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见证】【晓荷】上初一那年(散文)

精品 【江山·见证】【晓荷】上初一那年(散文)


作者:冬阳先生 秀才,2658.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8发表时间:2025-07-11 15:27:54
摘要:距离上初一那年,已过去二十六年。我从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变成了近四十岁的油腻大叔。始建于1964年的温陈中学,在送走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一届又一届老学生的心里,温陈中学一直都在。


   九九年暑假结束后。我从一个小学生变成一名中学生。
   我对接下来崭新的校园生活,期待里夹杂着不安。中学离家近十里路,按学校要求,我被划为住宿生。
   当时学校不像现在有专门宿舍楼。住宿分两类,校内住宿,校外住宿。出于对女生保护,初一女生宿舍在校内,是之前老中学教室。大通铺,一个教室住几十个人。男生则需自己在校外找住处。
   谁家在镇上有亲戚朋友,就方便多了,可以住他们家,还不用拿住宿费。如果没有亲戚朋友,就要在附近村子找住处。学校周边村子里无人居住的闲置房或人家的偏屋都在选择之列。
   房费大都不多?一年五十元左右。好一些的房子八十元,过百的很少。还有一些老房荒园,闲着也是闲着,租给学生,一年一人二三十块。其实也不亏,房子没人住,风化很快。租出去既有人帮着看家,还有额外收入,对学校周边乡民来说算是两全其美。
   我在镇上也算有家拐弯的亲戚,是堂婶的娘家。我叫她姥姥。姥姥是个很热情的人,热情归热情,但她家没有闲房子,爱莫能助。
   她家房子很老,连大门都没有,北屋也小的可怜,其余都是敞篷没法住人。但姥姥也给我行了方便,每个周天晚上我都把车子放在她家,上完一周课,放假时再来取。姥姥家虽没房子住,但给我介绍了一家,在她家北面错对胡同里。
   这是一处无人居住的院子。房子是出檐的,屋门口有几根柱子。北屋大概是四间,东两间一个门,西两间一个门。东两间进门左拐还有一里间,我住外间。外间靠南墙是一排南北向的木床,大概有三张,住着八九名学生。有同年级的,也有初二,初三的学生。我和同村两位发小挤在靠北墙的一张东西向木床上。我们不同班级,我在五班,他们两个,一个在一班,一个在六班。倒是南边床上的一位是我同班同学。
   住里间的同学是其他班级或年级的学生,彼此不熟。回来偶尔打声招呼,便各自回屋。
   西两间是一些初二的女生和初三的女生住。当时放夜校都在九点多钟,院里没有门灯,黑乎乎的,只闻其声,未见真容,即使白天在校园相遇,互相也不认识。除上厕所时,会经过她们屋前,里面格局大概和我们这边一样。
   当时还有小西屋,也住了学生。不止我们这里,村里所有院子只要屋子能住人,都不会闲着,哪怕之前是牛棚,安上门,安上窗,一样能租出去。
   院子里很空。院子中间有一台压水井。放夜校后,女生和男生都来这里压水,洗衣服,洗漱。偶尔热心的男生会帮女生压水,我上初中时很腼腆,一般都躲着她们。
   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初二时候,姥姥家在靠近国道边上盖起了一栋二层楼,我便搬去那里。别人每年五十元住宿费,我免费。过年时,我会和婶子一起带上酒和礼物来看姥姥。姥姥也吸烟,也喝酒。
   虽住了一年,但这个院子给我记忆最深的是味道。大粪的味道。院子主人虽不在这里住,但会把东西放在这里。他是中学的掏粪工,负责清理中学所有厕所。把大粪拉到空地或来场院里晒干,做肥。粪车子就放在院子里,虽偶尔清洗,但那个味道依旧让人上头。
   还好初二以后,换了住所,再也不用在大粪弥漫的院子里酣然入睡。
  
