着吗,这世道下老年人都一样,可别再胡说,好好过你的日子……”
   是啊,在经历了二十多年城市化和高校扩招的大浪涌动下,如我一般千千万农村出来的男人女人,或正或歪地都落进车流涌动的城市,变成了不土不洋的城里人,变成了一群没了根的候鸟,却唯独留下了双翅苍老的父母和一座座安静而败落的村落。在朝阳里,在夕阳下,空落落的村子如无人搀扶的老人,村里的老人,如摇摇欲坠的村落,我的母亲就住在这样的村落里,我的母亲竟然也变成了这样的村子里这样孤独的人。
   一个人走在这个本该熟悉却实际陌生的夜色里,脑海里一次次映出母亲一个人靠着沙发的样子,每出现一次,心里便隐隐作痛一次。此刻,小区商业街那边不知哪家的店里飘出我近两年最喜欢的那首歌:“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进了满头白发……时间都去那儿了。”
   我亲爱的村子,怎会变得如此寂寥;我亲爱的母亲,如何能让您不再孤独……
  

共 362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亲情散文通过作者与母亲视频通话后的所见所感。回忆母亲的人生历程,展现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老年人孤独问题。作者身处异乡,在与母亲视频后,目睹小区夜晚的热闹,却难以融入其中,思绪飘回母亲身边。母亲一生勤劳,与父亲携手走过六十五年,她见证父亲离世、在孙辈离家后,母亲回到老家,虽身体和情绪在哥嫂照顾下有所好转,但依然难掩孤独。通过监控看到母亲独自靠沙发、睡眠障碍、发呆等日常状态,以及母亲半开玩笑的话语,深刻意识到母亲的孤单。尽管有现代通讯手段,但距离让陪伴变得有限,自己作为子女不能常伴母亲身边而深感羞愧。作者将母亲的情况上升到社会层面,指出城市化进程中众多农村老人留守村落,成为孤独的人,表达了对母亲孤独生活的痛心以及对改变这一现状的期盼。好文,力荐共赏阅读。【编辑:浩渺若尘】【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11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25-07-10 23:16:38
  欢迎雪社回来投稿支持宁静,祝你创作愉快!
浩渺若尘
回复1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5-07-11 11:00:18
  感谢若尘社长亲自编发,辛苦了!谢谢,并问候!
2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11 09:24:59
  散文立意新颖,视角独特,写母亲并没写其操劳的一生,而是通过写母亲的孤独,反衬母亲的伟大,也抒发了母子情长与无可奈何的情绪,情感把握精准到位,真挚动人。拜读,学习。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5-07-11 09:27:10
  感谢雪凌文字老师赐稿宁静社团,期待精彩继续。佳作欣赏,已向精品审核组申报!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回复3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5-07-11 11:01:10
  感谢总编老师,向你们学习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