   二
   开学前一天,初一新生需把被褥和课桌送到学校。再由家长驮着麦子去食堂换粮票。起初粮票是一大张,固定面值规格,吃多少撕多少?后来换成了油纸饭票,规格大小不一,可在学校小卖部当钱用。饭票的升级能看出学校精明之处。
   上学后先订馒头,早中晚,规格有121,122,222,221,212……等,根据饭量而定。有饭量小的女生定111,每顿只吃一个馒头,这饭量不瘦才怪。中午是白开水,早晚是玉米粥或白面。粥无需定,学生交固定粮食,喝不喝都得拿。当时学生都称学校的粥“照人汤”,稀稠程度全凭运气,有时候还会是肉粥,好几个班曾喝出死老鼠?对老鼠,学生们没见怪不怪。值班打粥时,都能看到老鼠在锅台上跑来跑去。那口锅是真大,真深。
   当时食品安全并不严格,但学生很少吃坏肚子。还是八零后,九零后抗造呀!
   食堂早上炸油条,中午炒菜,包包子,晚上也是包子,这些需要自费。油条炸得一般般,但价格不低,即便这样,依旧有很多同学早早去窗口处排队。开始售卖时,那场面跟难民发放救济粮食似的,里三层外三层,你拥我挤,有高年级的同学,会直接爬到同学们的头上,去窗口处抢油条。卖油条的都是食堂里的工人,他们身上穿着油乎乎的衣服,面相大都很凶,说话一律是吼“挤什么挤,一个个跟饿死鬼似的。”随后慢悠悠的,有选择性地接过学生手里的饭票,撕上五角,随后慢腾腾地递上两根干瘪瘪的油条。
   如果外面学生太挤太喧哗,他便杵在那里一动不动,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潜台词“挤吧,越挤越不卖给你们。”
   中午炒菜也要排队。说是炒菜不如说是煮菜。花钱打一份儿菜,菜都没汤多。打菜员工看你顺眼,会多给你半勺,看你不顺眼,会多给你舀菜汤。那会儿,我竟有些羡慕这些食堂里的工人。他们手里的权利真不小。
   初一学生们大多都自带咸菜。吃饭时,教室里弥漫着各种味道。有腌老咸菜味、有食堂水煮菜香味、有辣条味、有豆腐乳味。豆腐乳也是学校自制的,味道不是很臭,很下饭。最让人受不了的是有同学拿家里的腌冬瓜和腌豆豉,那个味道比臭豆腐好不哪里去。后来老师三令五申,不能在教室吃臭豆腐和腌豆豉类。
   开学一段时间,同学彼此熟悉后,开始组合吃饭。几个女同学凑一起彼此分享,几个男同学也凑一起,你尝我的,我尝你的。有些脸皮厚的男同学也会凑到女同学圈里夹上一筷子。被骂一顿,一脸贱笑着走开了。
   女生会规划,一罐头瓶咸菜能吃一周。男同学豪气,过了周三,自备粮草已基本消耗殆尽,只能干吃馒头。咽不下去,就去小卖部花一毛钱买一根辣条或一张辣饼,夹在馒头里就着吃。大家都不觉得苦,拿着馒头四处转,看能不能沾点儿荤腥。偶尔也会用馒头跟来学校拾馒头的老太老头们,换几瓣蒜解燃眉之急。
   初中三年,大家好像都是这么过来的。
  
   三
   迈进中学大门,是宽阔的校园南北主路。红砖路两侧是红砖砌成的花池,花池边有半米多高,像一条条板凳,坐起来很方便。里面种着是冬青和垂柳。路右侧是大操场,外圈是跑道,中间是篮球场、足球场、北侧是双杠、单杠。大操场北侧是学校食堂。
   路左侧是一处小操场,安置着一些简单的体育器械。小操场向北是三排两层教学楼,一层四间,共八个教室。第一排是初三,中间一排是初二,最北侧一排是初一。初一五班教室在最东边二层,下面是一班教室。
   教室东侧,校园主路尽头,是一铁质拱形校门,听说是中学老校大门旧址。
   从学校告示栏里,我找着熟悉的名字,看我在哪个班?看我小学熟识的同学在哪个班?
   在一堆陌生人的面孔里,我找着小学同学。这时,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在五班?”我看向初一五班的名单,我名字赫然在列,我又在里面找寻熟悉的名字,还好有几位老同学在。
   班主任王荣华老师,五十岁左右,是年级主任兼我班语文老师,记得还是保卫科科长。人虽不高,但看上去很精壮,有脾气很幽默,说话风趣。他女儿也在我们班,个子很高,人也漂亮,梳着长长的大辫子,很腼腆。王老师常给我们说“女儿遗传他的优秀基因。”不知真假,因为我们没见过师娘。
   数学老师叫王兴,是六班班主任。二十多岁,梳着小四六头,用一个词形容王兴老师比较贴切“油头粉面”,每天头发都油亮亮的,衣服穿的也整洁,皮鞋也是油亮亮的。他喜欢喝点小酒,有时上课面带醉意,不喝酒时面部表情很单一,酷酷的,喝完酒总是笑眯眯的。教我们那年他在学校家属院结的婚,很多同学去参加了他的婚礼,很热闹。
   英语老师叫李晓云。我们是晓云老师毕业后的第一批学生。那年她才二十多岁,梳着大辫子,一双大眼睛圆溜溜的像是会说话,人长得很漂亮。上课时,总是很腼腆,一说话脸就红。晓云老师教课很认真,读单词和音标时,为让学生发音准确,嘴巴常常很夸张地读。在一次校领导听课时,她的脸红了一节课,但那节课却上的得很精彩。
   肖波是我们政治老师,一个中年肥胖的油腻男。教我们时,年龄大概在三十多岁。肖波老师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搞笑。说话自带幽默感,每次上政治课,班里总是笑声不断。他也能和同学打成一片,很多女同学都爱开他玩笑。他偶尔也会很严厉,但对学生不管用。
   历史老师是一班班主任,王兴文老师。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士。王老师,瘦瘦的,矮矮的,走路很急,每次都着急忙慌。王老师虽个子很矮,很瘦小,但脾气很大。很多学生都怕他,在我的印象里,王老师很护犊子,如果和他班学生闹矛盾,他会面红耳赤地为一班学生争理。
   郭图老师教我们生物。我曾怀疑他不是生物专业,只是刚毕业分配,学校缺生物老师,他暂时代课而已。郭老师和历史王老师身材很像,都是瘦瘦的,矮矮的,郭老师眼睛很大,圆溜溜的,很精神,走路姿势和他脾气一样,不紧不慢,不急不躁。郭老师脾气好,从不着急,碰到难缠的学生,他只是笑。如今郭老师教数学很专业,在行业里很出名。很多学生慕名而来。
   教地理的是一位中年女老师。个子很高,背有些驼,走路很慢,总是小心翼翼的。同学们给她起外号叫“喳喳”。在我们当地对走慢路的人,会笑话她“你看她走路喳喳着,跟吓着了似的”。由于外号原因,我竟忘了老师真实姓名,实属不敬,致歉。老师教课很规矩,板书写得不错,学生在下面乱,她只管讲她的。后来见过老师一次,走路更慢了,应该是得病原因,显得很憔悴。她没认出我来。
   张彬老师不愧是教体育的。个子得有一米九多,是学校老师们里最高的一个。对学生也很有威慑力,班里有个子高的坏学生,看到张老师都是毕恭毕敬。
  
   四
   距离上初一那年,已过去二十六年。我从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变成了近四十岁的油腻大叔。温陈中学在2023年8月并入茌平三中,成了三中附属中学,有整齐的宿舍楼和完善的食堂。学校旧址已大变样,在2025年1月正式挂牌为“聊城第十六中学”,荣升为市级专门教育学校,承担起未成年人行为矫治职责。
   始建于1964年的温陈中学,在送走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一届又一届老学生的心里,温陈中学一直都在。

共 40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以细腻笔触回溯了二十多年前的初中生活,从校外大院的住宿记忆到食堂的“照人汤”,从各科老师的鲜活形象到校园布局的细节,字里行间满是青春的青涩与温暖。大粪味弥漫的院子、粮票换饭的日子、老师的幽默与严厉,这些看似平凡甚至带着些许粗粝的片段,却构成了一代人独特的成长印记。当温陈中学历经变迁,成为 “聊城第十六中学”,物理空间虽变,但其承载的少年心事、师生情谊与成长阵痛,早已刻进老学生的记忆里。岁月流转,当年的少年已至中年,但那些关于宿舍、课堂、食堂的细碎回忆,仍如校园的红砖路般清晰。这不仅是对一所学校的怀念,更是对那段纯粹时光的致敬。感谢赐稿晓荷,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汪震宇】【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5071100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7-11 15:29:00
  初中生活的回忆太鲜活!从大院住宿到食堂趣事,藏着青春印记。问候作者,愿这般记忆常暖心头,日子如当年校园般明朗,喜乐长安!
2 楼        文友:汪震宇        2025-07-11 15:29:23
  被文中师生故事打动,平凡里见真情,字字是怀念。问作者好,盼您多忆少年时,生活如操场阳光般热烈,安康顺遂!
3 楼        文友:冬阳先生        2025-07-11 15:37:53
  感谢汪老师神速编发与精美留评。再谢汪老师留评鼓励,敬茶远握,遥问安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